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参小镇的希望之光

徐艺婷 天下网商 2019-04-19

“我们这地方,能见到四面八方的人,咱开车的都有生意做。你看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虎山这海参啊,也能卖到四面八方的地了。我们心里头还是舒坦。”


 ✎天下网商记者 徐艺婷


这是起源于6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生物,这是现存地球的最早生物物种,这是世界八大珍品之一。


这是深邃海底透出来的一道光,这是小镇的无上光洁,这是5.2万人的诗歌和希望。


日前,天下网商记者花了数日实地走访了山东威海的一个小镇,虎山。小镇百姓几十年如一日地以海参为轴,诞生了育苗师、养参人、捞参人各种职业,但是传统的养殖和销售渠道始终局限着这个全国最大的的海参养殖小镇。



直到互联网和它的迎面而遇——2018年,虎山镇和它的全国养殖兄弟们,在天猫上足足卖出 2086 万只的海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平民网红”的故事就这么拉开序幕……

 

“姑娘,你是来收参的吗?”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航班起飞前,记者拿到了一个数据:


2018年,天猫平台一共有271个海参商家,三大产地分别是大连、烟台和威海;天猫双十一开门一小时,104万只海参就被抢完了;山东人最爱吃海参,一年吃掉266.4万只——谁说山东人偏爱大葱?

 

山东威海大水泊机场,出了机场,一路苍茫,径直南下,驶上三十公里,会遇到一个丁字路口。


“虎山镇欢迎您”,五六个属地龙头企业的标牌,都在这里一字排开,高大威猛,势如虎山。

 

丁字路口向前延伸出一条大道,道平且宽,彰显着其所通往的小镇的经济实力。



北纬36度,30公里海岸线,8万亩天然养殖牧场——名叫虎山的小镇获得了海参养殖的天时地利,也因养殖海参入选全国特色小镇。


镇上5.2万常住人口中,近三分之一人所从事的职业,都与“海参”相关,如今还有许多年轻人从事电商行业。如“好当家”——虎山第一海参品牌就坐拥自己的天猫旗舰店,双十一时节,短短几分钟就可卖出十几万只……


“姑娘,你是来收参的吗?”这是天下网商记者在虎山镇采访时,被问及的第一个问题,也是被问及最多的一个问题。


夫妻育苗,年收入过了十万

 

一个冬日明亮的早晨,刚经过一轮寒潮的虎山镇,气温有了回升。

     

车辆行驶在熟悉的道路上,42岁的张新君涌起了一股幸福感。不仅是因为久违的阳光,还因为车上坐着的妻子,小他两岁的于香玲。这让他感觉踏实。

 

路线的出发地是村头上的家,目的地是镇上的龙头企业“好当家集团”。夫妻俩都是这家企业的海参育苗师。

 


每天,7:30上班,16:30下班。同一条路线,已经往复十年。

 

棚内漆黑,犹如黑夜。仔细一瞧,整整齐齐排列着数十个苗池。

 

“海参是很精贵的。灯光太强,它们受到刺激,就会集中在哪个角落不进食。所以,咱们只能像现在这样摸黑作业。不仅是光,温度也得保持在20度。”

 

说这些的时候,张新君是笑着的。有些抱怨,但仍然掩藏不住对海参的喜爱。

 


每个海参池中都有浮饲机。查看浮饲机内饲料的分量,是张新君的头等大事。

 

饲料剩的多,说明池内的海参进食一般,得减量;饲料光了盆,说明池内的海参胃口特好,得加量。后者是他喜欢看到的。参苗就如孩子,吃得多长得好,他这个“喂养爸爸”就开心。 

 

与喂食同等重要的,是清粪。

 

海参是直肠,通俗点儿说,就是“吃了就拉”。每隔七天,参苗们就需要倒池。当把一个池子里的参苗捞起,底部的那些脏物就全部显现了出来。阀门打开,倒抽的海水肆意地流进,连同脏物一同流出。

