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一家人”:90后农村主播年入百万,给家人发高薪

徐艺婷 天下网商 2020-08-17

村播兴村。

✎  天下网商记者  徐艺婷



2020年5月8日,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浙江省村播现场推进会现场,普通村民徐晓华又一次站在了演讲台上。


台下坐着各级领导,但徐晓华一点儿都不怵,语气平缓,声音自然。


他讲述自己做淘宝直播的经历,讲述“直播一家人”的一天。


底气来源于他见过更大的阵仗。在淘宝直播间里,他常常面对动辙上万的“宝宝们”。


2019年下半年,柯城区和阿里巴巴开展“村播”,徐晓华是第一批参加村播培训的村民。靠着直播,徐晓华把“多肉生意”做得有模有样,年销售额翻了十几倍,达200多万。


如今在柯城区,像徐晓华这样的农民主播越来越多。


疫情期间,别地儿的农村需要靠达人直播销售农货,但柯城区的农民主播们却帮着其他村民卖起了农产品,真正是“村里有村播,产品不愁卖”。


年入百万,给家人发工资


出生于1991年的徐晓华,有六重身份。


他是衢州市柯城区万田乡上蒋村的一位村民,也是淘宝直播间里的“多肉娘娘”;他是村播学员,也是柯城区“乡村振兴讲师团”的讲师;他是家人,也是家人们的老板。


而在六年前,徐晓华只是一名普通的企业上班族。


2013年,他迷上了多肉,大部分工资都用于“买肉”。家人斥之为“不务正业”,他不得不在购买后偷偷拿回家中。


2014年,他决定辞职,在花鸟市场开设多肉店。


徐晓华在多肉大棚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参加大学生回乡创业大赛并夺得了第一名,拿到了30万元的贴息贷款。拿着贷款,他回到老家上蒋村,搭起了多肉大棚。靠着花鸟市场积累下的客源,多肉生意不错,但也没有更大的声量,而且买卖容易受到季节的影响。


2019年3月,他看到不少同行在做淘宝直播,于是也开始尝试。但真正的发力要等到当年9月,柯城区开展“村播”以后。


徐晓华参加直播培训,学习直播话术。


“宝宝们,你们知道这款多肉怎么养最好吗?”


在直播间里,他不仅“卖肉”,也科普多肉知识,生意红火得很。徐晓华介绍,以前平均日销六七百元,现在平均日销六七千元。


借助直播,徐晓华的兴趣真正变成了事业。


父亲和表哥帮忙打包发货,一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姐姐和媳妇做客服,也上直播,按绩效发放工资,到手2万元是常事。


这原本是一个典型的农民家庭,种植柑橘为生,家庭年收入四万元。如今,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就超越了以前的家庭年收入。


收入之外,徐晓华还获得了不少友谊。不少粉丝都会特地赶到上蒋村的多肉大棚来参观,这让原本安静的小村庄逐渐热闹起来。


在柯城,徐晓华成了小有名气的能人。作为柯城区“乡村振兴讲师团”的讲师,他常常登上讲堂,传授直播经验。


一场直播卖了一卡车面条

祖传手艺成“香饽饽”


徐晓华将直播间变成了多肉爱好者集聚地,陈家胜则借助直播实现了传承。


陈家胜也是柯城人,和徐晓华同区不同村。


陈家的面条已经做了近百年。从小帮着母亲做面条,陈家胜也练就了好手艺。


陈家面条


长大后,他在外闯荡,开过小店,做过餐饮,跑过物流。时间越久,他越意识到在外讨生活的日子不是自己想要的。而随着母亲年岁渐长,祖传手艺也难以为继。


2010年,他决定回家,回到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斗目垅村,正儿八经地做起了陈家面条的第四代传人。


一回山村,他就忙了起来:注册生产许可证,印制包装,跑菜场,注册“德门龙”商标,进军衢州高端特产店。一顿操作后,德门龙在当地逐渐有了名气。


日子原本就这么过去,名气不大不小,销量不多不少。但偶然间,陈家胜接触到了淘宝直播。


他参加了两天培训,随即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直播。他本就内向,上直播前有点儿怯场,想着很有可能会“零成交”。但一小时下来,他和助播的老师搭配,效果出奇的好。下播后一看,得,卖了几百份面条。


当天播完,陈家胜兴奋地跑到了乡书记办公室,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做把直播卖货做起来。


熟能生巧,陈家胜的直播的确越做越好。在直播间里,他也会聊聊面的故事。有那么几次,他一个人就卖出了几千斤的面条,满满一卡车。



问题随之而来:面是手工的,产品供应不上怎么办?


