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方“快乐教育”是骗局、阴谋与谎言?你到底被忽悠了多少?

2018-04-24 Jessica 外滩教育

 看点   说到“西方教育”,以前有不少人认为它就意味着“快乐”、“轻松”的教育方式,而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事实并非如此。但随之而来的批判逐渐演变成了一场“批斗”:认为西方的“快乐教育”其实一场骗局。作为澳大利亚中文学校的校长,Jessica认为这些观点都与事实不符。为了澄清种种误解,特别撰写此文,帮助父母们认识和了解真正的“西方教育”:它轻松吗?它公平吗?它追求的教育理念到底是什么?一起了解一下。


文丨Jessica    编辑丨黄晔


出国留学已经轰轰烈烈地流行了近二十年,不仅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甚至有很多父母举家移民,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国外的教育。


然而,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焦虑并没有以移民为终结。相反的,很多家长在孩子接受西方式的教育几年后产生了诸如震惊、不解、失望和后悔等情绪。而所谓的西方“快乐教育”也因此屡屡被拉出来“批斗”,并如下图所示被称为“骗局”、“阴谋”、“谎言”等。


网络截图


而笔者作为澳洲某中文学校的校长,在日常工作中也接触到了大量类似的想法。笔者虽然为我们不再一味地认为“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进步而感到喜悦,但同时又为西方教育蒙受的不白之冤感到遗憾。


在这里,笔者仅以自己曾为教育系留学生和多年在国外从事教育事业的经历,为大家呈上对此现象的分析,希望能帮助每个家庭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文章将会讨论以下问题:


  • “西方快乐教育”是个伪命题

  • “快乐教育”本身就是个不完整命题

  • 西方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


“西方快乐教育”是个伪命题


当笔者刚接触“西方快乐教育”这个题目时,就产生了莫名的怪异感。在广泛阅读了相关文章,并在中英文的搜索引擎上以“快乐教育”为关键字搜索后,终于发现了问题的关键,那就是:


“西方快乐教育”是个伪命题。


之所以称之为“伪命题”,就是说西方现代教育体系中并不存在以快乐或轻松命名的教学流派甚至具体教学方式。(这里的“西方教育”特指笔者所处的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教育环境,但就笔者的观察,也基本适用于其他与英美文化发展程度类似的文化体系。)


幼儿教育因其教育对象年龄和各项能力的特殊性,理应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快乐”、最“轻松”的阶段。但如果我们在维基百科上搜索幼儿教育的英文(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我们可以看到(如下图)全篇没有任何地方使用“快乐”(Happy)一词。


网络截图


又如澳洲国家幼儿教育大纲所示(下图),幼儿教育的三项学习愿景和五项学习成果里都不包含“快乐”一项。


网络截图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用英文搜索国外的不同教育分支,比如中小学教育、语言教育、音乐教育等。在各个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阐述中,都很少见到对“快乐”或“轻松”这类词语的直接使用。


既然如此,那西方“快乐教育”一词是怎么出现并流行起来的呢?总结下来,原因有三:

1  
 对东西方教育差别的片面理解

对于没有在国外接受过初级教育(中小学),也非国外教育从业人员的国内家长,“快乐”和“轻松”的确是东西方教育最直观的差别。


国外孩子更短的上课时间,更少的作业和考试压力,获得的更多的鼓励和表扬,都让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显得更加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然而如果我们只停留在这些表面现象,就会为西方教育蒙上一层美丽但虚假的面纱,就会期待国外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用更少的时间、更轻松的方式,统一步伐地走入社会的精英阶层。


2   对西方教育理念的错误解读


由于东西方人文理念截然不同,且西方教育流派繁多,更新迭代频繁,再加上语言的障碍,我们很容易对西方教育理念作出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理解。


这里可以用澳洲教育里著名的“游戏教学法”(Learn through Play)打一个比方。很多人看到“游戏”一词,尤其是英文的play,就直接把它等同于孩子玩得高兴。


但是其实,孩子是否能通过游戏教学法提高能力,与玩什么游戏、怎么玩、跟谁玩等因素都有密切的联系,需要成人的精心策划。最重要的是,游戏教学法并不保证孩子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他也有可能遇到挑战,甚至因为挫折而不开心。


类似容易让人直接与“快乐”挂钩的西方教育关键词还包括:“兴趣”、“自信”、“成就感”等。


3   留学移民机构的刻意炒作


用“快乐教育”定义西方教育,与国内普遍的“压力教育”作以区分,十分能够吸引家长的眼球。


同时抓住了国内外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很多留学移民机构大力炒作国外教育的快乐、轻松,而对国外孩子同样要经历的竞争和升学压力避而不谈。这正如很多教育机构宣传的“XX天学会XXX个单词”一样,属于夸大宣传。


“快乐教育”本身就是个不完整的命题


即使去掉“西方”二字,“快乐教育”依然是一个不完整的命题,因为它没有阐明下列两个问题:

1  
 快乐是什么?


