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莫里哀情史》预告片(2007)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著名的喜剧作家,也是世界戏剧史上与莎士比亚共同彪炳千秋的伟大戏剧家。他出生在宫廷裱糊师家庭,从小酷爱戏剧。一生共完成喜剧37部。《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学堂》、《太太学堂》等早期作品,着重讽刺贵族阶级,提出妇女社会地位等问题,初露创作才华;中期的《伪君子》、《唐磺》、《吝啬鬼》等剧作,对贵族、僧侣和资产阶级的吝啬、自私、伪善等丑恶本性,作了辛辣的讽刺,代表其创作的主要成就;晚年的主要剧作有《贵人迷》、《司卡班的诡计》等。
高乃依(1606~1684)是十七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一向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1629年,他的第一部喜剧《梅丽特》问世,1635,他完成了第一部悲剧《梅德》。1636 年,他推出了轰动整个巴黎的悲剧《熙德》,创立了法兰西民族戏剧的光辉典范;但该剧也在法国文坛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遭到了一些贵族文人的诋毁攻击。1640年至1643 年,他又先后完成了《贺拉斯》、《西拿》和《波里厄克特》三部比较重要的悲剧。1647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674年,他完成了最后一部悲剧《苏莱拿》,十年后他在贫困与孤寂中死去。他一生共写有各类剧作32部。
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诗人。生于小官吏家庭,是高乃依同时代的作家。他把古典主义风格与个人的激情融合在一起。他的作品被普遍认为较为通俗。他深受古希腊命运概念的影响,剧作往往以古代作为故事发展的背景。他把人的宿命和人类无助的信念相结合,他塑造的英雄人物的悲剧命运主要来自于个人情感的失控。在艺术方面,他文笔细腻,富于抒情意味,擅长分析人物心理,尤其是贵族妇女心理活动的刻画,十分出色。代表作有《安德洛玛刻》《忒拜依特》《菲德拉》和《爱丝苔尔》等。
(黄莎莉试读2020. 7.12)
莫里哀曾经深受唯物主义哲学家桑迪拉纳的影响,也喜欢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的诗作。不顾家庭阻扰的他放弃世袭的爵位组成了剧团但因不善经营而倒闭入狱后加入杜弗莱斯的剧团开始了流浪艺人的生活,让他有机会深入社会底层,锻炼了其戏剧的才华,积累了丰富的题材。直到1658年才回到巴黎路易十四演出喜剧之后得到了之前的头衔出入宫廷并得到法国的庇护持续演出他的戏剧作品。其中《太太学堂》将她的喜剧推向了巅峰,诗体歌剧,全剧五幕,朝向封建社会的男权思想“扔了一枚炸弹”,可算是社会剧的“开端”,让人想起《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呼喊。《伪君子》是莫里哀向教会的权威和统治阶级发起的正面抨击和猛烈控诉,剧中的达尔杜弗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深刻揭露教会和贵族的欺骗性和危害性,桃丽娜是智慧的女仆代表民间智慧的艺术形象,她识破并揭穿了伪君子达尔杜弗的虚伪面具,擦亮了奥尔恭的眼睛,让后者看到了伪君子贪图金钱和女色的本性。同样,莫里哀在《吝啬鬼》中成功塑造了守财奴阿巴贡的形象,让那些愚蠢有滑稽的封建卫道士们出现在世人的眼前,他在风趣中体现了一个剧作家严肃的人生的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仿佛是采用漫画式的手法凸显其笔下的人物典型的性格特征,作品的语言闪烁着朴实且智慧的光芒,他歌颂热情和正直、机智勇敢的“下等人”,使其具有民主主义精神的倾向。同时,莫里哀还是一位出色的演员,他在其《凡尔赛即兴》中指出演员的动作、语调和姿态要自然和真实,讲话的语气和表情与剧中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要一致。他教导他的学生们寻找日常生活中的音调和动作,找到适合的表演方式并琢磨台词的表达,使声音纯朴自然和谐生动。