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月最新重大新闻时评汇总15篇 | 语文/文综应考必备!

2017-10-01 更多好文,点→ 高中生学习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本号!

更多提分宝典 即将陆续推出



这波“中国浪潮”有一个此前几次科技革命都没实现的突破。那就是,这波新浪潮从一开始,就让普通人有极其明显的获得感。


时 评


最近,越来越多的世界级未来学家、科技作家频繁造访中国。

和早些年来华的西方记者、作家不一样,他们来华是试图以中国为标杆,来定义世界新的未来。

《科技想要什么》的作者凯文·凯利认为:“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包括互联网,包括机器人,包括AI”。

《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感叹:“中国读者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超过我访问过的任何国家。也许是因为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领导者,中国人因此感到有责任去更好地了解世界、引领人类”。

《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表示:“中国在人类即将到来的新浪潮中取得领先地位,我毫不怀疑205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中心。”

……

尽管视角各不相同,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好,第四次浪潮也罢,大数据论,人工智能论,万物互联论,不一而足,但有一个判断却高度一致:中国将站上浪潮之巅,成为全球新浪潮的引领者。


不仅是未来学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最近一个月接连夸奖中国高铁和移动支付,还谦虚地称自己的部长成了“乡巴佬”;英国《金融时报》、美国《纽约时报》连续抛出“硅谷开始山寨中国”等评论……

倒是中国人自己不以为意。前段时间,20个国家的留学生票选中国新“四大发明”,还被网友吐槽老外“大惊小怪”,因为被选上的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早已是中国人的生活日常。

对于东西方眼下戏剧性的认知反转,硅谷创投教父、《从0到1》作者彼得·蒂尔感慨中国的经济迅猛增长,“现在其他国家都害怕中国将要统治整个世界,而中国是唯一一个认为自己不会统治世界的国家”。


现在的中国,就像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一直坐在车上的乘客感受不到速度的惊人。只有那些坐在普通客车上的乘客,才能体会到“复兴号”从身边呼啸而过带来的——中国浪潮。


为什么是中国?


硅谷投资人、科技畅销书作者吴军近日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去几百年,中国接连错过几次科技革命,现在终于把过去落下的课程补上。


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眼下商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场景实在是太丰富了。而场景和技术一直都是人类科技史的两个轮子,相互激发,彼此成就。


美国的路径是技术驱动新的商业场景,中国的路径则是以商业场景的发现和创新倒逼技术的进步。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美国先有了搜索技术,才诞生谷歌这样的美国传奇;而中国先出了阿里巴巴的电商和支付宝,然后短短十余年间催生引领世界的云计算、移动支付和生物识别技术,成为中国浪潮的缩影。


此前几次科技革命,最好的场景和技术都集中在一个国家。而这次,两个“轮子”分道扬镳。这也是为什么奈斯比特坚信,人类这波新浪潮,将由美国和中国并肩引领。

西方未来学家们之所以不约而同地提出全球正在或即将经历一场“中国浪潮”,是因为眼下在中国发生的变化,成就有目共睹。


首先是人才的集聚。当下,技术精英正大规模涌回中国。截至2014年,中国回国留学生总人数首次超过出国人数;2015年,回国人员达到当年出国总人数的77%,而15年前,这个比例只有23%。


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评选出的2017年度全球35位35岁以下青年创新者榜单,中国有6人上榜。此外,奈斯比特在一次采访中还提到,和信息革命时代的美国一样,中国开始密集出现像马云、任正非这样的世界级明星企业家,“让世界开始意识到中国品牌的存在”。


其次是技术的突破。中国高铁运行5年,客流量就超过34岁的法国高铁,而建设成本仅是德国、日本等国的1/3—1/2,领先世界;中国航天与美国并肩,中国“天宫”将成未来唯一运行的太空空间站,领先世界。


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登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及杰出研究者喷涌式集体入选全球科技权威榜单,领先世界;中国金融科技弯道超车,去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约是美国的50倍,领先世界。


第三,中国人的便利生活让世界向往。五年前的我们,根本想不到今天的生活会变成这样:


坐高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四五个小时,是从前的1/4时间;排队成历史,很多要办的事、要买的东西都可以在手机上操作;出门不用带钱包,甚至连手机都不用带了,“靠脸吃饭”时代正在招手……


第四是中国的输出能力。每一次浪潮,都是一场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生活方式的革命。眼下,中国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对象。


在印度,不少餐馆、加油站、飞饼摊、茶叶摊挂上了二维码;在印尼,人们不仅打车打摩的用手机,连点餐、预约快递、干洗衣服也用手机;越南、老挝、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都纷纷要引进中国铁路技术,坐中国高铁周游世界不再是梦;此外还有泰国版今日头条、马来西亚版淘宝、新加坡版闲鱼……这些都让中国游客有种奇妙的宾至如归感。


再看世界,中国人的移动生活正在影响世界。法国巴黎春天、英国哈罗德百货、芬兰航空、挪威邮轮、南非观光巴士、甚至连北极圈都接入了支付宝,“你好”“谢谢”“支付宝”,成为老外必学的三句中国话;在德国柏林、英国伦敦等全球上百个城市的街头,都出现了中国共享单车的身影……


“中国浪潮”的影响力如此之大,《经济学人》杂志发出感慨,“西方用户正在经历着一个被中国成功商业模式所塑造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如果一家公司想要对移动商务的未来有所了解,它就不能只盯着硅谷,而应该将目光放到太平洋彼岸的中国”。


“获得感”最汹涌的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这波“中国浪潮”有一个此前几次科技革命都没实现的突破。那就是,这波新浪潮从一开始,就让普通人有极其明显的获得感。


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初期,受益人只是技术拥有者及投资人,普通人很难受益,甚至会因为新技术出现而贫困,因为机器抢走了他们的生计,由此导致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无论是蒸汽时代还是电力时代,英国与美国都没有摆脱这个宿命。

而眼下这波“中国浪潮”,让普通人从中受益的时间前所未有地变短——

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从上线到供全球人在线购物花了18年,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从上线到服务5亿多人花了8年;