陈家胜一番研究,决定部分环节用机器代替手工。他解释,很多人对机器有误解,机器用得好,味道更筋道,毕竟机器的力气比人大。


“但不是说所有流程都用机器,部分环节用机器,更多环节用手工,效率高,产品也好,”他笑着表示,“今天还有客户说,吃了我家的面就吃不了超市的那些面了。”


“德门龙”的招牌,在陈家胜的直播间里走出了衢州。祖传的手艺也成了香饽饽,村里不少人走进了陈家,学习制作面条。


首吃“村播”螃蟹,疫情期间帮大忙


在柯城区的各个农村里,还散落着几十位主播。有的是地道农民,有的是农场二代,有的是海归青年。


最开始可不是这样,别说拉主播,拉直播的产品都费劲儿。


柯城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姜洪梅记得,2019年7月23日,柯城区参加阿里巴巴的723直播,要上架10款本地农特产品。


衢州有一家名为“不老神”的食品公司,在当地非常有名。线下销售1亿元,线上销售却只有800万。723直播选品选中了“不老神”,柯城区副区长两次致电“不老神”董事长。对方表示,是给面子才参加的,2000份最多了,再多卖不掉的。


薇娅直播“不老神”


723带货主播是薇娅。当天,薇娅团队的工作人员致电“不老神”,表示5000份起步。结果1秒钟,5000份就卖没了。薇娅问能不能再上5000份预售,又1一秒钟,没了。


柯城区政府工作人员在一旁看得愣住了,“不老神”董事长也愣住了。


723之后,柯城区政府决定大力发展“村播”。


由于部分农民没有店铺没法直播,柯城政府先是打造了天猫地方特产店“衢鲜森”,引进浙江妙趣作为万田村播基地运营机构。


最先推出的是“县长来了”。当领导走进直播间时,“作秀、演戏”的质疑声扑面而来。


“那时候村播还不太有人做,压力肯定有的,但我们知道这是方向,就顶着压力做。”姜洪梅说。


县长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民主播,陈家胜就是这么被拉来的。他告诉记者,当时,姜洪梅在挖掘可直播的土特产,经过他家时看到了晒在外面的手工面,立即和他商量做直播的事儿。


直播培训课


早先一步做村播,给柯城带来了极大助益,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间。


柯城是柑橘之乡。疫情期间道路被封,客进不来,货出不去,这意味着滞销。眼看村民们一年的辛劳将打水漂,农民主播们站了出来,百名主播助力衢州线上销售,一场三小时的直播就卖了40万斤柑橘。

 

村播2.0


作为阿里巴巴电商脱贫特色模式,2019年,“村播计划”累计举办160多万场公益直播,覆盖2200个县域,带动农产品上行60亿元。

2020年,村播以更快速度发展。


疫情之下,阿里推出“春雷计划2020”助农措施,手把手教农民干“新农活”:农民当主播,手机是农具,直播成农活,数据为农资。


4月23日,全国首个阿里巴巴“村播学院”正式“落地省衢州市柯城区。50名农民主播手持录取通知书,学直播当“网红”。



在柯城区,有一个“乡村振兴”综合体。一楼是展厅,二楼是直播间。


直播间里永远热热闹闹的,接受培训的学员们、毕业的学员们都在里面播着家乡的特产。这像极了一个24小时不休的线上特产市场。


来这里参观学习的县长们,一波又一波。



“其实当所有人开始做村播时,我们已经在打造村播2.0了。”姜洪梅说。


所谓2.0,即向供应链延伸,一村一品一产业。比如斗目垅村是手工面条,陈家胜是源头;比如上蒋村是多肉,徐晓华还准备办多肉民宿,带动村里的旅游经济。


往前半年,农民主播们正起步;现在,不少人已经成了帮村民卖土特产的顶梁柱;往后半年,谁知道他们还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专注互联网商业的权威新闻媒体,记录互联网商业的人物和故事,提供天猫和淘宝商家集培训、营销、实战于一体的系统化服务。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