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世界电影艺术观念(二)—— 欧洲艺术电影美学语音
(黄莎莉试读2020. 7.23)
3、世界电影艺术观念(三)——独立电影美学(语音)(黄莎莉试读2020. 7.24)
引言:
美国著名影评人罗杰·艾尔伯特曾经给“独立电影”有过界定:“它是在传统好莱坞制片厂体制之为制作的电影,常常使用非常规的资金,它制作的目的在于表达导演个人的思想观念而非追求个人在票房上的成果。”独立电影是一种思想方式,它与讲述故事的思想方法和个性视角有关。外在制作形式上看,好莱坞体系之外的独立制片人出资、拍摄和发行;从内在精神实质上看,体现与好莱坞价值和艺术观念不同的独立精神。即“独立电影”的精髓体现在它的精神实质上,它作为一个复杂的主题和形式体系可以解构成以下五个不同的层面:
(1)在社会整体中,独立电影与其他领域共享着社会文化的观念和潮流,独立电影因此与社会文化和观众紧密相连;
(2)独立电影与其他艺术和媒介(戏剧、绘画、舞蹈和音乐等)共享许多艺术手法,但以电影独有的方式体现出来;
(3)独立电影在叙事常规、典型冲突和人物类型方面仍然与传统叙事传统有联系,但始终在强调自己的原创性并呈现出潮流和时尚的循环;
(4)独立电影具有自身独特的电影语言规范,而这些规范不断被打破和创新;
(5)独立电影倾向于在电影的文本系统内寻求主旨和灵感,独立电影中的黑色和暴力特征都在上世纪40年代的黑色电影和70年代的犯罪电影中找到明显的出处和依据。
美国独立电影经历了默片时代(1896-1927)的实验阶段;大萧条和二战结束(1929-1945)好莱坞制片厂体系处在巅峰时期,但勇敢的异议者仍然在体制外坚持创作;上世纪50年代“独立电影”的机会的开掘和创新方面及60年代引进的“艺术院线”实验,引发的越战时代的电影化革命;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现代“独立电影”逐渐形成,并创造了一个新的“独立电影”体系;90年代独立电影以其精神上的独创和财政上的丰收展现出好莱坞分庭抗礼的气势。在美国电影史上,许多优秀的作品来自非制片厂系统,具有远见卓识的电影制作者通过借贷创造了原创故事,创造着一种特殊的电影。金钱是一个重要动机,好莱坞的诱惑将许多人变为变节者:梦想在体制外打造一部成功的影片有朝一日会成为他们打开好莱坞的大门,的确总有一小撮“独立电影人”成功地被好莱坞接纳为“新贵”。这期间支撑独立电影制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故事的自由,和摆脱所有钳制和所有妥协来体现自我梦想的自由。
公元1989年是“独立电影”划时代的一年,美国电影节(圣丹斯电影节)举办了“独立电影之父”和“约翰·卡萨茨电影回顾史”以及查理·卓别林百年华诞纪念影展”,这次电影节上浪漫喜剧《真爱》荣获评委大奖;同年五月,戛纳电影节上美国独立电影《性、谎言和录像带》《神秘列车》《循规蹈矩》参赛;随后1990年大卫·林奇《我心狂野》和科恩兄弟《巴顿·芬克》蝉联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随着这些国际影展奖的影响,独立电影很快被公众接受并形成趋之若鹜的效应。在戛纳和其他电影节(威尼斯、柏林、蒙特利尔、纽约和伦敦电影节等)上每年都有新片和新的导演被主流好莱坞忽视压制或扼杀的声音影像传向全世界。非洲裔和亚洲裔美国电影得到持续的发展,出现了《家庭聚会》《地铁女孩》《喜宴》等影片;女性导演冲破桎梏出现了《加油和食宿》《密西西比的玛萨拉》以及男女同性恋题材的《昏厥》《钓鱼》新影片。90年代中期作为新导演的独立电影的主要展示,以至于1996年《名利场》杂志出现的特刊“好莱坞96,从日舞到日落”成为一个专门放映独立电影的新的有线电视频道,“日舞”成为低成本的好莱坞体制外电影提供与大制片厂明星巨片显著不同的东西。同年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在其书中《无剧组的反抗:或者一个23岁的电影制作者仅用7000美元怎样成为好莱坞的圈内玩家》详细讲述了《杀手悲歌》的制作过程。从电影业的角度看,与一个前独立导演签约意味着为行业招募有才华的新人会在预算内按时完成影片并满足制片人的条件。经过60年代法国新浪潮和70年代美国作者电影、80年代的美国影坛涌现了众多年轻独立电影制作者,他们为自己的电影梦想中享有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愉悦,其实很少甚至没有经验和训练以及家庭优势的年轻人设法突破好莱坞的屏障而获得成功,这让那些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急不可待梦想“一夜成名”。