华为等智能手机从推出到移动生活大规模普及花了4年,打车软件从上线到带动数千万人增加就业机会花了3年,共享单车从上线到每年上亿人使用花了1年……


科技的伟大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以基础学科研究催生科技创新与商业落地,不断引领人类向前。另一种是把领先的科技场景化、商业化、普及化,从而改变每一个人的生活。


显然,中国将第二条道路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浪潮”的背后,站着强大的中国


上述对中国、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与20国青年票选出来的新“四大发明”高度重合。


新旧“四大发明”有一个共同之处是,它们都集中在同一个时代井喷式发展,古代“四大发明”中的三个,都是在宋代得到重大发展和广泛使用。


但为什么宋代没有掀起一次科技浪潮,成为世界中心?因为,历史上的每场科技革命和浪潮,从来不是靠某个领域技术的单点突破就能实现,它还需要社会配套设施的系统性支持,以及背后的国家实力支撑。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里夫金曾经感慨:“要想享受技术变革带来的红利,政府必须把基础设施搭建好,为通信、能源和交通的升级变化提供好基础条件。”试想,没有前几年中国政府大规模投“铁公基”项目,物流业不可能以今天这样的速度发展;没有对通电、通网这些基础设施的重金投入,中国移动互联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再强调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重要性。没有政府对创新的包容与支持,金融科技也不会一路超英赶美,走在世界的前列;没有政府对量子计算、超级计算等短期看不到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的基础科技的投入,中国互联网公司也不可能勇猛精进地开拓出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场景,反过来倒逼技术进步……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一直被称为信息革命时代的权威专家,现在,他越来越坚信,中国如果沿着现在的战略规划继续前进,并且继续获得人民的支持,他毫不怀疑2050年中国将走入世界中心地位。


那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过完100周岁的生日。

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从战略全局上对中国的未来作出新的擘画。更伟大的历程刚刚开始。

尽管中国还需为这一历程继续筑牢创新之基,解答好“钱学森之问”,但时代的大势已可见端倪。


如果要给它一个更具体的描述,那就是——中国浪潮来了



今天的中国人养老,已经从费孝通所说的“反馈模式”演变为“多元模式”,更加强调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机构做补充。  

“我最无助的时候: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讯录里”,日前,一篇关于空巢老人的报道戳中了很多人的泪点。人同此心,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空巢老人的无助与无力,也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怕给孩子们添麻烦。如何让老人们老有所养,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时 评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可如今,在父母身边尽孝道,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费孝通先生曾经论及,与美国的“接力模式”相比,中国的养老可归为“反馈模式”,即亲代抚养子代、子代赡养亲代,这可概括为“养儿防老”。然而,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父母与子女天各一方已属常态。对于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来说,侍奉父母确有难度,更遑论“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如何让“通讯录里的父母”安享晚年,成为全社会的一道考题。


事实上,身处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养老视野完全可以更开阔,将养老命题融入更多元的养老模式之中,比如可施行“借力养老”,即借他人之力、技术之力、制度之力来养老。比如,目前,不少地方正在积极打造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模式。尽管子女不在身边,但老人居家生活,一遇难题可向社区、机构伸手。这一模式的背景,就是“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因此,今天的中国人养老,已经从费孝通所说的“反馈模式”演变为“多元模式”,更加强调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机构做补充。“新建小区必须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一些地方明文规定,未按要求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住宅小区,住房城乡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一定程度上,这是对制度要求的响应。此外,从“补砖头”“补床头”到“补人口”,一些地方改变补贴政策,更加追求补贴效果,对提供相同服务的经营性养老机构实行与公益性养老机构同样的补贴政策。针对失能老人渐多、老来多病现象,有些机构推出“医养结合”模式,也可圈可点。从老有所依,到老有所医;从老有所养,到养有所安,养老模式更健全,老人晚年品质更有保障。


眼下席卷全社会的智能化浪潮,也可以对接养老模式。有的地方推出虚拟养老院即是一例。虚拟养老院也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借助载体是智能化、信息化。具体操作是,通过互联网构建出一个庞大的虚拟社区,通过智慧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建立服务体系,整合提供更多的养老资源信息,使老人足不出户便享受到便捷、精准的服务。这种“互联网+”衍生出来的养老模式变革,既让老人舒心,又让子女安心。此外,还有的地方探索共享养老、众筹养老等等。每一种有意义的养老探索都可以尝试,每一种助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模式都值得推崇。


“打造银丝下的春天”,这是全社会的责任。老年是人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我们期待,随着养老模式更多元、社会保障更有力,我们的未来一定更有可塑性,“银丝下的春天”将变成现实。



时 评


变土地平衡为城市平衡,变政府争利为让市民获利,变产权少数人拥有为社会共有,雄安新区或将再造一套新的城镇化红利分配机制。

日前,雄安新区定了三条原则,“绝不搞土地财政”“一定考虑百姓长远利益”等内容格外引人关注。不过,也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不搞土地财政,哪来资金推进城市建设?征地一次性完成,农民怎么长久获益?官方的最新消息,给了这些疑问以回答。解决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变”:变土地平衡为城市平衡,变政府争利为让市民获利,变产权少数人拥有为社会共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以地生财”和“以地融资”,构成了城市“以地谋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带来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亏两头,富中间”:农民的征地补偿低于土地的增值收益,城市居民成为高房价的接盘者,而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则拿走了土地增值收益的大部分。


必须承认,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土地在其中发挥了“启动器”“发动机”的作用。上述模式推动了我国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成因,但消极影响也同样存在。如何扬长避短,是摆在雄安新区面前的课题。


了解旧模式的弊端,就更容易理解雄安新思路为什么是“三个变”。变土地平衡为城市平衡,是指政府不再主要靠卖地为生,而通过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扩大就业水平,在税收中扩充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变政府争利为让市民获利,则是指不搞一次性征地补偿,更要抑制过高的房价,真正让处于两头的老百姓共同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巨大收益;变产权少数人拥有为社会共有,这一条尤为关键,是实现以上两个思路的基础。


