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才发现,原来我当时的愤怒,是委屈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我的需求没有被关注到,包括我自己也没有关注到自己的需求。我期待大家可以倾听我,我们一起合作,根据流程思考,开一场高效的会议。”
高三,我在一次活动中收到了好友陈晓毅的一份礼物,是一本益微青年(EV)的《航海日志》,里面还夹着一张写着“团结协作”四个大字的卡片。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真诚满满地记录着志愿者们各自的成长,非常震撼,这是我第一次知道EV,并对它开始产生好奇。后来在大一时,陆陆续续地认识了很多参与过EV活动的伙伴,比如77、葵花、豆沙。3月份,我通过这波好友安利,看到了益微乡村夏令营行动的队员招募,并带着一颗好奇心和想体验团队氛围感的需求报了名、通过了考核,正式成为了11号团队“觉深小队”的成员。时至现在,15天的乡村夏令营已经结束。当大家在团队复盘会上,回想着这趟旅程,并借由“非暴力沟通卡片”进行分享时,每个人都分享了很多,多了许多的看见——看见矛盾,看见挣扎,看见困惑被揭开,看见成长,看见一个真实的人这15天的内在经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视角,灵感飞现,赶紧驾驶好它把这一路好好再飞一遍。经历三个多月的线上学习和交流,视频里的人变成一个真实的人实在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后勤组的工作做得非常棒,威龙几乎去接了每一个小伙伴。当时我是晚上十点半到的麻城,三位小伙伴(培焱,无忧,慕轩)在站口等着我,等我一出来,他们就给我拿包、递给我小零食。被人接的感觉实在太好了~这种热情使得联结的速度非常快,大家在一起马上就可以聊起来,开始了解和适应彼此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法。从小伙伴们一聚齐(很遗憾有两位伙伴因被隔离难以线下参与),整个团队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午清理学生宿舍,下午开会,晚上就开始布置开营仪式了。
在开营结束后的下午,我看到有的小朋友躺在地上打闹,听到有的小朋友成堆地大声喊叫,还有的小朋友独自坐在位置上干自己的事情,我望着他们出神,脑子里一片茫然,不知道接下来几天要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
第一天的“主题+”课程由我作为主讲人,我们在晚上开例会的时候,讨论到入组协作者(小组带领者)第二天的具体任务,比如如何支持小朋友们完成任务卡,怎样去询问、去访谈、去查找资料时,才发现线上备课将入组协作者的具体职责、任务和投入程度等很多因素都忽略了。早上七点多从只有睡袋的木板床上爬起床,到下午五点结束课程,晚上开完例会后,还要清扫学校环境、备课、沟通第二天课程需要的配合、写推文,每天都要凌晨一两点才能睡。另外,我们还需要适应新环境,需要寻找团队的节奏感以及需要适应几十位小朋友等,整个下来,那几天身心一直像紧绷的弦,不敢放松。经历了几天不规律的作息和忙碌,我的身体感觉很疲惫。后面的早晨起床都极其困难,躺着感觉自己的身体重如泰山,而起床后又飘飘欲仙,身体轻轻的。没有精神,做入组协作者的时候趴在桌子上,开始机械地在配合一些事情,难以聚焦在细致地观察上。意识到自己的机械感以及团队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我开始反思……为了防止小朋友写脏话,藏宝袋要结营的时候才能看,这是我非常不能接受的解决方式。当时我特别着急,因为藏宝袋的作用被忽略了。晚上我的情绪非常低落,睡觉前也在怀疑自己做的事情有什么意义,这是我想要的吗?于是我和线上一直在支持我的小伙伴分享。当我开始欣赏自己的时候,发现每个人都变得更鲜活,在我的眼中也更闪闪发光了起来,我开始关注和支持他人的成长。我虽然也很想要主持,想去探索和实现一个团队高效协作这个目标,但是我似乎看见了队友无忧在非常奋进地自由生长、非常积极地组织,我该不该打乱呢?思考再三,我决定还是作为一名协助者去支持无忧把她理想中的运动会给办下来。那晚我躺在床上思考了很久,又爬起来去知乎搜索如何提建议,询问EV的老船长晓毅“协作者的思考角度和行动可以有哪些”等等。