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为什么紧紧抓住这条“链”?
大海再次向寻油者敞开怀抱。
从两份设计图纸到两座鼎立深海的大国重器,经过近千日的奋战,此刻聚首于珠江口盆地的双“亚洲第一”正合力激发我国首个深水油田的新生机。
9月19日,在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和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二号”共同加持下,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迎来投产的“高光”时刻。这片让几代找油人魂牵梦萦的海域,将在澎湃涌动的新质生产力赋能之下,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奋进浪潮不断向前推进。
4个多月前,有着“海上油气加工厂”之称的“海葵一号”从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油工程青岛建造场地离港启运,经过超1300海里的远航,顺利抵达流花油田所在海域。“像葵花般在深海绽放”是陪伴“海葵一号”走过“从0到1”的建造历程、无数次在深夜辗转反侧的人们对它寄予的美好期待。
2024年5月12日,“海葵一号”在海油工程青岛建造场地登船启航。
有着海洋工程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之称的“新一代”FPSO,是油气开发向深远海迈进的产物。“漂浮”在海上的它,凭借强大的抗风浪能力和油气即时处理、存储、外输等优势,成为目前全球海洋油气企业倾力打造的热门“单品”。
左图为“深海一号”,右图为“海油观澜号”。
近年来,中国海油立足自身产业基础,联合国内各方力量,加快推进浮式装备的自主化设计建造、技术产品的自主化攻关,陆续打造出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等诸多高端浮体装备。
产业铿锵突进的背后,一条融通带动、支撑发展的“链”正在加速形成。
数万吨的钢铁之城如何稳定“浮”在海面之上?
答案藏在链上。
“海葵一号”系泊系统示意动画。
“海葵一号”重达3.7万吨,为让它在波涛汹涌的南海安稳扎根,项目人员在海床上安装了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12套深水吸力锚。12条由“锚链+中水浮筒+聚酯缆”构成的系泊锚腿像“拴马桩”一样将其牢牢固定在海面,使其足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恶劣海况。
锚链可以被看作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生命线”。为让这根“生命线”足够牢靠,中国海油联合多家国内企业持续攻关了数千个日夜。一场罕见台风带来的教训,或许是在这数千个日夜里坚持攀登的动能。
2006年,强度惊人的大台风“珍珠”席卷南海东部海域,流花油田的核心生产装置“南海胜利”号FPSO遭到重创,多根锚链被风浪刮断。
2006年5月,超强台风“珍珠”中心正面袭击流花11-1油田,导致油田被迫停产。中国海油随即开启自主修复。
作为合作开发时打造的装置,上到生产组块,下到一根锚链,“南海胜利”号内完全自主化的部分较少。修复、再造锚链的问题摆在中方团队面前。
倒逼之下,中国海油找到国内民营企业和天津大学等高校,以“小米加步枪”式的方案,摸索着完成这个艰难的“重塑”项目。
这是中国海油向着自主化迈出的关键一步。此后十余年,中国海油与国内企业、科研院所的相关合作越来越紧密,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建造安装、运营维护……无数力量汇聚,共同为挺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钢铁脊梁而攻坚克难。
“深海一号”平台上的锚机与锚链。
去年,中国海油开始担起新的重要责任——深水油气装备现代产业链“链长”。22家国内企业、科研院校等成为产业联盟成员。
“我们和产业联盟中的多家企业、高校共同研发攻关‘海葵一号’中的关键技术产品,将以往很多受制于人的环节‘解脱’出来,化被动为主动。”海油工程设计院浮体设计部杨亮说。
伴随合作步伐的越走越深,“海葵一号”逐渐完成了一场“跨世纪”的接力与蝶变。作为接替“南海胜利”号服务流花油田的“新一代FPSO之新星”,“海葵一号”上令人瞩目的同样是那“伸”向海底的12根锚链。
“海葵一号”锚链水下安装现场。
在这些锚链的生产标签上清楚烙印着一个令人熟悉的名字——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这家曾在“南海胜利”号修复项目中就与中国海油牵手的企业,如今已通过一次次联合攻关,助推“海葵一号”12根锚链全部实现“中国制造”。
从汇聚国内力量共同修复一条油气生产的“命运之链”,到成为一条产业链的“链长”;从决然地在“深海一号”锚泊系统中首次运用1根国产化的深水聚酯缆,到“海葵一号”上12根锚链全部国产,中国海油以“链”汇力,与越来越多合作伙伴携手同行,共同为加快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端稳端牢能源饭碗而奋勇向前。
穿过青岛胶州湾隧道一路向南,放眼望去,绵长的海岸线上,橙色龙门吊岿然耸立、万吨级船坞蔚为壮观,海上“巨无霸”即将启航。现代工业与自然生态在这个国家级新区交织共生,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新时代画卷。
青岛海西湾畔,云端下的海油工程青岛建造场地吊机轰鸣、弧光四射。
这里是青岛西海岸新区,一个聚集着北海造船、中船发动机、海西重机、海西重工等50余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科研创新资源集中的发展高地。
海油工程青岛建造场地已经在此扎根近20载。包括“深海一号”“海葵一号”等中国海油新近打造的包括浮式装备在内的诸多海洋油气开发重器,大多从这里拔地而起,而后向着浪潮奔去。
2024年4月26日,“海葵一号”在山东青岛建造完工,因其规模巨大、造型独特,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超级能源碗”。
作为一个产品覆盖中国辽阔海域,影响力辐射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国际市场的海洋油气装备“孵化场”,青岛建造场地坐拥优越的地理、航运资源条件,搭建起以青岛片区为中心的产业合作资源池,配套企业涉及涂装、钢结构、管材压制、机加工、技术服务等诸多业务。