随着战后时代艺术电影放映体系的出现,一些电影制作者大预算的电影作为艺术和娱乐结合的影片获得一定的利润成为可能,如社会问题片《沉默的人》《失去的边界》,艺术电影观众欣赏的剧情片的观影者是更严肃和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观众,此外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英国喜剧片就属于此类影片。艺术电影放映体系的创建极大刺激了此类电影的制作和放映发行。60年代新的一代独立电影制作者陆续涌现,称为“美国新浪潮”,在纪录片领域以怀斯曼为代表的“直接电影”,以叙事电影范畴以约翰·卡萨维茨、雪莉·克拉克、迈克尔·罗梅尔和弗兰克·佩里的影片为代表。这是由于好莱坞体系在六七十年代没能及时有效接受文化变迁,婴儿潮人口新趋势和经济的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使得这一时期新导演涌现提供了更多机会。随着80年代主流电影制作和发行趋于稳定,圣丹斯电影学会和独立电影项目的新兴机构的出现为推展好莱坞体制外的制作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独立电影虽然有别于好莱坞主导产品,但仍然与主导的制作逻辑有联系,以相对自由的方式填补着常规电影行业的边缘和夹缝空间。《TaxiDriver》美国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执导
好莱坞工业特性造成了它一些方面的不合理为独立电影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条件,电影业在上世纪20世纪初迁到洛杉矶之后,纽约的电影业并未消失而发展成一种与好莱坞截然不同的独立制片倾向并持续发扬成为90年代的辉煌。纽约大学的独立电影倾向使之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独立电影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的独立电影倾向明显,他的代表作《野战排》《华尔街》直面社会问题;奥利弗·斯通和贾姆公路喜剧片等都成为独立电影在国际影坛早期的范例;乔尔·科恩和伊森·科恩的悬疑惊悚片《血迷宫》、喜剧片《抚养耶利桑那》、黑色喜剧片《冰血暴》等都是特色的独立影片,此外非洲裔与华裔导演斯派克·李和李安也以《循规蹈矩》《马尔科姆·X》《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成为美国影坛的亮丽闪光点。由此,从电影史的脉络中可以清晰看出,独立电影和好莱坞主流存才着对抗和融合的张力。90年代之后,新一轮的独立电影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好莱坞发出了挑战,好莱坞不得不做出战略调整以改善自身的困境,包括将主流电影包装成“独立电影”出现,独立制片公司被好莱坞大制片厂“诏安”或收购,各大制片厂组建其独立电影分支机构,争夺圣丹斯电影节的“低成本电影”。
好莱坞体系在组建独立电影团增加了低成本和低风险电影的制作,在赚取独立电影利润的同时也训练和发现有用的人才。制片厂不再直接投入资金而采取购买发行版权和预定导演的下一部影片等方式寻找投资方转嫁高风险,每年约有400部独立电影真正投入发行不到十分之一,其中赚取利润仅三分之一左右。好莱坞是一个贪得无厌的赌场,无异于制作一般性的赚钱影片而是以巨大的轰动效应和巨额投资回报建立自己的名声,好莱坞是由资本主义的高度风险模式统治电影帝国集团的,钱是靠轰动效应赚来的,为此制造的概念是明星、热点话题和类型故事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一个为人熟知又易于在电视广告上促销的新产品,在《大玩家》《周末夜狂热》《夺宝奇兵》《独立日》中均有展现。与好莱坞电影不同的独立电影的主要目的不在赚钱,而是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示的独立精神,这是其与好莱坞的本质区别所在。好莱坞代表美国中产阶级传统保守和狭隘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在主体内容故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为中庸刻板和俗套。而独立电影体现新颖独特的政治、社会和美学价值,并与政治性倾向和少数族裔文化表达具有紧密联系,体现在主题内容的突破和新锐创新上,它们冒险进入色情、性向、暴力和思想禁区探讨种族、性别和深层意识,如《性、谎言和录像带》《猜、情、寻》《不羁夜》《永不妥协》《烟火讯号》《与男人同行》《挚友亲邻》等都是代表影片。