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小平:乡土文化教育并不神秘,它就是我们的生活

王小平 益微青年
2024-08-24

分享人:王小平

全国乡土文化教育联盟副理事长

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副总干事




*以下文字根据论坛现场的录音整理而成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能跟这么多年轻人在一起。刚才郭虹老师说:“我们俩是咱们这次论坛里年纪最大的。”但是,我觉得“其实我们俩不用担心自己的年龄,因为我们已经被这个会场里的平均年龄给拉下来了,所以我们也是年轻人。”
 
我是北京天下溪教育咨询中心的王小平。在论坛开场的小组破冰游戏的介绍里,有一个选项是“你找到了一件自己喜爱的事情且坚持做了下去”,我选择了这一项。

我从退休之后就开始做乡土文化教育的工作,一直做到现在,做了17年,因为我觉得做这件事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的目的 

 
我们首先谈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曾经在一次与益微青年(EV)志愿者的线上会议中,听到很多小伙伴的想法。有些小伙伴认为做像乡土文化教育这样的事情,可能对传统的主流教育有很多影响,比如会占用时间和精力、会影响高考、会影响应试教育。

现在,我不禁想问:我们的教育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在传统的观念中,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会有诸如上大学、走出大山、离开农村、找一份好工作、改变身份、改变阶层之类的目标。

曾经我们把这些作为我们的教育目的,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些真的是最重要的目的吗?

你上了大学,你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吗?你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了,你的教育目标就完成了吗?其实并没有。
 

教育是为什么?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成长。
 
刚才郭虹老师也讲过,教育是一个终身的使命。其实这种终身的使命就是为了让我们长成一个完整的、独特的自己,那我们通过什么方面的教育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呢?

从我这17年来做乡土文化教育的经历来看,我觉得至少乡土文化教育是使我们所有乡村的孩子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独特的自己,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的合适途径。

 

 乡土文化是什么 

 
很多朋友都会问,乡土文化是什么?

现在在整个教育界,包括主流教育界,都有很多人在讲什么是乡土文化。很多人愿意来做这件事情,但不知道乡土文化在哪里。

其实,做乡土文化教育并不神秘,因为乡土文化就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乡土文化,我们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见到乡土文化。我对乡土文化有一个定义——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群发展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生活智慧,就是我们要学习要传承的乡土文化。它表现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乡村生活的所有的内容都是乡土文化,我们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可以见到乡土文化。我对乡土文化有一个定义——根据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群发展历史中积淀下来的生活智慧,来决定我们现在的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乡土文化。
 
我们可以以民居的形式为例,来看乡土文化是什么?


大家在图片上看到有蒙古包、有碉房。刚才有一个小伙伴是在阿坝州做的乡村夏令营,在阿坝州的草地那边,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左下角的黑帐篷,而在内蒙草原上则是左上角的羊毛毡帐篷(即蒙古包)。
 
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住的房子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它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一样。
 
我在做湘西的乡土教材的时候,发现在湘西的人是住吊脚楼的。他们为什么住吊脚楼呢?因为那里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自然生态环境,到处都很难找到一块平地,他们只能在河边或山脚边上用树木支起一个平台,在上面再搭建出房子。

这样的房子可以防止潮湿,也防止那些有毒的虫子和野兽的入侵。他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给自己建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阿坝州的农区,绝大部分人住的是碉房,他们为什么是住碉房而不住吊脚楼呢?这是因为阿坝州的人们都在高半山上生活。高半山上植被稀少,他们就用现成的石块和黄泥做建筑材料搭建房屋。同时,高半山上风大、特别寒冷,又有野兽的侵袭,生活非常不安全。他们建造起这样像碉堡一样坚固和耐用的房屋,既能防寒,又能防止野兽侵袭,安全保暖。
 
在阿坝州草地上的人们住的是黑帐篷,而在内蒙草原上人们住的是羊毛毡帐篷(即蒙古包)。同样住帐篷,是因为他们都是游牧生活,要转场,需要住这种便于移动的房屋。

但是在内蒙草原上的海拔相对较低,氧气比较足,住在羊毛毡的帐篷里舒适感会更强,而且蒙古牧民放牧的主要是羊啊!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海拔比较高,氧气缺乏,如果住在密闭的帐篷里,呼吸都会困难。还有他们放牧的就是牦牛,这是他们容易得到的编织材料。
 
我们在生活中所有的生活方式,都是适应所在的生活环境而呈现出来的生活智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我们各自家乡不同的食物、服饰以及风俗习惯,都是和当地的气候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和传承乡土文化的时候,就是要学习和传承那些在一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群发展历史中积淀下来生活智慧。

 
那么乡土文化是什么呢?上面我所说的那些生活智慧就是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在回应什么?
 