他追求表现真实的思想和感情,对法国现实主义的表演艺术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到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的表演已经开始注重情感的表现和自然朴素的表演风格。古典主义戏剧的最后一位杰出的演员丽萨·拉舍尔所扮演高乃依和拉辛剧中的形象成为1849年轰动法国剧坛的盛世。拉舍尔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宣告了古典主义的结束,浪漫主义戏剧带来了新的表演艺术。《太太学堂》剧照(2014)法国导演文森特·考林把这场东西方戏剧的对话放在了法国1960年代的电影棚,他介绍说,整个观众的视角就好像是一个电影镜头,两个角色之间进行私密谈话时,会有人拿着长杆话筒站在舞台上。舞台上的一切都有不确定感,布景也是流动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剧中的所有人物不再是莫里哀笔下17世纪的古典造型,文森特说:“你如果想看到那些漂亮的假发套和华美的服饰,可能会失望。因为我希望让这台演出在时间空间上和传统的法国拉开距离,同时也和中国拉开距离。我挑选了那个时候的一些法国电影明星,把剧中的人物形象设计成与之相似。阿诺夫身上有雅克·塔蒂的影子,而阿涅丝和年轻时的凯瑟琳·德纳芙有几分相像……所有的安排都是为了大家更好地进入演出。充分调动大家的想象力。”《伪君子》写伪装圣洁的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剧作深刻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答尔丢夫也成为“伪君子”的代名词。其剧作在许多方面突破古典主义的陈规旧套,结构严谨,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鲜明突出,语言机智生动,手法夸张滑稽,风格泼辣尖利,对世界喜剧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伪君子的形象并不是一味的恶和虚伪,善行和恶性,虚伪真诚往往在一个人的身上是交错复杂的,每个世代都是如此。莫里哀的《恨世者》 1666年创作完成,正直而迂腐的偾世嫉俗者阿尔赛斯特,他看不惯周围人们疯狂地争名夺利,常常发出愤怒和咒骂。但他却爱上了爱慕虚荣的色里曼娜。他的咒骂没有得到一个人呼应,反而成为众人的笑柄;他的爱情也遭到拒绝。最后他感到非常失望,要离开这个让他伤心的地方,逃到沙漠里去寻求心灵的安宁。作者想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露法国社会的虚伪风气。这种恶习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人们生活的每一个部分。莫里哀的剧团最早叫“光耀剧团”,后来改名“御弟剧团”,再后来叫“皇家剧团”。就在《恨世者》上演的前两年,莫里哀写出了他最著名的讽刺喜剧《伪君子》。作品塑造了答尔丢夫这样一个“天天冒用宗教,安下坏心,拿它侍奉最大罪恶”的伪善之徒。戏还未上演,教会、贵族反动势力便闻风而动,使他遭到一系列的打击。莫里哀指出伪君子“招惹不得”,你要把他们搬上舞台,就会触犯“多少正人君子。”莫里哀很快写出了一部新的讽刺喜剧《唐璜》,进一步揭露了教会、贵族害怕《伪君子》上演的原因,并以《唐璜》来为《伪君子》的遭遇鸣不平的。可惜《唐璜》上演了十五场也被打入冷宫,挫折激怒了莫里哀,。一年后,他写出了《恨世者》,把揭露的范围扩大到了宫庭和整个上流社会,不出预料,莫里哀揭示了虚伪这种恶习与君主专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确指出它来自宫庭,受到国土的庇护,这就是它享有的“特权”,也是它产生的根源。《恨世者》剧中男主人公阿尔塞斯特看不惯身边的一切,他揭露人类的虚伪、怯懦和危害,却爱上了专好诽谤别人的风骚寡妇瑟里曼娜。当他要求瑟里曼娜抛弃这个社会时,却遭到对方的拒绝。这出喜剧把贵族社会的丑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莫里哀在剧中批评了路易十四宫廷的风尚,虚伪在这个表象社会里一统天下,人们的行为近乎滑稽。在语言艺术方面达到了莫里哀的最高成就。