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亿吨级、超50%、翻一番……10年来,中国海油用这些数字回应

CNOOC 中国海油
2024-09-01

编者按


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八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中国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并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提出,开启了我国能源事业奋力变革、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中国海油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稳步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深化扩大对外合作,在浩瀚蓝海留下能源报国的奋进航迹。今日起,“中国海油”官微将推出“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海油实践”系列报道,展现海洋石油工业沿着总书记指引的航线,劈波斩浪、不断超越的壮阔图景。



能源安全,首先是油气安全。


每天,从海底奔腾而上的石油、天然气,沿着我国的海岸线,通过管道、船舶、槽车,不断涌入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



由北向南,渤海、黄海、南海,这片大多数人并不熟悉的“深蓝”之下,我国油气能源的关键增量埋藏于此,国内最大的原油生产基地坐落于此,深远海地下宝藏的钥匙矗立于此。独特海洋优势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成为海洋石油工业这艘巨舰劈波向前的无限动力。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来,中国海油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实现——


国内原油产量由3955万吨提升至超5500万吨;

国内天然气产量由118亿立方米提升至超270亿立方米;

提前两年完成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目标;

连续5年刷新产量纪录,连续5年国内原油增产量名列全国首位,连续5年实现亿吨级新发现。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中国海油胸怀“国之大者”,聚焦“国之所需”,推进油气勘探再提质、产能建设再提速、开发生产再提效,书写奋楫逐浪、因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壮丽篇章。


亿吨级的分量


百年变局之下,能源安全,举足轻重。


我国富煤、贫油、少气,却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面对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带来的挑战,持续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有力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能源央企必须扛起的责任。


过去十年,中国海油在我国共发现6个亿吨级大油田、6个千亿方大气田。无疑,中国海油的优势在海上,但优势背后是一番艰难的探索。



2014年入职渤海石油研究院的徐伟感受尤为深刻。“那时候,海上的好油田好像忽然被发现光了,我们每天都在干一样的事,对着很久都没有过新发现的区域,画图、统计数据。”


作为被寄予厚望的“龙头”,2014年至2015年,整整两年时间,渤海油田的勘探发现一直徘徊不前。



这种困境是当时海上油气勘探的一个缩影。为何“龙头”迟迟抬不起来?遮挡新发现的“迷雾”如何散去?摆在海油人面前的选择只有一个:转!


转型,是艰难的,也是痛苦的。中国海油在全力推动夯“基”、拓“新”、攀“难”中实现“一横一纵”。



一横,就是从0到1,横向拓展新的可能,培育新希望。把“冷板凳”坐热,把“热板凳”做大,是每个勘探人员的必修课、常修课。现在,入职渤海石油研究院十年的许鹏已经经历了2次“冷”和“热”的轮回,他说:“‘冷板凳’对于勘探来说不可避免,可以说坐不了‘冷板凳’,就焐不热一个又一个‘冷区’。”


渤西勘探室,曾经沉寂多年没有新发现,凭借着“在哪干都是干”的劲儿,大家硬是沉下心来,把区域资料和地质规律吃透,终于找到渤中19-6千亿方大气田。垦利6-1油田所在区域,曾40多年都无法打破“有油无田”的勘探魔咒,也是从40多年的“材料山”“资料海”中重新摸排、仔细比对,勘探人员才最终捞出了亿吨级大油田。



一纵,就是从1到N,纵向拓展新的认识,创造新思路。“我们十年来做的,是‘接一连二、接二连三’的事情。”渤海石油研究院地质相关负责同志说,“绊脚石”可以是撬动更大能量的“支点”,我们通过“大胆假设-认识研究-经验总结”的循环往复,不断突破原有认识体系,拓展新的认识边界。


比如,垦利6-1的发现,一举突破大规模浅层岩性油藏认识,类似的认识方法指导了垦利10-2、秦皇岛27-3等亿吨级大油田的发现。渤中19-6千亿方大气田则让勘探人员对潜山的特点和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推动渤中13-2、渤中26-6等亿吨级大油田接连发现。“点”的突破,切实带来了“线”的链接,“面”的激活。



同样的故事,在各个海域、陆地片区同时发生着,开平南亿吨级大油田、首个陆上深煤层千亿方大气田等陆续发现,持续推动公司储量寿命连续7年保持在十年以上,夯实稳油增气“硬底盘”。


