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开始学编程,他教会一群“铁学生”
在海油工程天津建造分公司临港场地
你总能看到这样一个人
身着工服,头戴焊帽
可手里拿的不是焊枪
而是一个叫“掌中宝”的遥控器
只见他一边绕着焊材
东瞅瞅西瞧瞧
一边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
他叫郭连京
在焊工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了30年
从最早的手工电弧焊
到机械化半自动、自动化焊接
无论是设备原理还是现场实操
他都门儿清
本该自称“老师傅”的他
却说自己还是个“新人”
作为焊接机器人的“教练”,我要学的东西可太多啦!
郭连京所在的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
是我国第一个
海洋油气生产装备智能制造基地
2022年初基地投产后
智能焊接设备悉数入列
老郭放下焊枪拿起“掌中宝”
和它们一起“上岗”
调轨迹、编参数
这位年过半百的老焊枪
似乎又找回了刚入行时的感觉
01
从学徒到岗位能手
再从资深焊将到懵懂“小白”
1993年
郭连京来到海油工程建造公司
(现海油工程天津建造分公司)
成为一名焊工
(前排右2为郭连京)
当时无论是焊接装备还是施工能力
都处于起步阶段
海油工程钢结构焊接施工
全部为手工电弧焊
一个甲板片需要二三十人集中施工
一个组块则要干上整整1年
初来乍到的郭连京为了不拖后腿
常年泡在现场
夏天他的工服被汗水浸得发硬
冬天他因为长时间蹲在室外
手脚反复长出冻疮
撸起袖子和裤腿
几十处烫伤的疤痕
像是时间颁给他的勋章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
海油工程焊接装备
从成立初期的手工焊接
到千禧年前后的机械化、自动化焊接
再到现在逐步推广的智能化焊接
实现了几次变革
郭连京也从一名学徒工
逐步成长为焊接能手
2011年,郭连京顺利通过考核
取得焊接高级技师资格
并加入了技能大师工作室
成为焊工培训教练
在最近几年的“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中
他培养出来的焊将摘金夺银
他也荣获“优秀教练”称号
郭连京本以为
自己已经把焊工这行“玩明白了”
可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老郭的职业生涯
也迎来了一次不小的冲击
02
从带着徒弟干到带着机器干
2022年
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高端智能制造基地
——海洋石油工程智能制造基地正式投用
焊接装备踏上智能化轨道
经过层层筛选
技术能力突出的郭连京
从30多名技能人才中脱颖而出
成为焊接机器人的“教练”
“我们筛选机器人教练,除了技术能力考核外,抗压能力、表达能力、重大项目攻坚次数都有硬性要求,郭连京综合表现比较突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刘海林说。
基地投产后很快接到了一个硬活
渤中29-6项目WHPA(东、西)组块
甲板片预制工作
如果用传统方法进行人力焊接
老郭可以毫不犹豫地拍着胸脯
接下这个工作
但换作机器人来干他心里一下没了底
机器人焊接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
在施焊前需要进行焊接示教编程
如果焊接参数匹配不当
会导致整条焊缝成形差
甚至需要返修作业
郭连京顶着压力接下了
焊接机器人调试这个“烫手山芋”
一个个从未遇到过的难题接踵而至
郭连京
想要调整好焊接参数首先要为机器人输入数据库,摆动方法、摆动频率、焊接角度、电流电压大小四项技术指标都要匹配才能焊接出完美焊道。
在机器人调试工作中
针对施工中不同的焊接位置
都需要设计一套对应的焊接参数
有时因为一项技术指标与其它三项不匹配
也会造成焊接缺陷
一次次试验失败
一次次重整旗鼓
郭连京一连几天翻阅了大量书籍
并在现场进行了几十次反复调整
终于成功开发了
单项焊接位置的机器人焊接工艺
然而在组合型工件焊接作业中
现有的焊接工艺又不能满足需求了
机器人现场应用中
还出现了
焊缝拐角位置焊接质量缺欠的新难题
郭连京再一次扑进现场
开始了数十次的试验
郭连京
机器人焊接不如手工焊接那么灵活,遇到特殊情况时不会“变通”,所以造成了焊道过高的问题。
找出问题后
郭连京重新设定了焊缝拐角处的速度
一条条光滑的焊道呈现在眼前
03
从低头盯着手里的活儿
到抬头展望行业的未来
担任焊接机器人“教练”期间
郭连京边学边干
攻克了机器人焊接参数优化、
焊缝装配标准制订、
电源形式调整等多项技术难题
成功带领研发团队
完成“平、横、立、仰”
四种焊接位置的
机器人焊接技术工艺开发
如果你现在问郭连京
是不是把焊工这行玩明白了
他反倒变得谦虚起来
郭连京
我虽然是个老焊工,但在智能焊接这行还只是个小学生,智能焊接技术在海洋工程装备上应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希望能将智能焊接技术推广应用到更广阔的生产领域当中去
其实
哪怕作为“刚入行”的新人
郭连京在机器人焊接领域
已经走了很远了
2022年年底
天津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
焊接设备操作工机器人赛项举办
郭连京作为教练带领3名员工
代表海油工程和天津市河东区首次参战
3名选手全部闯入前10名
熟练掌握机器人焊接技术后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高质量完成焊接工作甚至比手工焊接的效率更高。
操作手
李宁
从最开始的手工焊接、自动化焊接
到现在的机器人智能焊接
时代正发生着巨变
郭连京的焊工生涯始终在拥抱变化
最近他正忙着研究
机器人机械臂和机器人底座设计方案
想在机器人工作的
稳定性和灵活性上更进一步
郭连京相信
未来的某天
智能化将无处不在
不仅工作效率、工程质量更高了
焊工也可以人人手握“掌中宝”
轻轻松松完成高难度工作
又脏又累的“苦差”也将变成“美差”
来源 | 海油工程
统筹 | 刘建坤 王磊 李浩玮
文字 | 刘光雅 刘海林 李景强
图片 | 李景强 崔杰 刘冬 韩明亮
部分图片由郭连京提供
制作 | 姜瑞景 杨帆 张连杰
编辑 | 刘建坤
监制 | 张宗鹭
更多推荐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