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的三重境界,你做到了第几层?
看点 父母对孩子的爱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他/她最好的奶粉、最好的玩具、最好的教育等等。但其实,“爱”本身,也分层次。今天,外滩君为读者介绍一部20年前的老电影《心灵捕手》,来谈一谈这个问题。该电影由马特·达蒙,罗宾·威廉姆斯出演,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和最佳男配角奖。电影不但探讨了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伤痛和方向,也探讨了爱的方式和境界。
文、编辑丨黄晔
用什么教育方法最好?或许很难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一个至今还百试不爽的著名教育法则——因材施教。这一直是教育的理想目标。可是,如何因材施教呢?《心灵捕手》这部影片,以温暖的色调,张弛有度的节奏,讲述了一个捕捉和疗愈“心灵”,从而拯救了一个不凡的生命的故事。
影片从麻省理工大学(M.I.T)的朗博(Lambeau)教授开始。他是一位名利双收的数学教授,他获得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这是他专业上的奖章,也是他人生的勋章。在一堂数学课上,他给出了高级傅里叶公式,希望有学生可以解答出来,尽管他知道这是用来寻找天才的题目,而天才是可遇不可求的。而他运气也真是太好了,还真被他找到了,只不过他不是学生,而是——大学的清洁工人威尔(Will)。
朗博教授
20岁的威尔(Will)是一个孤儿,家境贫寒。但最糟糕的是,他是一个喜欢寻衅滋事的小混混。他和一群贫穷,没什么知识文化的社会底层同龄人混迹于酒吧、街头。他在自负与自卑的纠缠中,不敢吐露自己的心声,甚至不敢追求自己的人生。
影片处处都体现了他的不同凡响。有一幕是他在酒吧怼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从政治到经济,从哲学到现实,高材生看过的书他看过,高材生没看过的,他也看过。而最妙的一句台词是:“你花1.5万学到的,我在图书馆里用1.5元就学到了。”
威尔的确是一个天才。一个折翼的天才。
威尔在看高级傅里叶公式
就在朗博教授终于“发现”了天才威尔之际,威尔因殴打警察被判入狱。关键时刻,数学教授朗博出面做了保释,条件是威尔必须和教授保持联系,并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然而,威尔是天才,天才的意思就是他不是那么容易被安排的。先后经过五名心理咨询师,都拿威尔没有办法。朗博教授在濒临绝望的时刻想到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心理学教授尚恩(Sean)。这是他最后的希望所在。
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就此展开,拯救与被拯救的旅程就此启航。而爱的三重境界也在冲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爱的第一重境界:发现你,操纵你
从数学教授朗博在课堂上抛出高级傅里叶公式开始,他一直坚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天才,培养天才。而威尔就是他期盼的那种天才!可以分分钟解答出高级傅里叶公式,可以轻易解答他苦苦研究的问题。他自己是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别人眼里的天才,但是他深知比起威尔,他不算什么。在他的眼里,威尔也许是可以改变世界的那个人。
是他,给了威尔自由;是他,找来了尚恩试图解决威尔的心理问题;是他,想要给威尔一份更好的工作。而朗博想要的,就是期望威尔能和他一起攻克那些数学难关,拿下更多的丰碑,避免自己江郎才尽的事实被人发现从而声名不再。
朗博教授心痛地看着被威尔烧坏的研究成果
朗博,看到了威尔的非同凡响的才华,也爱惜和珍视他的才华。这是朗博对威尔的爱,爱他的优秀。在生活中,尽管大部分的孩子不是天才,但是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潜能。发掘孩子的潜能,是父母们热衷的,他们带着殷殷地期盼,希望孩子有着某种天分,而天分就意味着孩子可能在这个方面会走的更顺畅,达到更高的高度。
发掘孩子的潜能没有错,指出这个方向也没有错。但是,我们不禁要问,走哪条路的决定权应该在谁的手里呢?
尚恩教授
在影片中,朗博的所有努力的目标都是在指向把威尔带进数学研究领域,期望他能突破自己所不能突破的。在很多人眼里,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啊,用朗博自己的话说:这是名利双收的事情。
但是,尚恩却对朗博讲了另一个数学天才的故事。这位天才也曾在数学领域拿过奖项,被学界寄予厚望,看上去人生巅峰尽在掌握。最后,他却选择成为一个犯罪分子,令人唏嘘。影片中,尚恩和朗博在酒馆里起了争执,尚恩说:“方向是一回事,操纵是另一回事”。
这个道理,对于教育孩子也一样成立。看上去很有天分的小钢琴家,是不是一定要成为郎朗第二?看上去很有天分的小画家,长大后是不是必须成为第二个莫奈?这样的问题问出来,答案当然是No。但在现实生活中,望子成龙的心理仿佛一个紧箍咒,每当看到孩子的可能的天分时,紧箍咒就开始施展法力。
事实上,出于对孩子的关爱,很多事情的决定权已然模糊了边界。是出国还是参加高考?选择哪个专业?什么时候恋爱和结婚?和谁携手?父母当然可以给出指导,帮助孩子。但是,真正做决定的那个人,应该是孩子自己。被安排的,被操纵的人生,迟早会遇到反弹。
威尔在思考人生
爱的第二重境界:
陪伴你,哪怕只有一段路
威尔有一群社会底层的朋友。他们只能做做杂工,业余看看球,去去酒馆。他们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家境贫寒,被人看不起。也正因为如此,威尔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威尔不会因为孤儿的身份,穷困的现状被人嘲笑,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会离开威尔。
作为一个有着被虐待的儿时记忆,有着潦倒现实的天才,威尔非常恐惧的事情之一就是失去。只有在这群被朗博教授称为智障的朋友,不会离开他,所以他宁肯做着杂事和他们在一起。因为害怕失去,他不敢接受哈佛女生史凯兰(Skylar)的爱意。
威尔拒绝了史凯兰的爱意
这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天才。心理学教授尚恩看明白了这一点,他不断问威尔,你想要做什么?什么才是你的热情所在?陷入思索的威尔和朋友有了一场对话,这段对话让很多人备受感动:
我每天到你家接你,我们出去喝酒笑闹,那很棒。但我一天中最棒的时刻,只有十秒,从停车到你家门口,每次我敲门,都希望你不在了,不说再见,什么都没有,你就走了,我懂得不多,但这我很清楚。
朋友知道威尔是和他不一样的人,希望威尔能开启不同的人生,而不是被埋没在这里。尽管这意味着离别,但查克会真心为他高兴。也许威尔离开以后,他们能见到的机会会大大减少,但这对于查克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希望威尔好。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并非一成不变。从一开始的亲密依赖,慢慢会变得有距离,甚至有一天父母只能望向孩子的背影。人生这场旅行,没有人能从头到尾的陪伴。然而,因为理解和爱,父母不会强求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这是一种成全的爱。
威尔的朋友查克
爱的第三重境界:
尊重你,懂得你
电影中,有五位心理咨询师都被威尔耍弄了。只有尚恩教授走进了威尔的内心。
第一次会面,威尔应用了他非常擅长的手法,先发制人地研究起心理学教授。在简短研究了教授画的画后,威尔武断地对教授做了一个不合适的判断。
经过深深地思索,尚恩教授与威尔有了第二次会面。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说什么。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他与教皇相交莫逆,和他的耽于性爱,你对他很清楚吧?但你知道西斯汀教堂的气味吗?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吧?你肯定未见过吧?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没法说出在女人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大可以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背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我问你何为爱情,你可能会吟风弄月,但你未试过全情投入真心倾倒。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因为唯有爱别人胜于自己才能体会,我想你还不敢这样爱人。
扎心的谈话
这里说句题外话,也算是给父母们的一个启示:如果孩子对于知识,只是知道,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绝大部分非核心的知识和技能,在今后的智能时代里,不再具有重要的价值。试问,拼这些有谁能拼的过人工智能呢?但是,获取知识的方法,应用各种知识、工具、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依然甚至更加重要。
此外,相对于人工智能,人的创造、感知能力是实实在在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是从人的各种经历、体验、以及学习和思考中得到的。这不同于人工智能的思考,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一步步地积累而得到包含感官系统在内的思考。经历与体验,学习和思考,共同塑造人,成就人。
正是这一番扎心又真诚的谈话,威尔开始接纳尚恩教授。尚恩教授不以心理咨询师的身份自居,而是坦诚地对着威尔谈起了自己的生活、恐惧和脆弱。原来,尚恩教授的妻子在两年前去世了,而他一直在悲伤中难以自拔,无法开启生活新的一页。在生活和脆弱的分享中,二人成为了心灵之友。
尚恩教授对于威尔的爱,不同于朗博教授只是欣赏威尔的才华,也不同于朋友扎克不懂但是愿意成全,而是建筑在尊重和懂得之上的。
彼此治愈的心灵之友
除了在酒馆里,尚恩教授和朗博教授关于威尔有过争执,他们在影片后段有过一次更深入的争吵,十分清楚又深刻地揭示了两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朗博教授眼里,威尔不应该糟蹋才华,他完全可以轻松拥有菲尔兹奖和更好的生活。不仅如此,在他眼里,尚恩教授是个失败者——无名又无利,他不去参加同学会是因为他自卑和感到羞耻。
在尚恩教授眼里,威尔应该做出属于自己的决定,因为他害怕失去,幼年经历的残暴对待让他有很强的防卫心理。如果威尔不是自己决定去追寻,施加给他的,他会先行躲开,哪怕是爱情。对于朗博教授对自己的看法,尚恩教授毫不犹豫地反击道:“你觉得我是个失败者,可我为自己感到骄傲。”对于朗博教授,尚恩教授忍无可忍地说:“你是个自大狂!”
这是两种价值观的对决。在朗博教授眼里,一个有天分的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并取得成功和荣誉,正如他时刻挂在嘴边的“菲尔兹奖”。而在尚恩教授眼里,“人生不应该只是一枚奖章”。人生中,还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人、事和经历。
影片的结尾,尚恩教授和威尔回想了双方都曾有过的受虐经历,正是共同的经历和感受,使得尚恩教授能够将心比心,深深明白威尔是什么样的人,有着怎样的挣扎和恐惧。正是因为懂得和尊重,尚恩教授鼓励威尔做真正想做的事——威尔终于离开了,去追寻他的爱人。
威尔的告别信
影片在这里结束。而对于影片的思考却不会戛然而止。
孩子们有着许多的共性,但他们之间的差异才让他们成为有别于其他的人。因材施教的根本,就是注意到他们的差异,并从差异入手,根据孩子不同的智能优势、心智模式进行教育。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就是:懂得孩子,尊重孩子,并了解他的特点。
这也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境界需要上升到第三重,才能真正地发现孩子的心灵色彩,也才有可能帮助他们找到可以挥洒色彩的天空。
是的,这的确不是容易的事。但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从来都不是容易的。
甚至不同层次的爱本身,就是一种言传身教。孩子会从父母身上,观察和学习如何爱人,如何与人相交、相处。你在什么层次,你的孩子就会学到什么层次。
相关阅读
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
针对21世纪学习型家庭的核心需求
外滩教育邀您加入“VIP专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43ocsq1s&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下图
了解更多VIP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开通外滩教育VI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