全剧严格遵守古典主义法则,没有插科打诨式的笑料,被认为是"高级喜剧"的典范。剧中的非兰德是做得最游刃有余的。他说:“对时下的风俗我们不必过于忧伤,对于人类的本性我们应该多加宽恕,不可用太严峻的尺度去观察;对人类的缺点我们的眼光要放宽一点。人类之间需要一种行的通的道德;讲道德过了头也是要受谴责的;完美的理性是不趋极端的,讲道德也必须懂得适可而止”。莫里哀在这里给出了人类社会的普遍生存法则,人是带着各种各样面具的。为了自己,也为了别人,但归根结底是为了自己。阿尔赛斯特在解释他恨世的原因时这样说:“有些人,我恨他们,是因为他们凶恶伤人;有些人,我恨他们,是因为他们对恶人也一团和气,”所以,“我的恨是普遍的”。这里,莫里哀对“宽容放纵”虚伪恶习的社会表示了强烈的愤慨,《恨世者》是作者本人的“恨世”之作,也是莫里哀与王权的关系出现裂痕的标志。新版《吝嗇鬼》阿巴貢——歐洲四個最著名的吝嗇鬼之一(2017)17世纪中叶,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聚拢一大批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杰出人才为宫廷效力。1658年10月24日,莫里哀剧团在卢浮宫为路易十四演出,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1669年10月6日,莫里哀剧团在香波城堡为“国王之娱”创作了一出新的芭蕾舞喜剧《德·浦尔叟雅克先生》,吕利为该剧谱曲。整个十七世纪,莫里哀无愧于“法兰西精神”的最佳代言人,人们喜欢他笔下的各式人物,他是法国芭蕾喜剧的创始人之一,共写了十多部将音乐舞蹈与喜剧情节结合在一起的戏剧,他的剧作成为每一代喜剧作家衡量自身创作的标尺。
《德·浦尔叟雅克先生》剧照(2018国家大剧院国际戏剧季)
《德·浦尔叟雅克先生》与莫里哀在1670年创作的《贵人迷》被视为其艺术创作的分水岭。两部嘲讽资产阶级虚荣心的芭蕾喜剧作品,在艺术上运用民间闹剧的传统手法,而喜剧作品中音乐、芭蕾的运用,也将“芭蕾喜剧”这一独特的演剧形式正式纳入了戏剧版图。芭蕾喜剧是一种在戏剧行动中穿插芭蕾表演的喜剧,或在场与场之间或在幕与幕之间作为独立的插演。人们倾向于认为芭蕾舞是种次要成分,亦或是附属成分,作为点缀的插演,而喜剧的剧本才是头等重要的。不过,有些芭蕾舞也包含若干对话和表演的戏剧成分,有的时候,剧作家选择将芭蕾和情节连在一起。莫里哀曾在《讨厌鬼》(序言)中介绍:“为了避免这些插曲的方式打断剧本的情节,我们有意尽可能将它们与主题结合在一起,只求将芭蕾跟喜剧合为一体。”在《德·浦尔叟雅克先生》中,为了迎娶年轻的朱莉小姐,德·浦尔叟雅克先生离开利摩日前往巴黎,而刚一落脚便成为斯布里嘎尼和赖利娜的猎物——二人是朱莉的情人艾拉斯特花钱雇来阻止这场包办婚姻的谋士。在医生们、药剂师、一位皮卡第女子和来自朗格多克的另一位女子、瑞士近卫队、律师们、一位受豁免者、两名弓箭手等人的轮流摆布之下,这个来自小镇的男人迷失在巴黎的街头,脑中一团浆糊。最终,别无选择的他只能假扮成女人逃出巴黎。这部剧采用纯喜剧的形式,以意大利即兴喜剧的剧情为主,加以音乐和舞蹈,是莫里哀最忧郁和残酷的剧作之一:在三幕中,浦尔叟雅克不断地向地狱坠跌,以至于他自己都认不出自己来了。浦尔叟雅克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怪诞式结局,而这样的结局却又为艾拉斯特和朱莉的幸福婚姻所冲抵,同时莫里哀和吕利对音乐的重视则极大地强化这种不可避免性的效果。巴黎北方剧团版本的《德·浦尔叟雅克先生》,导演克莱蒙·赫尔维厄-莱热是法兰西喜剧院演员,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获得者。他曾参演多部法兰西喜剧院作品,还指导或参与创排多部喜剧、歌剧作品。
18 岁的演员阿佳妮在莫里哀话剧《太太学堂》饰演女主角(1973)
《太太学堂》全剧讲述了巴黎城里富有的阿诺夫是个夫权主义者,为了培养一个百依百顺的妻子,他将一个四岁的小女孩阿涅丝送进修道院培养。十三年后,阿涅丝被接出修道院,终于变成了一个符合阿诺夫标准的姑娘—漂亮、寡言、温顺,单纯,就像是一只沉默的羔羊。某天,阿涅丝偶然间与社会接触,青春的觉醒让她爱上了青年贺拉斯。禁锢与束缚抵挡不住爱情的力量,阿涅丝马上变得聪明起来……