 

海参论头儿。一斤二十万头,那是米粒大的小苗;一斤五百头,那是两个公分长的海参。当一斤只有四十头时,就到了出苗棚的时间,需把它们放到海里继续养殖。

 

张新君最期待的,就是海参苗出棚。每头出棚的海参苗,都意味着银行卡里数字的上涨。

 


育苗十年,他和妻子的年收入已过十万。如果不清楚十万意味着什么,那么来看看虎山镇的房价。这里的商品房均价,刚过每平米3500元。


张新君的儿子十三岁了。他和妻子盘算着,再过几年,就给孩子在镇上买个房子;等条件再好点,就在市里买房。


在“好当家”登录天猫旗舰店后,虎山镇上,越来越多的人都如张新君般,有了盼头。据悉,今年天猫“好当家”食品旗舰店的海参成品销售,同比2017年增长了30%,势头仍在不断发展。


为了给天猫店备足好货,新的育苗厂正在扩建。这意味着,镇上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育苗师的队伍中。

 

海碰子,一个让人戒不掉的职业

 

有那么几年,张新君在上班或者下班的路上,偶尔会碰到张泽君。

 

因为名字只差一个字,他俩也会被误认为有什么关系。事实上,除了海参之外,两人并无多余的交集。

 

张新君是育苗师,负责把海参放下去;张泽君是捞参人,负责把海参捞上来。这两人,扣着海参养殖的一头一尾。

 

张泽君一年忙两季,一季在春,一季在秋。

 

春忙通常始于四月中旬的某一天。从这天开始,他会把闹钟定在早晨五点。这个点,天还没有亮,妻子还在熟睡中。但张泽君知道,自己必须起床了。

 

他带上行头,轻手轻脚地走出房门。随后跨上摩托,直奔当天约定的海参池。

 

在前几年,这个约定的海参池多半是在好当家。

 

约莫六点,张泽君就站在了参池边上。他拿出胶皮材质的潜水服,从衣服的洞眼中钻进,再用胶皮管子把洞眼扎紧。

 

为了让下沉更快更容易些,他的腰间绑上了铅块。

 


四月的天气,还有些三月残留的寒气。张泽君内里的衣服穿得有些厚,衣服厚则氧气多,氧气多则不易下沉。于是,身上的铅块也得绑得更重些才行。通常,这个数字是30斤。

 

6:30,一切准备就绪。张泽君戴上补充氧气的口阀,一头扎进了海参池。池深三米,倏忽间不见人影。

 

满池的海参立时闯入了眼帘。它们就在池底痴痴地趴着。张泽君左右手并用,一捞一把,全部放进了脖子上的网包里。待包满了150斤,他就蹬着脚网上,一倒而空,继续下探。

 

捞海参讲究的是个量。如果运气不错,碰上个海参多的好池子,一次下潜—上探的过程只需20分钟,一天能挣上个1800元。如果运气差,可以捞的海参没那么多,那就得费点儿功夫了,一天打个对折拿个900元,也算不错。

 


2012年,张泽君学会潜水,干上了现在这份工作。每年开工,他都禁不住要说一次,自己喜欢春捞。

 

四月开始,越往后越暖。至六月初收尾时,海水不凉,捞得有味道。

 

冬捞却是相反。十月中旬开始,越往后越寒。至十二月中旬,海水似乎要把身体冻了似的,保暖衣也给不上多大的劲儿。

 

捞参师父们管自己叫“潜水员”,但或许是因这职业需要十足的勇气,当地人更习惯于称他们“海碰子”。

 

因为这份生猛,张泽君的小摩托已经换了汽车。有时,他也想,等挣够了就换个行当,可别下水了,但始终是坚持了下来。他说,“这工作吧,自由,又能挣钱,没得说。有一个60岁的猛子,戒了三十年也没能戒掉。”

 

海碰子们赚钱的机会还在不断增加。

 

