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既难读又伟大的作品,这位80后作家有哪些阅读新角度?
看点 陀思妥耶夫斯基巨著《罪与罚》的“难读”跟它的“伟大”几乎同样出名。原上海世界外国语IB中文老师钱佳楠曾在接受外滩君采访时说过,她一开始很不喜欢《罪与罚》,后来攻读美国爱荷华大学创意写作硕士学位期间,因受到导师启发,对这本书的认知完全改观,甚至读了很多遍。她是怎么喜欢上《罪与罚》的?有没有快速进入《罪与罚》文本的方法?在《罪与罚》精读课程微信群中,钱佳楠分享了她独特的阅读思路。
主讲 | 钱佳楠 整理丨何瑞
编辑丨李臻
80后作家、资深IB中文教师钱佳楠
为何工业发达的19世纪被称为“没落的时代”
理解一部作品可以先从作者和背景入手,百度百科是这样说《罪与罚》创作背景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身处的19世纪是个没落的世纪……充斥着杀戳和暴力的革命,或者是犯罪、堕落、偷盗和一切罪恶的渊源。”
钱佳楠提出了一个问题:从18世纪下半页开始,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欧洲开始对外殖民,简直是甚嚣尘上,怎么会有这样一种“没落”的说法呢?
她举了英剧《队列之末》里的场景为例,卷福饰演的男主曾说——“我最希望的是回到18世纪初,看到农业重新取代工业”——当时的欧洲人也对资本主义有所怀疑,也感叹原有的社会道德和秩序都的土崩瓦解,这才是男主即使妻子有出格行为,即使自己也有了心上人也只是“发乎情”的原因——想要去维护原有的社会秩序;
然而在剧终,战争结束,男主回到家乡,跟心上人收获了爱情,似乎是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事实上结尾的隐喻是:最后一个绅士的价值观也已经瓦解了。
钱佳楠认为,欧洲尚且如此,更不必说俄国了,俄国是非常特殊的地方,比如这里曾经长时间是被封建的大帝所统治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去过欧洲旅行过好几次,但也是因此,他终其一生对欧洲的现代文化都是持保留态度的,甚至可以说是有憎恶的,他认为是所谓的西方的文明引起了他们的堕落和思想的混乱。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交叠是《罪与罚》的写作背景,这或许能帮我们更好地“打开”作品。
什么是作家能够写出好作品的要素?
钱佳楠总结成就好作品需要两个要素,第一点是作家首先要达成和笔下人物的情感共鸣,在情感上才能使这部作品达到“贯通”。
《罪与罚》诞生的前夕,陀思妥耶夫斯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两个人去世了,一位是他的妻子,另一位是他精神指引者的哥哥。
至亲的去世不仅让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遭受重创,在经济上也变得非常艰难,为了躲债去到国外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想用赌博聊以安慰,不曾想,连最后的生活费也输掉了。
后来,他去到威斯巴登的一个旅馆里,每日靠喝茶充饥度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写下了《罪与罚》。这不就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生活吗?整日喝茶充饥,有钱了就去买几个面包,自己穷困潦倒,还有很多家人还在等着他去支持。
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活着陀氏自己。钱佳楠也说除了陀氏,很多作家写得最好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很多作家笔下最鲜活的人物,就是他身边熟悉的人。年轻的写作者可能会有这样的怀疑:这样的小说算是虚构吗?
钱佳楠提到了第二点:作家需要越过狭隘的自我,找到作品和时代之间的共鸣
成就好作品还需要作家越过狭隘的自我,或者说有局限的自身生活经验,找到作品和时代之间的共鸣。作家对自我的超越,在《罪与罚》中陀氏是这样设计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本质上一个善良的人,杀人并非是单纯地行恶,书中或者说作者希望我们去思考,什么让本质善良的人,犯下如此残暴的罪行?
从犯罪动机上来看,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具有两面性:表面上拉斯柯尔尼科夫说“杀她(阿廖娜)一个人是拯救一百人”,因为这样的人死不足惜,所以去杀了她,那么杀人者的“我”是一个惩恶扬善的英雄。但如果拉斯柯尔尼科夫不是贫穷的学生,他还会去杀人,做出“惩恶扬善”的举动吗?并且,杀人之后他为什么拿走阿廖娜的钱,作出这种抢劫的行为?
尼采的“超人哲学”与《罪与罚》有何关联?
”英雄与平民”的矛盾,就在以上的犯罪动机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钱佳楠认为证明自己是“英雄”,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英雄能不能犯下罪行,以及光荣事迹能否遮盖从前的罪行值得思考。“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丝享困境拉斯柯尔尼科夫也有过,他身上有着双重矛盾:
1.正义——惩恶锄奸——英雄
2.自私——偷窃抢劫——普通人
惩恶除奸就是英雄;抢钱、自私就与“平民”捆绑,这个矛盾双向延展之后,将杀人行为合法化的是尼采的“超人哲学”,或者说是社会进化论,即低等人与高等人的区分(二战中的纳粹尊崇的就是以社会进化论为中心的旨义,甚至是恐怖的“优生学”都是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作为一个“超人”可以把人渣阿廖娜杀死;但另一方面从俄国语境上我们看两点:
1. 语言上:to step over ,越过红线和犯罪在俄语的语义上是有联系的,如果拉斯柯尔尼科夫用俄语语境去思考,英雄越过红线跟犯罪是有关联的。
2.俄国是信奉东正教的, “上帝已死”的观念也是从西方世界舶来的,用基督教的原罪说,他就是会犯下原罪的。原罪在这部作品中是他出了意外,他杀了丽扎韦塔。
陀氏自己说这是一部“心理小说”,
从这一角度我们能看到什么?
