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邓佳琪:当没有了别扭的情绪后,我真正融入进村子里了

EV 益微青年
2024-08-24



乡潮青年行动2022年国庆主题活动——寻乡溯史(点击链接进入详情)正在招募志愿者,欢迎感兴趣的伙伴们在这个国庆假期回到家乡,带着孩子们一起寻访村史吧!
今天,让我们来看一篇暑期乡潮青年行动的志愿者邓佳琪的活动体验分享,看看她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展活动后,对乡村、对教育、对公益、对自己的思考。
“我想要去了解如何去感受一缕风、一条河承载着怎样的故事,一株稻子如何生长,母鸡又是如何产下鸡蛋……
儿时在乡村的经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与乡邻闲时的聚会畅谈、与伙伴们在田野山林的肆意奔跑,带给了我无尽的精神滋养。”
*以下文章据志愿者记录和采访整理而成


分享者:邓佳琪

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专业大三学生

乡潮青年行动第四期主题活动的志愿者

益微青年(EV)月捐伙伴


 做有生命感的乡村教育 

当看到孩子们在家里总是将自己的目光放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当看到乡村小学处于废弃的状态,进城上学成为绝大部分人的选择……

当看到曾经质朴美好的一些东西渐渐式微,我希望能够去做点什么。


从今年3月起,我陆陆续续参与了一些面向乡村的创新创业项目,有专门针对偏远山区孩子的线上支教,有自然教育,还有对乡村民居的改造。


我想让教育跟乡村紧密结合起来,做有生命感的乡村教育也一直是我的理想。


乡村本身是一个宝库,有太多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和开发,乡村的孩子不用一味向城市孩子看齐,很多核心素养的获得,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都是相通的。


我相信,利用好乡村资源让乡村孩子有更多能发展的机会,其实乡村孩子在家也能享受到好的、而且是更加适合自己的“小而美”的教育。


乡潮青年行动很吸引我的是,它将返回家乡的大学生和在家乡的孩子,通过真实的情境、在地的活动连接起来,把一些好的资源利用起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让参与者感知、深入了解家乡。


孩子们模仿大树和小草


 放下焦虑,注重孩子的体验感 


在整个活动中,我的感受是这样变化的:激动——疲累——矛盾纠结——平静踏实,当然其中的微小感受是更加丰富多样的。


在准备阶段及活动前期,我一直都是怀着比较激动的心情。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和搭档邓秀平(同村的朋友)都是信心满满的,因为我们对每一项活动都做足了准备。


跟孩子们读绘本


但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带类似的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在向小朋友们介绍活动时,缺少了询问和参考小朋友们的想法和意见,也忽略了强调规则意识。


面对过程中手忙脚乱、难以原定计划举行的情况,我们无措又无力。


每天除去准备和收尾工作的时间,我们至少要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五个小时,每日的步数都在一万五左右,早上起床手臂和腿都发痛。


我们原本只招募了8个孩子,但后面有些孩子突然加入,最终孩子的数量达到了12个,这有些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范围。



在做自然风铃的活动中,有个小女孩突然闹别扭不肯参加,还让其他的小朋友也不参与活动,而是跟着她一起去荡秋千玩。我询问原因,她傲娇地嘟起嘴巴:“不去,我就是不去。”


那天,搭档因为家中有急事未及时来,一整天活动下来,面对着孩子们,我真的觉得太困难、太疲惫了。


当看到她这样,我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我的语气变得严肃,“你是真的不想和我们一起做风铃吗?”在得到她肯定的回答后,我也赌气似的说:“算了,随便你吧。”


她听到后像是被惊到了,气势像一个漏气的皮球,一下败下阵来。而我居然头也不回就离开了。


在我们制作风铃的过程中,她也不荡秋千了,只是一直在秋千附近徘徊,频频看向我们,更准确的是:频频看向我。


她虽然神色依然倔强,但眼神却分明饱含期待,我知道她想我哄哄她、抱抱她。


我意识到了,也感受到了,但我没有起身、没有过去。一直到活动结束,所有东西都收拾好了,到我和每一个小朋友说明天见的时候,我才去到她身边。她撇开脸不看我,我知道她是伤心了。


