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生长,公益人触摸的未来 | 2017新年贺辞
当人工智能爆发的未来,唯有人与人的真实对话与生长不可被替代。
一篇新年贺辞
by 柚子
▲ 刘斌(柚子)
益微青年总干事
一个好的问题,会引发一段高质量的对话,从而让参与对话的人共同生长。
近日忙于EV新丁招聘,问过最多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投身全职公益?
得到了很多答案,总结如下:
1. 喜欢自由、单纯的团队氛围;
2. 喜欢这里的人;
3. 生命体悟积累到一定时刻,终于到了点燃内心火焰的时刻;
4. 累了,希望找个地方休整(或疗伤);
5. 亲眼看到了很多公益人以及他们带来了改变;
6. 深刻地审视过自己,发现公益行业最为符合自己的价值观排序;
7. 同理心,对服务对象的痛点感同身受,想做出积极改变 ……
回想9年前,我的答案是:我喜欢这里的人,他们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被尊重和被欣赏,最初面对他们善意与关注,我受宠若惊,却有了一种心灵归属,而后,我就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
别人问我最多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能坚持(9年)这么久?
我的答案还是:我喜欢在这里遇到的人!他们千奇百怪、多艺多才;他们对社会的洞察系统且深刻;他们担当起社会责任时举重若轻;他们会为和自己“毫不相关”的人一起流泪、欢笑;他们会在大多数人“抱怨”“装睡”“徘徊”“冷漠”的时刻选择做一个富有思考的行动者;他们在理想与现实当中游走,他们在失败和失落寻找希望,简单地追求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里的人如此丰富,如此让人“百思不得全解”,即使那些交往了很多年的人,却总能挖掘出冰山底部的新鲜故事。
这里的人,正在建构出一种彼此滋养的人际关系:对话与生长。
对话,不是聊天、辩驳或人身攻击,而是彼此间充分尊重表达的权利,进行基于同理心的沟通。
公益人特别喜欢“围圈而坐”,让每个人看到每个人,让每个人听到每个人;很多时候,会尽可能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若不能在大圈中轮流发言,则会分成小圈实现人人表达。这就是苏格拉底时代和古代中国就主张的对话式学习方式。
我在进入NGO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进入NGO之后,首先被这种方式吸引;进入NGO越久,越对这样的形式深信不疑。因为,我发现这样的对话形式,开始在学校、医院、菜市场、工地、福利院、敬老院等场景出现;在困境儿童、大学生、农民、劳工、残障人、性少数、流动人口等社群内部或跨社群之间出现;正因为公益人的真正、创意与努力,才创造了这如此多的生动对话,而恰恰是对话的力量,让每个“服务对象”开始获得表达的权利、主动表达的意识,开始把沟通升级到一些深度的思考与剖析,最终达成一种“自我赋权”(Empowerment),获得由内而外的生长。
我越发相信,公益人和公益行动本身,短期内无法根本解决任何一个社会难题,但公益人在践行使命的过程里,成为某些恶肆无忌惮飞奔体的刹车器,让坏事不再更坏,也让人心怀希望。行政失灵与市场失灵之后,还有公益人和志愿者拉开的一个社会缓冲带,他们用自己的爱和温暖,让身处不幸的人们获得被聆听、被尊重的机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孤单,并且变得更加开朗、自信。问题本身虽未解决,但让处于困境的人们获得“主动选择”的意识和自我改变的能力,实现一种无限的自由。正如你遇到一个难题伤心难过时,你不需要那些滔滔不绝的“好为人师者”,而只要有一个朋友愿意陪你坐在一起,听你诉说。也许,最后TA几乎只是在听没有说什么,但你感受到的连接(connection)和陪伴,会帮你跳出泥潭。
围观对话技术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近年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90后进入职场,企业用人已经不能沿用老一套的威权式管理,而是要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形成群策群力。所以,一种叫引导(Facilitation)的管理技术,自美国缘起历经30年的蓬勃发展,逐步引进中国。
然而,特别奇妙的是,这种在企业大行其道的技术,最早就缘起于公益组织去做社区工作、开展社群议事的过程。当然,如今引导技术也被大量应用到公益领域中(2016年,感谢百年基业公司再次捐赠一个学习名额让我去参加其主办的国际引导年会,我在现场又见证引导助力教育公益发展的奇妙过程)。
另一种关于对话的显学被称为教练(coaching),同样是缘起于美国并有30多年的发展,是教练(coach)通过聆听与提问的结构式对话流程,帮助被教练者(coachee)提升自我觉察力和积极行动力。许多教练都因为深度探索而开始投身公益,也有不少公益人在学习教练技术来提升自己的对话本领。EV是乡村夏令营领域最先应用教练的组织,其对EV人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
第三种对话式管理的新宠叫私董会。私董会全称私人董事会,诞生地美国,其英文表达是Peer Advisory Group。2016年,我通过银杏基金会和连接力私董会何永平老师初涉私董会。我的理解是私董会作为一种新兴的企业家学习、交流与社交模式,其核心是一种结构化的对话流程。通过朋辈对话,让老板也有机会觉察自己的心智模式,从而实现自我突破与持续生长。
引导(Facilitation)、教练(Coaching)、私董会(Peer Advisory Group)虽然都是在商业领域里应用和发展蓬勃,但也是很多公益人早有涉猎,并有真爱梦想、杉树计划、银杏基金会、益微青年等有机结合这些“对话理念与技术”,颇有成效地推动社会公益发展。
当很多人大谈人工智能时,我的一个简单推理是:当人类的现有的大部分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后,人类的职业选择会更多转向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工作,类似于新型教师、保姆、护士、心理咨询师、社工、志愿者等。而这些职业共有的特点,是要服务人的不可简单转化的需求,必须是市场不可规模化解决的难题,那就是人与人的真实对话与互动。而公益人始终致力于洞察社会的难题,秉持对话与生长原则,开展前所未有的创新型工作,不就是提早在触摸未来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有大部分现在的公益行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通过市场大规模解决,但公益人仍有处于社会需求最细分、最直接的部分。
对话与生长,公益人所习惯的价值主张,在未来会是一种习以为常。而当下的我们,为何不更加自信坦荡地去尊重差异、理解多元,每个自我的沟通模式从否定、评价、斥责的传统方式转变,你就在给身边的人带来影响。
2017,触摸未来,从对话开始,让生长不息。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