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最新时评精选12篇!据说看完就能攻克【任务驱动型作文】!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本号!
更多提分宝典 即将陆续推出
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
《战狼Ⅱ》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不论最终定格在什么数字,阳刚硬派的《战狼Ⅱ》已经刷新了产业高点,也将电影对“中国故事”的书写,放在了新的语境。
时 评
解码《战狼Ⅱ》,我们一定绕不过它经典动作类型片的视听语言。宏大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凌厉的剪辑、酣畅淋漓的动作设计,形成了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的工业水准。从为一个镜头连续跳海26次的执着,到坦克、飞机道具要求逼真的严格,都标注着《战狼Ⅱ》的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
也要看到,不论如何贴近一些国外动作片的外形,《战狼Ⅱ》塑造的依然是中国主旋律的魂。《战狼Ⅱ》塑造了冷锋这个非典型的中国军人形象,他铁血却不冷酷,重感情有情趣,他以自己的勇敢和智谋,阐释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价值。
尽管故事还可以完善,细节上也还可以打磨,但这部影片仍然用以上两点,切中观众的心弦,创造了票房奇迹。《战狼Ⅱ》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真实的世界好比汪洋大海,电影人借由镜头在大海中养鱼,这梦的内外连绵相通。如果说15年前,一部《英雄》以超过2亿元的票房,“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那么15年后的这个夏天,《战狼Ⅱ》如同又一颗探路石,测试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度,也再次验证了中国电影与观众、与时代一脉相连的命运。海外撤侨,曾经在现实中激起人们“亲吻大地”的感动,今天在银幕上一样引发观影热潮,说明生活在中国崛起的时代,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讲述。
诸如《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这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让我们感动与惊喜、震撼与仰望。在这个被命名为主旋律的影像世界里,有命运与时代的激烈冲撞,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追求,有以明丽的光芒照亮的人性角落;那些英雄们苦度长夜的智慧与坚韧,是我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永不迷失的石路,是我们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涉渡之舟。那些平凡英雄的命运轨迹,对美好的追求,对真与善的守护,对梦想的接力,无不回应着大时代的呼吸与脉动。
无论何时,人们对故事的需求都是不可餍足的,同时依然希望在大银幕上寻找感动与力量。美学家苏珊·桑塔格曾将电影比作一种“世界观”。这块大银幕,既是抚慰情感的心灵鸡汤,社会历史的万花筒,也是“铁盒子里的大使”,民族国家的面孔。归根到底,它既是艺术也是生活。从这个层面看,再宏大的价值,再宏阔的命题,如果失去了对当下生活的触摸,失去了对时代人心的描摹,也不过是脱离了土壤的花朵。而只有那些生长在大时代脉络上的故事,才能够真正直抵人心。
是的,电影的触角最终指向人。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都期待这书写为我们许下一个光明朗照的未来。
现在算经济发展的账,就要把生态修复的成本算进去,否则,不仅这一代人要承受生态破坏之苦,子孙后代仍然要花更高的代价去修复和改善生态。
最近,中央环保督察组向各省反馈督察情况,通报了一些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比如,企业超标排放,政府却帮其弄虚作假;政府以会议纪要形式违规干预环境执法;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违规建别墅,政府为其补办手续……为啥明知故犯?一些干部甚至还振振有词,怕影响经济发展。
时 评
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市场可能还不小。有些地方面对环保督察,不但不清理“土政策”,甚至出台新的“土政策”,原因就是担心会影响经济增长。问题是,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只算了财政税收的小账,而忘了算污染对当前生活及后世子孙的影响这笔大账。
其实,只要把眼前的蝇头小利和生态修复放在一个天平上称一称,马上就能看出这种借口的荒谬之处。最近,媒体报道了桂林地区采石挖沙的教训,几年来创造的税收不过约100万元,而生态修复却花了近1000万元。“山水名片”遭到破坏,当地干部都连连叹息,“真是得不偿失”。