伊莎贝尔·阿佳妮,1969年进入影坛,1975年出演新浪潮名导特吕弗执导的《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得到了恺撒奖和奥斯卡的提名。1981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凭借着《四重奏》《迷恋》获得最佳女主角奖。1982年,她又凭借影片《迷恋》在恺撒奖最佳女主角。1984年,她在以影片《致命的夏天》再次获得恺撒奖最佳女主角。1990年与杰拉尔·德帕尔迪约一起获得了恺撒超级巨星奖的殊荣,同年被《大众》杂志评选为世界上五十名最漂亮的女性之一。
电影《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剧照(1975)
阿佳妮是法国演员中罕见的因类型片和惊悚片而获得评论界认可的明星。她的大部分作品中,所饰演的都是性格怪异、比较神经质的角色,并且演绎得都让人拍案叫绝。其中,1981在电影《着魔》中,她饰演一个精神分裂者,时而恶魔,时而天使。需要她用自己的眼神、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诠释一个精神病患者,没有一点特效加持。电影中,她痛苦、委屈,倔强挣扎又绝望。她的喊叫、泪水,以及痉挛的身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阿佳妮真的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这部电影也因此而被封禁了18年。39岁出演《玛戈皇后》依然妩媚动人,剧中阿佳妮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从她的电影中,你能看出法国人的浪漫和激情,阿佳妮对于一些角色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无论是《着魔》疯狂表演,还是《玛戈皇后》中的情感流露。
1997年,Adjani 出任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上演了「刁蛮任性」的戏码。那一年的戛纳电影节,因为 Adjani 的频频「搅局」,而闹剧不断。
最终,Adjani 成功收获了人们的集体群嘲。并且连戛纳官方都按捺不住发公关文稿,口诛笔伐声讨她——最任性:阿佳妮。
《一路顺风》是由让-保罗·拉佩纽执导,伊莎贝尔·阿佳妮、杰拉尔·德帕等主演的一部电影,该片于2003年4月16日在法国上映。
2010年2月27日,阿佳妮凭借《裙角飞扬的日子》第五次捧得凯撒奖的后冠。5次获得法国凯撒奖最佳女演员,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剧情片《着魔》《魔鬼双姝》是经典之作,文艺片《激情佳人》《罗丹的情人》都是她的代表作。
2018年,照片中63岁的她不管容颜如何衰老都是惊艳了半个世纪,那个独一无二的“月亮的女儿”!大卫·加里克是英国著名戏剧家与诗人,同时善于悲剧和戏剧的表演,十八世纪演员取代了剧作家的地位而成为剧院的主要创作者。剧作家自行负责上演事宜,导演实际上是演出一般意义上的统筹者。表演也是个人的事,观众看戏主要是为了一睹大师或名演员的风采,类似于中国戏曲中的“捧角”。法国新古典主义表演艺术的特征无一不为英国人所模仿。加里克以其现实主义的表演艺术,一反以前的模仿新古典主义的演剧方法对英国的表演艺术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舞台、服装、灯光以及装置道具等各个方面。其中,他最大胆的改革措施是选择剧本,废除了流行的陈词滥调,去除维多利亚时代的遗风旧俗,并在再现人物性格方面注重贴近生活,寻找人物的“原型”。他在新创作的戏剧以及重新编排上演的莎翁剧中担任主演,一生扮演了上百个角色,为了迎合观众的接受和传播启蒙思想,他时常对莎剧原作进行删改和补充。他强调依据人物性格和感情,上台之前必须研究作家赋予人物的情感变化的历程并自然寻索各种感情之间的过度。其演出的实力让其为当时英国戏剧艺术领导者和改革者。他将延续了几个世纪的舞台两侧的观众席“拆掉”统统赶下了舞台。18世纪的英国剧场艺术与同时代的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向现实主义迈出了新的脚步,但还未完全摆脱新古典主义的影响。