钱佳楠认为《罪与罚》很重要的场景是“驽马梦境”:
“离城市尽头的一片菜园几步路的地方开设着一家酒店。这是一家大酒店,他同父亲一块儿散步打那儿经过的时候,这家酒店常常使他产生极不愉快的印象,甚至感到恐怖。那儿常常有很多人,他们叫嚷、狂笑、谩骂,不成腔地、声音嘎哑地唱歌,并且时常打架;酒店周围常常有喝醉的和模样可怕的人在徘徊……”
从心理学角度来解释,驽马梦境让小拉斯柯尔尼科夫有了不愉快的童年,埋下恐怖的病灶:
小拉斯柯尔尼科夫恐惧的来源是大人对驽马的折磨,驽马没有用那就将它杀死好了,这是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原有的同情、善良、良知都被遮蔽了,人们变得物化,而对待生命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畏惧之心。
驽马梦境和后来发生的事情是有联系的,从“功利主义”出发,驽马没有用所以可以把它杀死,阿廖娜是人渣所以可以把她杀死,这两件事从本质上是一致的。
有意思的另一点是,现在我们都认为俄国人嗜酒、能喝,但钱佳楠指出,驽马梦境里令孩子恐惧的是正是喝醉的人,这个恐惧的来源是值得深究的:俄国酒类的专营制度是在彼得大帝时期才建立起来的,彼得大帝正是一位主张学习西方的统治者。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对传统文化丧失的担忧,或许是陀氏最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
复活主题——索尼娅给拉斯柯尔尼科夫念《拉萨路的复活》,他们一同串联是一个“复活”的主题。在作品中索尼娅是一个符号,她用自我的牺牲清洗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原罪,赋予其新生。复活的主题令拉斯柯尔尼科夫第一次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是他开始怀疑如果上帝存在,人间怎么会有这么多苦难,但最后他看见了正因为苦难在,天堂才是存在的。
《罪与罚》最打动钱佳楠的是什么?
在课程中,钱佳楠一再说“这部作品值得思考的东西太多了”,但作品中打动她的是这种“复活”主题产生的和解的力量——不用去惧怕犯错,不用去惧怕偏离真理。在原文里,陀氏借拉斯柯尔尼科夫朋友拉祖米兴的话传达了这样的观点:
“Razumikhin: Not that what they say is untrue; it is always possibleto forgive untruth; untruth is valuable, because it leads to truth.”钱佳楠说这作品最后给她的安慰,也希望这句话成为《罪与罚》留给大家最后的思考。
直播课结束后,微信群家长象钱佳楠老师的提问:
Q:《罪与罚》对于写作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
A:《罪与罚》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是长篇小说的写作。我自己在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书中很多章节都没有意思,后来我的老师告诉我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是不一样,短篇小说隔绝了时间与空间,“完美”是可能的;而在长篇小说中,“完美”并不是文本的诉求,长篇小说有自己的节奏。
其次,《罪与罚》会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一个思想家,一定在思索“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让作品的深度加深。
Q:普通公立小学生怎样进行深层次阅读呢?目前的阅读量让孩子只限于理解故事情节。
A:在这个成长阶段,只理解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首先被人物、故事吸引,再以后重读或者读到其他作品时,先前的阅读经验是会自然联系在一起的,孩子们会慢慢了解到故事结构及其中深意。
Q:您在课里说“法律并没有让拉斯科尔尼科夫产生悔意,反而让他找出很多借口,而宽恕却让他得到救赎”这仅仅是作者的观点,还是能代表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比较普世的观点?
A:因为时间关系在这里没法很快说清,但我可以给到你一些思考的角度:
首先波尔菲力有一种直觉,让人觉得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了人,波尔菲力这样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跟拉斯柯尔尼科夫心理上形成某种对抗的张力,有研究者认为不二非礼也是有象征的并不单纯地站在法律一方,而是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良心的符号化,他一开始就知道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这是良知对他自己的审判;
同时不二非礼这个人身上又有法的符号,这种复杂性希望能够启发你的思考。
Q:您前面说到的农业和工业的关系,让我想到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一些内容,作者在一系列的风景描写中也透露了工业化带来的一种不安和堕落的感觉?
A:这个问题很好,作为写作者的思考,一个好的作家不是一个追随大流的人,作家是对他所处的时代有高度警惕、高度怀疑的。
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有人对科技开放怀抱,也有人对人工智能、对科技持怀疑,我们都知道作家擅长写熟悉的生活,但作家最难写的往往是他身处的时代,因为他很难看清他身处的时代。
Q:家长们该如何启发孩子阅读和理解一部作品?
A:家长字辅导孩子理解某部作品时,首先自身需要对作品很了解,对阅读作品有一定的研究方法;如果孩子有了一个选题,家长则需要帮助孩子把选题做得足够“小”。
相关阅读
外滩教育联合钱佳楠老师,
推出一门引导青少年阅读世界名著的课程,
课程选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从文学批评和创意写作的双重视野,
为孩子们带来不容错过的经典导读课程。
点击下图
了解更多
▼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