根据新思路,未来土地使用权将由政府和农民共有,以往的房地产开发商变身为“房产”开发商,不再拥有土地使用权。这就相当于政府和农民以土地出资,折成股份,成为城市的“股东”,而房产开发商则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最后土地增值的收益在政府、农民和开发商之间进行分配,大家共享城镇化发展的蛋糕。那么,踏入城市的创业者怎么分享这块蛋糕呢?新区设想采取积分制,刚开始先租房住,等工作一段时间,积分达到要求后,就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房屋,打消居无定所的后顾之忧。换句话说,创业者以自己的劳动作为出资,也一同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


在这个意义上,雄安新区或将再造一套新的城镇化红利分配机制。政府和百姓成为城市的“股东”,其它参与城市建设的主体,则以自己不同的资源和特质作为投入要素,最终大家共享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这既避免了“亏两头,富中间”的不公,也为政府进行城市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雄安新区建设的思路,正逐渐清晰。但这毕竟是初步思路,其中涉及更多具体而复杂的制度设计,需要细化落实,也需要处理政策法规的衔接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老问题绕不开,新问题也可能不断涌现。比如农民的土地由于质量、区位、用途的不同,将来产生的收益肯定不一样,怎样确保农民之间的分红更加公平?积分的规则如何设计才更加合理?农民和政府之间的分红比例又该如何确定?一系列问题虽然棘手,但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却可能是这些制度创新的最佳试验田。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有多少当初不敢想、不敢试的新举措率先在地方落地,最终推向全国。试点先行—系统评估—全国铺开,已经成为中国推进改革的重要经验和方法。而雄安所具有的独特政策资源、战略地位乃至历史方位,为尝试突破今天城市发展的瓶颈打开了空间。城市终归还是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期待雄安给出新的答案。



每一个风口漩涡的凝聚,都离不开知识产权“气流”的抬升。  

近日,几条关于知识产权的新闻,引来不少关注。


时 评


新浪微博发布新版用户服务使用协议,其中一条为“未经微博平台事先书面许可,用户不得自行或授权任何第三方以任何形式直接或间接使用微博内容”,引起“我的原创我不能做主”的疑问。虾米音乐、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音乐平台,被要求“避免采购独家版权”,让用户能“一款应用听遍天下”。而国家知识产权局、商务部、海关总署等12部门,联合印发《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严打“傍名牌”,成为近年来首次专门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开展的专项行动。


从新闻看来,知识产权离我们并不远。不仅是发的微博听的歌,我们在知识社区发个帖子、在微信朋友圈秀张照片、在电商平台分享下心得,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信息”,都渐渐地加上了权属的“水印”。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第九十个成员国以来,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搭建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时至今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印发,知识产权法院有序运转,知识产权公证服务平台正式开通……知识产权正成为一种全民共识,在传递知识价值的同时,也在重塑知识时代的公共法则。


但强调知识产权的意义,不能只局限给作品加上“水印”,还要看到知识产权引领经济社会进步的特殊作用。指出,产权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是塑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方面。曾有这样一个故事:20多年前台湾一家布艺公司入驻江苏南通,其新颖时尚的花型转瞬间就被当地上百家布店抄袭,导致其生意一落千丈。但随着版权保护日臻完善,改变显而易见。目前,当地从事花型研发的民营设计所(室)多达50家,每年推出新花型上万种,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世界名列前茅的家纺产品市场。有人如此评价,“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国乃至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希望。”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用好知识产权就能激励创新,是给创新的火花加油”。正是对音乐版权的保护,要求KTV、音乐软件曲库都要有版权,才保证了数字时代音乐创作的繁荣。而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勃兴,到3D打印、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红火,每一个风口漩涡的凝聚,都离不开知识产权“气流”的抬升。正如有人所说,“没有知识产权的创新等于零”。在知识经济时代,自主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强化专利意识,就是对创新最好的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知识产权成为实体经济升级的制胜之道。产业调整面临着新契机,也为中国成长为知识产权强国提供了新机遇。通过知识产权加速转化、形成有效供给,可以促进创新的脚步,以此解决制造业在发展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难,如产能过剩、竞争加剧、效率较低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必须更加严格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补全知识产权储备,促进转化应用,大力提高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最终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没有专利局和完善的专利法的国家就像一只螃蟹,这只螃蟹不能前进,只能横行和倒退。”只有当知识的水印像空气一样,印刻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我们才能迎来更多“知识的春天”。



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

普通话普及率提高到73%左右,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语言行业年产值超2800亿元……不久前,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等系列白皮书,让语言这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交流工具进入大众视野,引发了人们对语言自身的关注和思考。


时 评


如果说白皮书的统计数据还比较抽象,那么近日几场与语言相关的活动,则能让人近距离感受语言的律动。“第二十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上,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宣布启动,穿越千年的古典之美将再次与现代的传播技术相结合,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感悟。古典诗词的背后,是几千年来传承的语言和文字,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温情与问候。这样穿越时空的相遇与邂逅,真可谓“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通过诗词的传承,可以看见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文化的载体、思想的材料。正是因为语言的诞生,才开启了民族的文化积累、人类的文明时代。


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在网络时代,语言成为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仪和显微镜。近年来,一个个“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们从“八项规定”“两学一做”中看到了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努力,从“一带一路”“天宫二号”中看到了国家的发展进步,从“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哥”中看到了流行文化的变化,也从“获得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中感到了百姓的期待……语言既折射时代变迁,又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读懂它的语言开始。


除了传承历史的人文价值、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语言在今天还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语言中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宝库。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提供语言文字类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的翻译业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如何“说话”、大数据如何检索,都离不开语言服务。来自国家语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专门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数达到72500家,行业年产值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形成千亿元规模的语言产业“蛋糕”。


不仅如此,语言还能为其他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脚踏实地干出来,也要好好“说”出来。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普通话普及;发展信息产业,需要加强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树立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大力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建设与传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增强语言文字服务能力,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当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也许,语言最大的发展就是增加它的包容性,它不排斥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也不会遗漏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让人捧腹的最新“段子”,“斗图”不休的个性车贴,成千上万的影视剧弹幕……不经意间,你就是时代的见证者,一言一行也在推动这个时代进步。更好地使用语言,让我们与历史和时代相遇。



人民群众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我们思考,如何让游客“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 

“起大早,排长队,大门一开冲前位。”这样的景象,最近发生在故宫。9月15日,故宫年度大展《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拉开帷幕,诸多传世名作亮相,而堪比《清明上河图》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更是备受关注。几天来,“冲刺”看名画的“故宫跑”,再次成为热词。


