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述:戴锦华|大师电影课——《死亡诗社》

黄莎莉编辑 Shirley ART LIFE 2022-10-23

《死亡诗社》剧照【主演:约翰·基汀(John Keating)】
(黄莎莉试读2020. 8.18)
今天跟大家分享《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以它的主题,以它所触及到的中小学教育这个永恒的社会性话题,也是一个社会性的难题,而不断地去触碰着一代又一代人生命中的情感和创伤。
预告片《死亡诗社》1989
《死亡诗社》海报
 
...在影片一开始已经清晰地给了它一个电影化的视觉定位,大家一定会记得电影开始的时候那个隆重的、庄严的、井然有序的场景,是新生入学的时刻。...

《死亡诗社》片段

...影片用了一个奇特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奇人,一个叫约翰·基汀(John Keating)的英语老师,以他奇特的个性,以他的大胆的、带点疯狂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一度打开了这个学校青年学生的视野,甚至打开了他们的世界。
 
...这个故事当中也包含了一个在今日的名校当中并不是那么特别的事件,就是一个来自于中等偏下家庭当中的优等生,最终在家庭过度的期待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当中自我毁灭的故事。...
《死亡诗社》海报

...对于教育自身的思考,对于在教育体制当中的可能性的思考以及比教育体制、应试、升学、卓越更大的一个主题,关于生命,关于生命的选择,关于在生命当中我们是否曾经有所选择,我们的选择将怎样影响到我们的未来和我们相当短促的人生。
 
 《死亡诗社》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基汀老师到来以后的第一节课可以称之为装神弄鬼的一节课...他无外乎想印证那句诗,叫做“及时行乐,使你们的生命不同凡俗”,如何使我们的生命战胜平庸,如何使我们活得与他人有所不同,其实准确地说,如何做回我们自己。...它由一个装神弄鬼的中学语文老师在他的第一课向人们提出。...这是影片的故事。


 《死亡诗社》有一个这样的老师大概是当学生最幸福的事。

我自己非常喜欢这部影片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我记得我大概是在1990年第一次在电影资料馆看到这部电影,看到之后我立刻把它纳入到当时我还在电影学院教学的影片精读的篇目当中。...

影片当中的悲剧时刻是故事中的主角之一尼尔的死亡,是尼尔从他生命当中最辉煌的那一刻——在舞台上主演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到他生命的深渊在他面前展开,就是父亲别无选择地、冷酷地告诉他说他的前景是军校,是由军校通往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这条不可更改的道路。...因为他如此的颓丧,如此的绝望,他的心碎了,但是在视觉上它形成了头冠所投下的阴影把他整个的脸隐没在黑暗当中,尤其是他曾经那么明亮的眼睛这时候完全在黑暗当中。...

电影《死亡诗社》片段

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非常工整的电影,就其工整的意义而言,它几乎每一个调度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的设置,都可以分析,都可以学习,都可以仿效。...
 
《死亡诗社》剧照
 
...故事的主角之一托德,作为一个同样背负着巨大压力的优等生...这个场景导演使用浅焦,于是老师曾经在焦点之外,他上前一步的时候是闯进了托德的世界,然后360度的摇拍镜头构成了一个客观上老师围着学生360度转动的这样一个跟拍镜头,同时它也是我们主人公内心经历了一个颠倒的、反转的时刻,于是诗句从他的嘴里流露出来。

《死亡诗社》剧照

...除了基汀老师之外,绝大多数其他的老师是老白男人,他们的白发,他们的谢顶,他们的一丝不苟的西装,他们的这种僵直的身体步伐,都在标识着一个时代,关于教育关于权威关于传统的理解。...
 
《死亡诗社》剧照
 
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说,基汀老师对于死亡诗社的概括,叫做“一群浪漫主义者”,事实上在今天的世界上更不合时宜。...这些事实并没有改变。换句话说,这个故事在1989年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故事,也是一个浪漫的想象。
 
《死亡诗社》剧照
 
这部影片出现在1989年是一个偶然,但同时,却在这个偶然的时刻标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因为1989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方阵营不战而败,世界重回到一个全球化的秩序当中,而在这部影片当中,无处不在的盈溢的跃动的是古老的人文主义精神。
 