可见,以发展经济之名纵容环境破坏,不仅仅是一种短视,更是在推卸责任。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一种必需品,马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活环境却无多大改观,甚至还一天天变坏,这是不能允许的。换句话说,以前我们对环境的欠账,迟早是要还的。因此,现在算经济发展的账,就要把生态修复的成本算进去,否则,不仅这一代人要承受生态破坏之苦,子孙后代仍然要花更高的代价去修复和改善生态。
生态是一笔“脆弱的财富”,要给后世发展留下足够空间,但也不是说当代人的需求就可以置之不理,关键在于度与量的平衡、用和补的协调。一棵树成材需要十几年,而砍伐只需要几分钟,无论从生长与消耗的对比看,还是从抚育和利用的价值看,修复和保护生态的成本远远大于开采。如果只开发不保护、只利用不修复、只污染不治理,“吃多少就要吐多少”,甚至更多,这样的财富置换并不经济。只有树立适度适量的原则,“用”与“补”协同进行,才能避免生态产品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的尴尬。
修复和补偿生态是系统性工程,不只要修损伤、补不足,更要找到新的替代发展方式。已然亮起红灯的生态区,在补历史欠账、发展欠账的问题上不能含糊,也要在体制机制上形成合力,明确补偿与修复的标准、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法律法规等,想办法走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发展模式,否则容易走上老路。
我们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因此,资源开采也好,旅游开发也罢,还得有底线意识。这不只是说,必须绷紧绿色发展的红线,还要意识到,放到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期看,以环境为代价去求经济发展,其实是不经济的。只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历史责任,才能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以全域的、全民的、全面的绿色化,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生态文明新阶段。
一位林场职工说,小学时开始种树,它们都几十岁了,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就一定要回来,人是树,树也是人。这种造树情愫,寄寓了一种价值,即“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我们渴望的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位置不可替代,越早学会与它共存共生,我们才能越快把人人向往的美好生活拥入怀中。
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的氛围,才能让奋斗的目标变成现实,让励志的寄语激励前行。
经由人生冶炼的肺腑之言,更易引发灵魂深处的共鸣。近日,河南省实验中学开学第一天,教室黑板上一段落款为“农民工致所有的莘莘学子”的留言受到追捧。“不奋斗,世界那么大,你靠什么去看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片海,自己不扬帆,没人帮你启航”……尽管寥寥数语、字迹潦草,却“胜过千言万语,让人震撼”,被该校师生当作开学最好的班会主题。
时 评
这段“舍不得擦去”的励志寄语,出自一名粉刷墙壁的农民工之手,既表达了对中学生莫要辜负时光的衷心嘱托,也夹杂了鞭策自己“知来者之可追”的美好愿望。与其说是一碗回味无穷的心灵鸡汤,不如说是一个传递“知识改变命运”观念的通道,学子们可以从中觅得扬帆启航的动力,成年人也能重拾继续奋斗的决心。其中蕴含的人生向上的密码,正是这段劝学留言最发人深省的力量。
“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这种力量的根源,来自对知识价值的笃定。有人曾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如果在最好的年华错过知识的积累,在前行的路上缺乏求知的后劲,书写人生篇章的过程往往会举步维艰。农民工“金玉良言”的走红,印证了人们对知识价值的真切认知,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深信不疑。
小到个人的命运转折,大到民族的复兴进程,知识带来的改变随处可见。去年,来自湖南的何江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说,因为知识的眷顾,自己实现了从“农村娃”到“高材生”的蜕变;今年,国产大飞机飞天、国产航母下水、天舟翱翔太空、量子通信惊艳全球……创新发展与知识的价值交相辉映,照亮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前景。这些正在发生着的鲜活故事,是促使农民工在忙碌之余一挥而就、表露心迹的底色所在,也是最能说服人心的事实论据。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尽管重视知识的价值是时代的公约数,但在现实中,求知者的境遇却时常不尽如人意。今年全国两会上,
正因如此,去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根据最新统计,今年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达10万人,同比增长9.3%。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知识创造价值的氛围,才能让奋斗的目标变成现实,让励志的寄语激励前行。
