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记着,记者!

主页翊 华政青年 2021-01-18

记者:沈冠婕 孔博文

                                                    编辑:刘玉璐

 

在华政的校园里,有一群“特殊”的群体,教室里有他们,读书会上有他们,运动会上有他们,著名的教授家里也有他们……有时候他们胸前挂着牌子,身边还跟着摄影人员,然而有时候又只有一个人加上一部手机。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华政青年本科记者团

别人眼中的他们是这样的:

“很敏感,对校园动态很熟悉。”

“很阳光,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挺自信,采访各种大佬们也不见紧张。”

“让人信赖,很多校园的信息我基本上都是靠他们得来的。”

“会很多技能吧,既要采访又要拍摄的。”

……

但这些表面印象的背后是怎样的呢?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借此华小青带大家走进“华政青年”背后真实的记者团,看一看一篇稿件的前世今生,也看一看校园记者们的日常。

每天起床第一句,先给自己选个题

一篇稿件的原点,是一个选题。

每周一次的选题大会,是记者团的日编们多年来的传统。需要记者们先准备好选题,在会上和日编们交流想法和可行性。所谓职业病,就是学法律的看到微博热搜先思考它有没有犯法;学电影的看生活都是分镜;学英语的连看苹果发布会都是在练听力。所以加入记者团之后,看生活的眼光都变了,不仅将现象看在眼里,更是时时想去刨根问底。一只流浪猫,一尊雕塑,甚至只是一朵云彩,都是华小青心中的准选题对象。


华青华青帮帮我,采访对象在哪里

确立好选题之后,算是有了大方向,接下来便要根据需要去联系采访对象,采访之前必须要有的一步就是尽可能地了解被访者,然后去列采访提纲,推敲每一个采访的问题,商定采访的方式。根据稿件类型,采访对象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正在或者曾经在华政就读的“华政青年”们。这些往往都是单独的人物采访,如“今年我在最高院实习”中的赵楚楚学姐、“读一个同时通过‘三个小概率’考核的学霸故事”的吕全福学长、“华政园里的咏春武者”的吴浩然学长。而有时也会是以团队呈现的采访,如“华政的这个社团把《我是演说家》搬上了地铁”的华英演讲与口才协会。

第二类是华政的老师和教授们。华政青年的“教授的书房”栏目则是典型代表,我们先后采访了刘宪权、沈济时、孙剑明、金可可、杜素娟等老师们,华小青去请老师们为大家推荐书单,去拍摄他们的书房向同学们传递各自别具一格的书香气。

第三类是涉及学生生活方面的相关部门。“教育超市上‘暖食’变身‘全能’便利店”“今年,华政再添一所附属学校”“转专业,这些是需要知道!”等,则需要记者去联系教务处、教育超市负责人、武装部等,根据选题本身了解情况之后进行采访。

(以上点击黄字可查看原文喔!)


为了素材更准确,四点五点六点起

为了更准确地报道一件事情,华小青们常常出没于现场,在现场采集第一手信息,访问当事人,留下当场的镜头,因为事件没有彩排和正式开场之分,错过了便是错过了。所以,报道长宁校区的美食小龙虾的时候,为了见证后厨里的完整过程,华小青六点便从松江校区出发了。采访华政进博会的志愿者们之时,他们早上六点五十集合,华小青六点半便到达现场了……

当然,一篇可视性强的文章还需要图片和排版,这时新媒体中心的小伙伴们就登场了,摄影和排版的小伙伴及时配合,才有了最后的推文。


为了抓住第一线,反射弧也日日短

事件的发生总是意想不到,但养成了事事敏感的习惯之后,华小青的反射弧貌似也渐渐变短了,遇到突发事件,便第一时间联系责任编辑。比如前些日子众人皆知的“浅析迟交作业的合理性”事件,马寅翔老师“小马哥”刚在所授课程的大群内与那位努力为自己“辩解”的同学互动之际,身在课堂的一位华小青便立即向责编反馈,而后又立即采访当事人,获得授权,连夜撰写稿件,次日一大早便进行了报道。


 燃烧我的发际线!

华政青年的记者们也曾想过退出和放弃。绞尽脑汁的选题总是过不了,通过的选题也会错过合适的契机,迟迟约不到合适的时间采访,稿件修改四五遍是常事,改好了却又发现稿件不能发了……

但记者团这三个字很神奇,必须是记者和团组合在一起。

华青里没有单打独斗的记者,他走出去的时候怀揣着的是这个团体给他的勇气和力量,这个团体还教会他如何将梦想和渴望变成为事实发声的力量

很多人都很友好,但并不排除被拒绝,因为大多数人并没有必须配合的义务。

只是有时候稿件仍然不可避免地石沉大海,哪怕只是面积不大的华政园里也会同时发生着诸多的事件,我们只能选择性地取舍,不管多用心做的稿件,也可能变成徒然。

……



一名来自传院新闻专业的女孩告诉我们:

“很喜欢科幻,也是因为科幻而产生了自己的记者梦。超人,蜘蛛侠,毒液,这些都是我很喜欢的角色,而他们在剧中一开始都是记者的形象。其实在我眼中,记者同这些角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一直坚守着的正义感,比如爱和勇气,比如责任和力量。我知道自己成为不了他们那样的超能力之人去拯救地球还是怎样,但我一直都想成为一名记者,我读新闻专业也是我自己选择而非调剂来的,因为这是我的梦想。” 


CCTV英语频道首席记者王冠曾说过:

“作为记者最重要的使命,不是替哪一方说话,而是让观众在看完我们的节目之后,获得了平衡和两面的观点,从而变得更知情,我觉得这是作为记者最高的,也是唯一的使命。”



华政青年也会立足于学生本身

持续为华政人发声

惟愿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近期精彩回顾

  第一天上岗,我们见到了凌晨三点五十的华政

慰问“小叶子”,书记、校长都来了!

✦ 3......2......1!干了这碗进博会干货!!!


END

源||本科生记者团

图源||新媒体中心摄影摄像部




华青,为你发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