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吧!今年76%的考生都能上大学!本科录取率各地平均达48%!可是,上大学还有意义吗?
| 政策 • 信息 • 考点 • 试题 • 方法 |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高中生学习
据高中生学习(ID:sszzbg)统计,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总招生计划为701.7770万人[其中本科353.4270万人,高职(专科)348.3500万人]。而2017年高考,全国共有923.42万考生报名(含参加各类高职院校招生的三校生)。计算得出的今年全国高考总录取率如下:
根据总录取率和各省份考生人数、招生计划数,计算得出的今年各地高考录取率预测数据,见下表:(数字逆天!请大家保护好自己的小心脏!)
上表中的各项数据及政策依据如下:
这个数据由两部分组成。包括各地所属普通高等教育(地方高校)和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等教育(部属高校)招生计划人数。两者相加,就得出了分省总招生计划数。
一、各地所属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653.6340万人[本科328.2190万人、高职(专科)325.4150万人]。
在各地所属高校方面,作为考生大省的广东,共安排计划48.1430万人,居全国之最,其次是山东48.0650万人,第三是河南45.5580万人。
二、部属高校招生计划48.1430万人[本科25.2080万人,高职(专科)22.9350万人]。在部属高校方面,作为绝对主力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招生名额“当仁不让”占据首位,达32.4780万人(本科32.2170万,专科2610人),其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30110人,第三是工业和信息化部29245人。
特别提醒 部属高校招生计划只按高校所在部门进行了划分,部属高校分省分学校的本专科招生计划还在陆续发布中。总表中的各省招生总计划,为本号根据2016年数据进行的分析和预测,最终以实际招生计划数为准。
除了公布招生计划,教育部还对2017年高考的录取率做出明确承诺——
有人说,现在考上大学也很难改变命运,不像以前,参加高考,就是考上专科也改变命运。
这话,也对也不对。1977年,中国高考人数570万人(恢复高考第一年,报考者众多),录取27万人,录取率只有5%。能考上的可谓凤毛麟角。但到了2015年,全国高考人数为942万,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接近76%,部分地方高考录取率超过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0%。还希望考上大学就获得“特殊身份”,已经不现实了。
但社会对高考的“改变命运观”,却没有很大改变。在高考进入40周年之际,社会上对待高考的看法,从以前考大学独木桥,逐渐变为考名校独木桥——不是要上一所大学,是必须进重点大学、名校。
当高考变为名校争夺战后,再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都难以缓解高考焦虑。分析985高校、211高校、重点大学的录取情况,目前每年的录取率大致为2%(每年985高校录取计划为19万人左右)、5%、8%,也就是说,211院校的录取率与1977年的考大学总录取率相当。
换句话说,用改变命运来观察当下的高考,很多人(学校办学者、老师、学生、家长)会认为考上重点大学,才是考上大学;考上985/211院校,才可能改变命运。这样的高考竞争显然是激烈的,尤其相比40年前、30年前,各种应试装备(补课、培训)都更“先进”,竞争也就白热化。
于是,虽然25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都纳入计划招生,授予国家承认的文凭,可有的却被学生、家长视为“烂大学”,不是因为学校办得不好,而是被认为层次低。
为考上一所更好的大学,每年高考都有大量复读生。据统计,恢复高考30周年之际,2007年的高考复读生达300万,占当年高考报名人数(1010万)的30%,一些公办学校招高复班,甚至影响到了正常办学,也被认为制造高考不公。教育部由此发出禁令,禁止公办高中招高复生。
但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良好的解决,舆论普遍认为,现在的高考录取制度下,包括志愿填报方式的影响,容易出现高分落榜,学生和学校没有充分的双向选择,学生经常被录取进自己不感兴趣的学校与专业,等等。
为此,从2008年起,教育部在全国各地推行高考平行志愿录取,这降低了传统志愿录取方式的高分落榜风险,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也一定程度减少了高复需求。但是,想进更高层次、更好大学的高考梦想,还是让很多已经上线学生选择复读。被称为“亚洲最大高考工厂”的毛坦厂中学,每年招收的复读生就接近万人,这些复读生,有的是上了三本线,想读二本,有的是进了二本,想读一本。
追逐名校,从好的一方面看,可以给人动力,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却在制造应试的漩涡。一些在求学阶段感到进入重点大学无望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初中就萌生辍学念头,在一些农村地区,初中辍学率回潮。中考没有考入普通高中,进入中职的学生,容易有受挫感。
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在一些地区,中职还被视为差生才接受的教育。在高考改变命运的心态中,社会要形成“淡化学历,崇尚技能”的氛围,十分困难。这会直接导致教育的质量和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更严重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存在十分功利的教育观,即升学有用,读书无用。
四十应不惑,但如果高考一直背负着社会赋予其“改变命运”的沉重使命,就会依然存在诸多困惑。或许,只有整个社会意识到,高考不能再改变命运,也不该承担改变命运的功能时,只有消除对不同类型教育的歧视,消除社会对人才评价的学历歧视时,高考升学、进哪一类学校,才能变为学生自主的选择,而不是唯一的“成才出口”,这样的高考才会“不惑”。
严正声明 本文由高中生学习(ID:sszzbg)编辑整理,转载请标明准确出处。否则,本公众号将使用媒体监督和法律诉讼的手段,追究一切侵权责任!
填志愿千万别扎堆!大学报考热度榜&热门专业解析/就业方向/报考指南!教育部门权威发布
投稿邮箱 / 536241253@qq.com
商务合作QQ / 5426727
↓↓点击 "阅读原文",最适合你的学习资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