从孩提时代起,加里克就表现出戏剧天分和兴趣。1740年,他的第一部喜剧《忘川》在德鲁里街剧院上演。1741年,他在莎士比亚的悲剧《理查三世》中出色地饰演了理查三世,之后,他的演艺事业大有进展。他随即被著名的德鲁里街剧院雇用,并于1747年当上了该剧院的导演。在此期间,他取消了舞台上的观众席 ,采用了隐蔽的舞台照明和自然主义画法的背景幕。在他的领导下,剧院日益兴旺。加里克给伦敦戏剧界引入了一种新颖的表演风格,这种风格比当时主宰英国戏剧界的刻板的法国表演风格更为自然,强调单纯和新颖。在德鲁里街剧院,加里克潜心演出莎士比亚戏剧,他也演出当代戏剧和其他英国经典作品。由于加里克的努力,莎士比亚这位16世纪晚期的吟游诗人成为英格兰卓越的民族诗人和剧作家。加里克是文学俱乐部的一员,这个俱乐部的中心人物是塞缪尔·约翰逊。许多艺术家都曾为加里克画过肖像,如庚斯博罗、雷诺兹、贺加斯等。加里克扮演的《无事生非》中的培尼狄克和《炼金术士》中的艾贝尔·德拉杰等喜剧人物颇受欢迎。他的剧作多为合作或改编,独立创作的有《妙龄小姐》、《邦·顿或楼上的高级生活》等。
四、莎剧“王子”劳伦斯·奥利弗
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1907年5月22日—1989年7月11日),英国导演、制片人、演员。1922年出演莎士比亚的戏剧《驯悍记》初登舞台;1926年加入伯明翰剧团。1929年首次在百老汇登台表演;1931年拍摄首部好莱坞影片《黄色护照》 ;1937年与费雯·丽合作战争影片《英伦战火》 ;加入伦敦老维克剧团。
1939年主演改编自艾米莉·勃朗特同名小说影片《呼啸山庄》 ;1940年与琼·芳登合作拍摄了希区柯克的悬疑片《蝴蝶梦》 ;同年主演了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傲慢与偏见》 ;1944年自导自演的莎翁影片《亨利五世》获得了奥斯卡荣誉奖和最佳男主角奖提名。1947年被英国女王授予骑士爵位的演员 。1948年奥利弗凭借自导自演的莎翁影片《哈姆雷特》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和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1955年凭借自导自演的莎翁影片《理查三世》再次获得奥斯卡提名 。1970年他再次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勋爵贵族头衔。1979年获得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特别成就奖” 。1981年被授予勋章。1984年他的名字被英国戏剧及音乐剧最高奖命名为“劳伦斯·奥利弗奖” 。1989年11月7日,劳伦斯·奥利弗于英格兰西萨塞克斯郡布莱顿病逝,享年82岁。1999年,劳伦斯·奥利弗在美国电影学会推出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男演员”榜单上位列第14位 。
劳伦斯·奥利弗版《哈姆雷特》
奥利弗的从艺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也是从配角,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崭露头角成为英国戏剧界公认的杰出演员之一。他在29岁的时候做出了人生重要的决定,离开当时红火的电影界来到了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的老维克剧院进行人生的冒险。他对莎翁剧中的角色表演一开始并未得到观众的认可,但他对戏剧的热爱并没有因为遭到冷遇和怠慢而中止,相反他随时都在进行着演出的准备,进行剧本分析和背诵剧中人物的台词。他似乎打定了主意要塑造一个有别于吉尔格德所创造的哈姆雷特的角色。这也注定了他必须接受严苛的考验和刻骨铭心的偏见和敌意,于是他自导自演了整部剧《哈姆雷特》,并对台词进行了大量的删减,上台以低沉的声音念白,观众被台上自信而富有男子气概的哈姆雷特所吸引,演员动作敏捷、思维活跃,表演展现了罕见的独创才智和娴熟的演技,这一切让演出获得成功,也奠定了成为一位真正伟大演员的基石。之后,奥利弗继续在剧院上演了《查理三世》《万尼亚舅舅》《李尔王》和《亨利五世》等剧作。在当时戏剧和电影鼓吹票房的商业主义社会环境之中,他的艺术生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甚至是坎坷,在辛勤的一生中,他以忠诚的信念实践着自己的艺术力量,在为戏剧奉献的过程中,他的勇气和执著使他成为传奇人物的特质。