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回响,中国海油如何竭尽所能守护蔚蓝?
编者按
风正劲,帆高悬,“中国号”巨轮始终劈波斩浪,高歌向前。
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伟大时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冲锋号角。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中国海油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国之所需”,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在奔向世界一流的航道中,激荡奋楫逐浪、因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壮丽篇章。
《中国海洋石油报》、中国海油官微开设“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专栏,推出“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澎湃蓝色动能 建设海洋强国”主题报道。本报全媒体记者兵分多路,奔赴海上平台、车间场站、建造一线,实地探访中国海油建设能源增长极新经验、培育新质生产力最前沿、深化改革发展动力源的丰富实践,与行业智囊、技术专家、业务骨干、一线工匠深入对话,生动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油牢记嘱托,在海洋强国能源强国建设新征程上的亮眼成就和宝贵经验。
一面是海洋经济迎来更加快速增长的时代发展命题,一面是关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与未来,历经60多年征程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如何走得更稳、更远、更开阔——
海洋,万物的起源,人类的故园。
俯瞰中国版图,海岸线和岛岸线勾勒出海洋大国的壮丽与神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有序开发利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海蓝天。”
海上油气生产平台成为海鸟常常停留休憩的温暖“港湾”
2023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而在2022年,这个数字是1.9%,海洋经济正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放眼世界,全球每年海上油气勘探和开采的经济规模高达8300亿美元,约占整个海洋经济总规模的一半。
一场“蓝色加速”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充当气候“调节器”角色的海洋备受关注。今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坚定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是各国共同的责任使命。
一面是海洋经济迎来更加快速增长的时代发展命题,一面是关乎海洋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与未来,历经60多年征程的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如何走得更稳、更远、更开阔?
俯瞰我国首个海上智能油田——秦皇岛32-6油田
今年以来,记者走访北京、天津、广东、福建等地,深入海上平台一线、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看中国海油如何久久为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实际行动努力构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促进人海和谐的生态文明样本。
1
从“两个桶桶下海找油”到大国重器鼎立深海,唤醒地层中的油气之前,海洋石油人已经和大海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蓝色基因让海油人更早更真切地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这是一场涉及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漫漫征途。
曾几何时,熊熊燃烧的火炬臂是海上油田在生产的象征。今年春天,在习近平总书记连线“深海一号”生产平台两周年之际,记者重访这个超深水大气田,发现平台火炬臂几乎无可见明火。平台生产监督介绍,通过开展火炬气回收处理,“深海一号”能源站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了天然气的供应总量。
蓝天白云下,“深海一号”能源站稳稳矗立
近年来,中国海油全面梳理在产油气田伴生气排放现状,通过建设区域一体化供气管网、天然气发电及凝析油回收、回注驱油等手段,加大海上油气田伴生气回收利用,做到“应输尽输、应收尽收”,逐步将海上油田伴生气放空及燃烧量降到最低水平。
更多挑战发生在海面之下。中国海油坚持达标运行,许多指标甚至优于国家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海油进一步积极推进污水减排及固体废物减量化工作,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发展理念持续落到实处。
2023年7月,渤海亿吨级油田群——垦利6-1油田群全面投产
以垦利6-1CEP平台为例,中国海油为它配备生活污水处理装置这位“清道夫”。它可以对平台产生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过滤、处理,其中难以分解的污物会被运回陆地处理,经过特殊处理的水一部分回注地下,一部分循环利用,竭尽所能守护蔚蓝大海。
对于每年勘探开发产生的大量钻完井废弃物,中国海油形成了“源头减排、过程减量、陆地合规化处置”的一体化处置模式,实现从海上平台固废产生到收集、海运、码头交接、处置整个过程的数字化动态跟踪管理。
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涌入蓝海
让每一次排放都有“归处”,也让每一方油气都有“来路”。在位于辽宁大连的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有这样一套覆盖全海域的国家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油指纹库,收录了超过3200个原油样品,其中有近一半来自中国海油,覆盖目前在役的所有海上油气平台。
油指纹库为解决海上溢油事故分析溯源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只是中国海油在助力我国建立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持续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的一隅。
打造装备——9艘专业环保船,建有2个溢油应急中心基地、6个溢油应急设备库,处置溢油能力达到380立方米/天。
组建力量——一支110人的专业溢油应急队伍,积极参加国家海上溢油应急专项演练,提高海上搜救和溢油应急处置能力。
锤炼本领——2023年,中国海油开展应急演练30次,作业现场演练1.26万次,参与演练54.69万人次,开展应急培训2729次,参与培训9.93万人次,确保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演练覆盖率100%。
7月1日,我国海上首个全方位绿色设计油田——乌石23-5油田群开发项目投产
一路走来,气不上天、水不外排、油不入海的“海油方案”不断更新迭代,助力加大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脚步愈发稳健。
2
海洋石油的勘探开发场所置身于比陆地更为庞大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中。
一线海洋石油人都能盘点出“家门口”的独家限定风景——冬季渤海辽东湾,国家级保护动物斑海豹会造访锦州9-3油田、金县1-1油田等平台附近海域栖息产仔;夏、秋季节的南海,平台周围时常见到觅食嬉戏的鲸鲨、海豚,歇脚的海鸥、牛背鹭;福建莆田,迎来开渔期的渔民结伴在与湄洲湾“绿能港”一墙之隔的滩涂上赶海拾贝……
海鸟成群结队地在海上油田上空自由翱翔