独立电影在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上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独特的视听效果,从电视、录像、数字化多媒体、流行音乐、电脑游戏等媒介中吸取养分,融入电影的叙事和表现之中形成独特的影片个性进而影响到主流电影制作,《天生杀人狂》《落水狗》《业余者》在叙事结构和主题上均有不同凡响之处。独立电影不但影片观念独立地产生于独立电影制作者的头脑中,而且制作过程也多由制作者独立完成,资金也是由独立制作者东拼西凑而获得,就连编剧和导演的报酬也往往被“延后支付”,摄制组成员和演员的酬金也一样,摄制组成员精简到最低限度,影片人数不多,场景中避免豪华场景和群众场面,在重重困难之下摄制组面临绝境,甚至让导演濒于崩溃,但这期间展现生生不息无怨无悔的精神魅力足够感动涉足的影人和有幸看到它们的观众。独立电影在90年代第一次赢得了被好莱坞刮目相看的地位,并展现了美学和经济的双丰收的潜力,这对整个电影制作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二、“独立者”约翰·卡萨维茨、大卫·林奇、约翰·塞莱斯美国社会分为激进自由和传统保守两大派别,在政党划分上大致就是所谓民主党和共和党。传统的保守党以中产阶级为代表,好莱坞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就是他们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而激进的革新派则以自由知识分子为代表,独立电影体现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就在于此。不同的独立片导演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侧重点,约翰·卡萨维茨执导的影片《阴影》(1960)《面孔》(1968,影片对人类面部表达的极端重视)《丈夫》(1970)《首演之夜》(1977,强调演员选择的戏剧性以及人物情感方面无尽的渴求)《葛洛莉亚》(1980)关注家庭和社会关系;大卫·林奇拍摄的影片《祖母》(1970)《橡皮头》(1977)《象人》(1980)《沙丘魔堡》(1980)《蓝丝绒》(1986,展现一系列危险而又违禁的性行为)《我心狂野》(1990,展现主人公在冷酷暴虐又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遭受的心灵震荡)《妖夜荒踪》(1997)《穆赫兰道》(2001)则关注两性心理和心灵世界;而约翰·塞莱斯则把焦点集中到个人生活和社会责任、自身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冲突之上,涉及人类生活和生命的许多层面,《斯考克斯七人归来》(1980)《莲娜》(1983)《怒火阵线》(1987)《希望之城》(1991)《热情的人》(1992)《八人出局》《来自另一星球的兄弟》《孤星》(1996,反映美国西南边境种族歧视的根深蒂固和种族仇杀的暴虐凶残)《带枪的人》(1997,美国之外的贫穷地区的游击队与政府军之间的混战)《丛林地狱》(1999)。大卫·林奇执导的经典电影《穆赫兰道》4K修复版预告片
斯蒂芬·索登伯格的《性、谎言和录像带》的价值为美国独立电影赢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由此标志着与好莱坞的分庭抗礼,在此之前拍摄了首部影片《落水狗》(1992);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1994)将“真实的暴力”和文本表达的敬意结合到一起,观众注意到影片与早期电影史、小说和电视之间的联系方式,并通过游戏性提及电影史和出现明星的小史将电影虚构和批评结合在了一起;丹尼尔·马瑞克和埃德拉多·桑切兹联合编导的《女巫布莱尔》仿真恐怖片运用到了独立电影中镜头的晃动、无照明和缺乏明星的“弱点”,依靠演员的即兴表演证明了最恐怖的事往往出自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影片的真实感和亲近感强化了恐怖气氛,现实与虚拟的边界彻底被打破使得好莱坞亿元巨制相形见绌,这部极端业余的家庭录像画面组成的小电影走出了狭小的艺术电影院进入到了美国电影主流院线之中,独立电影终于登上了商业成功的巅峰。(未完,待续...)
《性、谎言和录像带》介绍
塔伦蒂诺《低俗小说》片段
电影《女巫布莱尔》片段
Shirley ART LIFE:关注文艺,持续分享!shirleyhww@sina.vip.com(投稿与合作)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并及时处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