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拆解《金字塔原理》和《结构性思维》,教你如何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
分条越多越显得自己”能说“、”理由充分“,但这真的有效吗?
益微学院公开课
by 强 子
▲ 强 子
益微青年资深培训师
益微学院公开课研发主管
大多数认识我的人都给我贴过这两个标签:表达有条理有逻辑、守时。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我是工科生,但其实我是经过大量学习和训练过的。
在我做志愿者培训的时候,也发现大家刚刚进入大学,缺乏沟通表达的学习和训练,所以时常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给人啰啰嗦嗦的印象,进而导致自己一讲话就紧张、担心,不仅错失了很多成长的机会,还损伤了自尊,越来越不敢表达自我。
即使有些伙伴能够滔滔不绝地在人群中分享,享受表达的快感,但在写作或是准备PPT的时候,也常常捉襟见肘,让读者或是听汇报的人找不到重点,丧失倾听的耐心。
为了解决大家“思维混乱、逻辑不清”的问题,我将把你可能花一个月时间读完的《金字塔原理》和《结构性思维》拆解成10分钟就能读完的1个原则和3个步骤,让我们一起“想清楚、说明白”!
一句话先抛出本节课的核心思想:
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 。
一、高效表达的误区
1.先解释背景和理由,再引出结论?
回顾我们日常沟通的情景,不难发现,我们都习惯于先讲一大堆理由再说结论。比如迟到了我们会说:“不好意思,因为我闹钟没响路上又堵车,我到楼下又撞到了同学,帮他捡起掉在地上的书本才爬上来所以迟到了……” 两个人聊天会说:“你知道吗?他经常不上课、还抽烟喝酒、滋事打架……所以他是个坏学生。” 但当我们进入职场,或是要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有多少人可以耐心地听你讲到最后的结论?
试想一下,如果A给上级的报告是:“李经理周二来不了了,王老师和张秘书周三晚上出差,周五回来,还有设计师周末要去医院,所以我们的会议只能放在周一。”
B给上级的报告是:“我建议周一召开会议,因为李经理周二不能参加,王老师和张秘书周三到周五出差不能参加,设计师周末不能参与。”
A和B哪一种更有效率?你会更喜欢谁的报告?
2.分条列举越多越好?
有些伙伴可能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分条列举来让自己的发言更有条理性,这点确实不假;也有人说分条越多越显得自己”能说“、”理由充分“,但这真的有效吗?
比如你妈叫你去超市买葡萄、牛奶、土豆、胡萝卜、鸡蛋、橘子、咸鸭蛋、酸奶、苹果……闭上眼睛回想一下,除了“葡萄”和“苹果”你还能记住多少呢?我们口头传达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人理解和记忆,但项目太多,确实详尽,却让人记不住。
如果你妈这么和你说:去超市买东西,先去蔬菜区买土豆和胡萝卜;再去水果区买橘子、苹果和葡萄;再去蛋奶区买咸鸭蛋、鸡蛋、酸奶和牛奶,你又能记住多少呢?
小贴士
1.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过一个概念”7+2“,它代表着我们的短时记忆只能存储5-9个事项(因人而异)。比如你记一个电话8832342和手机号12389021387时,前者会更容易记住。
2. 因此,我建议你在分条列举时,尽量不超过7个项目,最好只讲3点,如果有超过3点,那么把它们归类整理成3类,比如上文中“买东西”的例子。
二、如何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1个原则+3个步骤
我们希望在表达时,拥有清晰的逻辑思维,在写作时,有严谨的行文风格,可每每要问该如何提升这些能力时,估计就会有人推荐你看《金字塔原理》。
顾名思义,金字塔原理就是:
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
本节公开课将把金字塔原理的应用凝练成1个原则和3个步骤与你分享。
图1:金字塔原理示意
1.一个原则: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
自上而下表达:即先讲你的中心思想/论点/结论,再往下阐述你的分论点或理由。比如你要汇报年终总结,就可以用一句话先介绍自己的年终感受或成就;再分“取得的成绩”、“遇到的问题”、“下一年规划”三个分论题进一步阐述,每个分论题又能分出2-3个要点解释。
自下而上思考:即在构思时,先列出所有要点(头脑风暴),再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归纳分组(比如买菜的案例),最后得出结论。
纵向总结概括:指金字塔结构的纵向关系是总结概括,上面的内容概括下面的内容,下面的内容解释上面的内容。
横向归类分组:指金字塔结构的横向分组是不重复、不遗漏的。
2.三个步骤:结论先行、归类分组、逻辑排序。
结论先行:
“结论”即我们常常说的“总-分-总”中的第一个“总”,“先行”即把“结论”放在前面。形象地说就是:开门见山地表达中心思想。
常见句式:我的观点是……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
为什么要这样呢?
1)让听众迅速抓住我们要表达的主旨。
2)让我们拥有更好的说服力,提高表达的效率和效果。
3)帮助我们理清自己的思路,即如果我们想达到结论先行,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先问自己一句:我想表达的重点是什么?我想表达什么?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表达清楚一件自己都不能理解的事情!
归类分组:
把你要表达的主题,分成不重复的3类(最多不超过7类)进行解释说明。
常见句式:我的观点是……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
为什么要这样呢?
1)大脑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所以为了强化记忆,就要把分论点进行归类整理,而不是一股脑全塞给对方。
2)帮助我们理清思路,给我们的观点寻找理由、给我们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试着在每次有问题的时候,让自己先找出3个可能的办法,或是给自己的任何观点寻找至少3个理由,这样,你会更富有逻辑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变强!
小贴士
1. 归类分组有个原则——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并解决问题。比如把“人”分为“男人”和“已婚女人”就不全面,还应该有“未婚女人”,如果把人分为“男人”和“已婚人士”就有重复,因为“已婚人士”中包含一部分男人。
2. 它是麦肯锡的第一个女咨询顾问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逻辑排序(高阶训练):
如果你已经掌握了“结论先行”和“归类分组”,那么你的表达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理性。如果你还想让自己的表达、文章或报告更有逻辑性,就需要你不断训练“逻辑排序”了。
逻辑排序是指金字塔结构中横向内容之间的关系,通常有2种类型:归纳和演绎。
常见类型:
1)归纳: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 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怎么做(how)。
2)演绎: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现象、原因、解决方案。
比如:
· 所有人都会死(大前提)→苏格拉底是人(小前提)→因此苏格拉底会死(结论)
· 雾霾(现象/问题)→工厂排放大量污染物(原因)→加强对工厂环境污染监督(解决方案)
练习:
找个伙伴和你模拟辩论,并用“归类分组”和“逻辑排序”解释观点。
正方:“我认同从支教转向乡村夏令营。”
反方:“我不认同从支教转向乡村夏令营。”
举例:
总结:
要想表达得清晰,首先要让自己想明白,记住”自下而上思考“,往上归类整理,左右逻辑排序,再总结成一个观点。
表达的时候,就要“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再讲归类整理的内容1、2、3,同时考虑逻辑顺序先讲哪个后讲哪个。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特别像今天讲的高效表达技巧。期待你的不断练习,让自己想明白、讲清楚。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音频
你觉得公开课怎么样?
欢迎扫码填写用户反馈表
让我们听听你的建议
▼
内容开发 | 强子
传播推广 | 哈仔
文案校对&用户群管理 | 周彤
项目督导 | 柚子
本课程版权归北京益微青年公益发展中心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转发海报
向世界分享乡村夏令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