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跟着非遗游亳州| 根植道家文化沃土的“花朵”——涡阳民舞九女扑伞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

    “花挑子上了肩,一呵闪,采来了鲜花插呀么插满篮,朵朵的鲜花献呀么献给党呀,为人民谋幸福,过了个幸福年呀嗨哟……”在这欢快、喜庆的民歌声中,几十名身着盛装的演员载歌载舞,尽情地表达着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爱戴感恩之情。



     这是2021年入选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涡阳民舞九女扑伞的表演现场。集民歌、民舞于一体的九女扑伞,发源于涡北民间舞蹈,已流传数百年,有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





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九女扑伞演员阵容强大,由21人组成:其中九名男演员,称三花脸;九名女演员,称九仙女。领伞者称老生,另有公子和丑婆两角色。同时还有乐队(俗称武场)6人。


     踩街表演时,乐队走在队伍前面,持大鼓、锣、镲等打击乐器敲出《四大锣》开场。老生持头伞(又称武伞)先前领舞,公子、丑婆分列两旁。接着,九男九女紧随其后,女演员手持“花把子”,男演员手持“花棍”,男走“慢四点”,女走“条子步”,进行踩街表演。


     进入演出场地,老生携公子、丑婆,打情骂俏,兜圈打场,准备表演。表演开始,老生舞伞,九男九女对应交叉,变幻出双龙戏珠、独龙过江、进四门出四门、铁索扣等队形。此时,全场齐唱民间小调《花挑子十呵闪》,舞蹈曲调风格独特,美轮美奂。进入高潮时,众男女围绕老生作扑伞舞蹈,公子和丑婆在一旁挤眉弄眼,作夸张搞笑表演,诙谐逗趣,引来满场喝彩。


     该舞表演间隙,常穿插戏曲唱腔或小调,一般多用《花挑子十呵闪》《雪梅小调》《下河调》《小放牛》《花枝》等曲调。


道家文化渊源颇深


     涡阳县是一代先哲老子故里。悠久的历史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丰厚的传统道家文化积淀,故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应运而生。


     九女扑伞起源于涡阳涡北,兴于涡阳涡北,与道家文化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九女, 道家指九个侍从仙女,这在史料中多有记载。晋朝葛洪《抱朴子·杂应》:“三童九女节寿君,九首蛇躯百二官。”《云笈七籤》卷四八:“明镜(明镜君)有三童九女侍之。三童长六尺,九女长五尺。”相传,唐朝盛世,歌舞升平。九仙女受命下凡人间,与民同乐,成就了民间舞蹈《九女扑伞》。该舞九男九女,为道家数理概念,意喻三生万物,九为极数。男女对应,代表着道家阴阳相辅相生。


     独有的历史传说,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一直延续。从古至今,每逄古会和重要庆典,当地都会有九女扑伞的演出。多年来,已影响至淮河、涡河流域及河南交界处,深受人民群众所喜爱。


几度兴衰传到今天


     由于社会变革和缺乏保护措施,该舞曾几度中断。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马善修、高廷友等为首的老艺人自发组织,成立了民舞队,把即将失传的九女扑伞传承下来。


     1986年,为挖掘民间艺术,安徽省群艺馆的工作人员到当时的涡阳县闸北乡涡北村进行调研挖掘。当地文化站和相关老艺人重新组建成立了第二批民舞队,马永、高翠云等五十余名年龄在18至20岁的演员,在老一辈民舞艺人的指导下,恢复了该舞的原貌。1987年,涡北民间舞蹈“九女扑伞”成功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此后,九女扑伞走出涡阳,在省、市演出中多次获奖。1987年除夕,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了有关《九女扑伞》的演出盛况;1991年4月,在蚌埠市体育馆,参加全省首届“凤阳花鼓灯会”展演,喜获大奖。此后的数年里,由于大多数演员或外出务工,或成家立业,该民舞会逐渐解散。


     2020年,当地计划再次挖掘这项民舞。今年59岁的高翠华,是第一代传承人高廷友之女,她自幼喜爱文艺,能歌善舞。得知要重现九女扑伞,她主动挑起组织人员的担子,广泛发动文化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在几位第二代传承人的指导传授下,五十多位热心涡北民间文化的爱好者共同努力,经过半年排练,在年底元旦和春节非遗展演中,再次将这一曾名扬涡河两岸的民间舞蹈重新呈现给世人。


END




编辑 | 振杰
审核 | 锦文


扫码关注我们我攒了好久的温柔和爱等着见面后全部给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