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千名华政人都在忙这事!
编辑:虞佳颖 张珮垚
排版:王瑞琪
责任编辑:刘亮
盛暑山河作卷,青年实践为答
骄阳之下,课堂之外
华政青年一直在路上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且观华政学子知行合一
用实践促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今年暑假,我校407支实践队伍,2543名同学,212名指导老师,或跋涉东西南北,或“云”临大好河山,足迹遍布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行四方,风华恒茂。让我们一起“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见证华政青年的青春活力,感悟社会实践中的点滴故事。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三改四引,赋民三力”助力乡村振兴——以贵州省凤冈县临江村为例
队伍成员:冉依灵、庞思妍、刘嘉雯、梁峻蕓、宋浩田
指导老师:汪靠斌
近年来乡村振兴工作成果显著,但仍有地区未找到乡村振兴的成功路径,缺乏可借鉴的经验、范例,存在规模性返贫的可能。冉依灵小组以总结乡村振兴成功经验和探索乡村新发展方向为目标,以“探究‘三改四引,赋民三力’政策,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为主题,走访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点——贵州省凤冈县临江村,多角度分析该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优势,全方位探寻当地快速振兴的方法和可开发项目,力求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范本,帮助更多乡村破解振兴难题。
在为期7天的实践过程中,组员们从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旅游开发三个方面实地探访临江村,走乡串户,与当地干部、群众密切交流,深入了解临江村振兴策略、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深切体会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后综合运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和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总结“临江经验”,提出发展建议。他们还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新闻媒体宣传乡村振兴成果,努力推广“临江模式”,并带动更多青年关注、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服务国家战略。
“山海情,青年行”
—闽宁共建现状调查研究及巩固脱贫成果新思路
队伍成员:杨艺、关雨燕、席沐尧、黄陈涵、周潘、马巧雅
指导老师:赵庆寺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助力闽宁镇加快推动乡村振兴,7月20日,杨艺小组前往贺兰山脚下的闽宁镇开展了为期十二天的实地考察活动,调查自1997年闽宁村吊装移民至今的脱贫历程,聚焦当代青年在疫情下巩固脱贫成果遇到的困境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队伍走访当地镇史馆,政府和村落,了解闽宁镇的发展历程。并拜访两位扶贫带头人谢新昌和赵鸿先生,两位前辈用承载着发展历史的文旅项目将扶贫故事定格,向后人展示扶贫经验。后参观贺兰神葡萄酒产业园、犇牛养殖基地等企业,在采访中了解到当下闽宁巩固脱贫成果的新方式---以企业带动发展,用消费带动经济。同时也发现了闽宁镇仍存在着部分企业无法留住年轻人,多有青年外流的现象,造成当地发展动力不足,并有待解决。
闽宁镇的实践证明,任何战略部署,都贵在脚踏实地。若青年们没有“久久为功”的执行力做支撑,再美好的战略蓝图也无法绘制成功。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走的路还很长,必须大力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因地制宜找准发展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那样: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聚焦回流乡村的青年自媒体人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队伍成员:张墨染、何慧婷、王紫晗、李敏衍、张泓俐、李季、韩非儿、高玺婷
指导老师:郑兴
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传播学院张墨染同学牵头,多学院学子共同组成的“柔博小队”,聚焦回流乡村的青年自媒体人是如何借自媒体助力乡村振兴之主题,于7月10日赴贵州省黔东南网红集中模范县黎平县进行实地调研。在抖音百万粉丝网红“村姑阿香”带领下,小队赴“梦歌田园”基地实地考察,采访。
“村姑阿香”本名张国丹,是一名回流家乡的有为青年。如今她不仅是一名现象级网红,更被黎平县政府誉为新农人,带富人。如今阿香准备打造一片农林渔果综合休闲山庄,即“梦歌田园”,希望能利用自身影响力宣传,带动家乡的旅游发展。百亩桃林之中,群峰环绕之间,小队成员化身短视频主人公,亲身体验了抖音短视频创作过程,并对村姑阿香及其拍摄团队进行了深入采访。
访其疾苦,尝其清欢,了解现状,探究原因。此行还有意外收获,即包括成员拍摄的视频在内的一系列宣传视频将有可能被发布在博主个人的抖音账号上,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带动桃子的销售,为当地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法治建设——领会沂蒙红嫂精神
