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益微学院公开课(1)为什么要从短期支教转向乡村夏令营

益微青年(EV) 益微青年 2019-07-27


 

阅读时间:10分钟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精彩讲解


| 您将收获 |

1.支教与乡村夏令营的起源和区别

2.短期支教转向乡村夏令营的原因

3.转向乡村夏令营的理念和推荐资源


一、背景导入


“乡村夏令营”婚礼


2016年有一场别开生面的“乡村夏令营”婚礼,一时霸占了各大搜索平台的首页,主人公张广义和柯晓雯是益微青年的同事,两人以这样一场独特的婚礼宣告步入婚姻殿堂,也让“乡村夏令营”这个词逐渐活跃在大家眼前。


这个词在2014年之前还很少见,大家更多看到的是“短期支教”,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两者的区别,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倡导大家从短期支教转向乡村夏令营。    


先来看2个数据:2015年我国大学生人数达到3700万,位列全球第一;同时,我国乡村儿童数量达1亿6千万,其中留守儿童6100万。


2003年,国家发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这两个群体之间建立了教育支持的桥梁,也在同期,民间的志愿者支教行动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民间支教大多以大学生为主,又因为常常在寒暑假开展,没有“西部计划”这样驻扎支教的时间那么长,所以我们称之为“短期支教”。


、名词解释


1.1 “支教”一词的由来


李英强先生在博文《教育沉疴已久,支教亟需革新》的描述比较贴切:


“我不知道‘支教’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也没有做过词源学意义上的考据。但就这个词本身看来,和‘支农’‘支边’等词是亲属关系,都属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救济模式。”柚子也认为,支教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号召群众到贫苦落后的地方“支援教育”。 


有人曾把所有关于乡村教育的公益组织统称为“支教组织”,多少是从这个含义出发的。据益微青年总干事刘斌(柚子)推测:


“最初的‘支教’并不体现民间的志愿者参与,而是指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直接选择到偏远山区谋职就业,和当年的‘知青下乡’及近年的‘三支一扶’很接近。但‘支教’一词含义随着民间志愿者参与开始有一些新的变化。民间参与的支教,通常会加上‘义务’或‘志愿’二字,突出是无偿的。”


据柚子了解,90年代起中国就不乏大学生自发去到贫困地区学校做支教的行为,2000年前后这种行为增多。令人熟知的老牌大学生支教行动——广州的灯塔计划和北京的西部阳光行动分别是在2001年和2004年正式启动的。同时,2001年起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催生了大量支农调研社团,他们也是当前乡村支教行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支教而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称号的徐本禹是在2004年得到大量媒体报道。


可以说,2004年之后志愿者支教随民间行动加速和媒体报道增加变得“流行起来”,“支教”一词的含义也变得更丰富了。人们开始把所有志愿者参与服务弱势儿童的教育教学的工作都统称为“支教”,它包括平时到打工子弟学校的代课、周末的兴趣班、冬夏令营等,也包括到身心障碍儿童中心提供服务,以及到偏远乡村学校开展长短期不等的志愿服务。


1.2 支教的分类



1.3 支教的目标


广义支教:改善当地教育环境,培养当地师资力量。

狭义支教:辅导功课,提升学业成绩。


2.1 “乡村夏令营”一词的由来

 

随着夏令营在中国市场的兴起,一种以带领城市人体验农村生活的收费产品也慢慢出现,他们称之为“乡村夏令营”。但这个含义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


在2014年6月,心和基金会秘书长伍松先生最先从“短期支教”的含义中抽丝剥茧,将大学生和乡村儿童在假期中进行的一种多元互动、平等对话的形式定义为“乡村夏令营”,一时间许多支持“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公益机构纷纷响应,展望“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未来必定是“乡村夏令营”或“冬令营”。


*辅助阅读:伍松老师《关于用“乡村夏令营”替换“短期支教”的倡议》


【支教】


在当前社会认知中,任何支援或服务乡村教育的公益行动都被称为支教。根据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