首先“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定义很模糊的词。在中英文的字典里,都提到了人的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会感到快乐。著名的“棉花糖”试验证明,孩子更倾向于满足眼前的需求,年龄越低,他们相对越短视。


这个规律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在国外接受教育的孩子,并不像很多人想象地那样更无条件地“热爱”学习。其实现实中,他们也会拖拉着不肯写作业,也会惧怕考试。


相比听任或强制改变孩子对短期快乐的追求,西方教育会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内在动力和长期坚持的毅力,帮助他们将学习融入自己的自由意愿中。


然而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常充满了反复和挫折,与很多人对西方“快乐教育”的解读相抵触。



2   是谁的快乐?


同样由于孩子在心智上的不成熟性,如果只笼统地用“快乐”或者“轻松”定义一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出现家长越俎代庖的现象。


如果家长理解并支持孩子的兴趣,只是在视野的长短上与孩子产生分歧,比如热爱音乐的孩子因为一时练琴困难而产生退缩的想法,家长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坚持下去,即使孩子经历短暂的情绪低落,从根本上依然是以孩子的快乐为目标。


但是如果家长并不理解也不支持孩子的兴趣,认为他们感受到并想要追求的快乐不切实际,比如放弃上大学而环游世界或者成为流浪歌手,那么这时孩子接受的教育到底算合格的“快乐教育”还是让人苦恼的教育呢?


西方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


笔者在墨尔本的中文学校Real Mandarin,既招收中国孩子,也招收澳洲本地孩子,大部分的学生上私立学校,但也有很多学生来自公立学校。


但是由于笔者的中文班属于校外兴趣特长班,家长愿意送孩子来学习中文,至少表明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要求。


在这里,笔者就以老师的视角通过分析澳洲教育体系(幼儿园至高中;公立和私立学校),为大家呈现西方教育最真实的面貌。


1   外国孩子学习到底轻不轻松?


一如前文分析的“快乐”,“轻松”也是一个定义很模糊的词。就像人们的饭量一样,因人而异,因家庭而异。有的孩子每天一个特长班,依然活力十足;而有的孩子一周两个特长班,全家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其实在任何国家,一个人想要走得更高、获得更大的成就,不管是金钱、地位或创造发明,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比如笔者有一个犹太裔的中文学生,他不仅中文学得很好,还学习希伯来语和两门乐器,是墨尔本少年合唱团的成员,同时年年在学校的数学竞赛中获奖。


一般人听到这种“别人家的孩子”,都会习惯地给他贴一个“聪明”的标签,再加上他的父母都是成功的专科医生,大家就更容易忽略他从小到大在学习上付出的额外努力。


可是但就中文来说,这个孩子从三岁开始,雷打不动地每周六早上八点半上中文课,从未因生病以外的原因请过假,而且作业完成率也是笔者众多学生中当之无愧最高的。


虽然如此,外国教育的确没有中国教育散发出的那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压力感。但是与其说国外的孩子学习轻松,不妨说他们和家长的焦虑感更低。


而归根究底,这是因为西方教育,或者说整个社会,对所谓的“成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孩子在学习中不需要为了补自己的短板而疲于奔命,他们关注的是如何让自己的长板更长,成为绝对优势。


比如上面提到的这个犹太裔的孩子,虽然他的父母都是医生,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他也要做医生。这个孩子对机械工程很感兴趣,他的父母就搜集了各种各样汽车和机器人的模型让他研究。


即使是音乐、美术甚至电子游戏这样的专业,也很少被安上“不稳定”的帽子而受到家长的反对。



2   西方教育到底公不公平?


教育公平是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学题目,在这里笔者不敢妄断。不如就根据某些批判西方教育的舆论,来看西方教育是否比中国教育更“不公平”。


很多所谓揭露西方教育“骗局”的文章喜欢用中国的高考为例,证明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即使考试残酷,但穷人的孩子依然有机会鲤鱼跃龙门,改变自己的出身。


然而事实上,西方的高考也是以分数为录取标准(比如澳洲的VCE考试)。就算有一些老师推荐的成分存在,但绝对不会以此为主,更不会像某些影视作品描绘的那样,只要有实力人士推荐,一个人就可以随随便便地进入名校。


又有的人说,在国外想要学习好,成绩好,就只能上私立学校,并且花大量的金钱让孩子通过特长班或者家庭教师得到额外的学习机会。而国内大部分地区以公立学校为主,孩子不需额外的花费就能保证学习成绩。


这样的说法依然经不起推敲。


首先,国外的公立学校普遍存在被中国媒体妖魔化的现象。就拿笔者所在的墨尔本来说,很多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完全不输私立学校,孩子甚至要通过考试才能入学。


并且,并非所有能够帮助孩子提高竞争力的知识都需要通过特长班或家庭私教课才能获得。还是用前面提到的那个犹太孩子为例,他远超同龄人的数学成绩完全来自他爸爸自己的辅导。而他爸爸的辅导方式,就是坚持陪孩子练习口算和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内超前学习。这种程度的辅导,一般数学水平的家长其实都胜任有余。


同时反观国内,虽然公立学校的绝对数量超过私立学校,但是近年来优质学区房价格的水涨船高,各种补习班的风行,都在挑战着所谓的“教育公平”。


而且在任何公立学校里,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是少数,那剩下的绝大多数成绩普通的孩子,真的能证明国内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比国外公立学校的好吗?