队伍成员:李明舒、何洛汐、倪馨儿、查佩玉、夏雨蝉、张蓓、高雪敏
指导老师:叶慧娟
“做鞋底,做鞋帮,家家户户,做鞋忙……”
8月18日清晨,在悠扬的沂蒙小调中,李明舒小组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品戏剧,熟悉的旋律让大家彷佛回到革命年代。
清亮的歌声让红嫂们舍身拥军的形象许许清晰——明德英为救昏迷的小战士而毅然解衣挤乳汁时颤抖而坚定的手,王换于为保护战士血脉却不幸承丧明之痛时冰凉而滚烫的泪,李桂芳率众妇女为战士们过河而不惜以身架桥时瘦弱而结实的肩。红嫂精神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其传承始终体现着党和人民的双向奔赴,这也让其所在地常山庄迅速发展,成为如今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法治示范村。
李明舒小组认识到,乡村法治建设依靠的不仅是政府治理、经济发展,更依靠文化认同。在红嫂精神的浸润下,当地村民们拳拳向党,坚定不移跟党走,将建设法治乡村落到实处,也让青年法治人才愿意扎根于此与村民共同建设乡村。因此,乡村青年法治人才的培养除了机制的完善,更要重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的效用,探寻历史文化中的法治因素,通过本土法治精神的鼓舞和感召,来留住青年人才。
“后生而承 国韵流芳”
——探究b站青年up主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后浪作用及社会影响
队伍成员:吕嘉宜、程倚飞、杨雅涵、郭舒、郑雨茜、李欣与、李嘉雪、胡祖屹、梁家瑞、程可心
指导老师:花勇
华东政法大学思政专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中吕嘉宜小组以探究B站青年up主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后浪作用及社会影响为主题,旨在找到青年在当今社会文化传播中“中国精神”的缩影。
此次调研共采访了3位up主,他们分别为古典芭蕾、非遗缠花、符号学方面的博主:“不能吃的小乌鸡崽”博主表示,芭蕾虽是舶来品,但经过本土化发展涌现出了很多与当代革命文化相符合的佳作,如《红色娘子军》,现今的古典舞也采用了芭蕾的一系列基础训练,因此对芭蕾舞的研究也是推动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相结合紧跟时代潮流的重要方式;英山缠花传承人—黄玉怡,最初因自身爱好以及对传统服饰的喜爱接触到缠花,她在家人老师的鼓励下一直坚持了下来,并产生了将之传承下去的使命感;大学生付弈恒,一位有1.3万粉丝的up主,他表示符号学是一个很有趣的知识,很多人可以用符号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困惑、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而他也有能力去讲述符号学的知识,去分享给更多的人。
队员们与他们面对面采访,交流传播文化的选择与方式,最后再经过后期的文献查阅数据收集,发现青年在互联网平台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这也增进了社会对青年群体的认识,纠正了以往大家对年轻群体的刻板印象。
用“版权保护+N”模式护航非遗手工业传承中个人创新作品的发展
队伍成员:麻雨萌、赵雨菲、何馨怡、杨一、郑琏、李咏娟、崔营营
指导老师:于波
在“为群众办实事,给人民谋福祉”的思想指导下,麻雨萌小组结合本专业特色,深入“广灵剪纸”这一非遗技艺传承工作的一线,实地采访非遗匠人,广泛收集各方资料,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激发非遗传承中个体从业者的积极性上,并希望通过运用“版权保护+N”的模式护航个人创新作品的健康成长。
实践小组采用“放——收——放”的实践思路,一方面充分调研并了解当前各地在非遗传承过程中推广和普及的政策与手段,另一方面集中研究“广灵剪纸”自身的产业特性以及广灵地区特殊的人文环境,从而根据其发展现状制定出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改良方案。同时,又通过分析这一方案中值得全国性借鉴的措施来对我国非遗产业的长足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和美好期许。
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也采用了“求同存异”的调研方法,在共同制定的采访模版上不断做出“本土突破”,力求收集到更加全面客观的研究资料,这样的实践态度让大家都更清楚地看到了当下我国非遗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与隐藏危机,也纠正了此前对于非遗传承中个体从业者独特作用的部分错误认识。
麻雨萌小组的成员在本次实践中始终秉持着伟大的梦想精神,将自身所学真切落实到百姓的幸福生活中,用自己的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笃行致知,明德崇法”——华政青年助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实践之路
队伍成员:徐茂发、王立宇、王炜炫、张佳康、陈皓杰、居文君、杨珺宇、张永婷、程昕婕、杨婷钰
指导老师:窦鹏娟
