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造卫星到造爱心,他是技术大神,也是“公益疯子”

王安忆 天下网商 2019-11-18

“码上公益”平台上,向永清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开启了8个技术公益项目,投入小时数目前在全网排名第一。

 ✎  天下网商记者 王安忆



向永清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朋友出车祸,他张罗募捐,一下搞来20多万手术费;老家一个小孩,才两岁多就得了白血病,也是靠他联系好当地最好的儿童医院,还募集到超过20万元的善款,如今孩子都已经上了小学;汶川地震那年,向永清还在实习,就向壹基金捐了3000块钱,这些年,他活跃在各类网络公益平台上,参与了上百个项目,资助金额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向永清不止捐钱,还捐技术,他是参与过嫦娥5号卫星研制工作的大神,最擅长的就是技术。借助阿里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搭建起的 “码上公益”平台,向永清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开启了8个技术公益项目,投入公益小时数目前在全网排名第一。


从穷孩子到卫星专家


向永清,老家在湖南,现在是一家数据技术公司的CEO。


创业之前,向永清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工作,先后参与过资源一号02D、资源一号03星、高分2号、高分3号、北斗2号、嫦娥5号等卫星的研制。


向永清入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右一)


能造卫星的人,自然都是学霸,向永清也不例外——高中,全县重点中学;本科,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北京大学。可别人夸一句北大高材生的时候,也就只有向永清自己最清楚,这看似开挂的人生,当初是如何从小山村里艰难起步的。


向永清不会忘记,小学三年级那天,暴雨冲垮了土砖堆砌的校舍,他跟在老师同学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逃出教室,泥水没过了膝盖;本村小学只有低年级,升到高年级后,他只得去隔壁村求学,说是隔壁,其实隔着整整两座大山,每天往返8公里,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到了冬天,山区气温跌至零下,向永清手背长满冻疮,又痛又痒,于是找来一个铁皮饭盒,在盒盖和盒身四面上钻些孔,装进一些燃着的木炭,随身揣去学校取暖,可木炭只够着一上午,到了中午,炭火一灭,再冷也只能生生挨着。


这些亲身经历,令向永清深信,哪怕一个地方条件再差,孩子们也有机会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因此,他持续关注着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


北大读研期间做志愿者(蓝衣为向永清)


刚考上大学,向永清没什么钱,就往云南贫困山区的小学捐赠图书。到北大读研时,向永清有了奖学金,而且一边帮老师写书,一边在微软实习,一年下来有了小10万元收入。


有了钱,向永清与朋友们参加了河北革命老区的助学活动,在活动现场募集学习用品、衣服,还有课时费用。他还捐了2000块钱,资助了两个云南保山的高中生。后来,他又跟河南信阳一个女孩结成对子,资助她从初二到高中毕业。每到开学前,向永清就会打一笔学费过去。


造爱心不能只靠捐钱


5年后,河南信阳的这位农村女孩,最终考上了一所专科院校。向永清也因此开始检讨自己,“纯粹经济上的帮扶,对于一个人命运的改变能有多大效果?”


如果当初能和女孩多一点沟通,每天都鼓励她一下,关心下她的生活和压力,她会不会考得更好一些?这是向永清一直的遗憾,他对自己做公益的方式的也由此开始反思。


研制卫星时期的一次志愿服务(中间绿衣为向永清)


研制卫星期间,向永清参加了北京龙泉寺组织的助学基金会,他跑遍了河北、山西,围绕太行山周边的贫困地区,进行走访和慰问。


“卫星是什么?火箭是怎么发射上天的?”向永清上了一整天的航天科普课,看得出来,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求知欲也很强,但是他们瞪大的眼睛,也透露着一种无奈——自己讲述的内容,离他们的世界太遥远了。


最后,向永清问孩子们长大后想做什么?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嚷嚷,“我要做航天工程师”、“我想成为一名火箭专家”。



听着这些答案,望着讲台上的那台二手电脑,向永清心里更加难受,这台电脑,是全校唯一的电教设备,还是上一次基金会组织捐赠的。对于这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来说,金钱的捐赠,只能帮他们继续基础教育,而无法像城里的孩子那样,去增广见识,培养兴趣,对于这点,向永清深有体会,读本科时,他就觉得自己与班上来自大城市的孩子不一样。论成绩,他是旁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但看到同班同学会钢琴,会吉他,样样信手拈来,他好生羡慕,“好像除了会读书之外,我什么都不会。”


帮公益人减轻工作负担


向永清意识到,想要缓解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单靠简单的资助很难做到。他改变方向,希望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帮助那些专注教育领域的公益项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向永清发现了阿里云的“码上公益”平台。这是由阿里工程师利用业余时间搭建的一个网络平台,希望通过平台来连接更多的爱心极客和公益组织,为IT、互联网等专业技术志愿者与公益机构等非营利组织搭建桥梁,真正发挥专业极客志愿者的专业能力、才智和经验。


在“码上公益”上,向永清收到一个需求,来自上善教育扶贫工程的助学项目,对方希望能开发一款“数字图书馆”,让所有人都可以在线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为了做好这个项目,向永清专程赶到北京,与上善扶贫公益促进中心理事长刘云峰见面,刘总桌上,摆着一张基金会合伙人的照片,向永清感到好奇,前后两次碰面,都没见到合影中的那位合伙人。


 “45岁就突发脑溢血,走了,活活累死的。”刘总的回答,让向永清震撼——他知道这些公益人的足迹遍布内蒙古、河北、陕西、贵州、四川、甘肃等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可是没想到所有公益项目的对接和录入,都靠仅有的几位员工亲力亲为手工操作,只因没有数字化系统。


在向永清看来,当务之急,是帮上善公益建立数字化平台,提高运营效率。他在“码上公益”的平台上写下计划,公益项目第一期,先提供上善公益官方网站的技术改进,升级网站后台的运维,并增加网页的功能。这样一来,可以提升网页的访问性,爱心人士可以在线注册为公益人士,通过网站上贫困学生的信息,建立与他们1对1的联系。此外,网站支持在线支付助学款,并提供相应的证明资料。



“数字图书馆”则作为二期项目,向永清还要亲自和产品经理细化每个环节。

 

带动公司同事参与公益项目


在“码上公益”平台上,向永清共申请了8个项目,针对明德公益信息管理平台、大凉山支教乡村教师管理系统的成本优化,花垣格秀山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生态黑猪养殖,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技能培训,红蜡烛阅读点亮童年,贵州扶贫APP等等。



做这些项目时,向永清会优先考虑与“码上公益”平台上的其他工程师们合作。最近,他也开始“动用”自己公司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员工一起参与到技术公益。目前,公司已有八个人在平台上注册。


贵州扶贫APP,就是向永清召集自家公司员工做的项目。团队分为后端、产品、IOS和安卓四个小组。他要求负责人每天与他沟通,大概提交了多少代码,离目标还差多远。


本职工作和公益项目的冲突在所难免,好在作为项目经理,向永清在“码上公益”平台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环节相关的负责人,以及项目的进度,平时只需抽空确认一遍即可。


现在,向永清的公司处于融资的关键阶段,但他仍没有放弃打卡公益,“我每天抽一个小时,协调六七个公益项目,是完全没问题的。”



欢迎关注

# 一个人人看得懂的科技频道 #


专注互联网商业的权威新闻媒体,记录互联网商业的人物和故事,提供天猫和淘宝商家集培训、营销、实战于一体的系统化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