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复旦附中到上海市中心首所双语学校,这位校长用“无为而治”办真正的素质教育

2017-09-25 孙康宁 外滩教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54w82725&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点  去年,上海双语学校圈迎来一位“新成员”,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作为上海市黄浦区首所民办国际化学校,康德携手英国顶尖私立名校共同开创,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早先,外滩教育“洋校长”栏目邀请了英方校长做客,探讨教育话题。本次,外滩君来到康德双语实验学校,对谈荣誉校长谢应平。他曾担任上海复旦附中校长8年,退休后为何又加入体制外学校?他“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又如何塑造学生?一起来听听这位国际化教育“先行者”怎么说。

文 | 孙康宁    编辑丨李臻

摄影丨洪宇哲


走过位于黄浦区的几条老式住宅楼里“山路十八弯”的纵横小路,外滩君终于找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



如今沪上双语学校、国际学校云集,而眼前的这所学校又有何特别之处呢?外滩君事先打听才知,它是黄浦区内首家十二年一贯制的民办国际化学校,不仅得到了区委、区政府的鼎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它携手了英国顶尖私立名校康德学院(Concord College UK)共同开创。可以说,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办双语学校实乃首创。

 

与人们一般印象中认为的国际学校那种处处都透着“高大上”的画风不同,康德走的是小而美的路线。学校里的几幢教学楼都是木质贴面,虽算不上高大,可是看上去却很有设计感,倒是很符合康德本身的英伦气质。


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楼道


走进教学楼,我们发现每一层楼的颜色都不同——蓝、橙、绿、红,不禁让人感觉心情都明朗了起来。而教室的门窗上,则随处可见师生们自己布置的一些小贴画或是小装饰。

 

见到谢应平校长的时候,正好碰到一群学生从附近走过。当他们发现摄影师在给谢校长拍照时,立刻一拥而上,凑到谢校长旁边摆起了剪刀手。谢校长也是来者不拒,笑呵呵地和一群孩子们拍了合影,他还很自豪地跟外滩君说:“看,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们。”


谢应平校长和孩子们


谢校长明年就满70周岁了,他曾在复旦附中任教近30年、任校长近8年,并在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校长,在2009年被评为“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作为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资深教育者,他看起来相当亲和,脸上也总是挂着微笑,丝毫没有校长的架子。

 

复旦附中是沪上有名的“四所名校”之一,其在学生中的口碑向来是:学风宽松,成绩傲人。而这一点也与谢校长在复旦附中多年所秉持的“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不谋而合。对教育和管理,他的看法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他坚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中西文化融合的国际化教育,他认为要“中西互动,共享文明”。

 

早在2002年,谢校长就在复旦附中创办了国际部,当时是为了满足一些来到中国的外籍人士对孩子的教育需求和预算外收入。因此,谢校长对国际化教育其实并不陌生,而且在复旦附中本部他一直都有一套自己的理念:选择国际化教育是一种潮流。但在国际化的过程中,要保留中国文化的特色,切忌全盘否定或是拿来主义。在他的理解中,真正的国际教育应该是育人为本,以此推动改革育分为先的状况。

 

2010年,谢校长退休后,请他再次出山的人络绎不绝,而他却一直保持低调,不愿再过问“江湖”之事。而这一次,他却毅然出任了康德这样一所体制外学校的名誉总校长。这其中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为此,外滩君与谢校长进行了一次深入地对谈。


谢应平校长

 

B=外滩教育 X=谢应平

 


讲究“无为而治”的“真”素质教育

 


B:您在复旦附中时一直推进素质教育,您觉得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现状如何?在复旦附中,您又是如何践行素质教育的呢?