时 评


上一次的“故宫跑”,是两年前的“石渠宝笈特展”,彼时的《清明上河图》,同样观者如云。从海昏侯墓文物展到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展,近年来火爆的展览不断出现,都是游人摩肩接踵、展区日日爆满的场景。这样的情况或能说明,对传统的兴趣、对文化的热爱,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风尚。从这个角度看,“故宫跑”可谓当前国人文化诉求的自然流露


数据显示,我国博物馆总数超过4000家,仅2016年一年接待观众数量就达8.5亿人次,增长8.9%。与此同时,公众的欣赏水平、文化需求都在水涨船高,“供给侧”的发力同样需要跟上。以故宫为例,这些年为应对群众的传统文化激情想了很多招,“萌萌哒”的文化创意产品,火爆一时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与时俱进的《韩熙载夜宴图》APP,直至定格成“故宫跑”的大型专题展览……相比于那些门可罗雀的博物馆,故宫的人潮汹涌,确乎是一幅更让人欣喜的文化图景。


不过,空前的观展热情,伴随的是前所未有的接待压力。“石渠宝笈特展”时,已有不少人吐槽;再次如此,难免让人嘀咕:公众都在跑了,管理和服务还停在原处吗?人们固然知道,那些有着“超级价值”的展览和演出,永远是稀缺资源,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前面也总是人潮涌动,这种供需不平衡是长期的。诚然,故宫这样的古建作为展览场馆有着先天不足,但还是可以把预案准备得更充分细致些,应对措施更人性化些。面对“故宫跑”,一位老故宫人慨叹,“人民群众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冲破我们的预期”。这种“不断冲破”,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总结经验、创新方法,让游客与文化的亲密接触,一如故宫掌门人所言,“有尊严地享受游览的过程”?


有人分析,“石渠宝笈特展”时,《清明上河图》“神作”的光芒,让很多同样有价值的作品,未能更好地走进公众的视野。此次展览中的《千里江山图》,同样如此。如果能将这样的“明星展品”单独陈列,同时引导公众更好地欣赏其他展品,形成“对读”“互文”关系,是不是能更好地体现展览的目的,不至于只是匆匆忙忙地在一幅画里管中窥豹?


详细分析的话,观众的层次、诉求也有不同,有专家学者,有发烧票友,也有普通观众。如果能更科学地细分受众,也能让一次展览的价值最大化。在首都博物馆的海昏侯墓文物展中,就曾区分专业团体场和社会大众场,预约制度也让入场观众有更好的观展体验。再开个“脑洞”,如果能同时做一个复制品专场,让小朋友们能现场临摹,感受色彩的青绿之韵、摹写线条的笔触之美,教育功能也可能会更强吧。


再比如,灵活设计开放时间。很多国外博物馆,都有开放至凌晨的经验。德国柏林的近百家博物馆,每年都有两次“博物馆长夜”活动,一直开放到凌晨两点。有记者曾拍下观众坐在沙发上与美术名作默然“目谈”的场景,让人感动。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者、管理者,在制度和实体空间建设上不断完善,用以人为本的思维去满足受众的需求,也是保证文博展览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起来的背后,是服务的意识跟上来,是创新的脚步动起来。相信,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的文化重镇、作为备受喜爱的文化“网红”,也一定能在展览理念上引领方向,让井喷的文化热情妥善安放,让更多观众更从容、更优雅地欣赏文物、走进文化。



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

停车难是老问题,背后有一系列难题。车位供给总体不足,找车位时间成本过高,老式收费导致漫长等待,都是很多人的切肤之痛。“解锁”这一难题,有没有好方法?在哈尔滨举办的“2017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高峰论坛”上,人们将目光聚焦在了“智慧停车”。


时 评


智慧停车并非新概念,2015年就被称作中国智慧停车元年。这一概念试图通过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查询和泊位预订,并支持诱导停车、反向寻车、智能支付。发展智慧停车,首要目的就是解决停车信息不对称。2015年《中国城市智慧停车指数报告》有过这样一组数据:北上广深停车位平均缺口率达76.3%,而停车场泊位平均空置率却高达44.6%。车位绝对缺口与相对利用不足并存的状况足够说明:加强停车位的供给固然关键,但盘活车位资源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如果有这样一个智能平台,停车是不是能轻松一点?


这并不只是构想。两年来,智慧停车已经迎来了一轮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超过200家企业研发了各种智慧停车APP。然而诸多实践也表明,技术固然是化解难题的手段,真正的推广却离不开“兼容”。因为企业分头行动,城市内部“山头林立”、数据彼此独立,用户不方便,城市管理也难以升级,停车也就难以真正“智慧”。能不能建立一个城市级智慧停车系统?这是哈尔滨的考虑。面对千万级人口、超160万辆乘用车,不亚于京沪的拥堵程度,哈尔滨城投集团通过联合优先科技股份公司,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地磁传感、近场支付等技术,搭建了一个实时化、可视化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为国内解决停车难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创新样本。


停车问题一头直通动态交通,一头扎进社区,甚至路内路外的管理方式都不尽相同。智能停车面临各种权利关系的界定与处理,涉及一个城市的综合治理问题。具体而言,泊位的普查与认证最为关键,没有完备的基础数据,后续管理无从谈起;管理短板也必须补上,只有避免“路面归交警、小区不要紧”的治理空白,才不会涌现“见缝插针”式的乱停放。再比如,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社区白天闲置车位实现车位共享,但增收的停车费如何共享,却有赖于更完善的业主委员会治理。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解决停车难,仅有一个城市级的智慧交通基础架构还不够,关键要有一个政府、企业、社会、个人相调适的智慧治理架构。


智慧停车系统的目标,绝不止于方便停车,更在于有效调节车流,这便需要人们直面一个烧脑的思考题:停车管理到底是公益还是生意?从2015年底国家发改委推行“不同区域、不同位置、不同车型、不同时段停车服务差别收费”来看,停车费尤其是民营资本独资的停车场收费已经放开;然而因为担心乱收费,各地对停车费的事实价格管制依然存在。智慧停车,能否实现明码标价之下的价格浮动,助推各地突破价格管理的矛盾心态?这可能是影响停车智慧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该说,加快发展智慧停车已经成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子课题,考验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检验着城市运用互联网+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治理能力。如果每一个城市都能落实城市级的智慧停车方案,不仅有助于化解停车不便带来的心塞,也有望纾解城市交通拥堵,让城市多点从容。


