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衷“发疯文学”的年轻人,在“第二大学”被治愈

益微青年 益微青年
2024-08-24


你今天“发疯”了吗?

风靡的“发疯文学”,在网络上成为了年轻人最爽快的发泄口。


它既是对日常压力的释放,也是对社会现象的嘲讽与应对,似乎成了大家面对纷繁世界的一种抗争武器,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代青年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年轻人为什么选择发疯?

在接触了23960位大学生志愿者之后,也是我们第一个本命年生日之际,想借着“发疯文学”的流行,和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我们眼里的真实青年现状,聊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考上大学的年轻人,过得还好吗?我这里有两个故事想讲给你听。



01

“扮演好学生,不是我想要的剧本”



00后小周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就读于一所985高校,他帅气俊朗、成绩不错、多才多艺,是学校活动的常驻主持人。不论什么年龄段,他似乎总是那个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好榜样,也像自己的姓名一样做事周全。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他似乎没有在这句话上掉过链子。大一刚进校,当同学们还在懵懵懂懂地适应大学生活时,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抓住学姐请教“什么时候准备考研比较好”的问题。

然而,很多个夜深人静,他常常陷入虚无之中,感觉心里空空的,有点怪,但又说不出哪里怪。

自己作为好学生的真实感受是什么样的?他苦涩地说:“我所接受到的教育,让我一直以来都在扮演别人眼中的‘我’,被期待的我、听话的我、懂事的我。演着演着,演到现在我竟然都已经习惯了,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尽管他努力扮演好学生,顺利拿到保研名额,去了一所排名更靠前的名校,但内心的空洞愈发让他不安:“我被时间推着往前走得太快了,没有时间沉下心思考,我突然发现这个剧本不是我想要的。我疯狂寻找新的剧本,但是发现生活就是没有剧本的。



02

躺不平卷不动的45°人生



来自湘南小城的拉古,是一所普通一本院校的学生。高考后,她审慎思考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专业,并凭借这份兴趣和努力获得了还不错的成绩。通常来看,她的大学生活大概率是幸运且愉悦的。 

但是她失落地发现,在大学里的“获得”单靠对学习的热爱是不够的。成绩、综测、各种竞赛评奖评优,任职学生干部,学校里有一套清晰的评价体系和规则。这也是一条单项通道,而这条通道的尽头则是“保送”,这也是大家所羡慕的稳稳的成功。

有些人有自己清晰的规划和行动,但也有人只是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更懂评分的规则,甚至出现“一些卷数据的投机行为”。如果自己也想要争取某份荣誉、奖学金甚至保研名额,可能会不得不卷入这样的竞争。

这种危机感和不甘心,让拉古无法真正享受好好做事的过程,有时候需要心里盘算投入产出,因为如果不累积某些资格,拉古知道大家所认为大学最优解绝不会落在自己手上。

“我不喜欢大学的综合测评,但又无法完全放弃我所在环境里的评价,仍然会期待一些东西肯定和证明我的行动和价值,于是我开始了躺不平卷不动的45°人生。”

在这样的纠结中,她也看到了自己和周围同学更深层次的迷茫。虽然看着大家每天忙忙碌碌的,也有一些在追求的切近的目的,但其实继续追溯下去,大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在做什么和想要什么。

她带着困惑问过保研成功的人:“这是你想要的吗?”
对方回答:“我心里面也没有底,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保研,只是不保研好像成绩就浪费了,好像保研是一个性价比较高的选择。
她追问:“你喜欢这个专业吗?”
对方沉思了一会说:“不知道,我也是先试一下,反正家里人也希望我这么做。”



03

忙、茫、盲



多年以前,普通人改变命运的出路就是高考这条独木桥,小学到高中12年寒窗苦读,就为了能够金榜题名。考上好大学,自然就有了大平台和好工作,一切都会很顺利、很幸福。

然而如今,考上大学并不等于光明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高考后陷入迷茫,而这份迷茫似乎并不被允许,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现实世界,自己永远在被告诫,要快,要抢时间,要早做准备!