他的冒险精神和不畏权威的性格,凭借艺术直觉和舞台想象塑造了一些列性格鲜明的莎剧人物,有坚贞执着的哈姆雷特,目空一切的柯里奥兰斯和烦闷痛苦的麦克白以及凶残冷酷的查理三世,还有伟大又脆弱的奥赛罗。他曾经在老维克戏剧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说过一番对从事演艺事业的后学者的话:“...一个人声望的发展超过本身的实际成就,在艺术生涯中是最惹人嫌恶的...他必须能够深刻地理解生活...具有外表上的真实,可以是不折不扣的幻觉上的真实,否则他就毫无价值,也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幻觉上的真实和实际事物的差异,正是作为一个演员终生要学习的,在有生之年,这种学习永无止境。”这位表演大师在其艺术生涯中一共上演了八十多部舞台剧和五十多部影片,其饰演的查理三世、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等均可以被载入表演史册。他创造性地处理古典剧作中的人物形象。扮演主演兼做导演,参透莎士比亚剧作的精神实质,塑造具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也塑造各式各样的喜剧角色。作为演员,他的名字永远与古典的庄严联系在了一起,正如他所说:“生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奋斗、痛苦、失望、爱情、牺牲,也意味着金光万道的晚霞和遮天蔽日的风暴。”
1937年的百老汇,奥利弗与费雯丽主演《罗密欧与朱丽叶》
二战期间,奥利弗同当时的妻子费雯丽在美国闯荡。1948年,他依照电影公司的限制把原作剧本删减了近一半,亲自导演并主演了这部流芳百世的《哈姆雷特》。它是历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英国电影,同时囊括了奥斯卡最佳男主演、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艺术指导奖。精湛的演技和极富启发性的语言,配合视觉设计,让观众意识到王子内心的焦虑,奥利弗拉近了观众与哈姆雷特的距离。对于最被莎剧顽固派们所诟病的删减问题,影评家们则认为“是一次高明的编辑,大大加快了剧情的展开,让故事在保有复杂性的基础上变得更为清晰”。
奥利弗在伦敦老维克剧院里担当了一系列莎剧主演,人们看到了第一个全然外向开朗的全本《哈姆雷特》,演出大获成功。
奥利弗和费雯丽主演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麦克白》(1955)他是英国国家大戏院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了剧院第一任艺术指导,开幕大戏就是他指导的《哈姆雷特》。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国家剧院中的一个剧场。如今,他的雕像屹立于剧院门前,在这片泰晤士河南岸的滨水区,人流不息,这座以他的哈姆雷特扮相为造型的雕塑,也伴随着国家剧院经历时光的洗礼。2019年4月劳伦斯•奥利弗奖 ,即第44届劳伦斯·奥利弗奖(Laurence Olivier Awards)颁奖典礼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隆重举行。劳伦斯·奥利弗奖是英国最重要的戏剧及音乐剧奖项。由伦敦戏剧协会(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每年颁发,以劳伦斯·奥立弗爵士的名字命名,旨在表彰在伦敦演出的优秀戏剧,奖项范围包含了话剧、音乐剧、舞蹈、歌剧和附属剧院。连续举办四十多年奥利弗奖不仅可以看到英国戏剧发展的潮流,更能反映出英国戏剧创作和市场的多元生态。
劳伦斯·奥利弗奖(Laurence Olivier Awards)现场(2019)2019劳伦斯·奥利弗奖部分获奖名单
歌剧杰出成就奖
《波吉和贝丝的合奏曲》2019
最佳新歌剧
《卡塔卡班诺娃》Katya Kabanova(2019)
话剧类
最佳话剧女主角帕齐·费伦 Patsy Ferran
《夏日烟云》Summer and Smoke
最佳话剧男主角凯尔·索列尔 Kyle Soller
《遗产风波》The Inheritance
