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述:戏剧学(二)——戏剧的多样化形态

黄莎莉 Shirley ART LIFE 2022-10-23
(黄莎莉试读2020. 6.23)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以唱、念、打、做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在西区的成熟形态元杂剧诞生之前,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孕育期,这其间出现了几种戏剧形态,对元杂剧的成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戏曲在经历了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北宋杂剧、金代院本等阶段后,才在南宋产生了中国戏剧最早的成熟形态,就是南戏。南戏接受了大曲、唱赚、歌舞、傀儡戏、诸宫调等因素,呈现出兼具唱、念、做、打于一身的艺术特征。现存南戏的一些剧目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永乐大典戏文五种”,如《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

永昆《杀狗记》剧照2019
元杂剧是元代中国古典戏曲的高峰剧种,戏剧创作和演出繁荣,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杰出的剧作家,现存的作品就有一百五十种左右。明清的戏曲在戏文和杂剧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传奇的形式,出现了李开先、梁辰鱼、汤显祖、李玉、孔尚任等为代表的剧作家。其中以昆腔传奇最为突出,自明代万历末昆腔传入了北京逐渐发展成全国性的剧种,直到清末才逐渐衰落。地方戏在各地兴起,以徽调和汉调为基础,吸收昆腔、秦腔的部分特点形成新的剧种——京剧,逐渐替代了昆腔的地位。

南戏《琵琶记》剧照

目前,全国的戏曲剧种共有三百多个,唱、念、打、做成为中国戏曲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形成了一个以京昆为代表的宏大的戏曲系统。戏曲中的唱念做打四要素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结合、融合一体的,从而形成一种兼音乐、文学、舞蹈、杂技、武术于一身的戏曲艺术语言的综合艺术,它把歌唱、舞蹈、诗文、念白、武打、音乐伴奏以及人物造型、砌末道具等紧密巧妙地综合在一起的戏剧形式。陈多的《戏曲美学》一书中,从媒介论角度分析了戏曲美的主要构成,成分将其概括为“舞容歌声,以人动情,意主形从,美形取胜。”即戏曲表演的形式是“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抒情特点。戏曲有着音乐性、虚拟性、象征性、程式化和写意性等美学特征,中国戏剧就是一种音乐化的戏剧,其中的音乐体式有“联曲体”和“板腔体”,因剧种不同单独或综合使用。戏剧的音乐性,以京剧昆曲为例,采用固定的变化较少的板式和曲牌。昆曲的音乐性鲜明文辞典雅、唱腔优美、音色清丽。

《鉴真东渡》剧照

现代的戏曲的艺术元素出现了新的变异,广泛借鉴其他的文艺形式,在音乐上已由专门的作曲家取代了主要靠演员来设计唱腔和音乐,音乐设计需要把戏曲剧种的风格和特点,对每个人物的唱腔进行整体和局部的艺术处理。乐队编制除了传统乐队之外,在一些新创的昆曲剧目中还加入了管弦乐队、电声乐队和混声乐队等,如《贵妃东渡》中就将昆曲与交响乐、歌剧、舞蹈、话剧等艺术形式融于一体,形成了奇异的视听景观。不过现代昆曲在保持传统戏曲昆曲的精粹,重在取舍合提炼、选材、编戏、文辞、遣句,不可“失魂落魄”而导致华丽有余,神韵内涵不足。

《贵妃东渡》剧照

京剧版《赵氏孤儿》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主要表现在处理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不是一味追求形似,而是极力追求神似,采用虚拟的表现手法。剧情的时空变换灵活自由,可以不用闭幕换景来显示地点和时间的更迭,在舞台动作的体现上表现较为充分。对戏曲来说,程式化体现在剧本、表演、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不同的行当有一整套相应的唱念做打的程式。可以说,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在不同的表演艺术家那里,程式有着不同的运用,这种程式根据表现不同时代生活内容的需要,加以发展和创新,但不能脱离传统。‘虚拟、象征、程式、写意、诗化’等原则高度融合在戏曲艺术的表现中,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戏曲艺术的诗性之美。

