牛!凭一把尺子断故障、和台风交朋友……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
小到生产线上的一枚齿轮
大到一艘运输船
一座海上平台
都离不开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
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今天的四位主人公
2021年获得
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
在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
授予的“大国工匠”称号
匠心追求铸就卓越
虽然他们的专业领域、岗位职责
人生际遇各不相同
但他们身上金子般的品质
都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人生的旅途中
他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时刻
拾起了那把开启匠心之门的“金钥匙”
他们的“金钥匙”是什么?
让我们循着他们的人生轨迹
寻找答案
鞠兆刚
那个金奖奖杯,出现在人生的低谷,
从此他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路。
鞠兆刚,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油发展)装备技术公司机修钳工,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石油石化系统创新先进人物、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国家级、省部级、公司级各类荣誉近20项。
有时候,鞠兆刚会梦见2006年
那是他从船厂下岗的第六年
当时,鞠兆刚的母亲病重
而他的前途成了母亲
最放心不下的事情
这一年
被鞠兆刚称为“转折的一年”
2006年10月
中国海油第二届
机修钳工职业技能竞赛在天津举办
他夜以继日地备赛
捧回金奖
将盘子形状的奖杯
举到母亲眼前说:
“妈,我有饭碗了,您放心吧!”
已经陷入轻度昏迷的母亲
睁眼看了许久
说了句“好!”
2006年的获奖
让鞠兆刚对自己有了新要求
“荣誉不能供起来、摆起来
我既然有这个能力
就要在工作中做出个样子!”
有一次,鞠兆刚接到紧急通知
海上平台注水泵发生异常振动
无法启动运行
一上平台
他就开始围着机器打转
设备不拆卸
单凭一把尺
判断裂纹的开裂方向
深度和位置
“泵轴有超过轴径
一半以上长度的裂纹
建议停用并返陆维修。”
他盯着量具看了一分钟
终于开口
“这台设备从来没有断过轴
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大问题?”
有人对鞠兆刚的判断产生质疑
“启动瞬间转速达到3000转
里面就乱套了,”
鞠兆刚肯定地说
“不能再启动,应该立刻送检。”
设备返厂拆解
转子被取出的瞬间
泵轴当即断裂
起初还将信将疑的同事给鞠兆刚发微信说:
“你可真行啊!”
鞠兆刚说,自己想要个口碑
这口碑不是别的
就是想听到别人说“他来,我放心”
“我就喜欢听这话。”
鞠兆刚笑着说
第一次拿金奖时
鞠兆刚34岁
他说那时候
“年轻,浑身的劲儿还没使出来
没到巅峰”
问他如今年近半百
到巅峰了吗?
他想了想,还是说,没到
“你看这工匠的‘匠’字,”
他比画着
“这字不封口,就是说
工匠的道路,永没有止境。”
谭辉
那艘船,是他光荣与梦想的起点,
载着他的人生驶向海阔天空。
谭辉,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珠海LNG(液化天然气)生产运行部经理,曾获全国石油石化系统液化天然气操作工技能竞赛一等奖第一名。
4月22日
习惯了一有空就跑现场的谭辉
在码头眺望着“法艾轮”号LNG运输船
缓缓驶离
又一次想起了那艘
对他来说最特别的船
那是2013年的一个晚上
几个年轻的小伙子焦灼地等待
珠海LNG首船接卸方案审查结果
23岁的谭辉也在其中
这是气电集团首次
完全自主进行LNG接收站试车
方案在一道又一道把关中
被反复调整
“这艘船,就交给你们了!”
负责人用手压着方案
一字一顿地说
目光意味深长
“接下这艘船”的难度
比想象中还要大
此前,国内LNG接收站
投产前的“试开车”
一直依靠国外专家协助完成
费用高昂
谭辉和生产运行团队的同事不甘心
为尽快弥补知识缺口
他白天顶着烈日跑现场
学习设备结构
晚上伏案学习理论
不到半年时间
谭辉就把150多张图纸
20余个单体设备操作规程
3000多页的厂家资料“吸”入脑海
一个多月后
在同事们共同努力下
一套自主编制的试车方案出炉
2013年11月6日下午5点
团队接卸的首艘LNG运输船准时解缆离泊
谭辉作为主操坐在中控室
目送那艘船缓缓驶出港口
“自力更生,我们好像也行。”
他对自己说
时至今日
谭辉实现了许多技术突破
解决了大大小小无数难题
获得了许多荣誉
但他仍然常常提起
首次送走LNG船的那个傍晚
事隔多年
他坚持说
那艘船从未在他记忆中走远
因为从那时起
他就记住了一句话——
“中国工人能做到!”