 

X:中国的教育不缺理念,大家都知道以人为本,素质教育,问题是落实的怎么样?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

 

现在的高考改革只是在技术层面上,比如原来的3+1,现在改成6选3,只是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性,但是根本问题解决不了。因为优质高校还是只有这么一点,考生还是数量很大,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独木桥也不可能变成高速公路,让人人都考上中国的“藤校”。

 

拿就业来说,地方高校和复旦交大毕业的就业差距太大,就像我们中学招聘老师都要硕士生,有些学校公开说非211不要,这是很残酷的情况。这个不解决,中国的教育改革只是小打小闹。素质教育概念不错,关键是怎么落实。

 

复旦附中的素质教育比较扎实,而不是只喊喊口号。上海的四大名校一本录取率基本都是98%以上,对我们来说高考差个几分无所谓,没必要非得争第一,要争这几分花下去的代价太大,要牺牲学生很多东西。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知道的武亦姝,她不是要考文科或者古汉语专业,她是要考理工科的,诗词只是她的人文修养和爱好,她非常低调,她的家庭也一律不接受记者采访。这是素质教育最典型的一个例子。

 

再比如文理分科,我主张文理不分,曾经有一个观点是“从小要有兴趣,到高中要有志趣,到大学变成志向”。我觉得太早了,成长过程中人是会变的,马云工作了多少年才定的志向?

 

教学上,我主张让学生留白,这是陶行知说的,现在我们也说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三点半之后学生可以进行社团活动,或者做自己想做的事。复旦附中的操场、琴房、实验室都是自主的,图书馆阅览室要抢位子的,机房都是可以随时进去的,不硬性安排,学生自己抢位子。实验室是5点下班,有的学生实验没做完,他不走,老师就不下班。


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课堂教学中

 

B:据说您管理学校和教学生是用“无为而治”的理念,这是为什么?

 

X:我们一般说,校长管理育人,老师教书育人,后勤服务育人,我觉得不对,我也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教师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教育不是产业化,但是列入了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最终落在学生身上。

 

复旦附中的校友都认同我,我从来不训人,我喜欢用欣赏的眼光看教师和学生,把大家的优势和潜能放大化,扬长补短。如果学生校服忘了穿或作业没有完成等,一定是有道理的,问一下理由,跟他说明天注意,他马上就改了。如果当着大家的面骂他,不准他进校门,甚至处分,他心里会很不服。所以我们做教育工作的要走心,走到他的心里去。

 

另外,附中的老师和学生是很有个性的,你去对他管、卡、压,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我们学校的两个老师,教学风格完全不同,一个注重基础,培养出来的学生高考成绩很好,另一个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风格,学生考试分数不一定高。


他们对对方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各执己见。我就会给他们做工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殊途同归。两个人其实都很爱学生,教学很敬业、专业,我觉得做教师最要紧的核心素养他有了,至于其他,我的理念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依法办学是底线,以德兴校是境界。

 

对于学生,我认为更要有一种包容心,上一节课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要允许有人不懂甚至持不同见解。这也是无为而治的一种思想基础。如果跟学生说上课讲过了,为什么别人懂你不懂,这对学生的刺激是很大的。无为而治不是放任自流,是有为之后的无为,是寓治于教化之中,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是一种更上个台阶的有序的运转。

 

这就是我跟师生的关系。我感觉我们是战略合作伙伴,而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如果现在还有谁要跟我辩论,我还是要坚持无为而治。

 


国际教育是育人为本,

而不是育分为先

 


B:您从复旦附中退休后,为什么会选择来康德这样一所体制外的学校?

 

X:退休之后,本来我想留点时间空间给自己和家人,所以拒绝了很多学校的邀请,包括复旦附中的分校。这次,康德是黄浦区第一所民办国际化的学校,区里非常重视,有关领导亲自出面力邀我。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自己对体制内的应试教育感到心灰意冷。退休以后我一直在做督学,看过了各级各类的学校,重点学校、国际学校、职业学校,跑的地方也很多,浙江、广西、福建、河南、山东,我深深感到体制内的学校虽然对素质教育都认同,但做的都是应试教育,没法解脱。我梦想成功的国际化学校可以推进中国教育改革。

 