话剧《龙须沟》剧照

中国话剧艺术是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批先行者和开拓者创作一批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话剧剧作,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文学。话剧文学的发展和演出脚本制度的确立是建立现代话剧的重要标志。西方现代戏剧理论的引进和传播成为现代话剧创作的新起点,广泛介绍话剧的艺术形式和剧演流派,深入研讨写实主义戏剧,翻译出版近代戏剧作品,从理论上促进现代话剧意识的产生和观念的形成。早期中国话剧是引进西方近代写实戏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无唱功、无做工、生活化的新戏剧形态,因其直面现实和宣传革命的特性被当时的学界称为新剧或者文明新戏。“春柳社”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话剧团体,由李叔同等人创建,主要成员还有欧阳予倩、吴我尊等,多为戏剧爱好者,以研究和传播新派戏剧为己任。最先提出话剧这一概念的戏剧家洪深导演,采取现代导演排演制度发起的“爱美剧”运动就是批判文明戏商业化的堕落,对废弃文明戏的演出形态,创建现代的科学演剧制度,赋予话剧艺术独立的现代戏剧品格。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戏剧运动和国防戏的运动中,革命戏剧运动的方向和内容的确定开拓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道路。其中著名的有南国社、上海艺术剧社、复旦剧社、摩登社等话剧演出团体,都曾有高水平的演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剧照(2004)

社会主义时期的话剧是作为“五四”以来中国现代话剧历史的延续, 建国初期文艺会师,话剧界人才济济,但在艺术思想上存在分歧,也亟待建立正规化的剧场艺术。话剧界全面学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苏联的演剧经验,成为历史的必然。今天看来,《龙须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现实主义话剧作品,对新中国话剧表演艺术的开拓和发展具有奠基意义,对把握斯氏表演体系的精神,发展现实主义剧场艺术,开辟新中国的剧场艺术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这两出戏的演出表明了学习斯氏体系不应是教条的而应该结合实际、立足实践。从生活实际出发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演剧科学史现实主义的演剧理论,为发展中国现实主义的演剧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孙维世的导演实践对介绍和推动现实主义的舞台艺术创早方法,介绍苏联学派的表演艺术方法使得中国话剧艺术创作掌握科学的排演和创作方法其到了重要的作用孙维世把导演的创造分为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方面,一面是导演的独自准备、酝酿、构思另一面是导演和演员、舞台设计人员的共同创造她把排演分为案头研究、代用品的排演和舞台上的排演三大阶段构建话剧表演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她还从理论角度剖析和总结了现实主义舞台艺术的创作美学,真实与美感、体现于表现的问题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2009版《龙须沟》剧照

至此,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形成了以现实主义戏剧为其主流模式的话剧传统,既具有现实主义的美学传统,又有鲜明的倾向性、宣传性、群众性和普及性等诸多特点,其发展过程借鉴了西方现实主义戏剧创造的优秀经验,继承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戏曲的宝贵传统,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戏剧大厦,出现了田汉、曹禺、夏衍、老舍等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1956年后,探索话剧民族化热潮蓬勃发展,在建构“中国学派”的话剧舞台艺术上,积极开拓实践各种表演艺术。60年代初期,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之下,不同的戏剧观念、不同戏剧流派的讨论和争鸣,出现了打破统一模式实验多样化舞台艺术的格局。文革之后,恢复现实主义的表演艺术的优秀传统。近三十年的话剧实践活动,在开放大潮中,新旧观念的碰撞,审美意识的变化都对话剧艺术有所冲击,话剧舞台艺术的观念、形态、样式、方法等经历了巨大的历史变革。尤其是面对从西方现代派到后现代派百年以来纷繁复杂的现代戏剧观念,流变、借鉴、迷茫、反思、困惑一直伴随着当代戏剧艺术的的进程。
歌剧诞生于16世纪末的佛罗伦萨,强调音乐的表现作用,注重文字与音乐的结合。歌剧和其他戏剧形式的根本区别是通过声乐和器乐的表现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和表达剧情内容。在歌剧的结构和思维中,音乐成分占据相当突出的地位,至于形体动作和人物对白则主要依托音乐来加以设计。歌剧的音乐构成通常由序曲、间奏曲、舞曲、咏叹调、宣叙调、重唱等构成,其中又以声部为主。歌剧是以歌唱为主,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以唱词来叙事、抒情、描写、讨论等,受以音乐和演唱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制约,歌剧不以叙事为主,对剧情、事件、人物关系等刻画较为简单,注重气氛与情感的渲染,歌剧注重音乐结构的完整性,歌剧的文学语言由歌词和说白组成,歌词占有绝对的优势,说白较少甚至没有,基本上是音乐语言和诗歌语言的融合。歌剧的语言必须符合能唱能诵的要求,具有诗歌的基本风格。这种诗性的风格,其文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果说话剧需要演员在大段台词中充分展现出内在的心理活动,那么歌剧则要适应唱的要求,每一句话都要通过音乐的表达,用精炼的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中国歌剧作为舶来品始于五四之后,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延安的秧歌运动推进了中国新歌剧的建设,《白毛女》成为中国民族歌剧成型的标志。除声乐之外,绘画、舞蹈、造型等视觉艺术也构成了歌剧艺术之美,歌剧《赵氏孤儿》就是运用歌剧的形式将改编自元杂剧的大悲剧演绎得的格外悲壮和深刻。

