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世界电影艺术观念(六)——心理、性别种族和意识形态 (语音)
最完美的连环谋杀、最意外的结局《七宗罪》 解读
引言:
法国电影和艺术以独创和高雅出名,美国电影和艺术则以模仿和媚俗赚钱,这种“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张力却每每发生意味深长的互动效应。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法国《电影手册》发现了好莱坞商业电影中出现的“电影作者”,如威尔斯、希区柯克、霍克斯和福特这样的电影作者形成了其别具一格的“作者论”电影理论思潮,启发和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到60年代早期,著名的电影批评家安德鲁·萨里斯将法国的"作者论(la politique des auteurs)"出口转内销为美国的"作者电影论(Auteurism)”。
(黄莎莉试读2020. 7.28)
一、 美国“作者电影”理论
上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评论杂志《电影手册》中出现了“作者论”得到新浪潮导演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和侯麦等)的推崇,特吕弗在其《法国电影的一种倾向》的宣言论文之中有详细论述,宣称传统电影中剧本掩盖电影制作过程中导演的作用,以《电影手册》的评论家和新浪潮的导演反对文学和电影文学剧本。新浪潮的电影风格本身成为引人注目的元素,独立于故事内容,并以其风格而非故事内容吸引观众,体现了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论点,“电影作者”与“电影工匠”(电影作者突破好莱坞制作规范的限制保持电影风格和主题的一致性,如文森特·米内里是电影工匠,而弗朗茨·朗格是电影作者)、“场面呈现”(拍什么,空间元素)与“镜头呈现”(如何派,时间元素)两组对立的概念构成了法国电影“作者论”核心。正是“作者论”强调的“镜头呈现”决定电影艺术独特的个性。(黄莎莉试读2020. 7.27)
1962年,《电影》杂志的评论家在好莱坞体制内寻找那些倾向于自我表达、风格和主题贯穿始终的“电影作者”,法国电影“作者论”被英国电影杂志《电影》所接受。二战后的美国受到冷战政治的支配,麦卡锡时代的“好莱坞黑名单”使得美国电影界噤若寒蝉。美国电影批评倾向于社会学价值认为最好的电影是那些严肃社会问题的制作。同时,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好莱坞制作了一大批娱乐电影,注重商业上的炫耀而缺乏严肃的艺术性遭到评论界的唾弃。在50年代当老电影开始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观众重新获得了观看三十四年代电影的机会所带来的电影评论的氛围也开始发生变化。安德鲁·萨里斯在美国电影开始衰落,文化趋向于自由化的时期投身电影批评并接受法国《电影手册》对社会现实主义的批判,这一批判不可避免地移植到美国文化之中并与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电影理论产生冲突。他在1961年与法国新浪潮作者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还在巴黎的电影院中观摩好莱坞老电影。他接受法国批评家强调风格作为创造性表达的观点,认为一种有意义的风格将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融入个性表达之中,导演以此冒险反抗标准化。因此,批评家必须警惕注意导演个性和导演用以工作的素材之间的张力。萨利斯的文章将电影的迷恋和鉴赏转化成一种艺术形式,调动他广博的电影知识来宣扬好莱坞电影的成就。他与凯尔之间激烈争论的共有前提是电影理论和批判应该是评估性的并涉及到影片和导演的比较性的评级。萨里斯为作者提出了三个识别标准:技术能力、鲜明的个性、从个性和素材之间张力中呈现的文本含义。“新好莱坞文艺复兴”诞生于1967年,最受欢迎的影片《邦妮和克莱德》(《雌雄大盗》)、《毕业生》和《铁窗喋血》(《酷汉卢克》)上映。1969年,另一部创新影片《逍遥骑士》又一次在年轻的观众中掀起高潮,并激发了一大批主题类似的影片,其中一些直接抨击当代美国社会的价值观。70年代“作者导演”适时的出现为电影业提供了创新性人才,保障了与新兴视听观众的亲近感,涌现了科波拉、卢卡斯、斯科西斯和德·帕尔玛等杰出的电影“作者”。
费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63年拍摄了第一部影片《痴呆13》之后改编了自己硕士学位作品《长大成人》和一部低成本的影片《雨人》,该片为誉为后期兴起的“女性电影”的先驱之作。之后,他借助《逍遥骑士》的成功说服华纳兄弟公司资助成了了私有制片厂“万花筒制片厂”并与好莱坞制作系统展开持续十五年的大卫与哥利亚之战。随后,他执导的《教父》创造了当代大片的奇迹,《大白鲨》和《星球大战》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逍遥骑士》(公路片的“鼻祖”)