由10位华东政法大学多学院、跨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社会实践笃行队”,聚焦“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这一重要研究议题,借助玄元-华政投资者教育保护基地的实践资源,采用“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关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志愿宣传、问卷调查、学术研究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队伍由经济法学院的徐茂发同学担任队长,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团结协作,践行了“笃行致知,明德崇法”的校训,于社区、校园、律所等多场所开展实践活动。据统计,徐茂发小组实践历时共计超20天,发放问卷共计超1000份,收集有效问卷超700份。针对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两类权益易受损群体,徐茂发小组通过海报宣传、漫画制作、视频介绍等多样化形式宣传了切实具体的维权手段和金融防诈骗指南等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分析了两类群体的问卷和建议,进而立体化、全方位地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议题进行了研究,推进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路径的有益探索。
上海市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医养康养”状况调查
队伍成员:王浩宇、汝果、吴桐、冶生文、刘号迪、黄艺、张州、冯浙博、常秩豪
指导老师:郑卫东
更好适应多元化养老需求,构建完善的老龄化应对体系,改善老年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王浩宇小组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医养康养”服务为切入点,以期为服务中心可持续发展提供意见对策,希冀对构建“老有颐养”的“长寿康宁”福地有所裨益,为“一站式、一体化、一门式”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在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队员们先后调研浦东新区陆家嘴、松江区车墩镇、崇明区城桥镇和新河镇等地五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实地走访社区长者食堂、智慧健康驿站、日间照料室、文娱活动室等功能区。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践行了“笃行致知”的箴言,拜访社区长者、中心工作人员、长照护理人员,以问卷调查、对话访谈等形式,了解各中心“互联网+养老”新模式的建设情况,获悉社区老人对中心“医养康养”服务的满意程度,客观分析中心“医养康养”服务的发展现状及瓶颈。
我国残疾人教育与就业保障制度之调查与创新性设想
——以上海市为例
队伍成员:周悦、王琛、胡洁、金妤竑、湛天悦、吕剑文、张雨童
指导老师:郑晓雷
今年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以有就业需求和就业条件的城乡未就业残疾人为主要对象,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稳定和扩大残疾人就业岗位。
因此,周悦小组聚焦探究残疾人教育同就业的衔接情况,就如何推动残疾人教育服务质量提升,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问题的解决的问题展开调研。在7月,周悦小组通过线上问卷的形式收集了百余位社会人士对于残疾人的教育和就业现状的认识程度和看法。在问卷中,多数人都希望有“国家政策更多地支持残疾人就业”、“互联网背景下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等措施来大力鼓励残疾人就业。
与此同时,也有人因为出租车司机是残疾人而不能放心安全问题,认为同为公司职员的他们无法与普通人拥有同等的工作效率。8月2日,周悦小组前往几所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探访。以老师为媒介,组员和部分残疾学生成功建立了线上沟通的平台。组员们了解了他们的教学模式、采访他们对于这种学习模式的真实想法,并在沟通和采访中不断深入了解了他们眼中的世界和生活。
在当今社会,对残疾人士的帮扶政策不断加码,可残疾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情况依旧数不胜数。当务之急应当转变社会观念,让残疾人获得真正平等的对待。
后疫情时代老年人权益的社区保护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上海、浙江等地的实证分析
队伍成员:朱玲婷、任卿、何沁宜、周学怡、杨文玥、郭君雅、钟佳怡、钟思颖
指导老师:吴一鸣
朱玲婷小组以探索疫情背景下可行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为目标,聚焦于老年人群体,对其社区保护优化路径展开调研。为了比较研究各地不同情况并全面了解老年的养老现状,小组四个分队分别前往上海闵行、奉贤,浙江杭州、绍兴、台州和江西抚州、南昌等多个地区开展调研。
小组走访了上海市奉贤区古华新村、抚州市建设东路社区、南昌市九龙湖花园小区和绍兴市花园、塔山、罗门、府山、水沟营等十余个社区,联系当地的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访多位相关工作人员及当地老人,聆听老人真正的需求和心声。通过多方位咨询,小组成员较为全面地掌握疫情常态化防控和封控管理两个不同时期内,老人居家养老的现实状况及社区提供的助老项目,总结出特殊时期购物难、必要服务缺位等问题。因疫情防控需要,小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实地走访之余,也与疫情期间担任过团长的上海居民、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连线进行了访谈。
