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这条船上干过的“老海油”,如今在哪里?

CNOOC 中国海油
2024-09-02


凌晨4点半

伴随着直升机的轰鸣声

黄玉华怀着复杂的心情

踏上归家的旅途

不久前,他刚刚挥别了

自己工作半生的“南海挑战”号

(简称“挑战号”)



3月26日

“挑战号”在拖轮的牵引下

缓缓驶离珠江口盆地流花油田海域

这座见证了

中国挺进深水步伐的功勋重器

在服28年后正式“退役



因为安全管理要求

没能亲眼见证

“挑战号”拖航离开的最后一幕

黄玉华感到一丝遗憾

返回老家武汉的路上

他的脑海中再次浮现

22年前与“挑战号”的初次相遇

……


当时你我皆年少


2002年底,29岁的黄玉华从天津南下深圳,成为流花11-1油田“挑战号”平台的一名电气师。


此前,毕业后的黄玉华一直从事船舶维修工作。为了能与船上的外方工程师多交流、多学习经验,他常在业余时间听半导体收音机学英文。


初见“挑战号”,一切都是那么新奇、美好。


“挑战号”是我国首座也是当时唯一一座半潜式油气生产平台。1995年,这座加拿大制造的钻井船在新加坡被改造为钻井、生产支持平台,然后奔赴中国最大的海上生物礁油田——流花11-1油田,开启了长达28年的服役生涯。



“‘挑战号’代表了当时世界海洋工程的最高水平,能在这样的船上工作,于我而言就是梦想成真!”彼时,黄玉华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工作一辈子!


一辈子究竟多长,一个29岁的年轻人也许没有深刻的认知。黄玉华只知道,自己克服重重困难,从一个平凡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走到我国首个深水油田,并参与它的开发和建设,是一份求之不得的殊荣。



另一个踏上“挑战号”的“幸运儿”叫黄东。


“我真的特别幸运。第一份工作就来到‘南海二号’——‘挑战号’的姐妹船。”黄东说。


2000年,25岁的黄东凭借良好的船舶专业基础和在“南海二号”的工作经历,被选调入“挑战号”,并迅速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节奏。


意气风发的他悄然立下宏志,有朝一日要成为船长。


挑战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不少人看来,黄东身上有股“莽劲儿”。面对不熟悉的设备,他总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然,偶尔也会“翻车”。


在一次研究消防系统时,他不小心触动了报警按钮,被外方总监叫去办公室。了解到黄东只是想弄清楚不同报警系统之间的关系时,总监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对他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精神表示赞赏。


为了多学经验,黄东化身“跟屁虫”,成天围着师傅转,师傅干啥他就看啥。“遇到不熟悉的英文单词就抄在小本子上,回宿舍查字典。”


“最初,师傅几乎不会让我们自己上手干。毕竟我们还是学徒,很多操作都有风险。”


晚上,师傅休息后,黄东再次来到现场,摸一摸管线,仔细辨识它的大小、位置和排量,然后对照着操作手册一点一点消化。



2003年7月,流花11-1油田成为南海东部第一个转为自营的油田。黄东也凭借着“白加黑”的拼劲儿,成为“挑战号”的一名生产操作工。


在交接工作开展的几年中,一批又一批中方员工飞速成长起来。


和许多求知若渴的同事一样,黄东抓住一切机会向师傅请教,快速磨砺着岗位交接所需的一切技能。


2006年,年仅31岁的他实现了6年前立下的宏志,成为“挑战号”的船长。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挑战号”这个大家庭,与黄东一样迎接挑战、收获成长。



江俊达也是其中之一。


2006年,本科毕业的江俊达加入流花油田,成为“挑战号”的一名电气学员。


“我的性格有些毛躁。特别是遇到故障之类的紧急情况,很容易急,多亏了我师傅。”江俊达所说的师傅是当时已经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电气中级黄玉华。


跟随师傅学习的过程中,影响江俊达最深的是黄玉华专注、冷静、从容不迫的工作状态。


5年间,江俊达褪去青涩,逐步从电气学员成长为电气中级。2011年,他离开“挑战号”的工作岗位,投入流花4-1油田生产准备工作中。尽管与“挑战号”只有5年交集,但这里工作经历也成为他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财富。


如今,已经成为流花作业区的负责人的他还始终记得黄玉华嘱咐他的那句话:“毛躁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成长的不仅是人。


在流花油田服役期间,“挑战号”也见证了中国海油攻关核心技术的奋进之路。开创我国“全水下开发模式”先河,完成我国首套自主研发500米级深水油井水下采油树先导性试验,完成智能电网建设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累计开采深水油气超2300万吨……