现代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靠教育,这也正是《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所致力的目标。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中办、国办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一经公布便牵动人心。人们期待,这份纲举目张的改革蓝图,能够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提供制度支撑。


时 评


通读《意见》全文,现代教育、学生本位,可以说是贯穿各项改革的关键词。不论是学前教育强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义务教育强调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还是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职业教育,以及强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都可以看出现代教育理念的浸润。现代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靠人才、靠教育,这也正是《意见》所致力的目标: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今天,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制度改革,也需要理念革新。比如,现在社会上有一股急于求成的教育观念,有人戏称“把起跑线划在了娘胎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掉队,拔苗助长,严重的甚至影响到身心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没有捷径可走,社会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摒弃浮躁功利的情绪,脚踏实地,因材施教。正如有教育家所强调的,“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人不可能也不应该都变成一模一样”。在这一点上,《意见》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倡导以人为本,鼓励全面发展,让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成长模式。


时代的前进方向也是教育改革的指针。我们处于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各种科技进步不断涌现,以互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产业正在重塑整个世界,对知识结构和教育体系也形成巨大的冲击,教育需要适时而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意见》中的这一要求,正顺应了时代的潮流。相应地,政府和社会也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普及宣传最新的人文和科学知识,为民众搭起终身学习的桥梁,为社会培养可塑性强、能持续学习的人才。


未来的国际竞争,是围绕人才展开的竞争。作为人才孵化器的大学,要着眼一流的事业、培养一流的人才。完善中国特色的大学制度,是《意见》的一大看点。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双一流”名单,相信这一国家战略将有力推动中国的大学建设,使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打下基础。而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等相关改革的推进,中国的大学将加速高素质人才培养,提高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以迎接未来的高水平竞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对多元多样的人才需求更加强烈,对高端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未来,需要将各项改革内容细化、量化,确保能够落实到位。以前瞻性眼光看待问题,保障完成教育改革主要目标,教育改革必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注重精神培养,让成功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元,我们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时值开学季,有关教育的话题格外引人关注。近期,上海一位68岁退休教授撰写了一篇有关“幼升小”的文章,在网络空间引发强烈共鸣。文中写道,上海有个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则是“青蛙”。想要赢得“幼升小牛蛙战争”,从3岁开始就得全力准备,竞争激烈。媒体调查发现,在整个学前教育特别是“幼升小”阶段,不少家长提早布局“超前教育”,在孩子还未到起点时就已开始抢跑。


时 评


“恐慌”“焦虑”的背后,有多方面原因。而把考学生变成“考家长”,要求家长作答类似公务员行测题的问卷,填写包括外祖父母学历在内的背景调查表,一些学校的推波助澜无疑加剧了这种情绪。正因如此,上海就曾对这种有违义务教育法、有损教育公平和中小学生权益的行为进行通报批评,并对学校和相关负责人进行追责,可以说是有力纠偏。


在以时间为横轴、知识为纵轴的成长坐标系上,学前突击教育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今天,鲜有家长能在与自己孩子相同的年纪,熟练掌握上千汉字和一百以内的加减法,甚至说一口流利的外语。但是,当越来越多的标签成为“茁壮成长”的代名词,当形形色色的培训机构占据了日常生活,孩子的“开学典礼”可谓来得太早,缩短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难怪有孩子感慨:“我喜欢寒假,不喜欢暑假,因为老师过年会回家。”令人心酸的话语,折射出孩子苦涩的心境,更值得成年人省思。


楼能建多高,取决于地基有多深。一味为了超前而教育,可能是舍本逐末。学前教育的目的不是机械记忆,而是启发大脑、激发潜能,为今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倘若因为提前认识了几个字、背过了几首诗就自鸣得意,不重视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那么家长的一厢情愿,只能与孩子的成长规律相违背,与学前教育的初衷渐行渐远。


说,人们想起童年都是美好的、最难忘的,童年也是人的一生中经常会回忆的时光。教育部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忽视学习品质培养、单纯追求知识技能学习的做法,是短视而有害的,要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家长、学校与社会都应充分认识到,孩子永远是教育的核心,不能因功利心态、短期绩效而牺牲掉童年应有的快乐与幸福。


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中小学辅导机构市场规模超8000亿元。这说明,不只是“幼升小”,“恐慌式抢跑”“集体性焦虑”弥漫在整个教育阶段。有人曾对此打过比方:在电影院里,观众都是坐着看电影,但当前排观众站了起来,后排的人会纷纷效仿,最后整个影院的人都选择站立观影。在教育资源的分配还未能达到高位公平的情况下,这样的焦虑可以理解也值得关注。做大蛋糕也分好蛋糕,在缓解教育焦虑上同样重要。作为家长,或许也需要反思,相较于孩子的成长,自己是不是更在意孩子在同龄人中的位置?进而言之,在社会层面,如果成功的概念是单一的、评价的机制是一元的,“牛蛙的战争”是否会一再演绎?


生是场马拉松,比的是持续发力。“抢跑”不一定能赢,反而可能给孩子留下一段空白的童年。不久前,一则小朋友在雨水中滑滑梯的视频被热转,有人直呼:“孩子们的欢笑声让我的心都快要融化了,这才是童年的味道。”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注重精神培养,让成功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元,我们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当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金砖声音”“金砖价值”不断释放着向上的正能量。  

白浪拍打着金色沙滩,绿树掩映着环岛岸线。这几天,徜徉在美丽整洁的厦门海滨,五彩的会议标志随处可见,“会晤”等官方词汇口口相传:这座城市因“金砖”而更加熠熠生辉,聚焦着世界的目光。


时 评


 “我们看到一些发达国家畏首退缩,金砖国家积极捍卫体现其担当”,应对气候变化,国外学者如此评价金砖国家的作为。“金砖机制是国际新秩序的重要补充”,国际媒体认为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在金砖机制中受益,是促使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金砖机制在全球治理中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声”,面对共同挑战,外国政要期待金砖合作的成果进一步拓展,构筑南南合作新平台。伴随着厦门会晤落下帷幕,厦门宣言载入史册,金砖合作更上层楼,峰会开启的“金砖+”模式更是备受关注。人们为何如此期待“金砖+”的力量?