针对现存困境和养老服务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结合采访对象的建议,小组成员创新提出了以老扶老、用一根电话线连通大学生与社区老人、制作疫情需求地图和开设零利润“社区小卖部快闪店”等解决措施,为探索后疫情时代可行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提供新思路。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人民城市,最美秀带——“一江一河”政策下苏州河治理成效调研及优化建议
队伍成员:周昕成、胡浩翔、项齐泠、陈琪、彭瑾、郝艺萱、陈艺夫、阮明瑞、甘沛文
指导老师:胡锡
周昕成小组聚焦“人民城市”理念,以苏州河为例考察了现阶段“一江一河”政策的治理成效。在线下,实践小组成员以总结归纳现阶段成果、探索可行性改进路径为目的,实地考察了苏州河华政段的沿岸自然风景与人文建设;实践小组走入基层社区,与居民热情交流,广泛收集了居民对苏州河滨水空间建设的想法与意见。在线上,实践小组成员与上海市建管委交通科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交流,深入了解了苏州河治理的有关经验与思路,增进了对于如何在公共空间治理环节凸显“人民城市”理念这一问题的理解。
在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注重将社会实践与理论宣传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定制小礼物、交谈分享、问卷发放等方式积极将“人民城市”理念对社区居民进行宣传。在向居民科普宣传的同时,队员也在与社区居民交流的过程中了解了苏州河治理的历史变迁,加深了自身对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认识到一江一河治理在时代发展中取得的巨大进步。
践行云端,布局未来
——后疫情时代数字赋能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调适研究
队伍成员:虞佳颖、沈天垚、杨从越、臧佩琦、沈琦雯、卜媛媛、倪叶叶、王潘瑞、刘桢、李柯瑶、林雨欣、荣秋雨、樊倍辰、谢萨然、许伊人、赵子于
指导老师:刘亮
后疫情时代下,立足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虞佳颖小组从近几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境遇中汲取灵感,选择大学生社会实践数字化调适与转型为方向,探析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破局之道,完善未来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外延。
首先,他们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下探析中外社会实践及社会实践数字化定义和优秀范例。然后,由于疫情、时间安排、调研对象要求等原因,他们选取了上海十五所高校、上海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浙江省金华市卫健委、中国农业银行东阳市支行、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城投集团等对大学生社会调研、社会服务、见习实习这三大社会实践类别开展所遇困境进行全面了解,并且初步与各高校达成“实践经验交流-工作经验分享”的合作共识。
在获取全面信息之后,他们着手进行成果落实与转化。他们积极开展各高校访谈和座谈会,贯彻落实实践工作、优秀项目互相学习的交流机制;他们亲自草拟建议书、数字化平台模型建构等,实践成果成功被中青网报道,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改善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华政方法”打造出品牌力,真正且长期地解决上海市大学生在当下进行社会实践的实际问题,并摸索出一条创新且可行的“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社区治理的第四驾马车”
——疫情背景下居民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合作路径探究
队伍成员:公乙戈、李姝钿、朱玲婷、滕润东、张万骏、许涵佳、杨茹兰
指导老师:付建军
在上海本次疫情防控过程中,许多小区涌现出的社区志愿者,成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之外的社区基层治理的“第四架马车”,“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防控管理模式为社区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持。
公乙戈小组围绕“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从志愿者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该模式下的对居民志愿者动员、社区工作人员与社会工作者合作过程中对居民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对居民志愿者激励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为推动社区协同治理模式向可持续化和制度化转变提供相应的分析和建议。
在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采访了十余个社区的工作人员、志愿者或居民,发放回收了百余份问卷,形成了万余字的访谈记录。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咸以躬行,实践为先
前路漫漫,探索永无止境
社会民生,建言共向未来
驾言勇往,立项时你们述展蓝图
实践精思,开展时你们协力克难
无悔一“夏”,愿祝你们秋收硕果
华政学子无惧酷暑骄阳
共赴祖国广袤山河
用亲身硕果献礼华政七十华诞
凭青年之力书写时代序章
END
实践出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