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北大荒水稻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助推垦区水稻产业发展回顾

半亩方塘  万千意向

农大一角  传播四方

为北大荒水稻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八一农大助推垦区水稻产业发展回顾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北大荒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非常鼓舞信心、鼓舞斗志。” 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建三江管理局考察,充分肯定了黑龙江垦区在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同时也对垦区未来发展给予了厚望。作为唯一一所与垦区同根共源的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全体师生员工也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习总书记在建三江七星农场视察时观看了水稻秋收。目前,垦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超过作物总面积的50%,是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在垦区水稻产业发展进程中,我校专家学者功不可没。下面就让我们看一下,八一农大在水稻方面究竟为垦区做了哪些贡献。

图一

图二

25日下午,习近平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了解粮食生产和收获情况。

25日下午,习近平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与农场工人们亲切交谈。

图三

图四

图三:25日下午,习近平在黑龙江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一楼大厅,察看出产的各类农产品。

图四:25日下午,习近平在黑龙江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与正在实验室工作的科研人员亲切交谈。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往期精彩


学“习”ing | 师生收看习总书记考察东北三省新闻直播

学“习”ing | 习近平: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


良种良法奠基水稻丰产

良种良法是种植产业的根基。我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垦区和地方的生产需求,长期致力于水稻育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校水稻科研事业由农学院李金峰、郑桂萍夫妇二人开创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余年的艰苦努力,培育出了垦鉴稻5号、垦鉴稻10号、垦鉴稻12号等优良品种。其中,垦鉴稻10号具有超高产、优质、多抗的特征,适于黑龙江省面积较大的第二、第三积温带种植。垦区大农场多处于这两个积温带,使该水稻品种的推广种植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垦鉴稻10号品种示范推广田

垦鉴稻10号的选育与推广项目

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李金峰教授在从垦区水稻试验基地返回的途中遭遇车祸殉职。郑桂萍教授担起水稻中心主任的重任。十余年来,她带领水稻中心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培育了垦粳稻5号、6号等8个水稻新品种。垦粳5号具有秆强抗倒、耐盐碱、丰产性好的特点,2013年以来在856农场、宝山农场等区域示范推广100多万亩,平均增产9%以上,仅两年推广面积就达到59万亩,累计增收节支1亿多元。同时,水稻中心还为黑龙江省引进18项新品种、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上千万亩,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水稻“旱平垄作双侧双深”栽培模式试验田

2016年,由郑桂萍教授研究形成的水稻“旱平垄作双侧双深”栽培模式在垦区20多个农场得到推广应用。水稻“旱平垄作双侧双深”栽培技术是一项全新的水稻生产技术体系,改变了原有的水稻耕作栽培方式,将水整地搅浆平地变为旱整地、旱起垄,由全层施肥变成集中条带分层分类施肥,解决了水稻垄作机械插秧难题,减少了机械作业次数,具有显著的“节水节肥、增产提质”优势,被誉为“现有水稻耕作栽培模式的重大变革”。

水稻全程机械化提质增效

我校为垦区在水稻机械化生产也做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4月,我校汪春教授主持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农业农机装备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验收,其中包括由我校实施的课题“大规模优质水稻生产全程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研究。

我校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历经十余年,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秸秆营养穴盘育秧、栽培、田间智能化管理,成功研制出水稻植质钵育秧盘的生产设备、精量播种机、覆土机、水稻钵苗联合整地插秧机等7种装备,建立了大规模优质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了水稻秸秆增值还田。研究团队在垦区30多个示范点对该技术进行了示范和推广,通过近百万亩的累计试验,实现水稻亩产提高10.8%,节水11.3%。

试验中的智能化水稻播种机和播土机

水稻秸秆营养穴盘生产线

该研究成果成功解决了制约北方寒地水稻大幅增产以及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关键瓶颈技术,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水稻生产的低碳、环保、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荣获2011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类一等奖和2010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水稻信息化建设开启新篇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上个世纪90年代,我校工程学院王智敏、王熙、庄卫东等农业工程学科专家开始在精准农业领域探索,攻克了一道道难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助推了垦区农机事业的发展。

大家在新闻中看到,习总书记在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观看了农机指挥调度平台等,这里也浸注着我校精准农业专家王熙教授的心血。2013年,建三江管理局建设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王熙教授受邀制定了中心展示的整体方案,对内部各展示区进行了规划设计,并精心研究设计建设了精准农业信息系统和农机指挥调度系统。此前,王熙教授还参与了红星农场现代化农机服务中心和七星农场科技园区农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他将GPS、遥感、地理信息、农业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和功能运用在这些农业信息化平台上,使北大荒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始终引领全国。

