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落入尘埃的老物件〈2〉

2015-02-27 夏俊山 微东台

曾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姜堰市法院在执行一起离婚析产案件时,因女方要带走陪嫁的马桶,遭到当地近百村民的阻挠。原来,当地有个习俗:马桶叫“子孙桶”,意味着子孙繁衍兴旺。带走“子孙桶”,男方就要断子绝孙。

我的老家海安,同样有着上述习俗。三十多年前,我结婚时,岳母准备嫁妆时该买的已经买了,就缺一只马桶。我想,爱人在学校工作,马桶肯定用不着,就别买了吧。岳母说,其它东西不买,“子孙桶”也不能缺。最后,在她的坚持下,只得请箍桶匠置办新马桶。

不少地区的马桶,其造型都像腰鼓,上下两端偏小,中间略鼓。上中下各套一道铁质或铜质的桶箍。有的马桶在上端装一个可以左右摆动的弧形扁铁,叫手提马桶。没装手提的弧形扁铁,而是在两侧有抓手的木耳朵的,叫双耳马桶。前者较小,轻巧易移,但多口之家不太适用。海安乡下,一般都管可以手提的马桶叫“恭桶”,而把较大且难搬的叫做马桶。这种马桶形如“冒”字,其抓手为上部突出的一圈,这比两侧有木耳朵抓手的更笨重。其桶盖也分大小两块。大的覆盖整个桶口,中间有一直径约30公分的圆洞,小的比这圆洞略大些,是盖这圆洞的。马桶因为藏垢纳污,平时被置于内房床脚、蚊帐背后或更隐秘处。使用时,只揭开马桶上的小盖儿,大盖儿在刷马桶时才放到一旁。为防止外泄扩散,一般还要配一块“马布”覆盖马桶盖子。

陪嫁的马桶必须是全新的。其用料也极有讲究,一般选择耐腐蚀、无虫蛀,份量相对较轻的杉木制作,为防止日后渗漏变形,在马桶的桶底、桶圈及拼接的弧形木料之间,都要用生漆刷涂过的麻布粘贴嵌填。桶体或刷桐油或刷广漆,俗语“新箍马桶三日香”也许即由此而来。新马桶无疑是嫁妆中的吉祥物。老家风俗,女儿出嫁时,马桶里要放两扎红筷子(谐音“快子”),以及红枣儿、花生、桂圆、栗子(用红纸条封成夹子,将四样扎在一起,谐音“早生贵子”)。岳母一定要置办马桶,其心情不难理解。

曾有人士考证,马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末唐初。隋唐开科取士,为防止考生借口内急,中途离场作弊,于是考生应试的单间里,设置了应急的“净桶”,也就是后来的马桶。至于为什么改称马桶,据说是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见在净桶上方便时的姿势很像骑马样子,就改成了更为形象生动的“马桶”。看来,马桶的出身其实还是颇有文化背景的。

马桶可算是微型的移动厕所。有了马桶,内急时,就不必再披衣出门,加之还能保护个人的一些隐私,受到广泛欢迎,进入寻常百姓家,是正常不过的事。但马桶也有一个缺点:三天两头要洗刷。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进城,清晨,行走在小城的角落,处处可见娘子军们在洗刷马桶,那「哗啦哗啦」声,此起彼伏,在街头巷尾形成了交响曲。而用久了的马桶,无论怎么刷都会留下一层垢。这层垢可是入了《中华本草》等药典的,名“人中白”,可治咽喉肿痛,或牙疳口疮,马桶这一副产品的用途,让不少人都感到意外。

据说,国外有位作家喜欢坐在马桶上思考,甚至写作,他有句名言:“只有马桶才是人类思考的源泉!”我很怀疑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因为卫生专家告诉我们:坐马桶时,身体和有毒物质之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空间,时间长了,这些毒气会进入人体内,严重的还会引发肛门炎、慢性阴道炎等疾病。所以坐马桶也应追求短平快,以减少接触有毒物质的时间。不过,也有人说,国外用的是抽水马桶,那是中国人很羡慕的洁具,放一下水,毒气就被带走了。1933年,周谷城回答《东方杂志》关于对“未来世界”的梦想时,答案就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如今,周谷城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抽水马桶进入了千家万户,而制作马桶的工艺也快失传了。估计不久的将来,谁要是想见识马桶,恐怕只有到博物馆吧。


回复“公交”查看东台公交线路;

回复“汽车”查看东台汽车时刻表;

回复“火车”查看东台火车时刻表;

回复“飞机”查看盐城南洋航班时刻表;

回复“上海”查看东台到上海司机随车电话;

回复“查询”查看东台各行业电话号码;

回复“美食”查看东台堤东堤西台城美食;

回复“视频”查看东台魅力视频;

回复“老东台”查看老东台七里长街照片;

回复“投稿”查看投稿邮箱;

回复“微东台”下载安装手机客户端。

免责声明:原文来自网络

本平台原发或转载文章均不反映“微东台”之意见及观点,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所载文字和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微信、QQ:13655110705,将尽快改正或删除。

“微东台”--东台手机门户,有公众号“wdt13655110705”和“手机客户端”两个平台。我们致力于更诚信、更透明、更公正的独特视角,让您的生活更精彩。弹指一挥间,爱上“微东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