据2018天猫统计数据,这一年,天猫共卖出了 2086 万只海参。海参从高端奢侈品转型成为大众消费品,成为最流行的国民网红补品。

 


这也带动了虎山人民养殖的积极性。在虎山,不仅是好当家,越来越多的人养起了海参。随之而来的,是极大增加的捞参需求。


此外,因为需要满足天猫店客户群需求,虎山镇还准备研发即食海参独立包装生产线。


因为各种需求,张泽君从独立一人发展成了一个十几人的小队。一到忙季,团队来往于各个养参人之间,无一日停歇。


据记者了解,当地精英“海碰子”此前一年收入在十万元左右 ,经过几次天猫双十一的洗礼,海参销量急速提升,现在最好“海碰子”年入在三十万元。

 

辞职养参,最喜老爹笑颜


每年喊张泽君捞海参的“养参老板”之一,是岳家村32岁的孙志威。在张泽君开始捞参的2012年,孙志威放弃了镇政府的临时编制,开始了海参养殖之路。


在村委工作的父亲并不赞同孙志威的决定,一心认为尽管是个临时编制,但政府好歹是安稳。


“做海参生意,盈亏哪能说得清楚呢”。父亲担心得厉害,无奈儿子铁了心,也只能顺了他。

 

孙志威的海参池子,就在好当家集团的边上。

 


30亩方池,更像是一个大湖。湖边停着一艘船。当我提出要看看湖里的海参时,孙志威一下跳到了船上,捞起了两个大个头的海参,摊开手掌捧给我看。

 

在海参池的边上,有两间棚屋。一间招待,一间生产。

 

招待间的茶室背后,挂着一幅海纳百川的画,跟眼前的养参环境甚是合拍。

 

养海参的第一年,孙志威挣了十几万。此后,连年增加。

 

每年,新鲜的海参捞上来,他都会给老父亲带去。一年两次,五六十斤。父亲笑盈盈地接下。

 

孙志威说,他明年有两个计划。

 

第一个计划,是给海参池子盖个遮阳棚。今年夏天,好多养殖户的海参都被晒死了,原因是养殖池的水面挖得不够深,又没遮阳棚,“只有科学化和规模化养殖,才能真正具有抗风险的能力。” 孙志威盯着对面好当家的广告说,“他们就没事,因为池子挖得深。人家还是懂技术啊。”

 


第二个计划,是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开个店。他说,来收海参的不少客户,都有自己的电商渠道。“就算开不成好当家那样的规模,我也要走出自己的一条道。”孙志威说,这是突破地域局限性的最好办法,“还能给自个打广告”。

 

来年,父亲说不定笑得更开了。

 

海参的希望之光

 

天下网商记者在虎山镇呆了数日。走到哪儿,都能见到谈论海参的人。

 

靠海吃海,虎山人有种特别的满足。

 

离开的时候,问司机师傅,您是土生土长的虎山人吗?不准备换个地方?


司机有点儿傲娇地看了记者一眼:“到哪儿都没虎山好。我老丈人就从东北来了,说到底,还是这里养人。想吃海参,就捞根新鲜的是不。”

 

他似乎是怕这个理由不够充分,无法说服。于是又进一步描述着,每年收参季,海参一卡车一卡车地运出虎山镇,发往全国各地,“现在全国人都在吃我们虎山海参,东西上了网,卖哪都方便”。

 


“我们这地方,能见到四面八方的人,咱开车的都有生意做。你看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虎山这海参啊,也能卖到四面八方的地了。我们心里头还是舒坦。”

 

师父说这话的时候,车辆正好驶过丁字路口,正是来时路过的那一个。


广告牌依旧五彩斑斓,身后,道平且宽——彰显着记者刚刚离开的这个勤劳小镇,因为互联网带来的富足、美好和无限未来。


 今日话题 

#你是否在天猫上买过海产品呢#


欢迎添加网商君好友互动交流


等你的好故事:txwsxmt@yeah.net


推荐阅读

记得给我一个好看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