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政“宝藏女孩”受邀作客上海广播电台
一起来听听
左一为朱珂怡同学
除了日常学习与团学工作,志愿者活动也是朱珂怡活跃的另一个领域。参加第三届进博会,作为小叶子坚守在最忙的咨询岗位上服务游客数千人;主动报名学校的“初心”学生党员宣讲团,向百余名小学生阐释我党的初心和使命;参与法律援助服务,以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为了爱与教育的传承,成为我校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员;还有校园迎新、垃圾分类……哪里需要志愿者,你就能在那里看见朱珂怡忙碌的身影。
有人叫她“小叶子”,还有人叫她“小橙子”,现在,参加了“一江一河”志愿项目的朱珂怡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小水滴”。面对丰富的志愿经历,她说:“志愿服务就是一种生活态度,选择做志愿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每次志愿服务经历都能让我收获到温暖与成长,不断坚定自己继续志愿服务的信念。”
2021年9月,在“滨河步道志愿者”的招募消息公布后,朱珂怡立刻报名此次活动,成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因为身穿橙色马甲,所以市民们亲切地称呼志愿者们为“小橙子”。志愿者们主要负责维持现场秩序,引导市民有序观赏华政园与苏州河的美景,朱珂怡的任务则是在出入口查验身份、维持秩序并为参观者做简单的楼宇介绍。
来来往往的游人中,有一位阿姨引起了朱珂怡的注意。在交流的过程中朱珂怡了解到,原来这位阿姨是一位华政老校友,她的父亲、女儿都与华政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用目光一寸寸回忆华政园的每一个角落,“那片草坪上有代代华政人都铭记的帐篷精神。”转头又指着苏州河说,“原来我不愿走去那边,现在可不一样了,太美了!”几代人的故事因为华政而连结,因为滨河步道开放而被唤醒。阿姨看着“小橙子们”,笑着对朱珂怡说:“华政校园和苏州河一样,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不经意的相遇与真挚的交流,让朱珂怡对志愿活动更有干劲了,她告诉华小青:“这中间发生的故事不该被遗忘,传递的精神不能被磨灭。我希望能尽自己所能,让这些故事与精神被更多的人听到,永远传承下去。”
正如朱珂怡所希望的,华政滨河步道志愿者的故事并没有止步于“小橙子”,脱下橙色小马甲,她又加入到了“小水滴”的序列当中。
不仅仅是因为对传承的坚守,朱珂怡参与“一江一河”的志愿者招募,还因为志愿者称号“小水滴”的含义深深打动了她。“小水滴”——点点水滴汇成江河,集滴水之力,聚磅礴力量。志愿期间,“小水滴”们需要承担法规条例宣传员、华政故事讲解员、河清岸绿守护员等等岗位,用专业知识去服务群众、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亮出华政青年的靓丽名片。当人们站在江河边上,眼前是浪潮涌动,是激情澎湃,是申城璀璨的宏伟蓝图;当志愿者们出现在人群中,人们则看到了这座城市朝气蓬勃的青春模样。
“相信青年们的共同努力让志愿服务项目能够达到高品质,志愿服务工作能够做深、做实,能够绽放新活力。”朱珂怡表示。青年们的活力将点亮上海的城市记忆,集点滴水珠,聚磅礴力量,这是对志愿者精神的生动诠释。
今年6月,朱珂怡将要结束她的本科生涯,于她而言,“小水滴”的服务将暂告一段落,但她的志愿脚步仍旧不会停下。去年,朱珂怡成为了华政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经过实习培训后,她将在今年下半年前往位于云南、距离县城2.5小时、海拔2000多米的哀牢山中的偏远农村小学——华东政法大学附属麦地小学支教一年。支教的想法不是一时兴起,大二的时候,朱珂怡就开始了解我校的研支团项目。
“我在大二的时候就结识了很多研支团的学长学姐,并从学长的公众号了解麦地孩子们的生活。每次看到学长学姐在云南的故事,我都深受感动。”从大城市去到小乡村支教,支教老师需要克服交通条件的不便,还需要忍受生活条件的艰苦、教学条件的落后。但朱珂怡看着照片上孩子们灿烂纯真的笑容,看着毕业典礼上研支团的学长姐从郭书记手上接过旗帜,加入支教团的想法愈发强烈。她在逐步的了解中认识到,研支团是一种爱的传承,尽管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但她想要接下前辈手中的接力棒,给远方的孩子们带去快乐和希望。
在成为一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后,朱珂怡对于志愿服务有了更深的感悟。最初对志愿活动,她更多的是想着去付出,认为自己应该用专业知识和实际行动,向外带去一份服务和热情。但在加入研支团后,她愈发感受到,助人的同时也是自助,受益最多的反而是自身。
从志愿活动中,朱珂怡能够收获难忘的回忆、满足的心情、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的过程有辛劳更多的是快乐,有烦恼更多的是兴奋,有疲倦但更多的是付出与回味,这些向上的力量激励着她不断往前走。
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