“知识的确是天空中伟大的太阳,它那万道光芒投下了生命,投下了力量。”黑板上的粉笔字迹或许终将褪去,但对听闻过这段留言的人来说,那透过文字震撼人心的力量永远不会消散,对知识的信仰将历久弥坚。
既保证精英体育调动资源、培养人才的赛事杠杆作用,又确保群众性比赛高水准举办、高品质感召的价值引领作用,是一件需要智慧与担当的事。
全运会,离普通人越来越近了。这是8月27日在天津开幕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带给人们的切实感受。
时 评
本届全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共有6650名参演人员,99%是普通市民与大学生,专业演员仅有几十人,以这样的演职人员队伍呈现一场精彩的演出,人们感觉既亲切又贴心。而在此前进行的全运会群众性项目比赛中,直接参加海选和各种选拔的运动员已经超过千万人,进入全运会决赛的有7712人,体育爱好者以这样的规模与声势走到全运会舞台中央,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向体育爱好者敞开参赛大门,增设19个群众性比赛项目,这是新一届全运会最引人关注之处。打破壁垒,开门迎客,就是要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办赛要求,就是要满足体育爱好者在全国最高水平综合性赛会上一展风采的参赛需求。而这一创新举措直接改变了全运会只为精英体育服务的固有印象,全运会从此接了地气、添了活力。
实际上,在全运会上增设群众性比赛项目,起步之初并非都是掌声与喝彩。毕竟,过去20年内,全运会与“奥运争光计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任何对这种关联产生影响的举动,都不可避免地招来质疑与反弹。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到既保证精英体育调动资源、培养人才的赛事杠杆作用,又确保群众性比赛高水准举办、高品质感召的价值引领作用,也就成了一件需要智慧与担当的事。
历经58年发展,全运会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办赛模本,与时俱进是其真实写照。面对近年来全运会上屡禁不止的各种问题,面对人们对全运乱象的种种议论,全运会改革其实早已提上日程。但怎样改才能更好地发挥全运会的平台聚合作用,怎样改才能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理论探讨并未成型,体育界内部也没有完全形成共识。这一切在本届全运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增设群众性比赛项目、邀请华侨华人参赛、鼓励跨单位组队、实施军地共同培养运动员等8项改革举措,其力度之大、决心之大,确非以往所能比拟。而改革的着眼点就聚焦于打造开放包容的赛事平台、探索多出人才的有效路径,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有机结合、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全运会开门办赛,既是对群众参赛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是在新时期获取群众支持的恰当方式。如果说,向群众敞开参赛大门只需要下决心就能做到,那么,引领更多人走向奥运赛场则是相对难以完成却又必须完成的任务。毕竟,大型运动会从来要靠成绩说话,即便是群众性比赛项目,要玩得高兴也要玩出水平才叫本事。对于专业选手来说,不认为群众性比赛抢了自家风头是胸怀,以自身优异赛场表现为赛事做贡献则是本分。至于相关改革与创新举措,既要适时监测具体成效,也要择机做好调整和推广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
这几天,随着大型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的热播,法治再次成为社会热议的高频词。
时 评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蹄疾步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顺利推进,放眼神州大地,一幅五彩斑斓的“法治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中国立法的铿锵脚步。无论是加强重要领域立法,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还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完善;无论是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克服立法部门化倾向,还是最大限度地开门立法,以最大诚意汇聚民意,这五年,中国立法越来越适应时代发展,越来越满足现实需要,越来越体现党心民意,越来越展示中国特色。扎实的立法为法治中国奠定坚固基石,提供重要支撑。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法治政府的高效务实。无论是大刀阔斧地推进“放管服”改革、刀刃向内开展政府“自我革命”,还是下大力气推进政务公开让政府与百姓零距离;无论是扎实推动电子政务发展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还是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权力不再“任性”,这五年,权力运行日渐步入法治化轨道。