一年四季,景随步移,人海和谐,共生共荣。
“美丽邂逅”非一日之功。在与许多海上油田建设者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发现,是着眼于当下的投入回报,还是追求长远的可持续收益?是油田设计者常常面临的人性博弈。
“我们有一个八字口诀——避让、减轻、补偿、修复。”集团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环境保护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实际运行下来看,一些项目可能在建造初期为了节能环保投入了更多成本,导致当下‘回本儿’变慢,但长远来看,这是值得的,也是必要的。”
满载清洁能源的LNG船正缓缓驶向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
如何做好生产、环保的选择题?生态优先方案始终是“最优”方案。
每建设一座海上油田,中国海油对环保工作的要求一以贯之:绿色勘探,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获取,设计、采办、建造、安装的绿色制造,日常巡检、环境监测、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等。
2023年4月,广西最大海气登陆管道项目——涠北管线项目正式通气投用。鲜有人知,这条全长70公里的海底天然气管道,在施工期间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影响,作出了诸多努力:
穿越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时避让其特别保护期;在铁山港近岸段海上施工时,避开文昌鱼产卵高峰期;在涠洲岛登陆段采用定向钻方式铺设海管,避免对附近珊瑚礁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被动避让”,中国海油还在积极“主动进攻”,为维持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贡献海油力量。
隆冬时节,斑海豹在海上平台附近的冰面上繁衍生息
资料显示,多年来,中国海油公益基金会累计投入海洋环保资金1.8亿元,实施海洋环保项目170余个,仅2023年就资助实施了包括“辽宁省海洋开发与斑海豹保护项目”“黄河口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生态环境预警研究项目”和“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等在内的海洋环保相关项目24个。
天然的亲海性,使中国海油不满足于“增产不增污”,始终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增储上产与低碳转型协同发展、提质增效与节能减排融合发展、绿色开发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三大原则,持续推进高端进、低端退,生态进、污染退的实践,坚决扛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海油在勇当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主力军”的同时,争当能源行业护绿“模范生”,持续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
3
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碳中和”这一全球性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紧跟国家“双碳”目标,2021年1月15日,中国海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
近年来,中国海油持续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积极实施绿色发展跨越工程,一批“绿色油田”“绿色工厂”让老油田站稳脚跟、迎来新生。
在位于天津的中海油节能减排监测中心,记者通过大屏幕上的中国海油双碳数字化管理平台,看到油气生产设施、运输船舶、炼化企业、发电厂、新能源设施等全产业链终端系统集成,实现碳排放全口径数据互联贯通,满足用户对于能碳数据的业务需求。
全球最大LNG运输船“海油石油301”正为靠泊在码头的大型集装箱船提供LNG加注服务
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中国海油还将林业碳汇作为优选项,利用植树造林吸收温室气体的减排效果,助力碳中和目标达成。
在北京,朝阳门海油大厦成为经北京绿色交易所认证的首家央企总部“碳中和”大楼;在上海,海油发展与中海信托联合发行全国首单以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为基础资产的碳中和服务信托——“中海蔚蓝CCER碳中和服务信托”;在内蒙古卓资县,中国海油与当地签署林业碳汇开发与交易协议,将绿色碳汇产业与乡村振兴、生态修复有机结合。
“大家都知道海洋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因素之一,其实海洋也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在固碳方面潜力巨大。”集团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节能减碳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珊瑚礁、海草床和红树林并称为三大近海生态系统。在“红树林之城”湛江,中国海油驻地单位委托中海信托签约启动全国首个聚焦红树林生态保护的公益信托项目——“海上塞罕坝”蓝碳促进公益信托计划红树林保护项目,助力红树林公益保护。
近几年,人们开始关注海底封碳的巨大潜力。得益于不占用土地、远离蓄水层、海水层阻隔等天然优势,海洋地质碳封存正成为大规模工业储碳的“新战场”。
截至目前,位于恩平15-1油田的我国首个海上百万吨级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已累计“锁”碳超5000万立方米
2021年8月28日,中国海油针对高含二氧化碳的恩平15-1油田,启动了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项目,在开采原油的过程中,捕捉分离油田伴生的二氧化碳,回注到约800米深处的咸水层中封存,该项目将累计封存二氧化碳超150万吨。
捕集、注入、埋存——一条节能降耗、减碳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脉络清晰。
目前,中国海油正大力推进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究和标准体系构建。
“除了红树林、碳封存,我们也在努力和高校等国内科研力量合作,探索生物固碳等更多可能性,积极做大海洋碳汇文章,努力将碳汇‘含绿量’‘含海量’转换为‘含金量’。”
海洋,埋藏有地球的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预示着人类的未来。在这片浩瀚的蓝色疆域里,每一次对海洋的探索与利用,都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生命对话。
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已累计为文昌油田群安全发电超2800万千瓦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时代在变,形势在变,中国海油诠释“贡献优质能源、筑梦碧海蓝天”的忠诚担当始终未变。海洋经济必然是绿色经济。中国海油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让海洋经济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引擎,同时,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清澈、健康的蓝色家园。
系列报道
1. 1.02亿吨、超500亿立方米,中国海油向“深”挺进如何做到?
2. 原油产量连续5年保持增长,中国海油的原油增量为何关键?
5. 科创潮涌,握紧打开高质量发展之门的“金钥匙”
策划 | 姜啸啸 冯哲
文字 | 要雪峥
图片 | 中国海洋石油报
制图&编辑 | 刘益政
责任编辑 | 刘瑶
监制 | 张宗鹭
更多推荐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