3   西方教育真正推崇的理念是什么?


以笔者的观察而言,相较于笼统的“快乐”、“轻松”等词,西方教育真正推崇的理念有以下四点:


鼓励寻找并坚持自我。


与西方文明对个人意愿的重视一脉相承,西方的教育从小就鼓励孩子寻找并坚持自我,也就是如下图澳洲幼教大纲所谓的“身份认同感”。我们可以看到该大纲使用了很多非常具体的形容孩子感受的词,诸如“安全”、“受支持”、“独立”、“自信”等,而非泛泛的“快乐”。


就拿笔者最熟悉的幼儿园课堂来说,不管是画画、做手工,还是讲故事、做游戏,绝大部分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锻炼孩子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而非获得一个统一的成绩。


又如笔者学生很喜欢的英国绘本《我不知道我是谁》,兔子达利通过观察各种动物和一系列的事件,最终相信自己是一只兔子。国外这种通过亲身经历去发现自己的童书很多,从侧面印证了西方社会鼓励孩子寻找自我的教育理念。


网络截图


培养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


一个人做任何事都需要动力,而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可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



据各种研究数据表明,内在的学习动力比外在的学习动力更重要。内在学习动力不仅能让孩子在当下的学习过程中更专注,甚至能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持续学习和进步。


相反的,外在学习动力即使能让孩子暂时坚持学习,但是不足以让他们在学校以外自发学习。而且过分依赖外在学习动力,甚至会让本来对学习感兴趣的孩子逐渐丧失内在的学习动力。


比如笔者接触过的一些不喜欢学中文的华裔孩子,他们并非从小就反感中文,相反地,由于他们的家人会说中文,他们有很好的基础和一定的兴趣。


然而,很多孩子被送到传统的、枯燥乏味的中文学校上中文课,久而久之,他们原有的学习动力逐渐消失。虽然很多家长试图用奖励或惩罚的办法逼孩子坚持,效果也是相当的不理想。


又比如很多人追捧国内严格的基础教育,认为国内的孩子算数快、认字多,远超国外。然而,每年高考之后都会出现的扔书、烧书现象,在国外闻所未闻。


青少年对这种野蛮发泄的需要,应该可以为国内大学生沉迷游戏以及中国成年人阅读量世界倒数提供一些解释。


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虽然孩子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西方教育同时强调对孩子抗压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培养。


很多时候,孩子的兴趣好像来得快,去得更快。但当孩子主动学了半年钢琴以后,提出“不喜欢“了,孩子是真的彻底丧失了学习兴趣,还是因为畏惧练琴的困难而想要退出,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西方教育提出老师和家长应该通过鼓励和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接受挑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克服困难并享受到成就感。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孩子对学习本身产生积极的印象,变得更热爱学习。


  重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与中国文化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截然不同,西方教育认为家长才是唯一有权利为孩子(尤其未成年)做决定并负责的人,学校和老师只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辅导。


如果孩子需要额外的练习或者拔高,都约定俗成地由家长自己负责。这样的区别,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中国家长移民以后,对国外的学校产生了诸如管理松散、不负责任等评价。


比如笔者所在的澳洲,孩子从学前班开始学习英文拼读。虽然老师在课上会讲授字母表和拼读规律,但孩子真正的练习是通过每天带回家的分级读物完成的。阅读分级读物的过程和质量完全由家长负责,老师很少询问,也基本不会干涉。


分级读物


并且并非只有便宜的公立学校会这样做,大部分的私立学校也是如此。但这并不能说明外国老师不负责任,而是代表了他们对每个家庭的尊重。因为并非每个家长都认为乘法口诀或者打网球是必备技能,只有家长才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付出额外的精力。



结语


长久以来,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牵扯着每个家长的心。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产生为孩子选择更优质的教育环境的愿望是非常自然的,也应该被理解和支持。


然而,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因为语言障碍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滞后现象,以及无良商家的不是宣传炒作,家长很容易陷入对西方教育的误解。


笔者在这里要建议家长在考虑孩子留学或全家移民的时候,多做研究,不懂就问,并且全面考虑所有家庭成员是否能够适应西方教育对学习不同的定义和期待,切忌削足适履,事后悔恨。


即使孩子在海外学习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家长抱持着开放的心态,与老师和校方及时有效地沟通,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而家长以身作则、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孩子也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


 


  你不接受“快乐教育”,是因为你一直误解了它

▶  为什么说最好的基础教育在中国,最差的也在中国?

  国际教育界最权威榜单出品人:你越追逐名校,越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000+篇优质文章




外滩教育联合

美国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总教练、 

卡内基梅隆大学数学系罗博深教授 

带来《概率入门》课


12节课程视频+视频配套练习

首次在课程视频中插入练习题

通过交互式练习与小颗粒度学习

让孩子不掉队,

在概率的世界里挑战直觉!


点击下图   了解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