我牵她的手,蹲在她面前,向她解释我这几天的焦虑、忧虑、疲惫,我真的很担心不能按时完成活动,我为我的态度向她道歉,最后也抱了抱她。而她居然瞬间就原谅了我,一下子就露出了笑容。


我再次询问她不想参加活动的原因,她没有指责我一句,只说她不喜欢今天来的那个姐姐,觉得她太强势。她希望我更亲近她,而不是那个姐姐。后来我给她们两人沟通的空间,在各自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正想法、互相理解彼此后,之后的几天活动,两人关系变得融洽了许多。


这件事让我不能忘怀,因为我的任性、我的辜负和伤害,也因为一个小朋友的宽容。


回家路上,我忍不住掉了眼泪,我觉得今天太手忙脚乱了,活动没有办好。


第三天糟糕的活动经历,让我对第四天的活动产生了逃避的心理,去村子里也比平常要晚。


“姐姐,你今天怎么这么晚?”“姐姐,我一直在等你”“姐姐,我一直在房间听你的声音”……


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我真的是太羞愧了。也是在这一刻,我又一次感受到和孩子们之间的被需要,之后无论怎样我都不敢再耽误时间了。


也是在这天,我真正放下怕活动做不完、做不好的焦虑,放下内心是做好现有的活动还是做孩子喜欢的活动的矛盾。


带着孩子们采访村里的老年人


这一天做的是“采访”,在最开始的采访活动中,孩子们遭到了很多拒绝。


我以为孩子们会失落,但当第二天她们主动提出还想继续采访,想要知道昨天采访时自己还有哪些没有做好的地方时,我的内心很震撼:孩子们真的比我们想象的更有力量。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我和搭档“佛系”起来,适当放下我们的流程和计划表,把更多的活动设计权和活动选择权交给孩子们。


我们开始更加注重孩子们的体验感。之后的野餐和展览活动,孩子们想要自己尝试拍摄,我们也把摄影权交给了她们。


她们很开心,我们也更轻松了。


 宣传的力量 


因为在我们村里从未举行过类似的公益活动,所以在活动前期无论孩子的家长还是一些村里人,对我们的活动大多是觉得就是带孩子玩玩而已,认为我和我的搭档可能是为了什么好处或怀着什么目的在做这件事。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好奇的打量以及类似“你做这些是在干什么”“你做这个有什么用”“你做这个有钱吗”“是你学校要求要做这些事情的吗”的询问。


遇上这样的询问,我们虽然也会耐心地回答,但也总是会有不好意思的时候。


尤其是当一群婶婶婆婆聚在一起,对我们和我们的活动发出明显的好奇而且持一种似乎“很不实用”的态度不断地追问的时候,我们还挺无奈的。


上面说到的情况大多发生在活动开展前期,此外也有很多村民从一开始就很支持我们活动。每次搞活动时,远远碰到都会打招呼:“又搞活动啦!玩得开心哦!”


家长态度迎来较大的转折是从绘本活动《夏天有过一只蝉》开始的。有两个家长是全程参与活动的,所以很明显能够感受到她们态度的变化。


这个活动在我们活动正式开始的第二天。头一天的破冰,家长们可能还是有参与玩一玩的想法。


但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运用各种树叶、石头以及画笔确实创作出了很多东西,其中展现出来孩子们带着童趣的创造力,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


后面的活动中,孩子们也到的比较准时了,家长也完全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了。我当天晚上剪辑上传到家长微信群的视频,也得到了家长很多转发。



