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策”第一人,他在清华探寻“交通”之梦
他是清华大学学生交通文化交流协会的“运转能手”
大学期间
带着一册“高等线性代数”课本
打卡各类交通线路
探索交通的昨日、今天与未来
他是清华“一人一策”第一人
两年前
作为行健书院的首批本科生
在老师指导下制定了自己的
“本博贯通”培养方案
决心探索“飞行汽车”的无限可能
他是行健书院2020级本科生何育航
本科四年
他写下一段
有关探索自我、追寻梦想的清华故事
何育航在清华参加的第一次校园马拉松
2020年夏,高考结束后,何育航前往清华大学参加“强基计划”考核。
“当时最深的印象是进入教学楼,看到墙上院士们的照片,心里不免一颤。”学校里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了何育航不小的震撼。
“这里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自己希望深入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未知铺满脑海,答案尚未出现。
考入清华后,作为“零字班”新生,他成为行健书院的第一批本科生。与书院共成长的路从那一刻开始。
鸣笛起程 思维重塑
行健书院是清华大学为落实国家“强基计划”于2020年成立的五个书院之一,聚焦智能科技、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培养理论与应用力学(含工程衔接方向)专业人才。
出于对学生基础数理能力的高度重视,行健书院为大一同学开设了“数学分析”“高等线性代数”两门课程。而也正是这两门课,成为了何育航入学后遇到的第一个“重大挑战”。
中学阶段,他常追求便捷高效的解题手法,习惯使用经验结论快速得到问题答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经验背后深层的数理逻辑。
“数学分析”与“高等线性代数”课程中涵盖大量基础数学理论,证明严谨、推导细致、知识环环相扣,导致何育航之前的学习模式在这两个“硬骨头”前败下阵来。
“这么完备的定义竟然还藏着反例”“还能这样想?!”是他当时常常生发的感慨。
他也曾尝试在图书馆日夜苦读,一遍又一遍推导定理,但收效甚微。
“那个时候执着于考试有一个好成绩,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学习,只能机械重复地练习,于是感到的只是乏味,而没有学习知识的充盈。”没有兴趣的学习,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在两门课的期中考试中他都只取得了刚刚及格的分数。
与其说是成绩的不如意让人失落,不如说是思维上的颠覆与重塑最为痛苦。对知识求索不得的处境影响着何育航的情绪,这是他大学以前很少会有的体会。那段时间里,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失去光彩。他开始疑惑自己能做些什么,又想要什么。
坐在图书馆皱起眉头翻看教材时,他总想起儿时在家乡成都穿过的大街小巷,一边漫步一边听外公讲述历史典故、建筑审美、力学思想;总想起第一次来北京时走入的地铁13号线,兴趣、求知欲吸引他去了解地铁、探索交通;总想起每次坐公交车时都好奇终点站长什么样子的兴奋心情,对未知的好奇一次次在他心底燃起……
驱动他前进的,始终是知识本身的魅力、是追寻兴趣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成绩”或“结果”。
行万里路 求实求知
“我要走出清华逛逛。”
陷入困顿不久后的一个周末,何育航背着书包,再一次走进地铁13号线的车厢。地铁站里人来人往、匆忙上下,他却并没有给自己设定目的地。
看窗外北京秋景飞驰而过,看身边人行色匆匆,不时翻开随身带着的“高等线性代数”预习几条下周上课要用到的优美证明……13号线一个来回,他在这个熟悉且热爱的交通环境里释放了很多负面情绪,甚至感觉在这里会缓解自己对结果的焦虑,专注知识和过程本身,预习效果反而更好。
就这样,在下一周的“高等线性代数”课堂上,他带着从13号线上预习的知识,听得更入神、学得更愉快。
慢慢地,只要条件允许,何育航每周都会带着数学课本出去。在北京地铁的不同线路上,他收获着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交通的热爱也愈加浓厚。
何育航在北京地铁S1线路拍摄的照片
本科期间,他还加入清华大学学生交通文化交流协会,与同学们探索了许多北京周边的“特殊运转路线”。
坐在丰沙线奔忙的列车——这是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时的备选线路,看着永定河峡谷的风景,聆听车轮与有缝钢轨接触的声响,他回想交通发展的昨日;