“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从理念到行动, “法治政府”骨架更加稳固,气质更加从容。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司法改革的执着坚毅。无论是排除困难推进员额制改革,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办案一线,还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的检验;无论是全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立案难”,还是打出组合拳让“老赖”寸步难行,破解多年未解的“执行难”,这五年,司法改革向深水区迈进,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这五年,人们感受到法治社会的深入人心。无论是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动领导干部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还是将法治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无论是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还是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这五年,法治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正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上下同欲者胜”,在法治中国的征程上,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党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我们坚信,在以
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8月23日,以“创新创业创造,迎接智能社会”为主题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时 评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共享经济不仅要把选题找好,更要把文章做好。在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
继共享睡眠舱、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共享模式之后,有高校学生推出共享厨房,某公交站台惊现共享马扎。日前,又有“共享健身房”出现在北京一小区内。在四五平方米的空间内,有空调、空气净化器、跑步机、电视等设备,扫码支付后即可进行健身。共享业态究竟能释放出多少可能性,引人遐想。
时 评
“逻辑可以让你从A走到B,但想象力可以让你走到任何地方。”不得不承认,那些共享模式“操盘手”具有强大的想象力,他们有相时而动的市场敏感,也有说干就干的行动力。一个个共享模式的破土而出,不仅让创业者行走在共享新业态的前沿,也丰富了共享模式的内涵,这正说明共享经济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用户所需,就是共享的土壤。共享单车的出现,恰是瞄准了城市交通“最后一公里”难题;约一帮朋友唱歌越来越难,迷你KTV应运而生;对食堂饭菜不够满意,干脆来个共享厨房;嫌健身房太贵或太远,那就在家门口建造一个私人化的健身空间……一定程度上说,有需求就有市场,用户所想,就是创业者所向。紧扣市场脉动,聆听用户心跳,正是共享模式生机勃勃的根本原因。当一些人抱怨市场低迷、缺乏机遇的时候,不妨想一想转益多师;当有的人慨叹创意枯竭时,也许该问一问自己有没有“脑洞大开”?一个开放且有无限活力的市场经济,为所有人提供了展现才华和比拼创意的舞台。
共享模式的风生水起,吸引着资本大举进入,让不少资本把共享模式当成最能变现的风口。有投资团队在一个小时内就决定投资某共享健身项目,并完成了打款,足可见共享模式的吸引力。资本流向固然是由市场决定的,但同时也要注意,比抢占地盘更重要的,是如何守住、守好地盘。在这方面,一些新兴共享模式显然尚未做到尽善尽美。比如,有的共享健身房名不副实,仅有一台跑步机,以至于有网友谑称“把跑步机搬到小区里,就是健身房吗”?而一些共享项目也因管理不当极其耗费资源,引发公众担忧和遗憾。凡此种种都提示人们,共享经济不仅要把选题找好,更要把文章做好。
把共享经济的文章做好,不能只是把共享当成噱头,只拿共享说事而缺少真诚。对创业者与资本来说,在商业布局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下服务,尤其是向用户提供良好体验,否则辛苦抢占的先机有可能得而复失。而对相关部门来说,监管是共享业态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容有失。以让“青少年想唱就唱”的迷你KTV为例,它的出现满足了年轻人的个性诉求,但也给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提出了管理难题,比如,经营者是否应该取得相关许可?备案制管理让新业态飞速发展,未成年人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回答好这些问题,是规范共享经济的题中之义。