乡土文化可以回答这样一些问题——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和谁在一起,我们怎样生活,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我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乡土文化也体现了三种关系。

第一种是自然生态环境及族群历史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关系。

第二种是我与他人的关系。这个“我”可以是小我,也可以是大我,可以是我们的族群,也可以是我的个人,比如我和我的乡亲、我的朋友、我的家人,也可以是我们这个族群和相邻的这些族群的关系。

第三种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它包括的内容有自然生态环境、族群、历史、日常生活方式,其实还包括了生产劳动方式以及各种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
 

 乡土文化和乡村夏令营的关系 

 
乡土文化是乡村夏令营活动的重要且必要的丰富资源,这个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用于所有的活动、所有的方面、所有的地方。
 
我们在做夏令营的时候,可开展调查和观察的活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我们可以观察我们所在地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包括但不限于四季、不同树木、山村河流的情况、气候环境、动植物、物产、地形地貌这些内容。大家作为经常开展夏令营活动的人,我相信你们能够用这些素材和内容来研发出特别多的游戏和活动来。
 
说到族群历史,每个地方其实都有自己的历史。有家族的历史,有地方的历史,有村寨的历史等等。我们可以通过地名的故事或者当地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本地的人口结构和变化、景观、遗物、人物等等来了解到我们的历史。
 
在日常生活的方面,本地的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作物的种类及变化、食物的种类特点以及食物加工方式的变化与其它地方是有差异的。

说到食物,我觉得腊肉就是一种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食材。在云贵川一带,包括湖南湖北,腊肉都是一种非常有代表性的食物,为什么在南方这些冬季阴冷潮湿的地方腊肉这么多,而北京、东北这些地区就没有腊肉?


我觉得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相信大家都能得到一个特别好的答案。

还有,当我们关注生计问题的时候,会发现作物的种类和变化其实和当地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关系的。

我们做的羌族地区的中学生乡土教材《云上的家园》,有一课是《玉米的故事》。2008年的汶川地震之后,大家都非常熟悉羌族地区了,它是一个海拔较高,相对比较高寒的地方。其实在很久以前,这么高寒的地方,只能生产产量非常低的荞麦或者青稞。这些农作物的生长时间长、产量非常低,因此这些粮食作物很难维持当地的生活,所以在历史上很久以来羌族地方的人他们每到农闲时候就必须外出到成都都江堰一代去打工。

 
咱们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传说就是羌族人过来一起做的。兴修水利工程,是羌族人的一个特长。但是后来到了清末民初,玉米从内地传到羌族地区,玉米就开始在羌族地区大量地种植起来了。

玉米产量高,而且在什么地力环境下都能很快生长。玉米、土豆这类高产作物传入羌族地区后,补充了当地的食物的供应。有了充足的食物之后,人们就可以腾出人力来做其他的事情了,比如手工艺、商业和其他活动都能发展起来了,整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也就都发生了变化。


因此乡土文化它其实也是在一种发展中的变化。
 

今天带我来的小伙伴在路上跟我讲,她们做夏令营活动的时候去了北京。我问她们在北京看了些什么,她说看了天安门、水立方、鸟巢。我觉得这些都是北京值得看的地方,但是我作为一个提倡乡土文化教育的人,我特别希望大家去看看北京的城墙、运河,还有运河码头的遗址,这些地方是作为北京的历史存在着的。
 
北京其实还有很多还留存着的历史遗迹,比如我家住在酒仙桥,我们小区外边紧邻着的就是坝河,它曾经是我们北京的“高速公路”。这条河在元代时是一条运输粮食的运河,但因为河道比较窄,而且弯曲的地方比较多,到了明初就废弃了,被后来的通惠河取代了。大家到北京还会看到通惠河北路是一条很著名的城市快速路,它的一部分是沿着通惠河延伸的。

所有的地方的河流,都曾经是我们当地的高速公路,大家在学习我们本地历史的时候,应该对我们的山川河流有所认识。
 
我们认识了我们自己的家乡,其实就是了解了自己,因为如果我们不了解家乡,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


比如阿坝县的学生、成都的学生和北京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呢?即使学习成绩差不多的学生,也是很不同的。那是因为我们在不同的自然文化、乡土文化的环境下长大,所以我跟别的地方的人是不同的。

小金县营盘乡小学有一位叫杨刚才的老师,他在讲乡土文化的时候,上过一堂非常优秀的课。他们班有一个同学叫张慧博,他在上《我是嘉绒藏族人》这一课的时候,就引导学生一起查叫“张慧博”的学生在全国有多少人,他们在网上查出了有几万个;那么某个年龄段的有多少,也要查出个数字来,比如在上海叫“张慧博”的同学有几个人,那么上海的“张慧博”和我们小金县营盘乡的学生张慧博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头脑风暴之后就在讲:“我们是嘉绒藏族人,我们穿藏装、吃藏族的食物、我们在过节的时候会驱烟烟(煨桑),我们跳锅庄,在藏族文化的滋养下长大……”他们还讲了很多,也了解了很多当地的民间传说。