《教父1》中的片段
《教父》父子的最后一次谈话
从《教父》、《现代启示录》到《塔克》,科波拉分裂自我的形象奇妙地反映出他仪式化和歌剧式的叙事中,影片塑造的具有远见卓识的主人公不可避免地追求反映其欲望的宏大场面最终却实质性或者象征性地毁灭了他们。科波拉这个具有空想性质的人物以他自我毁灭的奇观居然变成一种回归自我表达的方式。
1972年,卢卡斯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电影公司并制作了第一部由自己编剧导演的《美国风情画》,科波拉担任该片监制,获得五项奥斯卡奖提名,这促使他有机会制作改变美国电影风貌的传奇式杰作《星球大战》这部具有急速惊险节奏、童话式的空间幻想影片。与之对应的“工业光魔公司”从此成为全球最著名的电影特技公司(卢卡斯电影制作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卢卡斯保留商品的经营权和品牌出租权的决定为其带来了持续的利润,使他成为美国电影界的“新贵”。之后,他又拍摄了《星球大战》的续集《帝国反击战》《杰迪归来》,并作为制片人聘请《大白鲨》的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轰动影坛的印第安纳·琼斯三部曲。他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制作电影特效的工业光魔公司的高科技实业方面并取得了令人赞叹的业绩,此时的卢卡斯电影有限公司的太空步行者音响分支和THX小组在电影声音和影片复制方敏取得了重大进步,使得他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制片公司(卢卡斯电影有限公司旗下的卢卡斯艺术娱乐公司现已成为跨国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卢卡斯重新定义了电影新生代的作者观念,并于1988年执导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幽灵的威胁》《克隆人的进攻》《西斯的复仇》使其成为一位真正的“作者电影”和“独立电影”制作者。
马丁·斯科西斯的歌舞片《彩虹仙子》《纽约,纽约》的背景基本上与其意大利裔出身联系在一起,而非像科波拉的创作涉及更为广泛的题材和形式。他的第一部重要影片是《穷街陋巷》,影片包含了实验性和风格化的段落,特别是长度移动镜头和慢动作镜头的运用以及将流行音乐与影像紧密地剪辑,让影片的动作给人以舞蹈式的韵律感。这种技术在他后来执导的影片《愤怒的公牛》的拳击场面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示发挥。他的影片主题反映出罪孽和救赎的宗教观念,并对华纳兄弟公司的警匪片表达敬意。他的首部大师级影片《出租汽车司机》直接涉及体现个人意志的政治暗杀导致迷恋影片少女明星朱迪·福斯特的观众对里根总统实施的谋杀。该片以超现实的手法对人类天性中最黑暗的部分进行了个人化处理,获得七项奥斯卡奖提名和戛纳金棕榈奖。在他的心理剧《愤怒的公牛》具有强烈的不妥协意味,慢动作展现拳击台上的血腥和残忍使得观众因影片中展现的暴力和血腥望而却步。之后,他陆续拍摄了《喜剧之王》《基督最后的诱惑》《好伙伴》《纯真年代》《赌城风云》《穿梭鬼门关》《纽约黑帮》《飞行家》等影片,他的拍片方法一直摇摆在商业电影和独立制作之间,并试图将二者综合。作为导演,他的艺术灵感与长期的电影制作传统密切相关,但这种传统却与电影美学和成功的当代标准形成尴尬局面。
布莱恩·德·帕尔玛1963年执导了《婚宴》并在随后的十几年磨炼中拍摄了风格化的超现实惊悚片《狂怒》和家庭滑稽剧《家庭电影》之后执导了主流作者影片《递刀边缘》,展现色欲、性虐待和强烈的操控感,引起了有关“婚姻厌恶症”的指控,随后他又执导了影片《替身》(《粉红色杀人夜》)遭到观众和评论界的抵制避免涉足惊人的施虐受虐题材电影,改拍正统的故事片《铁面无私》《越战创伤》《虚荣的篝火》《职业特工队》等,但其"作者电影”的锋芒日益减弱,他能将精湛的技巧和高度控制的惊悚感糅合在一起讲述一些荒诞不经而又触目惊心的故事。(未完,待续。。。)
Shirley ART LIFE:关注文艺,持续分享!shirleyhww@sina.vip.com(投稿与合作)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原创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使用部分文字和图片取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种种原因未能与原作者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并及时处理。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