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述:黄莎莉|世界电影艺术观念讲座文字(合集)
电影《团圆》经典片段(2013)
本座集综述:
美国电影学者路易丝·贾内梯在《认识电影》的专著中把电影分为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两大潮流,并由此延伸出叙事电影、纪录电影和实验(先锋)电影三种基本形态。写实主义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现实存在则是所有电影素材的来源。现当代电影理论家倾向于认为电影拍摄的形式和手法比电影拍摄的题材内容更重要。写实主义电影极力造成电影世界未被操纵、完全客观返照的真实世界的假象,而表现主义电影则有意对他们的素材作风格化地变形,观众很容易发现表现主义人物事件影像与现实生活的不同,细节经过更加精心的选择,并经常和其赖以生存的时空脱离。表现主义电影在风格上相当夸张,导演们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赤裸裸的主观体验,而不在乎别人怎样来看待,表现主义者注重精神和心理的真实,并认为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变形可以传达这种真实。
表现主义电影拥有对现实的重组性和极端的操纵性,但这种变形的影像体现出这类电影的艺术震撼力。写实主义电影的极端形式就是拍摄真实人物事件的纪录电影,纪录电影的情感影响力通常来自它的真实而非它的美感。极端的表现主义体现在先锋派实验电影中,某些电影甚至是完全抽象的色彩线条和形状组成,纯形式成为影片唯一的内容。在表现主义电影中,主题思想的重要性让位于抽象的形式美感本身。写实主义电影倾向于表现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表达含蓄的理想主义,而表现主义电影涉及不同寻常的人物和事件,探讨政治、宗教和哲学命题,成为说教艺术家的工具,表现主义还具有丰富的视觉诗意成为电影风格大师的信条。主流电影不走写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极端,追求一种表面上看起来能够自圆其说、稍带风格化的表达形式。这类电影的风格很少引人注目,它的影像由故事和人物决定,而不受追求真实或表现纯美的制约。主流电影以故事为轴心,叙事线索很少游离,或是被真实的干预所打断。
电影既是艺术、又是商品,还是传媒工具,对电影艺术性、商品性和传媒工具性的不同侧面追求产生了电影发展史上趋向性的潮流:商业电影、宣传电影和艺术电影。世界影坛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的商业电影又称主流电影或共性电影,它以认同主流意识形态、娱乐观众、获取利润的保守型观念为特性,为观众构制一个浪漫温馨或紧张恐怖的银幕世界,好莱坞的梦工厂中的电影产品就是典型的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以表现主体自我、反映艺术家对美学、情感、理性、哲学与宗教的体验和追求为最高目标。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欧洲的实验电影和五六十年代的欧洲艺术电影以及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独立电影都代表了这种电影思潮。这三大电影思潮既分割对立又借鉴交融,长期的分散集合,形成你中有我和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并发展总结出多种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电影艺术观念,如蒙太奇与长镜头、类型电影与作者电影、纪实派与先锋派、好莱坞规范与独立电影等等论述的议题。(完)
《可可西里》解说
《十七岁的单车》解说
《图雅的婚事》解说(2006)
《香巴拉信使》段落 (2007)
《盲山》 解说(2007)
《光荣的愤怒》 解说(2007)
《盲井》解说 王宝强第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