最佳话剧导演,斯蒂芬·道德利 Stephen Daldry
最佳灯光设计,乔恩·克拉克 Jon Clark
《遗产风波》The Inheritance
最佳复排话剧
《夏日烟云》Summer and Smoke
最佳话剧女配角莫妮卡·杜兰 Monica Dolan
《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最佳话剧男配角克里斯·瓦利 Chris Walley
《因什莫尔中尉》The Lieutenant of Inishmore
最佳新舞剧制作
《黑狗》Blkdog
五、德国现代舞大师皮娜·鲍什
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跨越美学的界限与艺术的藩篱,建立了独树一帜的舞蹈新语言,影响了整个世界。她创立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以前卫的理念和表现手法,综合舞蹈和戏剧的元素,成为现今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20世纪末与美国后现代舞蹈,日本舞踏并称为当代三大新舞蹈流派。皮娜·鲍什最好的作品都超过三个小时,缓缓且重复的表现着残酷,从好笑到由衷的悲哀;男性和女性,永远重复的伤害和被伤害。她的作品现代中透着古典,不羁中暗藏典雅,悲伤中带着幽默。主题涉及政治反思、两性关系和战争创伤,在混乱失序的世界中,纯洁的情感被抑制和扼杀,日常生活中各种动作的戏剧性意义成为她灵感的来源。在剧场中,观众在观察奇异中感动于皮娜·鲍什对自己生活的精粹提炼。她的舞蹈作品常常没有固定情节,没有老套的程式,没有相关的人物性格,男子们个个蓬头垢面,肆无忌惮地以不同的方式在舞台上随意殴打,藐视甚至当众强暴女性,将女性硬塞进箱子里,而女性总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猪狗不如的境地,舞台上的演员不是垂头丧气就是怒气冲冲,台下的女性观众却开始热泪盈眶。只有皮娜·鲍什的舞蹈不去粉饰太平不去美化虚伪,而且真实地把生活浓缩到了舞台上。剧场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20世纪舞者皮娜·鲍什的声音。
《穆勒咖啡馆》(皮娜·鲍什)(1978)
《穆勒咖啡馆》是其70年代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用到了英国作曲家亨利·普赛尔的巴洛克风格的音乐。舞蹈展现了在现实和理想中都找不到出路的痛苦以及女性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内心孤独和迷茫的情绪,展现了一种对舞蹈与戏剧的深层次的探索,要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作品笼罩在梦一般沉重的忧伤之中。剧中,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完美地交织在了一起,造型、线条、节奏和舞者的动作仿佛从音符中自然生长出来一般,成为音乐艺术的一部分。舞者用身体证实舞蹈是可以摆脱双腿的艺术,身体的任何部分都可以用来诠释生命,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现代舞,需要经历艰苦的训练和体悟才能达到的境界。她舞姿当中的悲伤气质源于其所经历的生活,儿童时期的二战阴影和成年后的冷战德国复苏以及战后文化界的道德反思和自我质询,成为整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的显现,她从一个优雅的芭蕾舞者脱变到一个自觉进行深度思考的现代舞者,在舞蹈中认识自己也认识世界,勇敢袒露自己的弱点、失望、焦虑、恐惧、记忆和希望以及期待,直面生命的终极追问,与波兰戏剧家格洛托夫斯基的“圣洁的演员”的美学观念一致,让生活、艺术还有宗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舞剧·皮娜·鲍什之《奥菲斯与尤丽蒂斯》