在停运前登上北京铁路局双层硬座客车,于这趟“站站停”列车的起停间,他窥见交通发展的动向;
乘坐各类列车前往房山、门头沟、雄安及张家口、廊坊多地,在“G、D、C、K、T、Z、Y、S”各类火车的变迁史中,他思考交通发展的未来……
何育航前往北京东站乘坐Y513列车
每次出行,何育航依然会拿一本数学书,边走边学已经成为他的习惯。
亲身体会交通发展的同时,他也慢慢找回从前探索未知、追逐兴趣的从容,从初入大学的不适应中走出,主动迎接下一个重要的挑战与机会——书院的第一批“一人一策、本博贯通”学术研究计划申请。
一人一策 行健自强
根据行健书院 “本博贯通”培养实施管理办法,书院科学设置“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学生根据自身学术基础与研究志趣,自主制定“本博贯通”学术研究计划,老师提供指导、支持,通过多阶段专业课程、科研训练有机衔接,创新本科生综合论文训练与博士生培养环节融合。
入学以来,何育航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能为中国交通行业的创新发展做些什么。
在书院“从游”沙龙中,他发觉曾以为仅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飞行汽车”,如今已经有了清晰可见的现实可能。何育航与车辆与运输学院的张扬军教授“一拍即合”,探索到飞行汽车的研究方向之一——稳定性控制,并决定将其作为自己接下来的研究课题。
“一人一策、本博贯通”的模式,将令他能够在本科期间就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到相关知识,并在后续的博士阶段持续解决技术难题、探索科学世界。
何育航在交通新场景下有所作为的信念坚定,但真正将研究设想落实为可行计划,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毕竟,这是他的第一次科研尝试,也是这一培养模式的首批探索。
大一上半学期结束,寒假期间,他需要根据书院给出的指导意见设计科研设想与课程安排。
“最难的是要把想法给理清楚,再在这一基础上,了解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与对应课程的难度,找到合适的课、排出合理的学习顺序。”这对于才刚刚大一的学生来讲,谈何容易?但凭着一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何育航带着好奇与向往,摸索、咨询、调整,终于用一个月的时间交出一份完成度已经很高的初稿。
很快,何育航得到了书院的回应。经过行健书院审核和学生修改多轮迭代,他将方案提交给“本博贯通”评审会审议。会议邀请了数学、物理、力学的专家以及拟审议方案交叉的相关专业院/系教学主管担任专家评委,邀请学校人才培养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史静寰、班主任、指导老师列席,参会老师纷纷对他初步拟定的方案提出问题,并加以指导、协助调整。
何育航在第一次 “本-博贯通”培养方案评审会上汇报
“有回应是最让人开心的。每一次汇报答辩都特别令人紧张,每一次提问交流环节都超过一小时!但在这一次次讨论中,我的很多困惑得到了解决。”
2021年6月1日,几经调整,何育航终于收到了“原则性同意申请”的结果,他也由此成为这一创新发展过程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截至2024年6月,行健书院已为26名同学定制了“一人一策、本博贯通”培养方案。
何育航介绍飞行汽车相关研究
培养方案通过,之后的故事却绝非“爽文”。大二时,何育航报名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他的项目颗粒无收。
“并没有特别失落。总结中发现,确实有很多地方准备还不够充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感到,自己已经在学习数学、出校实践、打磨“一人一策”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把握当下、梳理情绪、认可自己,不再畏惧失败和困难。“探索、试错是我现在喜欢的状态。”
本科时光告一段落
何育航在清华的交通之旅仍在继续
学业的挑战仍然存在
科研也需要不断拓荒
他将继续在清华园中
跟随心中热爱的指引
踏上一段段说走就走的旅程
迎接一次次的机遇和挑战
努力令“飞行汽车”搭载更多人的幸福与梦想
心怀大我、行健致远
记者丨 刘子晗 安妮
排版丨刘子晗
编辑丨黄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