长期支教指连续在乡村学校驻扎担任志愿者教师半年或一年以上。


短期支教指大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的时间,在城市周边或者偏远的乡村开办补课或者兴趣课。


【夏令营】


夏令营是暑假期间提供给儿童及青少年的一套受监管的活动,参加者可从活动中寓学习于娱乐,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百度百科解释)


【乡村夏(冬)令营】


大学生志愿者在暑假(寒假),去往乡村地区开展的一套特定时长的非常规教学活动都可称为乡村夏(冬)营。


2.2 乡村夏令营的种类



2.3 乡村夏令营的目标:大学生和小学生共同生长!


大学生成长:在乡村夏令营中提升个人表达及独立思考的意识,培养团队素质、认识中国农村,在服务他人中获得推动教育公平的自豪!


儿童成长:让乡村儿童被尊重、聆听和欣赏,让多元的体验激发孩子的潜能。


 *辅助阅读:《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意义》


三、为什么要转向乡村夏令营



 *辅助阅读:《儿童权利公约》、多元智能理论


四、如何转向乡村夏令营


1.乡123”理论



<1个公式> 教育即生长=潜能-干扰


这个公式是EV总结的乡村夏令营的教育理念。教育即生长(卢梭语)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表现=潜能-干扰”是人本主义教练添·高威提出的经典教练学公式。如果把一个人的“表现”(Performance)看做是一个人不断“生长”的结果,即得出:生长=潜能-干扰;即每个生命都是一个奇迹,每一个人“生长”过程,就是不断地激发潜能,排除干扰,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在EV人的信念中,教育就是让每个人发现更好的自己,教育即生长=潜能-干扰。


<2条主线> 内容+过程


在乡村夏令营的理念公式之下,EV提出了过程和内容两条操作主线。


过程主线包含“处身当下”、“同理心倾听”和“欣赏式提问”三种能力,是志愿者和孩子相处的原则。EV相信,乡村夏令营是一次志愿者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对话,要实现平等对话就需要具备三种能力,在日常的沟通中支持乡村孩子自主学习。


内容主线包含“阅读”、“艺术”和“游戏”3块积木,是结合志愿者优势以及乡村孩子多元发展需求归纳所得的三种载体。志愿者在设计活动时像积木一样组合三种载体,在确保志愿者创造空间的同时,带给孩子更极致的生长体验。


<3*3魔方> 3种能力+3块积木


3种能力包含“处身当下”、“同理心倾听”和“欣赏式提问”,是志愿者和孩子平等对话的基础。


从支教转型到乡村夏令营,就需要转变“救世主”的态度,让自己处身当下,去倾听孩内心的声音、用欣赏和好奇的角度去探索孩子的优势,在相处过程中就树立榜样,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建立连接,进而激发潜能。


3块积木包含“阅读、“艺术”和“游戏”,EV相信,这是大学生能力所及,且能够满足孩子多元智能发展需求的3块内容。中国在1991年签署的《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到,教育的目的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从支教转型到乡村夏令营,在内容上也是要重新思考课程设计的初衷,乡村夏令营不应该是传统教育的延续,而是素质教育的补充。


2.资源推荐(支持大学生志愿者做乡村夏令营的NGO,欢迎补充)

     


注:每年11-12月,益微青年(EV)都会组织“益微论坛”,邀请乡村夏令营领域的倡导者和实践人共同分享乡村夏令营的经验和亮点,你想了解的乡村夏令营——在这里都有!


五、结语


为什么要从短期支教转向乡村夏令营?


1.乡村夏令营还原教育本质,为教育公平创造积极改变!

2.青年人从目标合理、支持到位的公益实践中成为独立、自信、有担当的幸福个体!

3.乡村夏令营让孩子体验多元生长的假期,让童年联结青年!




内容开发 | 强子

传播推广 | 哈仔

文案校对&用户群管理 | 周彤

项目督导 | 柚子



转发海报

向世界分享乡村夏令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