到场参与的家长都录了视频,并且发朋友圈和抖音。在村子里,家长们的朋友圈都是互通的。


他们发了朋友圈之后,即使是村子里很远的地方的人,也给我发消息说我做的事情很有意义,让他们觉得很有意思等等。这让我感觉自己做的事情影响力是在变大的。


他们发抖音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效果,村子里好奇的声音少了,更多的是一些调侃和打趣。


我们和村里人更加直接的接触就是在采访和展览。


采访虽然不是很顺利,但让村民们都看到了孩子们的认真和能干。展览的时候,当大家看到孩子们绘制得那么漂亮的画、路标,很多人都夸赞“好看”“好得”(好厉害)。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村里人喊我也不喊名字了,戏笑我为“邓老师”,挺不好意思的。



对于宣传这点,我在这次活动前后有了很大的心理成长。


前期我很少在朋友圈宣传,一是有些不好意思,二是我也会觉得资源是有限的,我分享出来后,会不会自己的优势就没有了。


我产生了一种想分享又不想分享的纠结感。


在加入EV月捐和报名参与99公益日的劝募之后,我也在反思:我做这件事情是为了自己去做,还是为了大家去做?


这时候这才意识到,如果我能够通过宣传把活动的影响力扩大,让更多人知道EV,让更多的大学生和小朋友受益,是不是就能够带动更多人投身于公益?


这相当于是间接实现了我最初做乡村教育的理想。


现在当我积极地去宣传、毫无保留地和来询问的人交流分享后,我才是真正的感到一种很踏实的放心和开心。


我感觉到我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在我做的地方,而是在那个地区都有影响力,即使在做完的时候也依然能够发挥作用,带动更多的人。甚至还有学姐推荐我在学院搞一个宣讲会。


 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去年“文学中的乡土”的选修课给了我很多启发。


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再去感知和回到自己的乡村。不一定身体在乡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留存、去记录或者去改变乡村。


这次回到家乡,我想要去感受一缕风、一条河承载着怎样的故事,一株稻子如何生长,母鸡又是如何产下鸡蛋……


在田里找蚂蚱


我小时候每次上下学都会经过一条小河,那时,我会去赶鸭子、会去河边捡鸭蛋。


当我问爷爷“你小时候你会做些什么事情?”他告诉我,那时候的河水很清很透也很浅,他喜欢去河边蹚水散步,当他走在河滩边的时候,在细沙上会有小鱼来咬它的脚。


听他们的分享时,我不禁沉醉其中,那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面、乡村记忆的传承,让村庄里事物都变得鲜活起来


让我惊讶的是,也是在这几天活动之后,我看到这些孩子更愿意在户外玩了。


刚回家乡时,我以为没有多少孩子回来,后面才知道大部分孩子们都在家里待着,在家里吹风扇、空调,看电视、玩手机,但现在他们会呼朋唤友在户外玩耍。


活动结束后,有个小女孩向我借了绘本,因为她想把它带回家给卧病在床的哥哥也看看,看看蝉的故事、看看外面的风景。

 家乡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每次回村也都是匆匆片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村子是在渐渐走向衰败。


但当我连续早出晚归在村子里待了一周后,我有了更多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并和其中的人和事物都有深入的接触。我发现不是这样的。


在物质环境上,村里修了路,有了广场和健身器材,新建了很多房子。


曾经我以为这样的建设破坏了村里原来和自然文化交融产生的自然样貌,流失了原本的乡土味和共同的乡村记忆。但现在来看,这些改变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的好处。


横贯稻田的大路,大大方便了耕田机和收割机的进入,劳动效率几倍提高;公路联通到了河的对岸,对岸大片的肥沃土地也能够有效利用起来了。


这让村里的种植中心发生了改变,而为了配合这个改变,三轮车也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工具了。


拓宽的广场、健身器材、村里遍布的路灯,给了村民们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和时间。更多的生活选择让大家的生活更丰富了。


