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海油为什么紧紧抓住这条“链”?
大海再次向寻油者敞开怀抱。从两份设计图纸到两座鼎立深海的大国重器,经过近千日的奋战,此刻聚首于珠江口盆地的双“亚洲第一”正合力激发我国首个深水油田的新生机。9月19日,在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和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共同加持下,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迎来投产的“高光”时刻。这片让几代找油人魂牵梦萦的海域,将在澎湃涌动的新质生产力赋能之下,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奋进浪潮不断向前推进。4个多月前,有着“海上油气加工厂”之称的“海葵一号”从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油工程青岛建造场地离港启运,经过超1300海里的远航,顺利抵达流花油田所在海域。“像葵花般在深海绽放”是陪伴“海葵一号”走过“从0到1”的建造历程、无数次在深夜辗转反侧的人们对它寄予的美好期待。2024年5月12日,“海葵一号”在海油工程青岛建造场地登船启航。有着海洋工程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新一代”FPSO,是油气开发向深远海迈进的产物。“漂浮”在海上的它,凭借强大的抗风浪能力和油气即时处理、存储、外输等优势,成为目前全球海洋油气企业倾力打造的热门“单品”。左图为“深海一号”,右图为“海油观澜号”。近年来,中国海油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联合国内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浮式装备的自主化设计建造、技术产品的自主化攻关,陆续打造出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等诸多高端浮体装备。产业铿锵突进的背后,一条融通带动、支撑发展的“链”正在加速形成。数万吨的钢铁之城如何稳定“浮”在海面之上?答案藏在链上。“海葵一号”系泊系统示意动画。“海葵一号”重达3.7万吨,为让它在波涛汹涌的南海安稳扎根,项目人员在海床上安装了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12套深水吸力锚。12条由“锚链+中水浮筒+聚酯缆”构成的系泊锚腿像“拴马桩”一样将其牢牢固定在海面,使其足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恶劣海况。锚链可以被看作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生命线”。为让这根“生命线”足够牢靠,中国海油联合多家国内企业持续攻关了数千个日夜。一场罕见台风带来的教训,或许是在这数千个日夜里坚持攀登的动能。2006年,强度惊人的大台风“珍珠”席卷南海东部海域,流花油田的核心生产装置“南海胜利”号FPSO遭到重创,多根锚链被风浪刮断。2006年5月,超强台风“珍珠”中心正面袭击流花11-1油田,导致油田被迫停产。中国海油随即开启自主修复。作为合作开发时打造的装置,上到生产组块,下到一根锚链,“南海胜利”号内完全自主化的部分较少。修复、再造锚链的问题摆在中方团队面前。倒逼之下,中国海油找到国内民营企业和天津大学等高校,以“小米加步枪”式的方案,摸索着完成这个艰难的“重塑”项目。这是中国海油向着自主化迈出的关键一步。此后十余年,中国海油与国内企业、科研院所的相关合作越来越紧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建造安装、运营维护……无数力量汇聚,共同为挺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钢铁脊梁而攻坚克难。“深海一号”平台上的锚机与锚链。去年,中国海油开始担起新的重要责任——深水油气装备现代产业链“链长”。22家国内企业、科研院校等成为产业联盟成员。“我们和产业联盟中的多家企业、高校共同研发攻关‘海葵一号’中的关键技术产品,将以往很多受制于人的环节‘解脱’出来,化被动为主动。”海油工程设计院浮体设计部杨亮说。伴随合作步伐的越走越深,“海葵一号”逐渐完成了一场“跨世纪”的接力与蝶变。作为接替“南海胜利”号服务流花油田的“新一代FPSO之新星”,“海葵一号”上令人瞩目的同样是那“伸”向海底的12根锚链。“海葵一号”锚链水下安装现场。在这些锚链的生产标签上清楚烙印着一个令人熟悉的名字——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曾在“南海胜利”号修复项目中就与中国海油牵手的企业,如今已通过一次次联合攻关,助推“海葵一号”12根锚链全部实现“中国制造”。从汇聚国内力量共同修复一条油气生产的“命运之链”,到成为一条产业链的“链长”;从决然地在“深海一号”锚泊系统中首次运用1根国产化的深水聚酯缆,到“海葵一号”上12根锚链全部国产,中国海油以“链”汇力,与越来越多合作伙伴携手同行,共同为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端稳端牢能源饭碗而奋勇向前。穿过青岛胶州湾隧道一路向南,放眼望去,绵长的海岸线上,橙色龙门吊岿然耸立、万吨级船坞蔚为壮观,海上“巨无霸”即将启航。现代工业与自然生态在这个国家级新区交织共生,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新时代画卷。青岛海西湾畔,云端下的海油工程青岛建造场地吊机轰鸣、弧光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