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年后,被支教的孩子们长大了

哈子 益微青年
2024-08-23
       
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座静谧的大山里,绿色的梯田从水墨画一样的天边延伸过来。方圆几里的村寨里,晨雾未散,9位布依族的大学生早早地醒来,迎着初升的日光,从四面八方朝着同一个目的地赶去。在那里,是他们用5年时光所许下的心愿。
 
 初二那年的支教队 

5年前,当他们还在上初二的暑假,村里第一次来了支教大学生。短短的15天,给了这些的孩子带来了难忘的回忆。

当年支教队的照片

这些志愿者和老师不太一样,他们教的都是音乐、武术这样的兴趣课程,会像朋友一样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所见所闻。不仅如此,他们还非常关注学生的感受,经常在课下和学生交流谈心。
             
有一个男孩叫李仕卫,那时的他是一个性格孤僻、不善表达,对任何人都冷冰冰的孩子。沉默的他引起了志愿者的注意,志愿者便总是找他聊天,分享对他的观察。起初李仕卫很防备,不过在志愿者的缓缓地引导下,他逐渐敞开了心房,愿意主动靠近志愿者,也说出了自己对待朋友和人际交往的看法。

时隔多年,已经上大学的李仕卫依旧很感激这些哥哥姐姐,“从志愿者身上,我学习到了温和、谦逊,我变得很开朗,有什么心情都不藏在心里了。”
       
当年的支教课堂,后排右一为李仕卫
 
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这群大学生的出现仿佛给了他们一个长大的目标。岑华蕊也是其中一员,如今的她在大连医科大学读大三,提起这段经历,她觉得那些志愿者是她“成长路上的导师”,正因为想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她才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她也想像那些志愿者一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实现自己的价值。”
 
支教孩子的合影

贵州大学的志愿者们或许没有想到,当年埋下的一颗种子,多年后,结出了如此丰硕的果实。

 从一个人到三个人 
 
多年后,这群少年高中毕业,步入了大学校园。虽然身在全国各地,他们仍然保持着联系。变得开朗积极的李仕卫也在大学里参与了公益社团,2018年,他第一次成为志愿者,给贵州铜仁的乡村孩子们带去夏令营。

当时他不知道怎么和孩子沟通,队长就教了他一些方法,慢慢地他也和孩子打成一片,一起聊天一起谈心,就像当年贵大的志愿者一样。那段时光对李仕卫来说特别珍贵,也感到了自己的成长。
 
第二年夏天,他决定带着自己家乡的老同学们一起来做夏令营。于是岑华蕊、岑紫云也开心地加入进来,他们一起参加了贵州大学生团结发展联合会举办的“走进贵州,放飞希望”夏令营,服务了贵州六盘水的孩子。
       
 蓝衣服从左至右分别是岑华蕊、岑紫云、李仕卫
 
2020年寒假,贵阳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了返乡者乡村村晚的活动,他们终于可以在家乡做一次公益活动了!李仕卫和伙伴们一起报了名,希望为家乡组织一场村晚,让村民都可以参与文娱活动,过一个难忘的新年。但因为疫情影响,村晚没能如期举行。

 
 从三个人到九个人 

几个月后,另一个机会来了。益微青年(EV)面向全国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爱家乡青年公益行动”,这个项目支持志愿者在家乡给孩子们开展课外活动,还可以设计一场特别行动。
 
于是他们再次集结,还在微信群里联系了其他老同学,很快,团队就扩充到了9个人,初二的那次经历让他们都想给家乡的孩子带来自己的一份温暖,所以一有机会就格外珍惜。由于项目限制团队人数是6人,其他3个人就以编外队员的形式加入进来,共同组成了青春支星团队。
       从左至右(有两人没入镜):岑忠正,李仕卫,岑紫云,王啟娇,岑慧红,欧朝杰,莫贞田
 
这次活动也让他们萌生了为家乡成立一个大学生联合会的想法。但这件事不简单,他们希望先从一个个项目做起来,等有了影响力,再召集更多人一起加入进来为家乡服务。

 终于在家乡办了夏令营 

最开始入选项目的那几天,队友们互相提醒着准时参加益微青年的培训课,课后一起把培训笔记相互补充,“那是一种久别班级教室的重圆,我们感觉自己真的很幸运”,李仕卫说。紧接着,他们加紧准备策划书面文件,修改一遍又一遍,直到深夜。
 
这场行动没有预想中顺利,甚至有些艰难。因为没有申请下来学校场地的支持,志愿者们绞尽脑汁,向学校、村政府、亲戚那里借了大帐篷,开着三轮车一趟又一趟的拉运课桌、椅子,在村里的活动空地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教学区。后来有一顶帐篷还被风刮走了,撞坏了,不得已又借了一个新帐篷。


村子里之前很少有公益活动,村民们也不太了解。所以夏令营招生的时候,志愿者们在当地的市集上支了一个摊,向过路的村民家长介绍什么是夏令营。家里有上小学的适龄儿童的,志愿者们就挨家挨户拜访,说服家长。忙碌了一天,他们最终招来了30多个孩子。
 
   
孩子们对志愿者的课程很感兴趣,比如实验课、健康课、手工课,还有各种游戏。虽然天气很热,帐篷下快到30℃,但是孩子们依然很认真地参与活动,积极地回应志愿者。
 

夏令营有一个胖胖的男孩,第一天来的时候,男孩对李仕卫说:“我想来这里就是打发时间,在家里没人陪我玩。”刚开始他对于书法课、手工课都不感兴趣,只喜欢体育课和打篮球。李仕卫就每天找他谈心,说:“其实我们这个夏令营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美术课的时候,你可以选一个喜欢的球星去画呀!”