“50%以上”的承诺


50%以上,是中国海油党组对国内原油增量的坚定承诺。


截至2023年,中国海油国内原油增产量已连续5年实现超国内原油总增量50%以上,最高甚至达到81%,为我国原油产量重上2亿吨并持续稳产作出重要贡献。



对于能源行业而言,稳非易事,增则更加困难。油田产量达峰后,产量递减是常态。想要实现增产,先要补上递减的亏空,才有再进一步的可能。


过去几年,中国海油在各类挑战和不确定性中,经受住退和减的考验,在困难和曲折中保持前进,展现出不一般的“硬实力”。


增量的实现必须着眼海上油气“一盘棋”,从全局谋划区域。2014年以来,中国海油以区域优势培育更多增长极、增长带,已建成渤海3000万吨级、南海东部2000万吨级两个大型油气生产基地。



作为中国海油油气增储上产的压舱石、顶梁柱,已拥有体系化、规模化、区域化开发生产优势的渤海油田,长期面临着优质新油气田不断减少、老油气田产量持续递减、在生产油田整体进入开发中后期“三重压力”。


如何抓住稳产上产的“题眼”?统筹协调成为破题之策。渤海油田着力聚焦统筹地下“一网”与地面“五网”的时空协同,推动“稳定老油田、加快新油田、拓展低边稠”产能建设目标实现,以“大一体化”模式助力油气资源供给保障中心建设。



南海东部油田则坚持系统观念、突出问题导向,高起点谋划增储上产,高标准提升经营管理,高效率转化创新成果,一体打好勘探开发进攻战、油气上产主动战、产能建设攻坚战,推动世界一流深水油气田建设。



中联公司扎根陆上,仅2023年钻井工作量就超1000口,公司深入实施地质工程一体化,强化“握手”衔接,大力推动自动化、智能化钻机应用,探索“工厂化”钻完井高效作业模式,推动精益化管理落实见效。


以一区带全域,以高效促提升。一个个增长极、增长带,恰似一个个“发动机”,为中国海油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翻一番的底气


今年以来,更多有关“化零为整”的举措在中国海油铺展。


年初,渤海油田联合各方对未来一年工程建设项目通盘规划,形成覆盖多个项目的年度预算,所有项目通用的设备、材料、部件等共享“资金池”。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持续改变海洋工程产品全流程设计、建造模式,成果在渤中19-2油田、渤中26-6油田等多个重点建设项目应用。



一项项打破常规、突破流程的措施,因何在中国海油不断深化?


从体量上看,中国海油是油气产能建设主力之一,作业量大、任务重、要求高,找到一条与之匹配的“快速通道”至关重要。


从本质上分析,在不断攀升的工作量面前,只有“快”是远远不够的,更要“强”“优”“精”“特”,唯有标准化、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才能更好激活全员、全要素、全价值链效能。



十年来,中国海油以勘探开发一体化提升储量价值,以地质工程一体化提高单井产能,以技术管理一体化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油气田开发投产提前20%、产能建设周期缩短20%。


从“有界”到“无界”,随着抓整体、促协同的不断深入,标准化成为固化经验,归纳做法的有效途径。



目前,渤海油田6型标准化导管架和9型标准化组块已完成基本设计,详细设计正在加速推进。通俗来说,以往发现100个油气田,就有100种工程建设方式。现在,依据项目具体情况,备好“6+9”种固定备件,有选择性地搭配起来即可。


“通过实施‘标准化’设计、‘批量化’采办、‘工厂化’预制,我们把正确经验固化为完善程序,催化整个体制机制和业务流程发生良性化学反应。”有限天津分公司工程建设中心有关同志介绍。


从抓产量到抓质量,从求数量到求效率,从谋经验到谋标准,中国海油产能建设工作已实现体制机制的系统性重塑,与2019年相比,2023年中国海油新建产能、陆地建造工作量均实现翻番。



浪潮奔涌,天地宽阔。中国海油正处处生机勃发、斗志昂扬,在能源强国、兴海强国之路上弄潮逐浪。




文字|刘晶晶

图片|中国海洋石油报

制作|田明

责任编辑|刘建坤

监制|张宗鹭

更多推荐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海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