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努力使自己生活在真实当中。| 2009年"西部阳光行动"出发仪式演讲
当很多人都奉行个人中心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拒绝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的时候,我们却尝试践行一种新的价值观,就是利他、利国、自助、助人这样一种新的价值观,也就是相信,自我的发展植根于社会和他人的发展之中,自我的潜力必须在公共事业中得到发展。
一篇演讲
at 2009年“西部阳光行动”出发仪式
(益微青年成立后更名为“西部阳光V行动”)
by 钱理群
▲钱理群
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我应该是"西部阳光行动"的老朋友了,从"西部阳光行动"开办的时候我就参加,至今已经参加过多次这样的活动了,今天又看到了很多的老朋友和更多的新朋友,使我产生了很多的感触。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把我们聚在一起,而且一茬接一茬、源源不断地聚在一起?这当中内在的动力究竟是什么呢?
我觉得首先要看的是时代的大背景,就是当今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什么阶段。我觉得今天的中国,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成就。但是在经济得到发展、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以后的中国将往何处去?
今天的中国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面对的问题就是:我们将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最适合中国人建设发展的新制度;我们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文化、新价值观念和新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面对的问题。
我把它概括成“四个重建”:重建制度、重建文化、重建价值、重建生活。这不仅是整个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切身问题;而其中和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要建立什么样的价值理想、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就(有可能)会产生两种情绪:一种情绪就是不满,不满意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即)不满意我们现在的生命存在方式,我想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这个方面的不满;另一个方面就是希望有一种新的生活,希望有一种新的生命存在的方式。
我想,这样的不满和希望就聚集起来构成了我们内在的动力,当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存在方式感到不满的时候,我们怎么办?不同时代的人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
我们那一代的理想主义者——我自己就是一个所谓“老理想主义者”——也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对自己当时的现状不满,那个时候我们期待彻底的变革,一劳永逸的、一下子的、永远彻底解决问题的变革;另一种期待就是把希望放在遥远的未来。这就是我们老一代理想主义者的选择。
而今天,年轻一代的理想主义者,有另外一种思路——并不是期待一种彻底的、一劳永逸的改革,而期待一点一滴的进步、一点一滴的变化,从一件一件的小事情、一点一滴的小变化做起,这是一种新思路,不期待遥远的未来,而是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开始。
我想这两点,就是今天的、也包括在座的新的理想主义者的选择——一个选择是一点一滴的进步,另一个选择就是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从改变自己的存在开始。
那么,我们怎样改变自己的存在呢?
当很多人都奉行个人中心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拒绝承担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的时候,我们却尝试践行一种新的价值观,就是利他、利国、自助、助人这样一种新的价值观,也就是相信,自我的发展植根于社会和他人的发展之中,自我的潜力必须在公共事业中得到发展:
——当许多人沉湎于个人的、无休止的物质享受、感官刺激、奢侈消费的时候,我们却相信人们不应仅局限于物质欲望的满足,更应该有精神的追求,因此我们追求一种“物质简单、精神丰裕”的新生活方式;
——当许多人奉行“将他人视为敌人”的丛林规则,进行残酷的、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的时候,我们却尝试着“视他人为兄弟”,在志愿者和服务对象之间、志愿者自己之间,建立一种人与人之间信任、尊重、支持、合作、互助的新关系;
——当许多人陷于(虚假的)所想、所说、所做的漩涡,将真实自我掩盖起来、保护起来,而被迫生活在谎言之中的时候,我们却尝试着通过志愿活动,把我们的所想、所说和行动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生活在真实当中。
这种对新价值、新生活的尝试使得我们这些年轻的志愿者们成为了新时代的理想主义者。
显然我们的这些追求和现实中中国的主流是不一致的,我们的这些努力追求,必然使我们在我们同辈人中成为“少数”,因此我们的孤独是必然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许我们需要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用一个我喜欢的词汇来表述就是“相濡以沫”;用杨东平老师的一句话表述就是“好人联合起来做好事”。
现在中国的坏人都联合起来了做了无数的坏事,那么我们好人就应该联合起来做好事,也就是我们“理想主义者联合起来过好新生活”,按照我们新的价值理念联合起来,过好我们所期待的新的美好生活……(掌声)
我们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我们有一种信念:我们相信我们所追求的新价值、新生活是符合人性的,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拥有的一种生命的欲望,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欲望的很多内容被压抑了。
因此,现在只要我们开始尝试,就有可能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们,会跟我们一起走,所以我们的队伍必然要扩大,我们的信心就建立在这种对人性本身的信任之上,也是我们自己所选择的这么一种信任之上。
许多人都在谈论中国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公民的社会,我们现在就可以把我们的志愿者组织、把我们的西部阳光行动的组织,建立成为一个小小的公民社会,或者说,把她办成一所“公民大课堂、大学堂”,在我的理解里面,西部阳光行动就是一所“新公民的大学堂”。
我们将在这种自主、自由、多元、开放的群体当中:
学会参与和主体创造;
学会对话、合作和互助;
学会信任和尊重;
学会平等、公平和互惠;
学会宽容、妥协、自我约束和相互坚定(信念)。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将建立起一种新的公民文化,我想这也可以被叫做“新的志愿者文化”,我想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聚集在这里,去实现我们的追求的原因。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意思。
我所要表达的第二点意思:就是每次当我看到年轻的朋友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总会想到我最熟悉的鲁迅。
在1925年——也就是八十多年前,当时中国的大学生也有一个运动叫做“到民间去”的运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背景呢,就是当“五卅运动”失败以后,很多的年轻人感到很痛苦,他们需要寻找新的出路,他们就提出要“到民间去”。
鲁迅对“到民间去”运动做出了一个冷峻的判断,他说:“我劝年轻人,等你们真正到了农村去以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在农村的感受和你在北京高呼口号时候的感受之间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差别;当你面对这个差别的时候,你要把这个经历牢牢记住,那么,或许真正有作为的人会沉默,沉默而沉痛,然而新的生命就在这痛苦和沉默中萌芽”。
鲁迅这些话很冷峻,但是非常深刻,他提醒我们注意:当我们聚集在北京这里喊口号、宣誓出发的时候,我们对农村有很多的(不符合实际的)想象,当你真正到了农村你会发现,你到那里的实际感受和你今天的许多想象之间是有差距的,甚至距离是相当大的。
但是我要说,正是这个距离,才让我们看到真实的农村、真实的农民,才使我们能抛弃对农民、对农村的虚幻的想象。这正是我们真正认识中国,认识脚下这块土地的一个大好时机。
所以我相信,虽然你们今天非常兴奋,但去了以后,你们可能会经历一段痛苦而沉默的阶段,而这个沉默,恰好是最重要的,你们将在沉默中获得成长。
我相信同学们一个月以后有更多的话要说,所以我期待,那个时候所要说的会比今天(喊口号、宣誓)更加丰富。
我期待再次相聚。谢谢大家。
| 活动预告 |
▲2016年出发仪式合影
“西部阳光V行动”出发仪式是大学生志愿者奔赴乡村前的集体激励行动,于每年7月初举行,往年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周濂老师曾出席发表重要演讲。
今年的出发仪式,第74届“雨果奖”获得者、《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女士将作为鼓励嘉宾带来精彩演讲,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本周日(7月2日)上午9:00-12:00
2017年“西部阳光V行动”出发仪式
将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举行
不能来到现场的伙伴们
可以通过CCtalk收看全程直播哦~
群号:20120401
//2016年出发仪式周濂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