我们活动开展最多的地方是篮球场的旁边。这里不仅场地开阔,前面还是稻田,便于各项活动的开展。


寻美乡夏活动展览


在工作和教育选择上,村里人的就业选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就是年轻人外出务工,年纪稍长一点的种田务农。


现在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很多年轻人会选择就近就业,年轻一点的就在附近的工厂上班,一月工资五六千,好点的上万,年底还有分红;年纪稍大一点的,四五十岁的妇女就去玩具厂、服装厂上班,工资虽然不高,但一个月两三千也比务农收入高,而且五点半下班,也还顾得上做些家里的事情。


在教育上,乡村小学处于一个被遗弃的状态,大部分人选择了让孩子进城上学。村里的留守儿童少了,大部分人都还是自己带小孩,或者至少会有母亲陪伴在身边。


孩子在城里上学,但一家人的主要生活地点也还是在乡下,所以放假在村里的孩子也有很多。


同的是,我小的时候,孩子们之间都是非常熟悉的。现在因为孩子们都是在城里上学,加上现在的小孩更沉迷于手机,就很少出门一起玩了,孩子们之间还是比较陌生的。


还有一个让人痛心的点,村里见到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们,劳动技能水平其实差不多。

     

我由此明白,真正的乡村建设是基于真正生活中村子里面的人的真实需求的,是一种在现场的思考,是综合性的考量,是舍也是得,而不说简单的留下或改变什么。


孩子们在制作童年路标

 多了对人的关注 


我是一个喜欢通过实践去学习和锻炼的人。乡潮青年行动虽然只有几天的时间,但是投入之后,我发现自己开始重新思考和建立人与人的关系,那颗给予和接受他人的关心的心被重新激活了。


无论是前期调研时和村民的交流,还是在过程中与小朋友们、家长们的接触,以及在我自己的家庭中为了举办这次活动所做的的商议与沟通,都让我走出了门,和他人、和这个真实的世界产生了更多的联系。


这让我变得更加的开朗和自信,更加的包容,更加的有温度。



我开始会和乡亲们打招呼了,我会问“你在做什么?”“你在种什么菜?”我会分享“今天天气很好诶”之类的。这种感觉很不一样。


我是12岁离开了村子去了城市,只有放假会回村子里,回来时看到其他人我也从来不主动打招呼。我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有时还会把头撇开,假装没有看到。


但现在,我感觉我变得鲜活了,村庄里的人也变得更加鲜活了,当没有了以前那种别扭的情绪之后,我发现我是真真正正融入在这个村子里面了。


以前的我虽然也知道村里的老人会比较孤独,年轻人喜欢玩手机,但是老年人又不会玩手机,他们想和年轻人交流,却又不知如何交流。


但也是在活动中,我也才知道他们喜欢热闹、有人气的氛围,他们前期对我的询问,时不时来看一眼的好奇,以及参与活动展览时的“指点”都是他们在尝试与我们交流。


在生活和学习中,其实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冷漠,不想去想也没必要去想,觉得别人和我都无关。

但是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也包括在整个过程中和EV的工作人员的交往,我会多了一种对人的关注。


他们让我感动,让我触动,让我思考,让我重新去做一些事情,重新去定位自己,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活动之后,会加入EV的月捐,以及还想去参与EV更多的活动。


我很认同EV的理念,在这里我确确实实看到了成长的机会,也收获到了很多东西,我也希望不管是大学生还是乡村的小朋友,都能有更多的人能从EV的项目中受益。



新一期乡潮青年行动已启动招募

欢迎感兴趣的伙伴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国庆假期志愿者招募:带乡村孩子探访村子的历史!| 2022年乡潮青年行动
// 相关阅读 //

家乡有哪些美?看看他们是怎么探索的

你还记得童年的夏天吗?

这群志愿者带着乡村孩子,绘出了夏天的声音

他们将家乡夏天的美,用这些方式记录了下来


// 点击了解益微青年的十年 //



文章整理:糖豆
排版:姜姜
责任编辑:糖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益微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