作为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共享经济遍地开花,一方面说明中国市场蕴含着巨大活力和机遇,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要给新鲜事物以充分的成长空间。这同时也是一个完善市场机制、调整政策法规的机会,可以让随后出台的监管政策更加公平有效。对共享经济多一些包容,它们就会走得更从容。同时,包容不是纵容,依法依规监管好共享项目,让用户获得更舒适的体验,它们才能拥抱更加广阔的前景。
实现“网络文学+”良性发展,需要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营造更为健康向上的互联网环境、夯实自身的文化基因。
网络文学出现在中国互联网世界已有20个年头。日前,首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吸引人们思考网络文学的使命与未来。而本届大会“网络正能量、文学新高峰”的主题,也意图引导网络文学正向发展,构建网络文学发展生态圈。
时 评
由最初的网友自娱自乐,到如今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图书,改编为影视作品、游戏、动漫及相关产品,进而带火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令人惊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3.53亿,其中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规模为3.27亿。经过20年培育,中国网络文学市场实现了内容和用户层面的双爆发。与此同时,随着网文IP对影视、游戏等行业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网络文学已经进入融合发展时代。
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根植于文学的多元空间。作为一种原创文学和大众文学,网络文学表达比较自由、题材更加丰富,从其出现之日就吸引了为数众多的读者。很多人是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感受到网络文学的魅力,此后又出现了诸如仙侠、盗墓、探险、玄幻、穿越等多种类型题材,诞生了《悟空传》《鬼吹灯》《甄嬛传》《诛仙》《步步惊心》等一批网络爆款小说。目前,网络文学已经实现了多点输出,比如今年的超级剧集《春风十里不如你》《军师联盟》等,已经实现了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学的内容联动,观众在追剧的同时也能阅读原著小说,实现了以网文IP为核心的全链路生态。
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网络文学+”的成功有赖于中国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水涨船高,以及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拆除了横亘在写作者与读者之间无形的墙,扩大了供需两端的需求与空间。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创建了读者按章付费的商业模式,此后,打赏、月票等付费模式逐渐完善,并为各大文学网站所借鉴,从而使网络文学的读者也参与到作品创作过程中。如今,网络文学已经探索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写手变现获利的途径愈发丰富,部分“大神”的年收入已远超传统文学作者;各个环节被重塑,分工明确,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条。
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开拓“网络文学+”更为广阔的前景,依然任重道远。目前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套路化严重,创作数量虽多但精品太少,抄袭、借鉴现象泛滥,侵权成本过低。部分写手为了流量而打擦边球,低俗、色情等现象,亦有损网络文学的形象。而且,如今网络文学整体热衷于架空、玄幻、穿越等幻想类型,缺乏对现实的观照,脱离现实社会基础,显得根基不稳,读起来虽然很过瘾,社会价值却很有限。因此,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实现“网络文学+”良性发展,当务之急要建立起更为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整个行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同时营造更为健康向上的互联网环境、夯实自身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一大批中国网络小说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各地的拥趸,仅英文翻译网站Wuxiaworld就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跟读,点击量超过5亿。这一巨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当代中国文化创造力的一个侧影,同时也启示我们,面对“网络文学+”的无限可能,我们更应树立文化自信,释放出更多文化创造力,让网络文学拥有我们时代的使命感,多出精品,为文化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观校园应该以充分保障教学秩序为前提,这也正是为了让全社会能够更好地共享大学的知识产出。
