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湖南丨与“诗词女神”杨雨一起穿越古今,领略炎陵客家山歌
点击名片,关注湖南国际频道,世界潮我看!
“讲起那个守牛呀乐悠悠,一片那个青山呀绿油油,手拿竹棒呀哆哆响,一山那个溜溜一山那个牛……”湖南省炎陵县的广阔山乡里,不时飘出悠扬的客家山歌童谣声。
放牛娃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听山歌,“老一辈的人都教我们唱山歌,我们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哼几句。”
放牛、山歌,这是许多客家孩子童年的欢乐和记忆。
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在炎陵县,至今传唱着2000余首客家山歌。
客家人的着装有着显著特点,这并不属于任何一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它只属于客家人。
客家,简单地说就是相对于当地原居民而言的外地迁徙而来的人群,被原居人视为“客”。客家人隶属汉族,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特点鲜明的客家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
炎陵县是湖南省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据《炎陵县志》记载,客家人自宋代开始陆续迁入炎陵。目前,客家人占据了全县人口比例的七成。身居炎陵不是“客”,只缘共有一个“家”。
炎陵客家山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客家人和炎陵原有居民融合而衍生的客家文化——客家山歌,既保留了历史悠久的古代中原汉语音韵,同时又不断吸取、融合当地先进历史文化的精华,最终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厚独特的炎陵客家山歌,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炎陵客家山歌使用统一的客家方言,保留特有的节日活动,沿袭独特的传统习俗。炎陵客家人以山歌的形式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抒发情思、鼓舞斗志、娱乐身心,为中国民间音乐和客家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断增添着鲜活元素。2009年2月,炎陵客家山歌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客家山歌,犹如罗霄山脉上流淌而下的一弯清泉,时刻陪伴着这一群从中原大地来到山岭沟壑的客家人。它唱出了人与自然的互相对峙和互相给予,也唱出了诗情画意里阿哥阿妹的情意绵绵。
在通讯不发达的旧时,客家的男女青年常借以隔山喊话、隔山对歌的方式交流,斗转星移、遗风未改,情歌也就成了客家山歌中仅次于劳动歌的第二大门类。
苍苍的罗霄山下,客家儿女的生活质朴无华,这也让他们更容易体味地老天荒。他们大胆地以歌求爱,借歌传情,这一份真挚爱情也因此更加千回百转,荡气回肠。
山脚下的学校里,老师也会教唱山歌。
客家山歌没有教程,课堂上所教授的内容,都来自老师日常的积累。
音乐老师曾书华说:“我们是客家人,我们会讲客家话,我们是客家人的后代,客家人没有文字,客家人靠祖祖辈辈口传下来,所以我们就要继承发扬,传承客家文化。”
黄昏的时候,龙脊上的云彩就象一面大旗插在山顶上,呵护着牛群和牧童。这歌声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充满着生的喜悦和期盼。
客家人素来崇祖观念浓厚,逢年过节,许多客家儿女都会来到炎帝陵祭拜。
有着千余年历史的炎帝陵,坐落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的鹿原镇境内。炎陵县正因此而得名。
炎帝陵被海内外炎黄子孙誉为“神州第一陵”,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数千年来,炎帝始终活在海内外炎黄子孙心中,俎豆馨香,延绵不绝。
“少典之胤,火德承木。造为耒耜,导民播谷。正为雅琴,以畅风俗。”近日,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常驻嘉宾杨雨诵读并赏析了《神农赞》,以诗为媒,纪念炎帝神农氏。
客家山歌融合了中原文明、湖湘文化、炎帝文化等诸多文化形态,是炎陵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民歌中的文化瑰宝,更是炎帝农耕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凡有客家居处,即有客家山歌”,仅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客家人,用客家山歌传承自己的故事和记忆。踏歌而行的客家人,虽历经浩大兵燹、数次迁徙,却一直恪守着“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的信条,倔强地延续着自己的族群记忆,用美丽动听的山歌复刻着客家人的集体乡愁……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世界看湖南》。
收看方式:湖南国际频道现已覆盖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电视用户可调频进行收看,网络用户可通过芒果TV的“直播页面→电视台→国际频道”(或点击文章末尾“阅读原文”)进行在线收看。
湖南山水人文/湖南经济发展/湖湘精神
全面反映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丰硕成果
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
湖南国际频道湖湘文化带纪实性外宣窗口栏目
每周四18:20
世界看湖南,越看越好看!
监制/任帅
主编/谌伟春
编辑/李蕾蕾
// 点击图片 更多精彩 //
👇
世界看湖南丨辰河高腔:遗落湘西的中国戏曲活化石
世界看湖南丨常德丝弦歌不辍,一腔一调入人心
世界看湖南丨在绥宁,与大自然同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