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

2011年以来,我校电气与信息学院黄操军、谭峰等农业信息技术专家深入垦区开展水稻信息化建设,用“互联网+”武装垦区农业生产,成为垦区水稻生产的新亮点。

在习总书记驻足的万亩大地号上,就有黄操军教授与同事们工作时留下的足迹。2016年,他们与七星农场合作,为这块万亩地号安装了水田生产智能化系统,实现了的田间水层管理、田间综合信息采集、田间气象信息采集的智能化功能。此前,他们还为前进农场安装了这套系统。

七星农场水稻万亩大地号的

“田间气象信息采集”系统

本田管理仅是水稻生产后期环节,前期还包括浸种催芽、大棚育秧等。2011年,我校水稻信息化项目团队深入垦区,先后在胜利、859、洪河、七星、绥滨农场针对水稻全程生产过程,进行了浸种催芽智能化监控、浸种催芽过程的优化控制、水稻大棚育秧过程智能化控制、水稻田间生长节水灌溉控制以及循环水灌溉控制、水稻保质干燥控制等新型技术的推广应用,他们还将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水稻生产中,实现了通过手机就能进行远程监控和控制水稻温室大棚,不但节省了人工和成本,还提升了作业标准。

科技推动“种的好”向“卖得好”转变

“既要种得好,也要卖得好。”这是龙江人民的呼唤。 “卖得好”的第一步,加工是关键。

十余年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学科带头人张东杰教授及其团队致力于黑龙江省优势农产品加工与食品安全领域的科研创新工作,科研成果集成了多项国内外食品安全科技领域的领先技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保障黑龙江省优势农产品食品安全的技术体系。其中 “水稻生产加工全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形成了集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产地环境监测与保护、水稻优质安全栽培、食品安全加工与检测、产品安全追溯等多项技术的创新成果,成功解决了黑龙江省在水稻生产加工与食品安全领域诸多技术难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水稻生产加工全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成果

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稻生产加工全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种植示范区

2006年以来,他们将水稻集成技术成果在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基地和工厂开展试验与示范,实现了示范区的生产环境持续良化、产品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产品信誉和收益不断提高,每年水稻示范推广面积平均60余万亩,获得经济效益12多亿元。团队创新形成了“一条主线、双向布控、三方联动、四个到位”的食品安全综合示范模式,被誉为“北大荒综合示范模式”。

有人说,食品安全是“管”出来的。“水稻生产加工全程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如同一支指挥棒,通过管理手段保护田间稻米更加安全地走向餐桌,为北大荒绿色大米护航,托起“中国饭碗”。

如同修炼武术内功,需要打通七经八脉,打通农产品供应链,是“卖得好”的第二步。

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指导意见》。同年,我校经济管理学院物流专家冷志杰教授带领团队已为七星农场制定完成了《基于物联网的水稻供应链管理规划》,使该农场的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的最前面。2018年4月,冷志杰团队又与七星农场签订了《基于物联网的水稻供应链运作解决方案委托协议书》。这标志着国内第一个大田农产品供应链运作实践项目正式开始运作。

冷志杰团队与七星农场领导合影

冷志杰团队打造的“七星农场水稻供应链”实现了三项创新:一是在技术方面综合应用“大田物联网+3S+移动互联网”技术,形成精准的绿色水稻供应链全程可追溯管理;二是使原来市场自发交易形成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无序供应链,转化成由生产、仓储、加工、销售和大米物流构成的五大联盟的组织管理;三是供应链联盟平台对五大联盟提供五大服务体系,贯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调激励机制,形成水稻供应链联盟驱动的协同模式,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竞争力。

垦区水稻产业的今天,源自于垦区人民几十年的艰苦耕耘,也凝结了我校专家学者和垦区科技工作者的共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建三江考察时说:“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农业科技大有潜力、大有可为”。习总书记的话语重心长,是激励,是动力,更是寄托在每名教育科技工作者身上的责任。八一农大人必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教育科研,为垦区产业发展和龙江振兴不懈奋斗!

 六十载弦歌不辍 
一甲子春华秋实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勇担科教重任
助力龙江发展

往期精彩

点击图片即可回顾往期精彩图文


-HBAU1958-

图文编辑 | 艳 楠

责任编辑 | 彤 彤

文稿来源 | 闯 垒

图片来源 | 人民网 八一农大基层学院

| 部分图片及文字可能来源于网络及农大人渠道 |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微信/Qwertt12446  QQ/172770162

|用温暖和感动为你讲述农大人的故事|

投稿邮箱 | 2086662013@qq.com 

您的每一次阅读、点赞、留言及分享

都是对农大最好的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