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开学第一课”,首先要谈什么?
看点 央视开学第一课播出后,朋友圈被吐槽声刷屏,播出时间长以外,广告多,内容也不尽如人意。然而吐槽完后,真正的“开学第一课”该怎么上呢?澳大利亚一所中文学校校长Jessica认为,首先是要帮助孩子建议“学习人格”。今天是开学第一天,下文中她根据澳洲全国幼教大纲,配合相关绘本、书籍,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帮孩子从小养成积极的学习人格。
文丨Jessica 编辑丨李臻
文章开始前,我们先来看三个场景:
场景一
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们在练习涂色。M三下五除二涂好跑去玩了,他的画很多颜色涂出了线外。A坐在那里一直不肯开始,他说“我不喜欢涂色,因为颜色一直跑到外面。”
场景二
中文课最近学了比较有难度的词汇,对每个学生都是不小的挑战。学生E问“我每天都读一遍单词,就能记住对吗!”学生O皱着眉头说“这些单词太难了,我肯定记不住。”
场景三
C向J请教雅思作文高分的秘诀,J说自己是通过大量的背诵范文提高成绩的,C说“我从小就不擅长背诵,看来我的作文是没救了。”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猜想哪几个人的学习更有成效。
学习的时候,知识并不会像水一样,简单地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一个人对自己和学习关系的解读和态度,即积极或消极的学习人格,就像闸门一样,无时无刻地控制着水流。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位老师常常会教出成绩截然不同的学生。虽然老师给予的知识量相同,但学生心里的闸门高度导致Ta能够有效吸收的知识量不同。
幼儿期不仅是孩子学习走路、说话的关键期,也是Ta学习人格形成的开端。下面我就根据澳洲全国幼教大纲,配合相关绘本、书籍,来分析一下如何帮孩子从小养成积极的学习人格。
积极学习人格要尽早培养
一个人的人格简单来说包括三个方面:
· Ta与世界和他人的连结-“我在哪儿”;
· Ta自身的存在-“我是谁”;
· Ta对未来可能性的解读-“我要干什么”。
婴儿出生后,很快就能分辨自己和其他婴儿哭声的不同,一岁左右就能从镜子的反射中辨认自己,这些现象都表明,孩子人格形成的开端非常早,早于Ta对说话和走路的学习。
与此同时,孩子的学习人格也在快速形成。即使还没开始写字、算数,新生宝宝每天与人互动、玩玩具甚至是吃饭、穿衣的日常活动,对于Ta来说都是学习的过程,会直接或间接地对Ta的学习人格产生影响。
虽然幼儿期是孩子学习人格养成的开端,我们目前对此关注甚少,远远少于对他们营养和健康的关注。事实上,大部分的孩子在入学的时候,已经携带了不同类型的学习人格,在开始上课的第一秒,他们的学习人格就在影响他们的学习方式和质量。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从二三年级就表现出畏惧困难、注意力缺失甚至是厌学的问题。
与基本的人格类似,一个人的学习人格就是在特定的学习环境(如某学科)里展现的人格特征,同样包括:
· Ta的学习与他人和世界的连结-“我在哪儿”;
· Ta对自己学习的解读-“我是谁”;
· Ta对自己学习潜能的判断-“我要干什么”。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通过这三个方面,帮助孩子从小培养积极的学习人格,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我在哪儿?-与他人和世界的连结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
-亚里士多德
正如上述,人类的本质是社会性,因此人格里所说的“我在哪儿”并非一个人物理空间上身处何方,而是Ta如何与他人和世界相连结。澳洲将此列为幼儿教育五项学习成果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虽然这种与外界连结的意识十分重要,但大家关注的重点大多在孩子的社交、沟通、协作等能力上,时常忽略了孩子是否能把自己的学习也有效地与外界连结,成长为森林里参天大树的一员,共享阳光雨露,而非偏居一隅,顾影自怜。
帮助孩子以宏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习,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
1. 在集体中学习
想要孩子的学习与外界连结,首先要让Ta有机会接触外界。集体的学习经验,可以增强孩子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如果孩子跟其他的学习者成为朋友,也能够大大增加Ta坚持长期学习的积极性。
用我们在澳洲的中文课做一个例子。在孩子上中学以前,我们只提供小班集体课。集体环境对于孩子学习语言这种交流工具尤其重要,Ta有沟通表达的意愿才有学习的动力。相较于单独面对一位成年人(老师),与同龄人在一起讲故事、唱歌、做游戏,孩子会更愿意打开Ta的耳朵和眼睛。
即使是那些需要一对一强化的兴趣爱好,比如乐器、书法、绘画等,孩子也需要有机会接触到其他的学习者。在澳洲,几乎所有的课外班都会定期组织聚会、演出和比赛等活动,让孩子跨出自己的小世界,成为汪洋大海中的一颗小水滴,与其他的水滴一起往前奔流。
推荐绘本《大家教给我的》,通过可爱的小动物,帮助孩子理解如何向他人学习。
2. 培养自己寻求帮助的意识
每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帮助,成功的学习者能够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并且主动寻找帮助。孩子越早学会这项辅助技能,Ta的学习过程就能够更平顺。
在澳洲,大部分的幼儿园和兴趣班在接受新学生的时候,都会组织参观日、迎新日,不仅向家长,也向孩子讲解新环境的设施、人员以及简单的工作流程,以防他们需要任何形式的帮助。大家不会因为孩子年纪小,就跳过向Ta讲解的步骤,因为这种意识和能力需要Ta通过一次次的亲身参与而建立。
即使孩子没有机会参与类似的活动,我们也可以鼓励Ta多思考自己学习环境的组成安排,谁可以提供哪种类型的帮助,以及如果向他人传达自己需要帮助的信息。
推荐绘本《我好生气》,通过如何有效地抒发情绪,训练孩子学会寻求帮助。
3. 体验学习的用处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成年人的人生经历远比孩子丰富,所以能清楚地看到学习的用处,但是孩子往往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没有机会体会到自己付出的努力和辛苦有什么实际的作用。
我记得,中学时,有一段时间我陷入了“学习无用,打工也可以很快乐”的牛角尖。我妈直接把我带到她朋友开的饭店后厨,问我“厨师和送餐员的工作并不比任何人低贱,但很辛苦,你是否能忍受呢?”但剧烈的热气和油烟的包裹中,我选择好好学习。
当然,体验学习的用处并非一定要如此的“发人深省”,它可以是做一个小实验(化学),建一个小机械(物理),参与一次漫画比赛(艺术)等等。最重要的是,孩子能够亲眼见证自己学习的成果,将学习与真实世界连结。
推荐绘本《人和工作》,帮助孩子明白学习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