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首创“金砖”一词时不会想到,短短十几年过去,金砖就已从纯粹的概念构想演进为多元的务实合作,并带来众多实实在在的成果。“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0年来,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从12%上升到23%,贸易总额比重从11%上升到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随着全球影响力日益拓展,金砖的成色越来越足、分量越来越重,“金砖失色、褪色”论不攻自破。金砖国家通过实际行动改变全球发展战略,金砖峰会的影响不仅限于金砖五国,而且具有全球性。


是什么给了金砖合作旺盛的生命力?一语中的:“金砖合作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关键在于找准了合作之道”。怎样消除经济全球化遭遇的不确定性?怎样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金砖合作的十年告诉人们,一滴水只有拥抱大海,才能远离干涸的烦恼。金砖国家就像五根手指,伸开来各有所长,攥起来就是一只拳头。当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金砖国家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矢志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金砖声音”“金砖价值”不断释放着向上的正能量。


如何让金砖机制惠及更多发展中国家?环顾寰宇,金砖国家毕竟只有5个,而发展中国家则有100多个。上世纪中期以来成立的许多国际组织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其主要目标是维护西方国家的经济利益。金砖机制的成立打破了世界经济由发达国家长久主导的格局,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开辟了可行之路。作为金砖国家主席国,中国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金砖+”理念引入此次厦门会晤,为“金砖梦”再次腾飞插上新的翅膀。倡议,“我们应该扩大金砖国家合作的辐射和受益范围,推动‘金砖+’合作模式,打造开放多元的发展伙伴网络,让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事业中来。”厦门会晤,金砖国家首次同来自全球范围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对话,致力于同它们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以行动诠释了“金砖+”的深刻意涵。扩大金砖国家“朋友圈”,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同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这个世界的明天才能变得更好。


鼓浪声声传四海,鹭岛悠悠通五洲。“金砖五国扩大为‘金砖+’的倡议将创立新的发展中国家交流平台”“金砖国家能够帮助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金砖国家厦门会晤将会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舆论场上,“金砖+”已成外媒报道的热门词汇,合作共赢的理念正被广泛播撒。以打造“金砖+”为新契机,攥指成拳、携手并进,合作共赢的理念将会闪耀于人类文明的星空,照亮更多国家的前行之路。



 每到饭点,城市的大街小巷、商厦楼宇就会出现外卖小哥奔忙的身影。当我们享受着“美味不用等”的便捷时,可曾想到这背后的辛苦与风险?近日,有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送餐外卖行业发生伤亡交通事故共76起,“饿了么”和“美团”各占26%。透过上海一地的数据,“速度与激情”背后的安全漏洞可见一斑。难怪有人说,外卖小哥是在“拿生命送餐”。


时 评


 一个“快”字,可以说是外卖行业的立身之本,由此衍生的速度要求堪称苛刻。而现实中,附着在送餐时间链条上的不确定因素却不少。比如,用餐高峰期,接单商家还要兼顾堂食,往往会延长外卖的出餐时间;送餐路上,交通路况、天气条件、电梯门禁等等,每个变量都影响着抵达的速度。然而,对于不少用户而言,如是种种都不是美食迟到的借口。在用户差评和“一路狂奔”的安全风险之间,送餐员们往往更担心前者,因为那意味着远超收入的罚款。只是,在这场“对赌”中,骑手们的侥幸心理未必每次都能成功。


是谁为外卖小哥按下了“加速键”?表面看是那嘀嗒作响的倒计时,实际是激烈竞争的外卖平台以及简单粗暴的盈利模式。三年前,资本视外卖这一领域为风口,“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等不约而同地开启了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价格战。据统计,曾经的三大平台全国日订单量约达2000万单。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烧钱补贴用户的路子走不通了,拼服务就成为重要着力点,而准点率则是重中之重。在“多送多得”的逻辑下,外卖小哥自然是期盼多接订单。外卖平台也恰恰利用了这一心理,与其形成了你情我愿的默契。这种业绩考量不乏合理之处,但“唯快是图”也无异于变相鼓励忽视安全风险的投机之举。然而,平台将本应承担的责任转嫁成为社会风险,有失信失责之嫌;为了盈利只顾惠及客户而忽视送餐员的权益,有失德失誉之忧。


是时候让疾驰的外卖小哥稳下来了。目前,上海、深圳等地均在探索监管模式。比如,每月向社会公布各外卖送餐企业涉及交通违法总量及违法率,对于排名靠前的企业进行约谈。这无疑是个有益的开始。为外卖小哥降速,接下来需要更多主体的参与、更多措施的发力,从根本上改变外卖平台“唯快”背后的“唯利”逻辑。外卖平台是否可以设立更为人性的考核机制,让外卖小哥在送餐路上多一份从容;作为用户的我们是否可以多一些体谅和理解,让“送餐路上请安全第一”的“暖心备注”更多见;交警部门则要从严执法,避免更多交通参与者为送餐员的一次任性而受损。总而言之,这条产业链上的主体相向而行,才有望让更多美食平安抵达。


当前资本市场风起云涌,随着“饿了么”宣布合并“百度外卖”,有人说,外卖江湖进入了发展下半场。这个下半场,不应仅仅意味着资本巨头开始了新阶段的较量,更应推动整个行业告别野蛮生长,树立起健康有序发展的新追求。别再让外卖骑手“拿生命送餐”的呼声,倘若能够成为外卖平台优化升级的一个契机,将善莫大焉。



网络微公益带来的不只是捐款数额的不断攀升,还有全民公益参与方式的多元化,更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  

“小朋友画廊”一元钱购画,开学季“一元营养包计划”,“保护长城,加我一个”……最近,很多人的朋友圈被微公益刷屏。有数据显示,9月7日到9日期间,腾讯公益平台共动员1268万人次捐出8.299亿元善款,参与了6466个公益项目。线上线下的互动,汇聚成一股从指尖到心间的爱心暖流。