EV的走访志愿者鲨鱼在我们团队待了3天,在临走时还表达了对我的欣赏,被看见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这在某些层面上表示我一直关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有被看见回应到。自己还作为策划组来设计和组织的“真人图书馆”活动,解决了团队内部的一些隔阂,每个人对他人成长史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好奇。后来连北京嘉实公益基金会的员工志愿者也参与分享了自己这本图书,给我们看见不同年龄段的他们的成长和思考,这是非常难得的。除此之外,通过组织运动会后的18人复盘会,我感觉到了自己已经有了非常多的自然流露,时间、流程、内容上的把控也是我迄今为止组织的最好的一次。得到大家的点赞,我很欣喜。
在小朋友们对我们熟悉,并不再拘束而是放开自我后,三个营都面临了课堂纪律的难题。团队开始探索课堂的底线和自己应该坚守的底线,“作为一个教学共同体我们如何合作”,我们开始和孩子们告知自然后果,表达自己的状态和情绪。时间不够,我们还只是尝试去探索,但这是一个长期值得思考的问题。夏令营中,我们的午间阅读是只有一个志愿者在讲台带读,而我是在后面单独给几个有点调皮的小朋友读绘本。但绘本《苏丹的犀角》让我读着读着就眼睛湿润,声音哽咽了。这引起了一个上课总是躺在地板上听的小朋友的关注,他开始沉默,并在结束后不断地问我问题。于是我们一起去搜索了关于自然保护区、犀角的作用、牛角的作用……后来每天他在我的读绘本小课堂中,总是最认真的一个,我似乎看见了一个调皮的小孩不一样的一面,太让人惊喜了。我找到夏令营的感觉了,同时也感觉到时间在飞快地加速!汲取了上次运动会的经验,我特意在联欢会筹备前搜索并整理了“如何开展头脑风暴”,做了一些准备。但真正在我主持的时候,我感觉我的声音却没有被关注到。比如在填写思考文档时,伙伴们提前跳到了讨论的环节,这让我感到很愤怒,于是主动提出去打个电话,去处理一下。我一边使劲地踢着旁边的柱子,一边和好朋友打电话瞎扯并流了几滴眼泪。后来和伙伴们一起回忆这一段,他们说此时都不敢出来找我,但其实我特别想让他们来找我。现在我才发现原来我当时的愤怒,是委屈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我的需求没有被关注到,包括我自己也没有关注到自己的需求。我期待大家可以倾听我,我们一起合作,根据流程思考,开一场高效的会议。我选择策划组就是考虑到了运动会和联欢会被单独拿下来作为一个小项目进行组织,而这对我想探索团队协作是个大好机会,我的夏令营目标就是想体验团队之间的氛围感体验一个团队如何高效地协作。一眨眼,和队友们一起在水库看红色夕阳,黄昏的时候拿着大音响在天空下唱歌跳舞,深夜看满天繁星,拍摄星轨到凌晨仍历历在目。还记得某晚和花花一起从办公室回寝室的路上,看周围黑压压的一片而天空满是星星,她说在这里就好像与世隔绝了一样。似乎我们总是不习惯告别,联欢会后的道别也很匆忙。不管是学生和志愿者之间还是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还有很多话要讲,但是却还没有制造出合适的场域让大家尽情地表达,就散场了。也许还没有从离别中缓过来,当还要回去面对学业、选择和一些未知的事情,我其实还是会有恐惧。我是一个后知后觉的人,似乎还需要等待一个契机,才能把某些经历自然地连成一条线,打通那些不能理解的部分。这15天的夏令营,就像是一场巨大的深度交友会。和队友做朋友,和小朋友们做朋友,和走访志愿者做朋友,和相关方学校做朋友.....我们在一起生活、学习、工作、玩耍,也通过开蘸会(站会)、真人图书馆等活动不同程度地了解每一个人,真诚开放地寻找共同体之间的连接,探索一种新的合作方式。我们在这里看到自己的工作方法、思维模式,也在尝试着自我接纳、散发光芒并欣赏他人光芒。这里的美好回忆和真诚的力量,我也相信,未来会再次支持到我。北京嘉实公益基金会
北京市向荣公益基金会
“创新支教共同生长”腾讯公益众筹项目
虎哥课堂
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施永青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
心和公益基金会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映翰通
益微青年月捐伙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