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播预告丨跟着新文化一起去打探2017高考考场吧!答题还送精美手表!

2017-06-06 新文化报 新文化报

 一起高考、一起加油高考开考啦!

今年是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邀您一起高考,一起答题,写上您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做完拍照上传至新文化报官方微信。我们将从参与者中抽出101位幸运读者,奖品为精美手表、电影票要求不多,答题尽量完整、准确即可,就有机会中奖。

题目详见7日《新文化报》头版 


今年是恢复高考的第40个年头。曾经,我们都是高考的一员。还记着那年高考的你吗?距离2017年高考还有不到24小时,看直播,小编带你重返高考考场

明后两天(7日、8日)新文化报记者将会前往省实验中学、师大附中等考点,带你感受高考氛围,重温那些年我们一起奋斗过的岁月。

如果你也想锁定这场直播,就把下面的观看方式记好啦。

方法一:关注新文化网、新文化报微博,可在首页找到相应直播链接。

方法二:关注新文化报官方微信,点击菜单中的“看直播”回复关键字“高考直播”,观看直播。

除了看直播,你还可以送祝福!在视频、微博或本条内容下面留言你想对2017届高考考生或对学校说的话,为考生们加油助威吧!


内容包括:

高、中考期间食品安全警示

◆ 高考日急救车将优先派遣

 77、87届考生忆高考


国家从来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


一年一度的高、中考即将来临,长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高、中考期间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警示。 提醒考生和家长,国家从来未批准过补脑、提高智商等功能的保健食品。


国家批准的改善记忆、缓解体力疲劳、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不适用于补脑、提高智商、缓解脑力疲劳



长春急救中心急救车高考日优先派遣


高考日,长春急救中心出动13辆值班车,为高考保驾护航。急救中心布置两辆巡逻车在人民大街、亚泰大街、南关区和朝阳区等考场密集的主线上行驶,确保这些路段的考生呼救时能准确到达。



为了给考生一个安静的考试环境,从7日开始,除特殊突发事件,急救车不许鸣笛、打警报。考试当天,急救中心安排专门的急救医生在调度室值班,从考生呼救开始就会提供一个详细的医疗指导。


另外,今年调度室的电子地图会进行网络实时更新,对每辆急救车实时定位更加精确,保证以最短的距离和最佳的路径到达呼救现场

长春急救中心医生闫丽颖介绍,以往在考场现场,考生容易出现头晕、头痛、腹痛的情况。有的考生走进考场后出现腹痛,一种是因为紧张引起肠痉挛,另一种是吃过平时不常吃的食物


闫医生提醒考生家长,考试期间不要给孩子吃凉的的食物,也不要吃特别的食物,保证正常的饮食。此外,一定要注意保暖、做到衣着适度,可以依照气温随时增减衣物

 今年是回复高考的第40个年头。

曾经,我们都是高考的一员。

还记着那年高考的你吗?

今天看几位77、87届考生忆高考


忆高考·我们的1977


1

刘秀华: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


今年62岁的刘秀华已经退休了,是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第一届参加高考的人。“我是1975届的毕业生,但是我只上了两年高中,是在河北上的,后来不上了回东北,在农村干了半年的农活,之后被推荐到一所民办的小学当老师。”因家庭困难,刘秀华不得不放弃学习,但是听到1977年恢复高考,刘秀华看到了一线希望。“当时考试科目有四科,语文、政治、数学和理化,我当时是小学老师。”刘秀华称当时自己完全不知道复习范围,只能自己蒙头复习。


在复习过程中,刘秀华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复习环境的问题。“当时,我白天要上班,只能晚上回家了复习,而且当时复习环境比较艰苦,没有明亮的灯光,我和我同学一起,同学提着一盏马灯放在桌子中间,我们俩一个坐这边,一个坐那边,有什么不会的,就一起研究一下,白天我还要继续到小学教书。”


就这样一直复习到了11月份,刘秀华参加了高考,开始了等待录取通知的日子。“和我一起考试的同学报了吉林林校,他们学校的录取通知书特别早就到了,年末就下发了,可是我的一直也没有,我都已经心灰意冷,觉得可能考不上了。”本是信心满满的刘秀华,直到1978年的3月份,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


收到录取通知的刘秀华将自己的录取通知书给爸妈看,爸妈十分高兴。“我妈妈跟我说,你都被录取了这名一点也不高兴呢,你在这儿跟我俩开玩笑,装深沉。”直到现在,刘秀华说到当时的场景,还是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


经历过高考的刘秀华很感激高考对于自己的改变。“通过高考,我学到了知识,并且改变了我父母的生活环境。”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刘秀华也通过新文化报祝福高考学子:“衷心祝愿今年参加高考的学子取得优异成绩,胜利属于有梦想的年轻一代。”


2

毕书彦:高考对我的人生改变很大


毕书彦家住在农村,在1972年高中毕业,毕业后一直在农村干农活。1977年,在广播中听到了要恢复高考。“当时我们的小学老师通知我们要高考的可以到大队上报名,我就去了。”报完名之后,就回家复习,因为已经有5年没有学习过这些知识,毕书彦觉得有些困难。“打开我们当时学习的课本,与现在所学的教材不一样,有一些概念不一样,找了应届的学生借到了书,但是有的书白天他们上学要用,我们只能晚上回来看看。”