这段时间,一条“一家四口坐快递车混进清华校园”的新闻广泛流传,折射出暑期名校游的现状。烈日炎炎,北大、清华等名校又成了游览胜地。一种相聚,两处焦虑:游客排着漫漫长队,学校想着如何有序。
时 评
名校,考名校,参观者中最多的还是带着孩子来的家长,背后折射的是普遍的名校情结。从体验教育的角度看,一次成功的体验,可能胜过十次无效的说教。通过带孩子感受名校风采,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这与其说是名校迷信,不如说是一种正常的文化心理需求,是人之常情,也无可厚非。
然而,与一些国外大学城相比,国内不少高校的空间承载力较弱,况且暑期还有不少师生在校工作学习,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有限开放。比如北大,团队进校只能预约,个人只能排队进入。如此一来,进校就变成了稀缺资源,给黄牛生意留下了空间。但即便限流,校园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仍然受到挤压,给学校管理带来不小压力。就像每年武汉大学樱花节,总是因人满为患成了“樱花劫”,武大不得不为学生开辟专用通道。
优质资源永远稀缺,这是公理,无论升学还是参观,名校校门总比社会需求要窄。学校有苦衷,游客则有怨气:“凭什么不让自由进?北大清华可是全国人民的。”确实,高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财政开支,最终由纳税人买单。但是,公立大学的公共性并不等于资源共享的任意性。如何平衡公立大学的公益属性和校园秩序,既顺应人们的参观诉求,也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回到对大学本质的思考上来。大学何为?培养人才为上,输出智识为重。这也是名校被仰视的根本原因。一旦基本的教学秩序得不到保障,对于全社会来说,就会因共享泛滥而变得不经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人们说“北大清华是全国人民的”,指向的不仅是游览北大的未名湖畔、清华的荷塘月色,更应是教育机会向普通人敞开以及知识产出的普惠。正因此,比有形的游览更有价值的,是无形的知识共享与智慧启迪。参观校园应该以充分保障教学秩序为前提,这也正是为了让全社会能够更好地共享大学的知识产出与心灵产值。
更应看到,名校游乐此不疲,反映着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读懂深层需求,方能找到拓宽名校大门的钥匙。一方面,进一步在教育均等化方面发力,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时不我待;另一方面,也需要名校能够进一步发挥网络公开课的功效,让没有围墙的校园能够为社会共享。比起有形的校园,这样的共享“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当这种共享变得唾手可得,名校的大门是否为游客拓宽,可能就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72年前,中国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都用了醒目的大号字体书写着“日本投降”。胜利来之不易,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我们将日本陆军78%的兵力束缚在中国战场;日本战败时,向中国战区投降的日军占海外投降总兵力的50%以上。这个浴火重生的国家,用血肉长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书写了民族自强的历史奇迹。
时 评
历史不会忘记,支撑中国人民打到日本投降的,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坚持到底的两个战场,更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收复失地、凝聚民心、建立政权,以抗战大义为先放下内部纷争,以全局为本提出全面抗战和持久战,以国家兴衰为重团结全民族力量……14年间一直高举“抗日到底”大旗的中国共产党,如同中流砥柱般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只有用生命捍卫过和平,才懂得和平的可贵。揭露与掩盖,逃避与反思,仍然在我们的邻国、我们的身边发生。抗战我们胜利了,但今天对于战争史观的较量并未结束。不忘战争的教训,让全世界的年轻人正确认识历史,仍然是珍爱和平、维护和平未竟的事业。
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只会阻碍正确而健康的国家认同。维护和平的积极努力,要建立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
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2周年。无论对于日本还是曾经被侵略战争伤害过的国家,这一天都无比重要。对中国抗战历史性贡献的研究,对战争罪行的回忆与反思,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定性,不仅关乎过去那场战争的教训和意义,也直接决定着今天如何捍卫和平。