《死亡诗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调,找到你的步调,按照你的步调去行进。当然在这个时刻出现了一个“飞越疯人院”式的场景,就是这个滑稽的、轻快的、具有启示性的启蒙的场景,不断地出现在一个俯拍镜头当中。...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关于古老的人文主义精神对抗高度机器化的机构的故事,它也可以引申出无数多的政治性的、文化性的、社会性的联想。

《死亡诗社》剧照
 
...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全球性的新自由主义的时代,而新自由主义的逻辑就是,多少也不够和赢家通吃的时代,就是一个资本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的时代,它丝毫不意味着解放,只意味着一个名之为“自由”的枷锁扣到了世界的每一个地方,扣到了世界的每一个人身上,这才是影片之外的一个巨大的反讽的基调。

《死亡诗社》剧照
 
大家会记得,由基汀老师所主持的英语课,始终围绕着诗,围绕着英美文学当中的诗歌,第二节课上,最具有戏剧化的场景是撕掉前言。...而撕掉前言,撕掉经院式的对于诗歌的理解,而直接去触摸诗歌自身,成为基汀的英语教学的关键。...

《死亡诗社》剧照
 
...诗歌是至高无上的人文主义精神,但大家也许听说过那句话叫做“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不道德的”。甚至有人说在奥斯威辛之后,讨论诗是不道德的,而在另外一边,诗变成了一种十足的old fashion,老派,过时,不合时宜。

《死亡诗社》节选学生集体站上课桌,对老师大喊Oh captain,my captain!

...他被迫两年投身在橄榄球队当中,用这种纯粹的男性身体之间的力量比拼,来洗清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称谓。...从另外一个角度,它也向我们提示着浪漫主义、人文主义精神和诗歌,在整个一个崇尚力量,崇尚成功,所谓“追求卓越”的成功学的映衬之下,它更加荒诞或者更加微妙。

《死亡诗社》剧照

影片当中包含了一个悲剧性的时刻,就是尼尔之死,以及更重要的是,当孩子们获知尼尔之死的时候的反馈。...接下来,在同一机位当中,电影再现了死亡诗社第一个夜晚的场景,摄影机在雪原上,从背后的全景镜头当中拍摄孩子们,但是这一次,他们身体当中的活力以及第一场戏当中刻意的提示的那种恐怖片式的联想完全消失了,在画面当中的摄影机的角度,摄影机固定机位的选择,使得整个这个场景充满了沉重的、完全丧失了活力的感觉。...
 
《死亡诗社》剧照
《死亡诗社》剧照
 
...这以后是孩子们的背叛,他们都在控告现场签了字,他们都控告是基汀老师,而不是严酷的制度和望子成龙的父母的暴力杀死了尼尔。...当基汀老师落寞地整理了自己的物品走出教室,作为一个被除名者,作为一个被审判的对象而要离开这个学校的时候,托德第一个站上了讲台,而且高呼那个滑稽的、有一点让人肉麻的名字就是oh captain, my captain,“我的船长”,惠特曼歌咏林肯的诗句。
 
《死亡诗社》剧照

而后,是一个一个的孩子们在迟疑在挣扎,在恐惧之后站上了桌子,同样的机位拍摄的是高高的立起的孩子们,他们俯瞰着教室,俯瞰着课桌,俯瞰着这个学校和教育机构的秩序,一个解放并且站立的时刻,一个成为你自己的时刻,它是人文主义精神最高的梦想,就是成人之说,成人之学,使我们成为自己,使我们成为人,尽管这部电影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梦,就像基汀所说的,只有在梦中我们是自由的。【本文出自活字文化策划出品的音频专栏“52倍人生——戴锦华大师电影课”第90期(共105期),仅供学术参考,部分文字删减,全文请查阅原文,侵删。】
几分钟看完《死亡诗社》
购买生活画店作品请扫二维码
一首MV看完《死亡诗社》
延伸阅读:
艺述:黄莎莉|世界电影艺术观念讲座文字(合集)
访谈:戴锦华&王炎丨《返归未来》制造IP
访谈:文化革命、“女性”的发明和中国电影 ——戴锦华谈“五四与电影”
活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戴锦华的大师电影课&【云端论坛】镜中火焰
影评:戴锦华|“程蝶衣是《霸王别姬》中的诗,而这诗行却是为历史暴力所写就的。”
Shirley ART LIFE:关注文艺,持续分享!
shirleyhww@sina.vip.com(投稿与合作)
@微信shirleyhww入读者群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并及时处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