督导的时候,有一次到一个特殊教育学校,这里的孩子不是行为上有偏差就是智力上有偏差,包括一些少年犯。我问那些老师为什么选择来这里。有一个年轻老师说,如果我原来在公办学校,我现在就是一条路,望着前面的学校为标杆追分数。而我现在是真正做“人”的工作,我挽救一个学生,就挽救一个家庭,我是把教育事业当成慈善在做,不是教X加Y等于Z这些,我是走心的。

 

我听了很感动。我到这里来也是同样的原因。体制内的教育阶梯很明显,四大名校的毕业生再博高校的四大名校,北清复交,但是还有很多优秀的孩子没有考进四大名校,那么双语学校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谢校长和孩子们


B:从体制内转换到体制外的学校,您自己的想法有什么变化吗?

 

X:很多东西中外是相通的。首先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我们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不能丢,我们的理科基础也更好。所以这两个优势我们要保留。

 

第二是资源的分配。英国人口比我们少得多,就有五大名校,我们也就四大名校。中国优质资源缺少。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僧多粥少。这个局面很残忍。


但是你想想五星级宾馆吃自助餐,品种多,人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不用抢。来了这里,跟他们接触以后,我发现中国有优势,但弱势是理念有了但客观上要执行非常困难。所以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

 

我理解的国际教育是育人为本而不是育分为先。民办国际化学校要中西互动,大家互相尊重,海纳百川,共享文明。

 

B:您认为在进行国际化教育的同时会不会丢失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X:这是我一直在坚持的,冲突和差异肯定是存在的。我在开学典礼第一次讲话上就说,许多家长、学生和老师在双语学校里轻视中文教育,那么你要怎么思考和回答做人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怎么去。

 

如果你不学好中文,连中国文化历史都不知道,走出去了,外国人眼里你是中国人,中国人眼内你是外国人。所以必须要加强母语教育。


在康德,中外两方的老师负责的目标不一样。比如数学,英方老师着重通过题目来教会英语的专业词汇,并且启发兴趣。而中方老师更注重完成课程目标,打好学业基础。


上海康德双语实验学校教师介绍一览


B:作为数学老师,您觉得在教学方面,中西方的最大差异在哪里?在康德看了那么多国际课程,您认为有哪些可取之处?

 

X:就数学来说,我们进行的都是低层次的反复训练,举三归一,举三个例题,归纳一个方法,然后去背。西方要求举一反三。数学就是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者之间的翻译,加上一些运算的技能。

 

所以我们要教最核心的东西,不要在技术上技巧上把它碎片化,把很严谨的东西搞得支离破碎。外教上数学课,先预习,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自己提问题,然后大家讨论。一节课就做一道题目,个别不会的学生单独进行辅导。我觉得效率没有中国的高,但是对会学习的人来说需要这样的。

 

中国的优势就是批量生产,整体水平比较高,但是不拔尖。拔尖的人才需要宽松的环境,解放的思想。

 

我们中国现在的课程为了减负去掉了很多内容,却失去了系统性。比如数学强调认知技能,不强调系统的结构,但是没有一个内部的系统结构,记忆会很困难。

 

通俗的讲,中国的数学专著最有名的叫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没有内在的逻辑结构、系统这些,都是一个一个解题技术,鸡兔同笼这种可以用代数方法解决的问题非要用算术的方法去做,这就是练脑筋急转弯了,某种角度讲它不是数学了。用现在的时髦语言说叫碎片化,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

 

而欧几里得几何是在三个公理的基础上按照逻辑推理成立一个系统出来。国外的数学教学基本都是因材施教,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分不同的层次。中国教育就是一刀切,为了减负,不需要你像数学系的人一样去研究内在结构。出发点很好,但是很难做到。我觉得还是要像国外一样分层次。从了解到理解,熟练掌握到灵活运用,对每个人的要求不一样。

 

B:您曾经提到过以色列的一种“灵商”教育,灵商究竟是什么?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教学方式?