初心不改梦归处


人生的节奏有快有慢,职业发展亦是如此。


黄玉华在成为电气中级后因眼疾不得不转换专业。但他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接连通过了电气考评员、高级考评员以及高级技师考试


自己进步的同时,他还主动承担起培养新人的工作。


为保证授课效果,每次制作课件时黄玉华都一丝不苟,确保自己先吃透,再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出来。20多年过去了,黄玉华用自己的专注和热忱感染着一批又一批“挑战号”的年轻人。“再小的事,做到极致也会有成就感。”黄玉华说。



2024年,“挑战号”退役前,看着曾经热闹的“挑战号”逐渐变得安静,贴满全家福的照片墙被清空,熟悉的痕迹被一点一点抹去,黄玉华和同事不免伤感,满是不舍。


虽然“在‘挑战号’上干一辈子”的诺言无法兑现,但他知道,自己会永远保持着初来时的那份热忱和期待,奔赴新的工作岗位。



感到不舍的,还有已经返回陆地工作的黄东。如今,他是有限深圳分公司的一名质量安全管理人员。


“挑战号”退役的当天,他在心中默默与这位熟悉的老朋友挥手告别。“她见证了我们一代人的青葱岁月。”黄东感叹道。


不久前,江俊达与黄玉华再次相见。人群中,他一眼就认出了多年未见的黄玉华,然后快步走上前,握着他的手喊道:“师傅!”


这令徒弟“遍天下”的黄玉华非常感动。


“没教他太多,没想到他还记得我这个师傅。”


“走到哪儿,也不能忘了自己从何处来。” 江俊达说。



在挑战号离开不久

它的另一位伙伴

我国首艘深水FPSO

(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

“南海胜利”号(简称“胜利号”)

也随之退役



2006年,正值投产十周年之际,流花油田遭遇超强台风“珍珠”正面袭击。“胜利号”7根锚链、3根软管断裂,15万吨的“大块头”仅靠剩下3根锚链系泊,油田被迫停产。中国海油决定自主修复,整合20多家工程队伍攻关,并自研改装一艘重型吊装船对软管进行打捞,维修仅历1年零3天,油田实现了提前一年复产的奇迹。


2018年,“胜利号”完成第二次进坞大修。截至退役前,油轮已实现零意外关停超1600天



“万般挑战皆胜利”,28年贡献开发深水油气2300万吨,这对明星组合留下了一张彪炳史册的成绩单,为加快深海油气勘探开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卓越力量。



近年来

“睦宁”号、“南海开拓”号

“南海发现”号、“南海挑战”号

“南海胜利”号等

功勋老设施相继退役

“海洋石油119”“海基二号”

“海葵一号”等更多“年轻”的国之重器

将传承前辈的历史使命

助力海油人

继续谱写挺进深水的故事




还记得那些曾经陪海油人

征战四海、战风斗浪的老船吗?



“海洋石油101”(“渤海友谊”)

于1989年投产

服役于渤中28-1油田

它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FPSO

是世界上最早新建五艘FPSO之一

也是世界首次将FPSO

用于有严重冰情的海域

该船获得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名船之一

2020年11月

“渤海友谊”退役



“海洋石油102”(“渤海长青”)是

“渤海友谊”号的姐妹船

于1990年在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完成

服役于渤中34-2/4油田

2007年改造完后

用在渤中28-2/南油田生产



“海洋石油105”(“渤海明珠”)

于1993年举行交船仪式

为当时我国最大的FPSO



“南海发现”号建造于20世纪70年代

于1990年改造成FPSO

服役于惠州油田

是我国第一艘大型FPSO

2019年光荣退役

服役近30年里

累计处理原油超过8500万吨

外输原油1184船次



“南海盛开”号前身是一艘远洋油轮

于1992年完成改造

“定居”于陆丰13-1油田

此后,陆丰13-2和陆丰7-2油田

均通过“南海盛开”号储存和外输原油

2020年4月

“南海盛开”号正式退役

在坚守陆丰油田海域的近9500天里

3000多万立方米、760船次原油

从“南海盛开”号输出



“南海开拓”号为一艘15万吨的FPSO

从1994年起服役于西江油田

于2010年退役

西江油田作为中国海油最早

对外合作的区块之一

“南海开拓”号见证了西江油田

从中外合营走向独立自主的历程



前行不忘来时路

初心不改梦归处

那些过往的岁月

那艘记忆中的老船

令人如此难忘、不舍

也许正是因为它是许多海油人

梦开始的地方吧


你还记得曾奋斗过的那艘船吗?



文字 | 刘亚婷 左李军

图片 | 左李军 刘武钧 李恺睿 王浩杨

宋旭东 薛廷 陈安顺

制作 | 左李军 黄子阳

编辑 | 张雨田

责任编辑 | 房瑗

监制 | 张宗鹭

更多推荐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海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