时 评


当公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仅改变着人们的捐赠方式,更形成了一个庞大而自发的公益生态网络。不管是救助雪豹、帮助盲童,还是保护环境、医疗援助,一个个微公益项目能在朋友圈、微信群刷屏,都是在严肃的命题中,注入有趣有料、见人见物的元素。这种“场景化公益”的构建,让爱心的表达更加轻松,也更加有趣。


比如,打开微信捐步界面,走了2万步即可为偏远山区的基础建设捐赠2元钱;打开K歌软件,唱歌所获得的K币将捐给那些听不到歌声的听障儿童;一个公益平台,推出了“1∶1∶X配捐”的新玩法,即用户捐1元、企业等配捐主体捐赠1元、公益基金会随机配捐X元,这如同抢红包,让捐赠有了社交性……公益可以很好玩,公益也可以渗透到生活场景中,这都说明,网络微公益带来的不只是捐款数额的不断攀升,还有全民公益参与方式的多元化,更让公益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和生活方式。


可以说,互联网的普及与民间慈善意识的涌动,共同拓展着社会公益的空间。正是网络人群的快速扩大,让小额捐助凑成巨额善款;正是移动支付的逐步普及,让指尖滑动就能完成捐献;正是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扁平化,减少了信息不对称,提升了捐赠信任度。据不完全统计,慈善法从2016年实施一年多来,超过10亿人次通过网络实施捐赠;在有些基金会,来自互联网的公众捐赠已占捐赠总收入80%以上。从线上扩展到线下互动,“互联网+公益”激发出越来越多的参与意识和慈善能量。


放在更长的时间坐标中,从“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到3元免费午餐,再到今天形式多样的网络微公益,透过技术变迁带来的形式变化,更可以看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深层脉络。慈善主体从主要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与公众协同努力、形成合力,社会的慈善意识不断增强;同时,慈善方式也从单纯向受困者提供帮助,转变为更加常态化的互帮互惠、实时救济。数据显示,近年来社会捐赠能力明显提升,从2006年每年募捐不足100亿元发展到近5年每年超过500亿元。对于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大国来说,发展慈善既是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更是国家现代化与文明程度提高的集中体现。


根据国际社会经验,如果采取积极政策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该领域的就业人口可以达到整个社会就业人口的10%左右,而志愿服务的人口则可能超过40%。因此,发展公益事业不仅是社会爱心的传递、核心价值的涵养,更可以有力促进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这样的视角来看,网络微公益激发出的慈善热情,正是一种坚实的民意基础,政府部门需要因势利导,形成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合力。正如一位微公益发起人所言,“后期的捐款资金使用的公开透明才是对捐款人最好的致谢”。如何以透明赢得公信,不断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信任度?慈善法实施一周年,如何把抽象的原则细化为更具操作性的细则?有源自个体的慈善热情,有公开透明的慈善环境,有法规完善的制度环境,才能让中国的慈善事业更好地生长。


网络微公益为慈善打开了另一扇窗户:慈善不必是沉重的,也可以很轻松;慈善也无需强求,因为爱心源于自愿;慈善更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形成“公益共同体”。每个人奉献的爱有限,但借助“互联网+”就能汇聚成爱心洪流。  



扶贫资金的使用,贵在雪中送炭,要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设计风险防范机制。

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如何把扶贫资金用好、用到位、不浪费,是困扰很多贫困县的难题之一。不久前,审计署公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显示,在抽查的59个贫困县中,12个县财政资金统筹盘活不到位、项目推进缓慢等,导致6000多万元资金结存1年以上,其中5000多万元结存两年以上。


时 评


扶贫资金躺在银行“睡大觉”,是一种令人尴尬的浪费。在脱贫攻坚已有时间表的当下,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精准地用好这笔钱。尽管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把扶贫资金使用权下放到县,并且可以统筹使用。然而,有些地方对扶贫资金的使用显得过度谨慎。据了解,有的贫困县要求各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申报产业扶贫项目,等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好了再验收,验收合格后才把扶贫资金拨付到产业扶贫项目上。


这种资金使用方式,的确足够安全,但整体效果很差。贫困户长期缺钱缺技术缺信息,发展产业本来就底气不足、信心不多,现在扶贫产业项目的启动资金还要自己垫付,等成功了才能获得支持,贫困户当然不愿意干。如果一味地等县里统一安排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的主动性也会大打折扣,脱贫进程就会被拉长。


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兼顾扶贫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效率,关键是建立一个资金使用、统筹、监督既分工又协作的运行机制。在全国率先脱贫的河南省兰考县,建立了“村决策、乡统筹、县监督”的扶贫资金分配运行机制,有效地解开了扶贫资金使用的纠结。扶贫资金由县财政局直接下拨到各乡镇财政所,由村里民主决策确定扶贫项目和分配对象,经乡镇统筹协调后,乡镇财政所负责拨付资金到项目实施单位或贫困户,县扶贫办的工作主要是看项目立项和实施是否经过民主决策、扶贫资金是否用于精准识别出来的贫困村贫困户、扶贫项目是否有明显效益。这样一来,县扶贫办不再充当“运动员”,而只是“监督员”“裁判员”,乡镇党员干部不再只是执行者,更是参与者、见证者。这样既调动了广大贫困群众和各个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又提升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其实,确保扶贫资金使用安全最好的方式,并非一味地规避风险,想把风险全部化解掉,而是充分地披露信息,让阳光成为最好的防腐剂。还以兰考县为例,他们采取“村内上墙,县内上网”的方式,从村委会民主评议扶持对象,到具体支持项目和金额,都要让老百姓充分讨论,并形成会议记录予以公示;每到年终,驻村工作队、乡镇、村委要联合组成考核组,逐户查看贫困户扶贫项目进展情况,公示扶贫成效。既没有让扶贫资金“趴在账上”,又防止了拿钱不干事的情况。


指出,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扶贫资金的使用,贵在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在合理使用的基础上设计风险防范机制,切莫为了追求理论上的绝对安全,不愿负责、不敢担责,让扶贫资金失去用途。



每一场文化演出都是一个价值出口。一次次高水平的演出,也无形中提升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  