曾经人们眼中“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正在陷入一场深刻、持久的精神阵痛,他们用小镇做题家、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鼠鼠、躺平、废物等标签来为时代下的自己发出呐喊。



2020年,“内卷”一词开始在国内流行起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大量企业裁员,就业机会大量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陡增,但是家庭对于大学生的期望并没有降低。毕业后立刻有一份稳定、不错的工作,没有以前那么容易了。就业、考研、考编的名额都很有限,狼多肉少,倒逼大学生不得不过早开始焦虑未来。

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在《大学的改革》一书中指出,当前中国大学生培养中的七个普遍现象。其一是忙、茫、盲——忙碌的忙,茫然的茫,盲目的盲。盲目地听辅导员的话,盲目地跟随学长学姐的脚步走,但又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未来想做什么。

一位志愿者告诉我们:“大家都在打比赛、做实验、考证,我知道这些不是我想要的,但除了从众,我没有别的选择,我很害怕不一样,我也害怕不做些什么就什么也得不到了。每天都很忙,但是说不上来有什么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因为害怕一选错就什么都得不到了,于是很多人投入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收益越来越小的事,比如刷题、刷学分绩,造成了所谓的内卷。

本应该自由探索自己的兴趣、亲密关系、未来职业选择、个人价值的大学时光,本应该在犯点小错、踩点小坑中探索世界的青春年代,倒退回一场又一场的考试。



04

渴望松弛感的年轻人


大学生也面临着人际关系紧张的困境。拉古对此有深切感受,“太孤独了,根本交不到什么朋友,如果是在班级的话,上完课我们就走了,如果是在宿舍,每个人都在干自己的事情,也很难有深度的交流。”

在当下的学校、家庭中,大学生和老师、家长的互动关系是不平等的、严肃的,甚至时常被否定、被质疑。和同学的互动关系中有很多的竞争、攀比、虚伪。


我们还看到,如今社会普遍的评价标准是非常单一和局限的:稳定的工作、高收入、高学历、相貌出众等才是“成功”,那些未能完全符合这些标准的人,往往面临着被边缘化和得不到应有尊重的困境。

面对不合理的社会期待与评价的青年们,被功利化的世俗价值所裹挟,又承受着来自家庭与长辈的压力,由此带来的身心冲击非常巨大。

他们很少有机会,很少有空间,去真诚地表达自己,去和一群真正的伙伴,做一件发自内心的真正想做的事。他们很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知道怎么去改变这个现状。人生本如旷野,他们却不知不觉涌入了狭窄的赛道。


尽管青年们内心渴望探索各自独特的道路,现实中却常常受限于种种条件,不得不选择随波逐流,踏上那条看似众人必经之路。那些走上不适合自己路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挣扎与苦楚之中,满腔的生命活力得不到有效的抒发与施展,最后在竞争的紧张压力中被消耗殆尽。

作为青年的同行者,我们陷入了深深地思考。



05

为青年创设可以喘息的支持空间


这些困境看似很宏观,但其实并非无解。

每个青年都渴望活得幸福而有朝气,我们要做的不需要太多,或许只是为他们创造一个更理想的支持环境,一个能释放生命活力与自主性的行动空间,让他们去尽情探索自我、构建友谊,重塑自我价值感,做回活泼泼的人。

一个理想的支持性环境是什么样的?


当ta沮丧时,有信任的伙伴可以倾诉、对话,问问:“你现在是什么感受?”拍拍ta的肩膀,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

当ta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时,ta可以在一个精心设计的项目里“打怪升级”,和队友们紧密协作,通过一个个小任务小挑战,ta发现自己居然这么厉害,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强。

当ta在某些方面陷入自我怀疑时,ta仍旧可以获得别人真诚的赞美和感谢,说“谢谢你对我的支持”,“我感觉到了你身上的责任感”,“你说的那个事情对我很有启发”,ta发现自己依然有一些很好的品质,感到踏实和温暖。

当ta对未来迷茫时,不会被无意识地卷入到周围人类似的选择里,ta可以保持觉察,给自己一点时间走走路、读读书,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有一点模糊的答案时,ta会在伙伴们的鼓励下勇敢尝试,看看这条路是否合适。

当ta最终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时,ta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知毫不畏惧,ta的选择也能被尊重、认可和珍视。

这就是我们在做的乡村夏令营,是我们选择为青年创设的支持空间。



06

乡村夏令营,让青年成为自己



每年暑假,我们都会支持上千位大学生奔赴乡村,为缺乏音体美等素质教育资源的孩子,带去好玩有趣的乡村夏令营活动,通过组织孩子们读绘本、玩游戏、做手工、排戏剧和组织讨论等,和孩子们一起创造温暖、欢笑和成长。


他们有时会一起探索家乡的建筑、植物、风俗;有时会在一场好玩有趣的运动会后和孩子们复盘一整天;有时会带着孩子们为学校老是被鸡啄的菜园设计一个特别的栅栏;有时送远途的孩子回家,能聊一路的天......