 

X:灵商是一种直觉灵感,是洞察力和创造力,是一个人内在的驱动力。碰到问题时并不是先想到书上怎么说,老师怎么说,而是先凭自己的直觉,敢想就能做。一个成功的人才,要靠20%智商,40%情商,40%灵商。

 

要培养这种人才,需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静思”。要博学古今中外的东西,海纳百川;要有理想信念,慢慢在学习中定你的志向;碰到问题要多问,知道为什么,是什么,更要问还有什么。

 

我从不主张刷题,到后来就会机械化。现在高考考的是条件反射,反复训练之后一看到题答案就出来了。一旦碰到一个没见过的题型,需要自己思考的时候,就会兵败如山倒。

 

而美国的奥林匹克竞赛就不一样了,它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标准题,考你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小论文的形式,3个题目可能就要做半天,你得慢慢想,随便你想,没有标准答案。这样才能训练情商、灵商。莫言小学毕业后辍学回家,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马云原本只是个外语老师,郭广昌是学哲学的,所以知识技能和你未来的成就正相关的比例并不大。

 


新校一窥:

位于市中心的双语学校牛在哪儿?

 


B:现在沪上的双语学校数量众多,康德有哪些独特之处?

 

X:康德有一个英国的姐妹学校作为模板支撑,是固定的,上路比较快。很多双语学校是没有的,靠自己摸索。

 

我们还有政府的大力支撑,对于人才、设施、场地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

 

从团队来说,领导班子成员富有经验、追求卓越,招聘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有教学经验的,很多是区骨干、副校长,体制内的学校比体制外的还要多。我们的外教以英国康德为基地全球招聘,比较稳定。

 

理事会成员由各方面成功人士组成,我们还有一个学术委员会,是由层次规格很高的教育界各专家和教育部门官员组成的,专门负责引领和监督教育质量,这是别的学校没有的。

 

还有地理位置,我们是市中心唯一一家双语学校。

 

作为康德的首任荣誉总校长,我也经常思索康德将以什么作为特色,在上海中心城区办一所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的国际化学校?答案是:探索中西教育的最佳结合之路。作为一个实验学校,我们现在还在探索的初期阶段。

 

B:现在开设了哪些课程?

 

X:初中的学生必须完成国家义务教育课程并且参加中考,才能拿到毕业文凭,这点跟公办学校一样。差别在于公办学校会暗中加课、补课,而我们不会。高中课程政策规定可以融入国际课程,比如A level、IB、AP,康德是Alevel,但是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必须上,保留中国文化课程。

 

另外还有艺术课,包括音乐、美术、建筑、书法等。跟一般的美术课不一样,我们讲究艺术创新,比如古希腊的房子是什么样的,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或者画一幅画描述你想象的未来世界是怎样的,而不是光临摹。公办学校这些艺术课常常会拿来上语数外了,而且也请不到好老师,我们着重创意,不是会画画就行了。


艺术作品


B:一所新学校,对于老师有什么样的要求?

 

X:我记得在面试老师的时候,有两个外国老师,我们面谈的时候他们都只肯签一年合同,说家里有事情,要帮忙照顾家人。其实两个人私下约好来中国赚钱顺便把旅游景点都玩一遍然后就回去了。我们聘的是学科组长,一年的时间刚刚了解情况,你就要走了,我不可能聘用你。

 

所以,我们的标准首先肯定是要喜爱教育,喜欢孩子。对外教来说需要稳定,有些机构和学校里的外教来上课的时候拎个包冲进教室,上完课就走人,作业也不改。这种不负责任的老师我们不要。


而且要热爱中国文化,不了解没关系,可以慢慢了解。对中方老师的要求是熟悉中国教育的基础上,英文基础要好,另外要客观的看待中西文化,不要闭关自守,也不要拿来主义一味崇洋媚外。


“校长堂”相关阅读





本学期

跟着美国奥数队总教练

上学期课只有一次机会了


罗博深教授

开设的小学数学课

《小学数学几何入门》

专注数学细分领域训练


10月中旬开始

12周同步学习

在线小班教室

罗教授亲选助教团队

完课后可获得独家证书!


本学期仅开放160个名额


点击下图立即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