学生们在这样的思考之后,他们发现自己是一个生活得丰富而有特色的嘉绒藏族人,不再是跟学校里别的地方的学生一样的,不再是只学语文、算术和各种科目的人。他们自己是在思想内容和文化上丰盈的孩子,以后也会长出自己的特色来。做乡土文化就是会有很多很多丰富的内容可以去了解的,它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们成为思想上丰盈的人。

文化符号的内容也特别多,比如说服饰的特点、童谣、民歌、手工艺传说等等。我在做凉山州雷波县的乡土教材的时候,发现他们有一个传统的英雄叫做支格阿鲁,实际上也是创世的英雄。这个创世英雄除了有很多功绩之外,还把天上的6个太阳射掉了5个,留下了1个,让地上的人们能正常生活。

在我们每一个地方的传说里,其实都有一个创世英雄。在汉族的文化传说里,我们有后羿,他也是把10个太阳射掉了9个,给我们的后世带来了很好的生活,要不然我们都会被烧焦了。

我想作为一个彝族的孩子,当他们知道了这些文化内容后,是不是也会有一些自豪感生出来呢?

 
类似这样的文化符号多得不可胜数。如果同学们在夏令营的时候,以乡土文化的内容来开展夏令营的话,我觉得所有的孩子他们都会能非常地投入,因为那是他们熟悉的生活。
 

关于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刚才我讲的是内容。
 
我们天下溪因为这些年一直在做乡土文化进课堂的活动,我们的办法是把乡土文化编成教材,然后让它进入课堂。但其实我们在每一本乡土教材编成之后,我们都会做一个夏令营的活动,来做课程设计的研发和指导。

我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些我们做过的这些活动,比如说家乡文化地图、四季中的那棵树。


“家乡文化地图”是我们在所有的地方都会开展的一个活动。我们请孩子们画一个自己村寨的手绘地图,表现你了解和你热爱的村寨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出村寨里那些你最喜欢的东西把它画出来,可以是村口你常常攀爬的大树,也可以是你好朋友的家,可以是村里的打谷场,也可以是你认为最漂亮的一座建筑。请你画出村中的道路,然后按照这些东西的位置把它们画在你的地图上。

孩子大多会画出自己的家、或亲朋好友家、画出村里的公共空间等等。但是我们在凤凰三拱桥小学做这个活动时候,那里的所有学生都画了小卖部。这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所以我觉得这里边也可以看出很多东西来。我们做的时候感觉是特别有意思的,所以也希望大家去做。

“四季中的那棵树”就是我们观察身边的一棵有代表的树,这个树可能是当地标志性的。我们需要观察它四季有什么不同,它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大家讲述我们人和树之间的故事。

本来我们天下溪还有一个小伙伴来跟大家带领分会场的活动,但很遗憾因为疫情的关系来不了了,做不了这些游戏了,我们所有的游戏都是非常有意思的。乡土文化的活动能将我们在场伙伴的所有能力,包括画画、讲故事、唱歌、跳舞等等都发挥出来,让参加夏令营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充分地参加活动,每个人的特长都能有机会得到发挥,所有的兴趣都能得到满足。

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自信心、创造力、不断提高的生命质量,成为独特的自己。
 
谢谢大家。


 主办方 

益微青年(EV)是一家支持青年乐享志愿的民间公益组织,致力于为青年提供优质的志愿机会与专业的能力支持,截至2022年累计支持了10000多名大学生奔赴乡村开展服务儿童的夏令营。

 支持方 

心和公益基金会简称“心和基金会”,是2008年9月经民政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原名“心平公益基金会”),专注于0-3岁普惠早教、儿童阅读、大学生及青年公益三大方向,此外还有“明心桥”等公益项目,帮助儿童和青少年享有公平的阅读和学习机会,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其核心价值观是平等、诚信、廉洁。

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是由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在2016年发起,旨在为公益行业搭建深入交流、观点碰撞、智慧聚合、技术前瞻的平台,让行业内外更多关心和热爱公益的人士参与进来,携手共促公益行业的更多创新和高效创联。从2022年开始,除了每年5月20日的峰会主体活动,峰会开启了“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资助计划,通过支持公益伙伴开展常态化边会,针对某个具体公益议题开展研讨会,汇聚专家学者、实践者等多元主体共同探讨,进行议题扫描,共建议题社群,分享经验,讨论数字化时代下的挑战、需求及解决方案,为行业带来长期专业发展价值。

// 相关阅读推荐 //
王小平:所有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乡土文化

// 点击了解益微青年的十年 //




摄影:彩虹、叶子、炸毛
整理:西瓜、雯文、糖豆
责任编辑:糖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益微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