陈可营
那张名片,是他“一帆风顺”的职业
生涯中最看重的一张。
陈可营,有限湛江分公司文昌油田群作业公司主任工程师,曾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广东省“南粤工匠”等荣誉。
陈可营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沓名片
崖城气田的操作工
涠洲油田的主操、生产监督
文昌气田的总监
……
一个个名片记录着
陈可营并不漫长的职业生涯里
身份的不断切换
他的人生似乎没有什么跌宕起伏
大家常常羡慕他
在事业上的一帆风顺
可如果说他是幸运的
那么拼搏就是幸运的另外一张名片
2009年,22岁的陈可营
来到崖城气田
成为南山终端的一名操作工
正是在这里
陈可营找到了自己最擅长
也最热爱的领域
“我喜欢干技术
我觉得我能干好
所以我要好好干!”
2011年
陈可营在中国海油职业技能竞赛中
拿到了金奖
等待他的是更广阔的舞台
2012年7月
陈可营调入涠洲12-8W/6-12生产准备组
担任工艺主操
2012年底
该油田的开发建造项目
进入冲刺阶段
由于现场条件有限
施工事项多
交叉界面广
按期投产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陈可营提出问题分级整改的方法
并主动请缨带领团队进行查线任务
他跑遍了平台的每一个角落
找出30余项影响投产的问题
与施工方通过倒排工期进行整改
陈可营带领团队成员日夜奋战
试生产当天更是21小时盯在现场
投产后的平台
成为北部湾海域最大的
生产平台与处理中心
这条成长之路
陈可营走得并不轻松
可是他总愿意
用勇气、智慧和决心
拥抱每一次挑战
再将挑战化为机遇
如今
“陈可营海洋油气开采
技能大师工作室”
成为集团公司首批命名授牌的
技能大师工作室
陈可营又有了一张新名片——
“工作室带头人”
但在他看来
自己最重要的名片
还是“一线海油人”
不管拥有多少头衔和荣誉
陈可营从来没有忘记自己
一线海油人的身份
没有忘记深耕蓝海
精技兴业的责任
谢永艺
台风,既是他的老友也是他的对手
谢永艺,有限深圳分公司恩平15-1油田群开发项目生产准备组电气主操,曾获全国技术能手、广东省技术能手、海油工匠、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劳动模范等荣誉,获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
转眼到了五月
谢永艺知道
他又快要和
“老朋友”——台风见面了
对于谢永艺而言
回忆总是以“台风”为坐标
“天鸽”来袭前的那个礼拜
“山竹”过去的第三天
“海高斯”过境时……
工作后
谢永艺每一次挫折、成长和
每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都与台风联系在一起
2018年
谢永艺参加中国海油职业技能竞赛
压线拿到决赛资格
在练习中他发现
别人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全部任务
可他最多只能完成百分之四十
比赛近在眼前
谢永艺着了急
他每天把自己关起来
训练14个小时
反复优化每一个动作
把操作动作变成本能反应
在准备期间
刮过一次台风
那个深夜
他把自己关进创新工作室
在呼啸可怖的风声中
心无旁骛地进行模拟训练
这场比赛,他捧回了金奖
台风,是陪伴谢永艺挑灯夜战的老友
也是他最重要的对手
南海一年平均要刮3~5次台风
每次短则三五天
长则十天半个月
当台风对油田造成影响时
组织一次人员撤离和复员
油田至少要停产3天
2019年
集团公司提出
关于台风生产模式的构想
即在海上人员撤离的情况下
通过远程操控
实现油田在台风期间继续生产
恩平油田作为试点单位
牵头开展组织设计工作
工作量十分庞大
光是模拟测试优化程序
谢永艺就带着团队进行了无数次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2021年10月
在台风“圆规”来袭时
恩平油田实现无人化生产
挽回原油损失超10万桶
创造经济效益5300多万元
“机器转着,我才睡得踏实”
谢永艺驻守在海上
他时刻准备迎接台风的到来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
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愿海油工匠们在各自领域
担大任、干大事
成大器、立大功
初心不改
匠心逐梦
✦
文字 | 陈熠文 李晶晶 吴倩 陈蓉 卢顺 岑川
图片 | 侯景喆 黄志松 陈蓉 文昌油田群作业公司 帅好成
制图 | 刘玥
编辑 | 秦怡然
监制 | 冯哲
喜欢本篇内容
请给我们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