我是谁?-对自己学习的解读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单纯知道自己的名字和年龄远不足以建立完整的学习人格,Ta需要有向内观察自身的意识,读懂自己在学习上的性格特点,依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养成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这一点,在澳洲幼教大纲里也有明确的强调。
1. 观察自身的意识
真正有效的学习并不是被动地接收外界给予的知识,而是从自己的目标和特质出发,主动地寻求并匹配匹配资源和帮助的过程。意识到自己的独立存在,进而养成审视自己的习惯,会帮助孩子避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陷阱。
初中的时候,我在学校被选入了奥数班,但是上了两节课以后我就果断退出了,并且产生了“我不适合学数学”的想法,因为我感觉除了我以外,班里其他人都能跟得上老师极其跳跃的思维。多年以后,我才发现,我是当时班里唯一一个不上课外补习班的学生,所以很多基础知识我完全不懂。
如果当时我能审视自己,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并且寻求老师和家长的帮助,可能我就不会轻易地放弃,因为现在的我其实并不痛恨数学。
推荐绘本《我不知道我是谁》,一个有趣的故事帮助孩子认识到不同身份特征的共存可能。
2. 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世界上其实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方法,让每个人以同样的速度达到目标。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放到学习的语境里,就是说不同的人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获取知识、提高成绩。那么,孩子只有对自己的性格有大概的了解,才有可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学习之路。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并不像听上去的那么复杂。就像下面Talkabout for Children这本书推荐的那样,孩子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来一步步地了解自己。最重要的是,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不同,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不能削足适履。
3. 养成学习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想要孩子把学习融入自己的人格里,就要尽早让孩子独立地在学习上发表意愿,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小到一本故事书的挑选,大到为某场考试准备多长时间,这些点点滴滴都能让孩子通过亲身经验,把学习的成就感和挫败感与自己联系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鼓励孩子学习自主并不代表家长对孩子撒手不管,而是要放弃对孩子学习的无条件要求,改成对孩子有技巧的引导。我父母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让我从小明白学习是我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那就是“千万不要为我们而学习。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跟我们无关”。
我要干什么?-对自己学习潜能的判断
2016年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对于自己在某一学科上的潜能判断越高,比如“我很擅长学英语/数学”,Ta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考试的焦虑感就会越轻。
这个道理虽然容易理解,但是如何让孩子保持学习的信心,尤其在遇到挑战、受到挫折以后,还相信自己有进步的能力却是一件很棘手的事。我在奥数课受阻后,为自己贴的“不适合学数学”的标签影响了我整个求学生涯,直到工作以后,每逢遇到需要逻辑推理的任务时,我都会提前预设自己会犯错。而这种消极的心态,也很容易变成孩子不愿尽力、合理化错误的借口。
大部分的孩子,在入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人格。在与家人的日常相处中,他们通过耳濡目染,学习了解读成功和失败的方法,在学校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可能进一步加深他们原有的学习人格。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成绩好的孩子心态也更积极,而很多成绩差的孩子心态也很消极。
想要孩子养成积极的学习人格,相信自己的潜能,从小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非常重要。“成长型思维”是一种认为人的能力(包括智力)会随着学习而增长的思维方式。而与之相反的“固定型思维”则认为人的能力(尤其是智力)是天生的,很难通过后天努力发生变化。
关于“成长型思维”的具体分析,可参见我以前的文章《关于“你真聪明”的残酷真相,看完再也别对孩子说了》。简单说来,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学习态度更积极,遇到挫折时抗压力越高,应对能力越好,自然更有可能发挥出学习的潜能。
家长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扬和鼓励方式,来从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推荐书籍《终身成长》,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经典著作。
结语:每个孩子都能建立积极的学习人格
文章一开头提到的孩子O,刚入学时消极学习人格特征非常明显,学习效率和成绩都不尽如人意。
但是我在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刻意询问其他的孩子遇到困难怎么办,也会分享我自己学成人芭蕾时需要付出的额外努力,帮助O学会从自己消极的情绪里暂时脱离,积极思考如何克服困难。
两年过去了,O的学习人格有了极大的改变,心态更加积极,眼界也更加广阔,而成绩也在稳步提高。
▶ 这所学校没有教材和考试,靠什么教出了能力和成绩兼具的学生?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000+篇优质文章
外滩教育联合
美国加州"教师成就奖"得主Ms.Sun
结合美式最经典分级读物
打造首款面向少儿启蒙的英语分级阅读课程
《少儿英语分级阅读课-Level 1》
点击下图 了解购买
▼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