提到当时的复习环境,毕书彦感慨万分。“当时我们三四个人一起复习,没有学习的地方,就在一个同学家,他自己一个人一个房间,屋子比较宽敞,我们几个人就跑到他家里去学习。在准备高考的这段时间,毕书彦向生产队请了假,在家安心复习。”我只请了一个礼拜的假,有一天小学老师叫我们去,说要选学校,就是报志愿,跟我们说本科和专科考着不容易,就让我们报中专吧,我们几个就报了中专。"


1977年11月份,毕书彦在通化县四中参加了高考,录取通知书是在来年收到的。“我当时挺高兴的,被长春冶金地质学校录取了,当时农村的条件不太好,谁能考上就能参加工作,还包分配。”毕业后,毕书彦被分配到了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的地质队工作。“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也祝愿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能够顺利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毕书彦祝福广大高考考生。


198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来,多少学子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多少年轻人为高考奋斗青春,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学子名落孙山,但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高考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途径,高考也不是一个人实力的全部证明,高考所带给我们的是知识的积累,意志的磨砺以及思想的沉淀。


1987年的我们也同样怀揣梦想


1

侯远东:参加过5次高考的考神


侯远东先后参加过5次高考,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考神”,也许是上天的眷顾与抬爱,39岁的侯远东考取了吉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终于圆了自己的“读书梦”。


提到侯远东的第一次高考,是在1987年。“我高中是在一所普通就读的,尽管当时在班级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但总的来说偏科,数学不好,基础差。” 在侯远东参加高考的年代里,考上学毕业是给分配工作的。“考上学就是天子骄子,让人羡慕嫉妒的,是给祖上增光的,是青年人一个很好的人生选择。同时,我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我家5口人,家里生活比较困难,我是老大,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家人的命运,我一定要出息。”侯远东告诉新文化记者,这就是他参加5次高考,虽然屡败屡战,却一直坚持的原因。



提到当时为高考做了哪些准备,侯远东称当时的条件与现在的孩子根本没办法比。“我当年高考时承担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压力。我离家7里多路,骑着一个破旧自行车。带一个大饭盒,中午吃一半,晚上吃着另一半剩饭,还是凉的,没有菜,汤就更谈不上了。”侯远东说那时候中午吃完饭后,把饭盒挂在操场树枝上,他就坐在石头上,大声读英语课文,大声背文言文。“考前压力大,总怕考不上对不起父母,让人笑话。”


虽然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侯远东的第一次高考还是失败了。以后的日子里,侯远东又参加了1988年、1991年、1992年和1993年的高考,并在自己39岁的时候取得了吉林大学的硕士学位


一路走来,侯远东对于来说是因为高考,他才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其次,高考也培养他健康的心理,“5次高考我都经过了,还有什么困难我克服不了呢?5次高考使我赢得了大多数人的尊重,我被大多数家长和学子当做励志典范,甚至有的学校把我的高考经历当做作文素材了。”


2

王昊:理科转文科的传奇高考


王昊是吉林大学文学院的一名教授,参加了1987年的高考。“我家在满洲里,在1986年就参加过一次高考了,但是我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其实在高考之前我就想转到文科。”王昊意识到自己不想从事理科相关的工作,便由理科转文科,从新准备新一年的高考。“当时压力很大,很怕自己考不上,父母、老师以及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支持自己的做法。”



王昊称自己的记忆力很好,逻辑思维能力也不错,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也有一定的文学方面的积累,所以在转成文科之后,并不太吃力。“对于我来说,理科转变成文科难度的确大,当时没有补习班,我就抄课本来学习知识,那时候每天早上5点起床,复习非常辛苦。”最终,通过王昊的努力,他的高考作文得了满分,历史80多分,地理考到了90多分,以500分的成绩考进了吉林大学中文系


说到填报志愿,王昊说他一开始填报的并不是吉林大学,并且要感激一位老师。“我在满洲里市一中复读,学校的数学老师李卫东抽调到了招生办,负责投档工作,当是是人工投投档。看到我当时的成绩是500分,但报的志愿有些低,属于高分低报的情况,就替我改了志愿。”王昊称自己一开始填报志愿的学校是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幼师专业,是李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


现在已经成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的王昊回忆起领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的情形时说道:“当时我正骑自行车去买东西,通知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原本10分钟的车程,我感觉两分钟就骑回去了,心里非常高兴。”


王昊向新文化记者展示了自己本科入学时下发的胸针、以及研究生入学时的胸针,还有自己作为吉林大学教师佩戴的胸针



“这都是美好的纪念,我上了吉林大学之后,带着这个胸针去坐公交车都感到非常自豪。”提到在吉林大学中文系学习的日子,王昊称那时候学校教师的思想非常活跃,校园文化也十分活跃。现在的王昊作为吉林大学文学院的教师,将教师这份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想要将更多的古典文化融进现代人的生活中。


编辑丨无双

图文丨新文化报记者刘暄、李德庆,实习记者 陆璇


热点新闻

高考遇上工作日!读完这篇,早高峰堵车什么的都不怕不怕……
新买的iPad在长春邮丢了 快递公司只愿赔偿一千元,这种情况到底该咋赔?
定啦!今年长春人医保缴费标准将上调!每月到手的工资要变啦!
洗澡从身上搓出来的“泥”到底是什么?你知道吗,搓得不对还会得病
【情感】结婚前老公对她百般疼爱,结婚后却完全变了一个人


新文化报小记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