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真的不好带?或许只是有一点点不一样

CNOOC 中国海油 2022-10-18

毕业季过后

一批新员工马上就要出海报到了


这对于锦州20-2平台的生产监督欧阳建平来说太平常了,他已经出海工作23年,前前后后迎来了一波波年轻人。


可随着和新员工之间的年龄差逐渐拉大,他发现和年轻人相处越来越不简单。


第一批“00后”已经“入海”,网络上关于他们在职场的各式“传说”沸沸扬扬。


欧阳建平迫不及待地想会会他们。





年轻人

越来越不好带?

如何跟年轻人打交道,曾一度令欧阳建平感到苦恼。


那年,欧阳建平在某平台担任生产监督。一天,当班班长气冲冲地跑了过来:“监督,这人我带不了!他不仅自我感觉良好,感觉泵也良好。”



原来,班长安排一名新员工去巡检注水泵,担心他经验不足,自己也跟去现场查看了。果不其然,泵的温度有点高。可班长却迟迟没有等到这位新员工汇报情况。


班长找到该员工,批评他巡检不仔细,没及时反映问题。没承想,新员工也很硬气:“我看到了温度,但泵转得很好啊,只是温度暂时有点高,没必要什么都上报吧。”


班长向他解释了问题的严重性,可显然没能说服他,一来二去,二人甚至争执了起来。



于是,自认为管理经验丰富的欧阳建平决定做一做这位新员工的思想工作。


“小伙子,看你最近干得不错,遇到过什么问题吗?”


“还行吧!”这位新员工果然自信满满。


见暗示不行,欧阳建平忍不住直接挑明:“不管现场遇到什么问题,不要自己直接作出判断,一定要向班长汇报,”欧阳建平顿了顿,继续耐心地说,“很多事不能自己觉得行就行,经验需要积累和交流,你还年轻,慢慢来。”


然而,欧阳建平的这套话术实际上也是自我感觉良好。新员工虽然没顶嘴,但也没听进去。



欧阳建平记得自己年轻那会儿,同届新员工对老师傅们都毕恭毕敬,师傅说一绝不说二,有活儿大家抢着干。要是不听话,师傅就不教本事。


“哪像今天,师傅得小心翼翼想法子沟通,努力维护关系。现在的小年轻儿,真是……”


困扰欧阳建平的“刺头”,虽然算是特例,但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意识、拒绝“讨好型人格”的特征,近年来,在职场关系层面正发生着微妙的化学反应。


2020年,艾川琪来到文昌13-2油田工作。出海后不久的一次部门会议上,领导让大家总结反思一段时间以来工作上需要改进的地方,艾川琪根据入职以来观察到的种种现象,提出了不少工作改进建议。


艾川琪的发言在部分同事看来

有些过于“耿直”,甚至“不留情面”。


“有些问题不必说得那么直白,道理都懂,实在不行私下里提醒会更好一点。”


“问题提得是在理,但多少让人有点下不来台。”


……


有人埋怨他太“刚”,但艾川琪心里不接受。他觉得自己就是对事不对人:“问题不在会上摆,难道要藏着掖着?”


关于职场关系,他心里还有很多问号:为什么没有主动找师傅聊天会被认为冷漠?为啥稍微说点不同意见就容易被定义为“不服管”?



“现在年轻人的棱角,早晚要在职场上被磨平。”这是不少老员工的看法。可事实上,随着一波一波“后浪”涌进职场,职场关系、管理方式都在发生着改变。


前不久,艾川琪还因为“耿直”受到领导的表扬。不兜圈子、直面问题的态度也渐渐成了这个小团队的一个鲜明特点。






职场“刺头”

刺向哪里?


关于“直言不讳”,艾川琪不打算改变。


“如果有人对提出的问题本身有异议,一样可以开诚布公地展开讨论。”他这么想,也计划这么做下去。


艾川琪遇到不解之处向师傅提出疑问


“像艾川琪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能主动发现并提出工作中的问题,敢说敢做、坚持自己的想法,这是他们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赵忠卫是艾川琪所在平台的电气主操,在他眼里,这是优点,不应该打压。


崖城13-1气田的赵武桓入职两年了,面对工作,他脑子里时不时会萌生新想法,和老师傅们交流后,有一些建议还真的派上了用场。


赵武桓思考解决方案


比如,有一次他在电池间巡检,发现UPS电池状态不佳,正准备记录,发现巡检表上并没有相关项目。事后,在他的提议下,电池状态检查项目被列入巡检清单。


“虽然就是个小小的建议,但是能被采纳,还蛮开心的。”赵武桓说,班组氛围很融洽,特别是年轻同事的意见,对的或是不对的,平台领导和老师傅们都愿意听。


不过,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年轻员工作出错误判断是常有的事儿。如果一味地固执己见,出错就变成必然。绥中36-1油田的操作工孟行田就曾是这样的“刺头”。