孩子们总是在给志愿者的小纸条里写“这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一个暑假”,也有的孩子会一直珍藏着夏令营里和志愿者通信的藏宝袋,等到上了大学也报名来做志愿者。


教育的回响有时需要十年以上,幸运的是我们等到了很多孩子的成长反馈,这些故事让我们欣慰和感动。孩子们对夏令营的热情和喜爱,让我们更有底气来谈论大学生志愿者的成长。



大学生收获和成长了什么?

当孩子写小纸条给志愿者“西瓜哥哥,你的眼睛真漂亮”、“柚子姐姐,谢谢你对我的耐心指导,让我顺利完成了喜欢的作品”时,青年们感受到了除成绩之外的认可和价值感。


一位后来选择全职公益工作的志愿者分享道:“过去我觉得自己只会考试,是夏令营让我相信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有了好好活着的理由。”

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更为平等的同伴关系。

完成村庄探索任务的时候,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结队采访村民,孩子会主动冲锋在前,给志愿者带路,教志愿者认花花草草。


运动会休息的间歇,志愿者和孩子们在操场上互相拍照、拍视频、凹造型,大家就是一群快乐的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


志愿者同吃同住,一起挑水、做饭,你帮我收衣服,我帮你准备活动道具,彼此之间没有传统的尊卑等级,“那是我从没体验过的伙伴关系,人和人之间居然可以这么纯粹。”


乡村夏令营的本质是创新教育,当大学生开始探索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时,会有对自我所经历的教育历程的反思,并重建对人的新的评价体系。

比如原来认为的好的教育是唯成绩论的,学习成绩好就是好的教育,现在认为好的教育是让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闪光点。

夏令营里,队友和孩子都会帮助彼此发现闪光点,通过写小纸条、热椅等方式表达欣赏,志愿者和孩子都能从他人那里获得对自我的新认知——“原来我有这么多优点”!

正在往藏宝袋塞小纸条的孩子


志愿者和孩子围圈进行生长时刻,互相表达欣赏和夸赞

这些综合因素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平等、开放的支持性环境,可以在非竞争的氛围里,接近自然的乡村环境中,完成一场有意思、有意义的公益行动,释放利他心、自主性和生命活力。

志愿者队长邓佳琪说道:“乡村夏令营里我鲜明地感受到——人是最核心的要素,在这里,我可以暂时放下各种身份、所谓的荣誉,以更加平等、包容、宽厚的心态接纳自己。这里让我有喘口气的机会,短暂逃离漫无目的寻找自我价值的漩涡,让我不再无尽地向外探索,不再依托外在的衡量标准来确定自己的位置,而是向内,走向我的感受、思考和需要,感知我自己,以我的所有来确立自己的位置。”


开头提到的小周同学,在参加了乡村夏令营后,从一直扮演别人期待的角色,变成意识到自己也是有选择的。

以前我觉得自己没有选择,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叫自由,但是在几次乡村夏令营中我发现我可以真实地做自己,也在这样一个包容接纳的空间下越来越享受做自己,因为你和他人的碰撞是被允许且被鼓励去尝试的,那个时候我知道我想追求的是什么了,不是成为学弟学妹眼中的好学长,不是老师眼中的认真听课、稳重大方的好学生,不是别人眼中什么比赛机会都不放过的机器人,我觉得我觉醒了。


在很多人眼里,研究生顺利毕业,然后去读博、考公、考编,或者去一家发展前景很好的公司就职应该是小周继续的最佳剧本,但是这一次小周不想按照剧本走了,“我想选择暂停一下,在研二gap去尝试一些新的可能和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去哪里,继续寻找自己的价值,这也许对我是另一种前进。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由的人生。”

有很多在乡村夏令营中释放真实自我的年轻人,如果你亲眼见过,一定会被他们的真诚而热烈、活泼而纯粹所感动——这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好的生命!



