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家,为大家——广播剧《大河湾》上线播出!
广播剧《大河湾》
1951年5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揭开了新中国治理水患的序幕。71年后的今天,让我们用广播剧《大河湾》记录淮河岸边百姓生活的变化。
广播剧《大河湾》
创作背景
旧社会,淮河排水不畅,是有名的害河。解放后,淮河流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是新中国大规模治水事业的开端。建国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蓄洪区内老百姓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夏天,淮河流域遭遇了罕见的洪涝灾害。为缓解防汛压力,多地水利设施开闸蓄洪。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境内的荆山湖蓄洪区就是其中之一。
史料记载,大禹在这里劈山导淮,治水成功,会诸侯于此。“收了大河湾,富了半边天。小猫小狗都做个红肚兜穿。”俗称“大河湾”的荆山湖蓄洪区,是皖北著名的粮仓。2020年夏天,淮河干流汛情严峻。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启用荆山湖蓄洪区的命令。为了保住淮河下游沿线重点城市,大河湾一夜成汪洋,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荆山湖蓄洪区第九次开闸蓄洪。
荆山湖蓄洪后一片汪洋
剧情梗概
由蚌埠市委宣传部、蚌埠广播电视台创制的广播剧《大河湾》,作品取材于2020年汛期,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荆山湖蓄洪区开闸蓄洪前后的故事。
放暑假时,在城里上学的男孩思源,跟随父亲回到家乡看望爷爷奶奶,正赶上汛期蓄洪,在经历了偷偷上坝子执勤、帮老根爷爷转移鸭子等事件后,亲身感受到了蓄洪对村民的影响,以及两代人对蓄洪区搬迁的真实看法,最后和村民一起期待更美好的未来。
编剧正在大河湾采风
创作过程
广播剧《大河湾》的创作历经一年的时间,主创人员多次来到荆山湖蓄洪区,与当地百姓座谈了解情况,并到蓄洪区内进行实地考察,翻阅历年来蓄洪的资料和档案,参考了与之相关的报告文学作品,剧中的很多情节都来源于真实生活。
作品展现了位于怀远县的荆山湖蓄洪区内人民在蓄洪前、蓄洪时、蓄洪后的生活,反映了蓄洪区解放后到现在的变迁,讲述了大河湾百姓生活的变化,更表现了蓄洪区百姓多年来“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和乐观面对生活的勇气。
洪涝灾害发生时,蓄洪区都是关注的重点。该剧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艺术创作原则,做到重大题材细挖掘,既追求紧张的戏剧冲突,又关注人物微妙细腻的内在情感,对怀远荆山湖泄洪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的捕捉、情节的铺陈和细节的安排上适当增加生活情趣和生活气息,兼顾几十年的变迁与戏剧故事的冲突和诗意。这些情节不但使得剧情张驰有致,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从生活的人性化角度反映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他们身上鲜明体现了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大禹精神,以及忍辱负重的牺牲精神。
后期制作中,大量音乐音效的运用,勾勒出蚌埠荆山湖的壮阔场景,让听众在悠长的音乐中感受淮河岸边一代农民的博大情怀、感受到当代农民海一样宽阔的胸怀,使全剧洋溢着一种博大的浪漫主义色彩。
演员们正在录制《大河湾》
编剧碎碎念
一直记得在蓄洪区采风路上的一些细节:精神矍铄的金老汉嘬着烟,眯着眼,回忆54年出生的时候正赶上洪水,一家人舍了田地家园,搬到邻村的姚山避难,茅草窝棚,衣食无着;庄台上的大姐正蹲在自家二层小楼前侍弄花草,拍干净双手,翻出手机里拍的视频,给我看2020夏天里那一场滔天的洪水在蓄洪时是如何漫过她亲手耕作的土地;梳着羊角辫的小丫头,抬起手虚空地给我指了指建在镇子上安置房,说那里是她的新家……七十年过去,大水依旧无情,但大河湾却不是当初那个大河湾。我知道,在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之中,孕育着新的希望。
荆山湖进洪闸
来源:蚌埠广播电视台
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我们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