一个有文化品位的城市,离不开一些有文化担当的演出场所。这些文化场所,就像一个个热源,把文化的温度辐射给大众。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各类剧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雅艺术更广泛地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进一步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提升审美水准,是不能回避的时代课题。


时 评


开放的艺术才能生机勃勃,开放的剧场才会五彩缤纷。作为中央芭蕾舞团的主剧场,天桥剧场在坚守高雅艺术和文艺惠民之时,致力于专业化,在舞蹈尤其是芭蕾舞领域,着力打造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高端平台。60多年间,天桥剧场先后迎来了乌兰诺娃、帕瓦罗蒂、多明戈、小泽征尔、皮娜·鲍什等国外顶尖艺术家,留下了许多辉煌的演出记忆,也让公众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需要有眼光、有担当的文化工作者。演出“引进来”少不了艺术把关人,应该避免演出唯“洋”是崇的现象。例如,俄罗斯的院团和《天鹅湖》往往能吸引不少观众,而这些院团水平却是参差不齐,有些与国内院团的水准也相去甚远。如果不加筛选地引入,即便能有一时票房,放之长远也会拉低水平。剧场演出的主体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倘若泥沙俱下、观众缺乏必要的鉴别力,就容易导致演出市场“劣币驱逐良币”。让观众欣赏真正顶尖的艺术,让优质作品进入中国,国内剧场院团应该持续发力。以天桥剧场为例,2013年开始推出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其间会邀请法国巴黎歌剧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美国芭蕾舞剧院、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等国外顶尖舞团参演。


艺术交流的破题之难,不亚于艺术创作,但一经赢得掌声,就会换来信任与支持。在最初筹办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时,国外名团和名家都普遍不相信、不认可,我们一次次遭受冷遇,邀约困难重重。除此之外,还有资金捉襟见肘、筹集难度大,运营团队普遍缺乏国际类演出季经验等问题。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的结果是演出季声名远播,诸多名团名家认可了这个平台,也日渐觉得能参演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是对他们艺术水准的认可。于我们而言,这是在培育艺术软实力,也是在锤炼文化自信。


每一场文化演出都是一个价值出口。前不久,在国际上声名卓著的“牙签夫妇”(即明星演员露西娅·拉卡拉和马龙·迪诺)到访剧场演出,之后评价说,“我觉得天桥剧场保留着所有在这里演出过的艺术家们的灵魂,那些墙、那些剧照、那些舞台等等”。在这里,外国艺术家找到了绽放美丽与精彩的舞台,我们让中外文化对话更丰富、更多元。而一次次高水平的演出,也无形中提升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出访所到之处,最陶醉的是各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文明成果。”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包括丰富精神世界。当前,我们有更充足的条件和能力让“别人家的艺术”贴近生活,也让“我们的艺术”走向世界。这需要文艺工作者不断努力,也需要剧场运营人快马加鞭,久久为功。



正是亿万人生活的变化,“众筹”起了五年来最精彩的“中国故事”,展现了五年来最震撼的“辉煌中国”。

“大气,又接地气!”“内容很震撼。”“为祖国骄傲,为五年点zan!”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六集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甫一播出就获得许多观众追捧,引来收视热潮。


时 评


新发展理念,如何化为公众的获得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如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讲述了65个故事,观察了250个成就点位,采访了108个人物,呈现了200组国家成就数据……答案就在纪录片的镜头和话筒中,那些普通人所见证的、所感受的、所讲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发展理念逐渐落地生根,推动着改革发展,辉煌的成就映照着普通人的生活,这是一部纪录片能有如此丰厚素材、如此撼人情感的源头活水。


《辉煌中国》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甘肃陇西盛产中药材黄芪,但运输却只能走公路;穿越秦岭的兰渝铁路通车后,能让黄芪的运输费用降到原来的一半。这条铁路,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就曾提出构想,但因为技术难度大,一直未能建成。最近五年,投入的增加、技术的进步,终于圆了沿线群众的铁路梦。不仅是兰渝铁路,还有港珠澳大桥、郑万铁路、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4G网络,一个个圆梦工程大大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更助推着亿万中国人追梦的步伐。


发展的每一个脚步,都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部纪录片的拍摄,筹集了逾万条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可以说,正是亿万人生活的变化,“众筹”起了五年来最精彩的“中国故事”,展现了五年来最震撼的“辉煌中国”。移动支付、共享单车、大数据、云计算……源于创新热情的激发;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雄安新区……展示中国智慧的区域方案;库布其的沙漠造林,大兴安岭的密林,华北大地的上空……呈现矢志不渝的绿色追求;“一带一路”建设、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开放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大山深处的课堂、长寿之乡的养老小院、小岛医院的点zan墙……获得感幸福感满满当当。发展理念的变革,展示在镜头中、画面里,更写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刻印在13亿中国人的心底。


今天,回望这场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它开启了一段新的航程,让“中国号”巨轮由“加快速度”转向“加快转型”,由“规模扩张”变为“质量提升”。从纪录片里壮观震撼的航拍现场到生动热络的生活现场、激动人心的生产现场,事实证明了“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是可以做到的,证明了“既看速度、也看增量、更看质量的发展”是可以实现的。破解时代难题的治本之策,增强竞争动力的战略指引,厚植自身优势的必由道路,新发展理念应成为长期坚持的指挥棒和航标灯。

9月21日,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正式上路奔跑。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正朝着全面小康的梦想最后冲刺。纪录片中,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说,现在“是可以选择的时代,可以选择做中国梦,做很强很大的梦的时代”。蓝图,为人民而绘就;梦想,靠人民来实现。下一个五年、更多的五年,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让更精彩的故事抒写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


严正声明 内容来源: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由高中生学习(ID:sszzbg)重新编辑整理,转载请标明准确出处。

8月最新时评精选12篇!据说看完就能攻克【任务驱动型作文】!

6、7月最新重大新闻时评汇总20篇 | 语文/文综应考必备!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笔记,最精华总结!一轮复习必备!

2018高考语文不得不知的100个文学典故 | 建议收藏打印!


投稿邮箱 / 536241253@qq.com

商务合作QQ  / 5426727


↓↓点击 "阅读原文",最适合你的学习资料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