歌剧《赵氏孤儿》

舞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音乐、美术、哑剧等,具有一定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主要通过演员的肢体语言,即身体的各种舞姿来表现剧情、塑造人物和揭示主题。舞剧分为情节舞和表演舞两类,前者主要以交代故事情节,后者主要以交代时代和环境的特征。早期的舞剧主要以叙事为主,近现代舞剧更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中国舞剧真正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舞蹈家吴晓邦的舞剧《西施》可视为中国现代舞剧的开始。20世纪50年代末,舞剧《宝莲灯》开创了中国舞剧创作的一个新时期,后陆续出现了《牛郎织女》《刘海砍樵》《后羿与嫦娥》《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民族舞剧。其中,《宝莲灯》的舞剧融汇了中国民间舞、戏曲舞蹈、苏联的舞剧创作观念“树立”了我国古典民族舞剧一种完整的样式。20世纪60年代中叶,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的相继问世,在中国芭蕾舞艺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自此中国芭蕾舞进入自主创作和民族化的时期。

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片段—相送
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2018)
红色娘子军舞剧(2019)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2011)

在中国现代舞剧中,糅合了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还跨越文化壁垒,借鉴古今中外各种艺术样式,呈现出多元发展趋势。舞剧音乐不断追求音乐的民族化,创作技法不断融入现代的新技法。舞剧《丝路花雨》不仅开启了古代乐舞文化的复兴,还标志着中国舞剧事业的复苏和民族舞剧新时代的开始。新时期的舞剧艺术观念有更大程度的解放,舞剧思维从对现实生活的单纯描摹逐渐转向对人的内心、生命本质的思考,催生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涌现除了不少优秀的舞剧作品,如芭蕾舞剧《祝福》,表达心理和人物意识的舞剧有《凤鸣之死》《黄土地》《玉卿嫂》,原创剧《野斑马》展现了斑马的命运,揭示了和平、友爱和共存的人类主题。舞剧《闪闪的红星》《江姐》《一把酸枣》和《文成公主》《千手观音》等舞剧。中国舞剧借鉴西方芭蕾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当代中国舞剧在古典舞台和传统舞剧的基础上,原创意识不断增强,原创舞剧不断出现,探索领域、品种、风格也出现多样趋势。
关晓彤 千手观音(2019)
《千手观音》舞剧剧照(2011)
舞剧《文成公主》剧照(2011)
舞剧《闪闪的红星》剧照(2018)
芭蕾舞剧《祝福》剧照(2014)
舞剧《丝路花雨》剧照(2009)
哑剧是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只要动作和表情表演剧情,不用对话或歌唱,但起源却与语言关系紧密。在语言产生之初,人类发音器官不发达,必须借助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传递信息和表情达意。原始舞蹈最先在古印度发展成为一种无声表演的艺术形式后来传入欧洲,在古希腊罗马等地逐渐演变为用姿势动作来表演剧情的戏剧形式,进而演化成哑剧。最早的哑剧追溯到古希腊的酒神狄奥尼索斯与阿里阿德涅婚礼的哑剧表演,完整的哑剧出现于公元前3世纪的罗马,后至15世纪在意大利复兴。是西方戏剧重要的演出形式,通常由小丑在大型戏剧演出之前进行表演。印度传统梵剧的表演中就有很多哑剧的成分。借助肢体语言来叙事,是哑剧区别于其他戏剧种类的鲜明美学标志,在戏剧中创造了一种特殊的世界性语言。哑剧绝不是一种喜剧小品,而是需要深刻思想和高超技艺的戏剧艺术。现代哑剧代表人物有马尔索、卓别林、莫尔肖等,法国艺术家德克鲁借鉴希腊雕塑、罗丹雕塑和美国现代舞蹈家邓肯的肢体语言、研究、整体和推出了一套完备的哑剧肢体动作。法国艺术家马尔索将美国哑剧、意大利假面剧、中国戏曲和日本能剧等融会贯通提炼出标枪丰富、动作精炼、具备芭蕾艺术美感的哑剧动作,他最著名的作品有《黎明前死去》《毕普》《外套》《巴黎的悲欢离合》《礼貌》《四季》《扒手的噩梦》《画面》等。中国杂剧中国也要哑剧的一些表演,宋代以后独立的哑剧形式未绝踪但发展迟缓。上世纪30年代,萧红就为鲁迅先生创作过大型哑剧《民族魂》。近年来,中国戏剧出现振新哑剧艺术的趋势,王景愚创作的《吃鸡》就是一种脍炙人口的作品。1994年中国还举办了上海首届国际哑剧节对促进哑剧艺术在东西方交流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3第一届春晚哑剧《吃鸡》