07

在更长久的职业和生活中释放影响


小羊曾是一名工科男,本以为一辈子就要化学试剂打交道。一次看似偶然的乡村夏令营经历,给他按部就班的人生轨迹按下了暂停键,让他发现了自己对于教育的热情,毕业后选择成为了一名老师。


如今在学校里,他努力践行着乡村夏令营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比如在班上分发批改完的化学卷子时,他会习惯性地留给学生们几分钟互相交流、聊聊天的时间。有老师会认为这时应该尽快进入教学环节,不要浪费时间让学生“玩”,但他会希望保留这些学生之间分享感受、想法的时间,坚持让大家在此时“玩”几分钟。

运达也曾是一名乡村夏令营队长,毕业后她进入商业领域,做过创业培训与课程销售工作。


一般的销售会为了效率只对有下单成功率的客户服务,但是她不一样,当她看到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对社会缺少认知,比较天真,即使对方没有钱买她的课程,她还是会乐意花一两小时跟对方聊聊天,提醒他们他们可能会遇到的情况,解决一些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好自己社会身份的事情,承担好社会职责,这个世界做出一点改变。就像当初的乡村夏令营一样。”运达说。


大到选择一份热爱且承担社会责任的职业,小到在散步时会随手将路面石头、玻璃顺手清理掉,乡村夏令营志愿者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社会角色活出属于自己的独立自信有担当。这些不起眼的小习惯,这些微小行动中释放出来的善意和同理心,就是乡村夏令营的后续影响。



08

成为正向循环的一员


有位很特殊的月捐人,她是一位母亲,通过女儿的数学老师间接了解到了我们,因为那位老师是我们曾经的志愿者。她很感谢那位老师,让自己、女儿和他的沟通,进入到一种良性循环的互相影响中。

他上课形式风趣,孩子的参与性互动性很强。他对孩子有很多鼓励,还会和她分享一些很好的教育理念,“他对孩子很负责,也很有爱心、很有公益心......”她在与这位老志愿者聊天中了解到了乡村夏令营这段特别的经历。

当问到为什么要加入月捐成为我们的支持者,她回答说:为了孩子们。因为当大学生的成长会反馈给社会,也会反馈到孩子们身上,就像现在自己的女儿受益这样,她希望自己也是推动这个正向循环的一员。


截至今年,我们已经支持了来自至少600所高校的10000余名大学生奔赴乡村,为乡村孩子带去有生命力的夏令营,我们相信那些在夏令营中被激发的10000多名年轻人,在未来可能会组建10000个幸福的家庭,影响10000个和谐的社群......

我们也通过叙事营支持大学生志愿者创作叙事作品、讲述成长故事,打开更多青年参与社会议题的空间;也会在每年举办行业论坛,与更多支持乡村夏令营及青年成长的机构碰撞对话,携手社会力量一起创造青年发展新生态。


或许过去,我们常常被“组织大学生下乡支教”“给乡村孩子做夏令营”所定义,但我们心底里最想被定义的,是“支持青年成长”。

在很多志愿者心目中,我们被亲切地唤作“第二大学”,这是一份无上的认可。我们也十分感恩,在过去十几年里众多同行者的支持的和陪伴,让我们坚定相信青年成长的价值。

正如那句话所说,我们不是要给年轻人建设更好的未来,是要和年轻人一起建设更好的未来。期待在未来的几十年,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我们,一起和青年们独立自信有担当地生长!

我们朴素坚定地相信,益微青年可以像一颗正在发芽的种子,松动青年成长的土壤,在坚硬板结的泥土中努力创造缝隙,让阳光空气透进来,让青年可以大口呼吸。


如果乡村夏令营曾是你的“第二大学”

如果你期待支持更多青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感受真我 看见关系 探索热爱

成为一个幸福的普通人

继续在社会中释放善意

邀请你加入月捐,成为这个正向循环的一员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

其次是现在

此刻,成为我们的同行者吧!


—END—


// 往期相关推荐 //
4位平凡中闪耀的普通人,是我们心里万分之一的宝藏!
益微青年:向第一千次出发!| 2023年终总结
益微青年12周年:幸福,始于我们朴素而坚定的相信 ! | 月捐生长大使招募
益微青年11周年:学习在乡土,生活在真实
益微青年10周年:用相信和柔软,改变这个世界。



编辑:柒月
责任编辑:柒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益微青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