最近十几年,日本各大电视台每年都会制作一些相关专题片。大部分都集中于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战场,片面强调日本人如何蒙受苦难,日本军人如何为保护日本而血战,努力把自己打扮成典型的“受害者”。今年,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12日、13日,日本NHK电视台接连播出了专题节目《本土空袭全记录》与《731部队的真实》。前者虽然再现了日本遭受美军大规模轰炸,但也再现了日军对重庆进行的200余次轰炸,以及偷袭珍珠港的事实。节目清晰地告诉日本人:是我们先做了坏事,日本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实施无差别轰炸的国家,因此理应遭到同样的报应。后者则首次公布了长达20小时的原731部队成员的认罪录音,完整地向世界展示了当年731部队如何制造毒气弹,如何进行人体实验等犯罪事实。
一直以来,日本人的国家认同,总是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上世纪30年代狂热的国家主义,在日本战败时被击得粉碎。战后多年,很多居民都不使用日本国旗,甚至拒绝唱国歌。对于如何重建正常的“爱国情感”,日本存在着两种路径:一是认为要彻底否定错误的国家战略,在批判侵略历史的基础上重建国家认同;二是认为应该抵制战胜国对日本战争罪行的定性,通过让日本人理解“光荣的历史”来重建国家认同。而在现实中,日本社会往往会在两种不同史观间摇摆。
历史的进程,是无法假设的。直到今天,在讨论“日本人为什么会走向战争”时,仍有人提出“如果日本得到了满洲就停手会如何?”每一次都能引起日本网民热议。军国主义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把侵略扩张置于政治之上,“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后,虽然一度都出现了战争“扩大派”与“不扩大派”之争,但最终“扩大派”军人坚持扩大的侵略实施,实际上凸显了军国主义没法踩下刹车的本质。
史观的摇摆,如果加上政治家和舆论的模糊与暧昧,客观上就会造成历史认识的右倾。比如《脸上的红月亮》《真空地带》《审判》等文学作品,主人公本都是些侵略者,但作家极尽所能地描述的是其身心所遭受的创伤,渲染日本人所遭受的苦难,有意无意间淡化了对侵略士兵的战争问责。而近几年影响最大的小说《永远的零》,讲述了一个日本零式战斗机飞行员如何“在战争中成长”,最终作为“神风特攻队”战死于冲绳的故事。这些作品虽然没美化战争,却也没能正视历史。它们对战争罪行的竭力避免,难免让读者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日本人才是战争的最大受害者。
战后日本,常常为自己的“非正常国家”身份而尴尬,而某些政治家的解决方式,反而令日本陷入更为尴尬甚至危险的境地。希望日本自揭战争罪责的努力越来越多,以唤起日本社会更多的良知。其实,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只会让日本人更为错乱。正确而健康的国家认同,维护和平的积极努力,都只能建立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上。
商品房市场调控重在防风险,共有产权住房重在保障住房权利,防风险与重民生两端并重,才能逐步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
全装修成品交房,倡导“互联网+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新理念,非北京户籍的“新北京人”的分配比例达到30%……近日,北京市公布《北京市共有产权住房规划设计宜居建设导则(试行)》,实行政府与购房人按份共有产权的政策性商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的购房人在房屋质量、贷款支持、抵押等方面将与商品房购房人同质同权,但同时对购房人使用和处分共有产权住房的权利有所限定。
时 评
共有产权住房的推出,是具有许多潜在制度红利的一次创新。建立楼市调控的长效机制,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在这个目标中,不仅包括防止“炒房”对实体经济形成挤占效应,防止房屋过多的金融属性冲击金融风控,还包括满足住有所居的正常刚需。如果说商品房市场调控的“紧”,重在防风险的话,那么共有产权住房的“松”,就是为特定的住房困难家庭、为“新北京人”提供住房权利保障。张弛有度,防风险与重民生两端并重,地方楼市调控才有可能从追求单一目标和短期政策效应的惯性中跳出来,为建立长效调控机制夯实基础、搭好台子。
共有产权住房对现行保障房制度也是一种有益补充。毋庸讳言,一些地方在施行保障房制度过程中存在弊端。有的拿经适房、限价商品住房寻租;有的保障房建设只重建设数量,忽视了配套措施建设,导致“空城”“睡城”出现,加大了城市交通压力;有的政策性保障房封闭式运转,缺少合理的供需管理。共有产权住房对自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统一管理,在持有、使用、退出、转让等各环节都作了较为细致的专门性规定,有利于从制度层面革除保障性住房存在的痼疾,优化城市区域布局,为共有产权住房的实施创建公平环境。
共有产权住房的要义,还是要实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目标。实际上,共有产权住房实施的到位,就会具有很大的政策效益延展性。一方面,随着“同质”水平的共有产权住房批量上市,有可能对周边商品房价格产生平抑作用,带动住房市场价格回归理性周期中,逐渐让刚需者看得到也够得着;另一方面,共有产权住房能够把土地、住房和金融资源用到该用的地方。共有产权住房购房人在未来获得不动产权证后,也可以按规定回购政府所持产权份额。这些设计,既考虑到了共有产权住房购房人与商品房购房人的权利平等性,也考虑到了共有产权住房购房人家庭财富的动态变化,既顺应了市场规律,也满足了民生需求。