音乐剧是综合化程度最高的一种戏剧形态。作为新兴的综合演出艺术,它广泛采用高科技的舞台技术并追求视听效果的完美结合以及雅俗共赏的艺术旨趣。它以戏剧为基础,以音乐为核心,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戏剧、音乐、舞蹈三者融合进行讲述故事、刻画人物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它包括叙事音乐剧和时事秀两种基本形式,除了演员以外,还包括剧作家、词作家和作曲家。音乐剧在全世界都有演出,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和英国伦敦西区的音乐剧。美国百老汇音乐剧在全世界范围有着广泛的影响,事实上百老汇音乐剧并非一个纯粹的美国产品,它是由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所共同创造出来的。20世纪初,美国音乐剧进入了黄金年代,这一时期的音乐剧是一种音乐喜剧,紧接着进入音乐正剧阶段,这一时期的音乐剧更加重视叙事性和情节性,曲折动人的故事成了音乐剧必不可少的前提。叙事音乐剧至今仍是美国音乐剧最重要的艺术样式。代表性的音乐剧是《西区故事》《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在一部优秀的音乐剧中,叙事性舞蹈和抒情性舞蹈通常是相互交融各有侧重,与音乐、剧情紧密结合在一起,成熟的音乐剧创作者,注重通过音乐风格来代剧情发展的时代背景而空间环境。美国最成功的音乐剧大都出于安德鲁·韦伯之手,其主要作品《猫》《剧院魅影》《日落大道》《艾维塔》《星光快车》。20世纪80年代中国音乐剧在借鉴西洋音乐剧和歌剧的基础上产生,代表作《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风流年华》《芳草心》等,也大量扮演美国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如《窈窕淑女》《乐器推销员》《异想天开》《拜访森林》《雪狼湖》和《赤道雨》等。2008年的《蝶》借用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标志性符号,梁山伯和祝英台,视觉效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后现代舞台艺术特征,是中国原创音乐剧的重要尝试。(未完,待续。。。)

2020年的音乐剧《蝶》剧照
延伸阅读: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一)——现代即后现代戏剧的形态

艺述:高建平|审美与移情说的回归

艺述:黄莎莉|"走出"剧场与布莱希特的戏剧构作

艺述:黄莎莉|  后戏剧剧场的媒体及其政治性

艺述:黄莎莉| 展演与后戏剧剧场的各种元素

艺述:黄莎莉| 后戏剧剧场的风格——符号的运用

艺述:黄莎莉| 戏剧是一种时间流,后戏剧剧场是“能量剧场”

艺述:黄莎莉|剧场艺术的目的不是复制,而是符号性的表现

艺述:黄莎莉| 戏剧剧场解体为一种后戏剧能量‍

Shirley ART LIFE:关注文艺,持续分享!
shirleyhww@sina.vip.com(投稿与合作)
@微信shirleyhww入群与咨询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并及时处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