“产业链不只是一个概念,它体现在我们与合作伙伴共同把一个个项目落实的过程中。”海油工程青岛公司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师陈品说。
夜幕低垂,华灯初上,青岛海西湾船舶海工基地繁忙依旧。
从与青岛当地的近70家企业建立近距离“朋友圈”、充分释放产业集群价值,到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崂山实验室等聚焦海洋领域、油气领域的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海油工程青岛公司以项目为牵引,不断在强链、补链、延链上迈出坚实步伐。
“FPSO生产工艺复杂、设备设施集成程度高,包含系泊系统、装载系统、外输系统等数十个子系统,供应链长、零部件多、产业关联度很高。”有限深圳分公司深水工程建设中心副总经理张宁说,“海葵一号”的零件数高达60余万个,设备超8500台套,如果没有其他国内企业共同攻关,很难把这样一个大项目做好。
“海葵一号”甲板上的诸多装备布局紧密。
联合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打造32台大容量液压潜没泵,联合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打造3根深水聚酯缆,联合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海陆一体化智能中控系统……无数力量朝着同一个目标汇聚,为让“海葵一号”昂首屹立南海、增强“用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的底气而做着努力。关键装备自主化率超90%,是他们亮出的成绩。
这样的合作攻关在“海基二号”上同样可见。
“海基二号”距离远处的“海葵一号”仅2.5公里。
导管架作为托举海上油气开发平台的“地基”,需要抵抗海浪暗涌、海水腐蚀,确保整个生命周期不能产生任何缺陷。为此,中国海油找到湖南钢铁集团,共同研制新一代轻量化高强度海工钢,并在“海基二号”项目中首次实现规模化应用。
赶海踏浪,驭风奔跑。一个个行业“尖子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中国海油诸多大项目的带动下迸发出无穷潜能,以高端产品研发攻关的“点”上突破,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面”上提升。
“目前我们在‘深海一号’‘海葵一号’等项目上使用的深水聚酯缆产品已经得到国外油气公司的青睐。以前我们连参与竞标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和来自全球的同行‘同台竞技’。”四兄绳业副总经理李航宇说。
四兄绳业工作人员正进行1500米级水深聚酯缆的检验工作。
这样的产业带动效应并不鲜见。
在长江下游北岸的江苏省靖江市,亚星锚链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蹲在一根根平卧的粗壮锚链旁,手持高速砂轮进行抛光打磨作业,火花向外迸溅,把灰黑色的链环照得锃亮。
成立于1981年的亚星锚链,最初只是一家服务内河船舶的村办“铁匠铺”。通过与中国海油等企业的长久深度合作,该公司如今已稳稳站上细分赛道“C位”,成为一个年产能达30万吨、船用锚链和深海系泊链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达60%以上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
海上平台的锚链倒映在水面。
“我们和中国海油的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主要是做钻井平台上的锚链。近年来,我们又一起攻关FPSO的高强度、抗疲劳、耐腐蚀深海系泊链。”亚星锚链副总经理朱林放说,随着合作领域拓展,公司在产品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也愈发凸显,一条韧性更强的产业链正不断向下延伸。
什么是大国重器?
于有的人而言,是在破晓时分的万顷碧波之上,看钢铁之城惊艳亮相、看超级巨轮顶雾启航。而于有的人而言,是沿着一条时光隧道,一边踉跄前行,一边重振旗鼓。
“海葵一号”离港前夕,码头和“海葵一号”之间的悬梯将被拆除。当大家排队走下平台时,一位工人深情回望“海葵一号”。
看到自己亲手养大的这朵“葵花”,正迎着南海正午的烈日舒展,马霖终于短暂地松了口气。
作为有限深圳分公司的FPSO资深专务,马霖知道“海葵一号”拿到“自主化率超90%”这张成绩单背后的种种不易。
“自主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尽管目前‘海葵一号’已成为国内自主化程度最高的FPSO,我们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马霖说。
“海葵一号”建造历程。
就像没有人可以熄灭满天星光,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穿云破雾的执着。
建设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及配套系统现代产业链,从技术维度梳理362项关键技术、产品维度梳理248项核心产品,基于研发设计、产品制造、总装集成、海上安装等六大环节明确产业链实施策略……踩在向深向远的奋进鼓点上,中国海油破难题、蹚新路,以“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的坚强决心,进一步发挥基础固链、技术补链、融合强链、优化塑链作用,为深水油气装备产业“强筋健骨”。
新质生产力“入海”,蓝色经济“上新”。从多种系泊方式、形状、吨位和作业水深的FPSO,到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越来越多浮海重器挺立蔚蓝深处,释放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新动能。
俯瞰青岛西海岸新区。
面朝浩瀚黄海,背靠崂山余脉,初秋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从早到晚总有不同的风景呈现。海油工程青岛建造场地内繁忙依旧,多个大型海洋油气装备建造项目正在同时进行中。
“走下领奖台,一切从零开始。”这是大赛落幕后,运动员常用来勉励自己的一句话。对于那群在背后默默推动着大国重器走向浪潮之巅、涌入人潮视野的人来说,带领产业链整体升级突围亦需如此。
文字|刘益政
图片|李彦昭 李浩玮 中国海洋石油报
制图|孙洁莹 刘益政
编辑&制作|刘益政
责任编辑|高舒淇
监制|张宗鹭
更多推荐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