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堂课:涨知识、超有趣、还能扶贫!想来试试吗? | 足迹

中国之声 2019-04-30


地点 | 江西井冈山

采访者 | 谢元森 


说起井冈山你会想到什么?

是毛泽东的“黄洋界上炮声隆”,

还是青翠欲滴的井冈翠竹?



是茨坪山上的革命烈士陵园,

还是山脚下人人打卡的井冈红旗雕塑?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这里的“一堂课”





一堂课带富一个村



每天上午十点半左右,如果你在井冈山坝上村茂密的竹林中见到一支支年轻的红军队伍,他们扛着“枪”和弹药箱,自己编担架抬“伤员”,在农户家自己动手做红军餐。


你不用担心他们是不是穿越过来的,因为他们都是来这里上课的,来体验“红军的一天”。


大学生学员在崎岖山路上“急行军”


这一天学员们要重走当年红军挑粮小道,扛弹药箱,根据地图找地标,认草药,抬担架,自制红军餐,深入农户开展调研。虽然脸上累出汗水,但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温州职业学院大二学生傅方鹏:“体验完就觉得红军不容易,以前他们穿着草鞋,又背着这么重的粮食物资,在这山路里走,而且现在山路也要比以前好得多。我们过来也想学习红色精神,把它带到学校去。“

大学生学员们向老乡学习编担架


“红军的一天”实地体验课程由坝上村和团中央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联合研发,青少年在这里挥洒下汗水,接受着教育,当地农民也能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坝上村全貌


学员们在享用自己做的红军餐


坝上村驻村干部刘卫东:“为了引入这门课程,村里通了旅游公路,所有民房修葺一新,房前屋后都种上映山红和油菜花。村民主要从红军餐接待中获益,每接待一位学员,村民有32块钱的收入。这一堂课带富了一个村,我们从2012年的8户增加到现在52户在接待,从以前接待3000人到现在三四万人。2016年户均增收2.3万元,去年18年我们户均增收也有1.5万元以上。”


既能受教育,

又很有意思,

还顺带能扶贫,

你不想来试试吗?





田园牧歌式的“共享农庄“


当我来到井冈山柏露乡鹭鸣湖时,我十分确定这就是我下一次自驾游要找的目的地:月牙形的鹭鸣湖四面小丘陵环绕,乡村公路紧挨着一条小溪向外延伸,春风吹得山上树木沙沙作响,湖面波光粼粼,水边景观栈道、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远处十多幢民房统一成白墙黛瓦的水乡风格,房前大片的油菜已经过了花期,结出饱满的果实……


鹭鸣湖风光

鹭鸣湖背后的“总设计师”、柏露乡党委书记徐敏慧:之前的鹭鸣湖其实是一片不起眼的小水塘,2017年开始,鹭鸣湖红色小镇综合体作为井冈山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式启动,当地引进专业的文旅公司开展规划建设,在湖边建了两栋乡村小木屋以及静吧,修了景观栈道和晃桥,村庄‘颜值’直线提升。”


改造前的“鹭鸣湖”(柏露乡供图)

改造后的鹭鸣湖(柏露乡供图)


文旅公司还与多名村民签订了“共享农庄”合作协议,双方各出一半资金将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所获利润公司与户主对半分成。为降低入股村民的风险,文旅公司承诺每年支付农户出资额10%的保底金。


鹭鸣湖畔的静吧(柏露乡供图)


在文旅公司副总经理陈斌看来,“共享农庄”模式使得“村民变股东,农房变客房,农民变员工”,调动了村民积极性。


点击视频,看鹭鸣湖畔的木屋民宿↓


陈斌:“景区业态经营主体都是鹭鸣湖景区居民,这个项目每年可带动当地农户可增收2万余元,柏露文旅公司每年给长富桥村村集体分红5万元,实现带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振兴。”


有山有水,

空气新鲜的好地方,

还能一解乡愁,

你不想来玩玩吗?




特色产业百花齐放


井冈山高山皇菊(柏露乡供图)


4月19日,我再次来到柏露乡,这里正在开一个皇菊种植的技术培训会,会开到一半,突然停电了,但这不妨碍省农业专家、井冈皇菊公司技术员和30多名农民代表的讨论交流。


柏露乡开展井冈皇菊种植培训


和其他地方的皇菊不一样,井冈山的高山有机皇菊适合种植在海拔800米~1500米、无污染的环境当中,井冈山区昼夜温差大、污染源少、病虫害也少、还有丰富的水源,非常适合有机皇菊种植。


农民在给皇菊插苗育苗

村民给皇菊插苗


种植理论知识学完后,皇菊技术员范晓峰把课堂搬到了田垄上,耐心地解答村民的疑惑。


范晓峰介绍说,“井冈皇菊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只需出地出人工,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后期统一负责收购,比传统种水稻划算多了。


范晓峰:“我们这里种水稻一亩一般收入是三四百,现在采取这种模式一亩地基本能拿到3000块,这就相差了十倍。”


技术员范晓峰(右一)给农民讲解皇菊种植技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老乡富不富,产业是支柱。


除了红色培训和皇菊种植,井冈山按照“一乡一规划,一村一产业,一户一办法”的方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当前,拿山乡的大棚蔬菜,茅坪乡的黄桃、猕猴桃,厦坪镇的食用菌等产业都已经上了规模,大部分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又红又专”,

勤劳致富,

你不想给井冈山老区群众点个赞吗?


记者手记:人勤春来早,春满井冈山

,春满井冈山


,春满井冈山


这应该是我第7次重上井冈山,15天的蹲点调研无疑是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感触最深的一次。15天里,我只顾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每天要经受山路十八弯的眩晕感,也认识了一群乐观、积极、勤劳、可爱的人。


他们当中,有年近七旬,还带领一支“夕阳红特攻队”跪地徒手凿挖隧道,把山泉水引进村民家中的老党员吴余庆;有自己砸150多万办乡村民宿,凌晨四五点就下山买新鲜菜,半夜三更还在高速上送客人的老板娘赵小桃;还有明明刚满30岁,看起来却“着急”得像40多,风雨无阻一心推介皇菊种植的乡镇干部陈龙……


2017年2月,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这十多天在这片红土地上走访,我能真切感受到一种坚韧的、向上的力量。人勤春来早,春满井冈山。我想,神山村村民家墙上的两句客家谚语应该可以为这种力量作出脚注。


“人懒地生草,人勤地生宝。”

“食唔(不)穷,着(穿)唔(不)穷;么(没)划么(没)算一世穷。”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中国之声推出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50多名记者深入偏远乡村、城市社区、工程现场、科研院所……蹲点调研,充分展现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充分体验新征程上人民的奋斗精神。


往期回顾:

中共“进京赶考”的起点如今什么样?| 足迹

中共“立规矩”的地方今天怎样执行规矩?| 足迹

解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进京瘦身三次走了17天,如今…… | 足迹

北斗导航+无人机+...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接地气的用法了 | 足迹

马背上建校,如今同层换教室要走8分钟,这是什么“神仙”学校?| 足迹

全国人民用的铅笔,5支里有3支来自“光腚屯” | 足迹

 太美了!这梯田不是江南,是“中国薯都” | 足迹

 让肿瘤消除,让土豆增产……核技术竟然还能干这些 | 足迹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高岩

审稿:李谦

记者:谢元森

新媒体编辑:马文佳、齐逸凡、雷佳(见习)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