通过这些慢慢的引导,男孩对课程越来越感兴趣。最后一天的文艺汇演,男孩主动帮志愿者们管理合唱队的纪律,看到他的举动,李仕卫觉得很感动,他看到了男孩的那种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看到这背后的成长和变化。
                              
每天晚上从夏令营回家以后,志愿者们都要备课到很晚,第二天早晨6点就要多起床,骑着电瓶车走十几公里到达活动场地,大家都感觉睡眠不足,但是没有一个志愿者说累。

因为附近没有可以吃饭的地方,大家就借用了一位农户的厨房,自己带着锅碗瓢盆过去,每天中午有两个志愿者一起负责做饭。虽然饭菜很简单,每隔一天可以吃上一点肉,但是志愿者们觉得围在一起吃午饭很开心,很温暖。
              
最后一天的汇演如期举行,孩子们把夏令营里学习的舞蹈、书法、合唱一一表演展示,多家长和村民都来围观,孩子们开心极了,充满了成就感和荣誉感。志愿者看到这个场景,也觉得很欣慰。当天的成果,让前期的苦与累都抛之脑后了。
 

“村里的人不止一个人问我说,你们这样没有报酬,而且把自己弄得这么累,值得吗?”志愿者莫贞田说:“我一般都是笑着回应他们。但是其实每一次我心里都会一遍遍告诉自己:值得。我相信在这次夏令营结束以后,学生们收获的不仅仅只是我们教的这些知识,更多的是能对未来有一些自己的打算,能想着以后能为自己的家乡做一些我们能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最大的目标。
    

 时光影集-为村民留住美好回忆 

除了夏令营以外,他们还做了一场名叫“时光影集”的特别行动——带上设备和道具,在村落的小巷里寻访,免费为村里的二十多位老人拍照,选择老人们喜欢的照片洗出来,再装上相框登门送给他们,希望给老人留住美好的回忆。
 
有一位独居的奶奶让志愿者们印象深刻。这位奶奶的子女想把她接到楼房里住,但是奶奶很怀念村里的老瓦房,不愿意搬走。有一次她的侄女就强行帮她把食宿的东西搬到新房,接她去新房。但是住了两天之后,奶奶又自己悄悄地把东西搬到了瓦房去,一个人回去守护她的老房子。

 
志愿者去拍照的时候,奶奶特别开心,她很喜欢这样一个留下生活剪影的机会,拍的时候还流泪了。

当最后一天志愿者把装好的照片和相框送给过去的时候,奶奶看着照片里的自己怔住了,然后轻轻地用手去拂上面的灰尘。其实相框是新的,并没有什么灰尘,但这个细节让李仕卫非常动容。看到奶奶这么珍惜这张照片,他觉得这个行动很值得。
             
 涟漪效应 

爱家乡活动之后,9位大学生也更加深刻地感知到了家乡的现状,他们看到了村里老人的生活,看到了当地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看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他们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但还有更长的路需要走。
 
今后的寒假,他们还会继续争取举办村晚联欢活动,为成立大学生联合会做准备。
 

从小时候被支教的哥哥姐姐埋下一颗种子,到长大后成为志愿者,再把公益活动带给自己的家乡、影响更多孩子,9位少年的故事正是公益行动所带来的涟漪效应。

在未来,9个人或许会变成10个人、20个人、上百个人,不断有更多青年加入进来,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随风播撒,野蛮生长。
 
“那是一份对故土的责任。我们会带着勇气与善良为故土点上一点微光,哪怕是我们在做的每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李仕卫说。

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即使再微小的努力,都会经过不断地生长和延伸,带来巨大的改变,这是信念,是循环,也是正在发生的故事。
 
正如5年前那群贵州大学的志愿者们。



关于爱家乡青年公益行动
由益微青年主办,通过招募选拔、培训督导、经费资助等方式,支持大学生团队在暑假为自己的家乡(在区、县范围内)的乡村开展为期1周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家乡中提升社会责任感、乡土认同感和EV力(独立思考、同理心、团队协作)。根据资助方的不同,项目分为嘉实-爱家乡青年公益行动和幸福课-爱家乡青年公益行动。

| 幸福课-爱家乡项目资助方 | 

2019年99公益日
“给乡村孩子的幸福课”项目
10769位捐赠人

//相关故事//
给小学母校的孩子办夏令营,她和12年前的自己相遇!
舟娅:一个痴迷支教3年的西北“轴”姑娘
办免费夏令营,给老人拍婚纱照,
三个师范生给家乡村庄带来什么新花样?

编辑:哈子
责任编辑:哈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益微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