有一次,班长让孟行田用凉水冲浇渗水结冰的管线。


“用热水岂不是化得更快?”孟行田没听劝,结果冰冻得更结实了,怎么也砸不动。回忆起不听话的经历,孟行田嘿嘿一笑:“多数都是反面教材。”



年轻人的批判意识有时候要大于服从意识,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尝试,哪怕是老师傅拿出多年的经验,他们也努力争取自己尝试过才肯低头。”


班组长起初觉得孟行田的“不听话”,是因为怕麻烦图省事,但时间久了,他发现这个小伙子只是有一点点“固执”,而这种“固执”也整改了不少“问题”。


比如,孟行田认为夜班同事可以利用相对安静的时间,完成白班同事没有结束的收尾工作。有人觉得这样一来工作量不好界定,二来容易打破工作的延续性。孟行田偏不听,利用夜班时间为白班工作收了尾,结果班组的整体效率大幅提升。



还有一次,他发现有些监控摄像头由于角度设置问题,会留有一些死角,于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统一调整了摄像头的方向,监控死角的问题就此解决。


“年轻人身上的确有很多‘刺’,他们稚嫩,偶尔也会莽撞,作为前辈,在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在犯错后改正,在跌倒后成长,让‘刺’对准正确的方向,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给团队带来新气象、新面貌。”


孟行田的师傅李萌说,“刺”多不怕,这是年轻人该有的锋芒,用好了就能刺破难题






职场是个调色盘

我们相互赋色

当初那个替高温泵感觉良好的年轻人,给欧阳建平当了一回“老师”。


第一次“和谈”未果,欧阳建平决定换个思路。既然说教不行,那就多带他实干。于是,欧阳建平开始隔三差五去现场模拟一些流程异常的场景,让新员工来处理。几次处理不好,他便意识到自己的能力的确不足。事实摆在面前,比一切道理都有说服力。


深入现场的实践,才能真正说服年轻人。


后来,现场遇到一次真实的流程异常,班长带着新员工找到了症结所在,及时处理,避免了生产关停。渐渐地,那位新员工的业务能力也在一次次实践中有了显著提升,和班长以及其他同事们的沟通也顺畅了许多,现在已经能在平台上独当一面。


回忆起入职这几年,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和班长顶嘴的样子,“以前年轻气盛,有的事想得不周全,还是老师傅们考虑得多。”



时代在变,人在变,带新人的方式自然也要变。”用欧阳建平的话说,和年轻人不能直接来硬的,更不能来虚的,要少讲道理,多摆事实。他越来越觉得和年轻人沟通是一门技术。


久而久之,欧阳建平还得出一个判断:不要把自己的标准套在现在的年轻人身上。



在老师傅们眼里,赵武桓是现场吃苦能力亟待提高的那一类年轻人。


赵武桓说:“现场的很多工作的确很累,看到老师傅们连续拖甲板半小时还面不改色心不跳,我既佩服又惭愧。但是关于下苦功夫,我有自己的认知。”


拖甲板这样简单的工作也需要花费不少体力。


一次,赵武桓发现一台已运转10多年的电机运转不良,查阅大量资料后才找到这台电机的功率等信息。于是,他向主操建议,给每个设备设置一个对应的二维码,扫码就能查找到相关设备的信息,方便资料查找,精准定位信息。这样一动脑,找到了合理又高效的解决办法,比起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一个二维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赵武桓认真钻研问题


慢慢地,师傅们也发现,虽然生产一线的一些脏活累活,年轻人干得不如他们,但年轻人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钻研的劲头都是值得肯定的。


“或许我们只是在工作中努力去找到一种更灵活更便捷的办法吧,但该拼的时候也绝不含糊。”赵武桓说,在崖城13-1气田,不少年轻人已经在生产、维修方面独当一面了。


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平台上崭露头角


“时代在发展,年轻人在变,职场前辈们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让年轻人在属于他们的时代站上自己的舞台,或许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碰撞和摩擦。毕竟时代不同了,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不同,所面对的挑战不同,对‘吃苦’的定义自然就不同。



欧阳建平如今特别乐意跟年轻人接触,他还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进入职场,就好比在一个调色盘里,汇入一种新的颜料,刚开始可能会出现色彩上的“互斥”。


多给彼此一些时间,去倾听,去适应,去接纳,终会混合出全新的色彩。



视频丨中国海油新闻中心

文字丨张雨田 房瑗

图片丨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封面丨简菁

制作丨房瑗

责任编辑 | 秦怡然

监制丨冯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