也要看到,一项政策要释放出潜在红利,还应该防止执行过程中被扭曲。作为住房制度改革的新一步,共有产权住房要让潜在红利发挥出来,让人民群众有真切的获得感,必须把公平和民生放在首位。共有产权用地和相关政策制定需政府牵头,土地供应是关键问题,不能出现将土地挪作他用的情况;购买共有产权住房需要资质审核,公开透明的办事程序不能少,切勿把一项民生工程、改革工程异化;对共有产权住房的处分需要共有产权人一起决定,这就需要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病,不能让办事者跑断腿而办不成事。在执行中防止出现这些问题,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共有产权住房才能赢得信任凝聚民心,成为强化民生保障、推动住房制度改革的“鲶鱼”,为逐步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可以尽可能地兼顾各种目标,如社会保障、人情伦常、家庭幸福、生态环境等,让人更从容一些。
独生子女一代该如何迎接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流动的时代,与父母在一起有时候只能是奢望。年迈的父母生病时,无疑十分需要子女陪护,而许多在外拼搏的子女们“有心而无假”。如何解开这道“爱的方程式”,是时代给我们出的考题。
时 评
从现实生活看,一张请假条或许也能给出一个临时解决方案。但在制度上想想办法,或许可以让这个社会更从容一些。最近,《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方法(修订草案)》提交二次审议时,提出独生子女护理住院父母最高可享10天“护理假”,这让不少人感到欣慰。实际上,此前已有福建、湖北、河南、广西、四川等5个省份出台了类似规定,子女护理假短则3天,长则20天。各地纷纷就这个问题立法,说明很多人都看到了设置这个假期的现实意义。
一项假期政策的规定,戳中无数人柔软的心,无疑是瞄准了社会的痛点。然而,这个美好的图景要想照进现实,还会面临不少阻碍。从以往的经验看,带薪休假这样的政策规定,能不能从“纸面权利”变成实实在在的可用权利,还要打个问号。纵观一些地方的规定,有建议性的,也有不乏强约束力的。究竟该以多大的力度去推动这项规定的落地,人们看法不一。福建在出台“护理假”时,设置了法律责任,用人单位违反规定将面临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企业还将被列为工资支付行为失信单位,受到重点监管。强力要求落实假期固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仅仅出台监管和保障机制,将压力转嫁给企业,“一罚了之”,恐怕也非良策。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角色具有多样性,因此社会治理也应该做多维度的考量,追求综合效益。子女陪护父母的伦理需求应当想办法满足,但也不能完全不顾及企业的经济利益,关键是把握好平衡。这样的普遍性问题需要系统性解决,如人社、劳动等部门能否协力落实,企业微观管理机制能否留有休假空间,政府是否给落实企业以适当奖励或补贴等,都是影响孝亲氛围及其实现可能的重要因素。
事实上,彻底解开人们在“子女护理假”问题上的纠结,需要重新审视社会发展的内涵。因为它虽然对独生子女来说显得十分急迫,但并非他们的特定需求,非独生子女家庭也有同样的需要。做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固然要衡量社会成本,但不能忘了,养老和孝亲本质上不是经济账,而是亲情账、文明账。更何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社会物质财富已积累了相当的实力,可以尽可能地兼顾各种目标,如社会保障、人情伦常、家庭幸福、生态环境等。我们追求的发展,不应是单一目标型的,而该是多维目标型的;在亲情与工作、家庭与社会之间,没必要陷入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我们可以在观念上有所进步,现实也允诺了一些改善空间,比如“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延长了产假,社会反响很不错。
社会的发展,最终要体现为生活品质的提高,比如密切的家庭互动、有机的社区关系、良好的社会保障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深刻的转型期,而保持有温度的生活方式,有助于人们应对这样的社会变迁。解好了孝亲这道“爱的方程式”,纾解了人们心头“忍不住的关怀”,社会转型的压力可能也就大大减少了。
严正声明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由高中生学习(ID:sszzbg)重新编辑整理,转载请标明准确出处。
6、7月最新重大新闻时评汇总20篇 | 语文/文综应考必备!
高中语文逢考必出的112句古诗文,默写要考,作文必备!赶紧收藏
课文就是最好的写作素材!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素材]分类大梳理
投稿邮箱 / 536241253@qq.com
商务合作QQ / 5426727
↓↓点击 "阅读原文",最适合你的学习资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