《陶利斯的伊菲格尼》(IPHIGENIEAUFTAURIS),歌舞剧,作曲:克利斯托夫W克鲁格(ChristophW.Gluck)《春之祭》作曲: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winsky)《七宗罪》作曲:库尔特·威尔(KurtWeill),剧本: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1980--一部皮娜·鲍什的作品》(1980-APIECEBYPINABAUSCH)《胜利者》(VIKTOR),舞剧,同罗马阿根廷剧团(TheatroArgentina)合作《帕勒莫,帕勒莫》(PALERMOPALERMO),舞剧,由帕勒莫比昂多剧团(TeatroBiondo)、安德烈·诺伊曼国际公司(AndresNeumannInternational)协助制作《拭窗者》(DERFENSTERPUTZER),舞剧《水》(繥UA),舞剧,由歌德学院巴西圣保罗分院、埃米利奥·卡利尔(EmilioKalil)协助制作《NEF蒘》,舞剧,由伊斯坦布尔国际戏剧节、伊斯坦布尔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助制作。《天地》(TENCHI),舞剧,由日本琦玉艺术基金会、日本文化中心协助制作《粗剪》(ROUGHCUT),舞剧,由韩国LG艺术中心、歌德学院首尔分院合作协助制作
皮娜·鲍什 作品《Vollmond》满月
2009年夏天,现代舞领域划时代的传奇巨匠皮娜·鲍什(Pina Bausch)离世。同年底,希腊导演迪米特里斯·帕派约安努携新作 Nowhere 登场,迪米特里斯·帕派约安努认为 Nowhere 的本质,其实是在讨论戏剧本身。他把戏剧比拟成了一个由人体构成的有机机器。他坦言:“在作品首演前的排练过程中,我意识到这短短三分钟里迸发的能量,或多或少都带着皮娜·鲍什作品的影子。所以说 Nowhere 其实是在向她致敬,同时也包含了我从私人情感层面上,对她的追忆。”迪米特里斯·帕派约安努是乌帕塔尔舞蹈剧场成立以来首位编外委约艺术家。之后,他参与皮娜·鲍什的乌帕塔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工作。舞团九年来委约的唯一新作于2018年5月在德国首演。
皮娜·鲍什乌帕塔尔舞蹈剧场新作《Since She》于5月12日在德国已开启全球首演。帕派约安努借此作品“对话”皮娜·鲍什也可以说是用自己的方式致敬天上的她。(未完,待续。。。)
皮娜鲍什剧场最新作品《作品二》宣传片-Alan Lucien(2018)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一)——现代即后现代戏剧的形态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二)——戏剧的多样化形态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三)——戏剧的特性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四)——戏剧特性的“假定性”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五)——戏剧“意象”与演出“意境”(上)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六)——戏剧“意象”与演出“意境”(下)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七)——现代戏剧流派及戏剧流派比较(上)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八)——现代戏剧流派及新观念的诞生传播(下)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九)——戏剧审美与批评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十)——戏剧表演与戏剧文学(上)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十一)——戏剧表演与戏剧文学(中)
艺述:黄莎莉|戏剧学(十二)——戏剧表演与戏剧文学(下)
Shirley ART LIFE:关注文艺,持续分享!shirleyhww@sina.vip.com(投稿与咨询)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并及时处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