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业之外,她们这样拥抱自己的“玫瑰色人生”
盛夏的清华园,鲜活灿烂。长风满载千百个夜里的梦,吹起泛着暖阳的一池回忆。站在见证了无数相聚与别离的路口,脑海里闪过的,是属于每个人青春的独家画面。可以是案头静伴的暖黄灯光,是挥洒过汗水的深红跑道,也可以是书中戈壁那株紫色小花,是路旁那棵刚发翠芽的白杨,它是久久仰望的蔚蓝天空,也是那抹无限自豪、无限感动的中国红。缤纷的园子,见证了无数成长的故事。学业之外,那些同样承载着热爱和坚持的事业,让一群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拥抱了自己的“玫瑰色人生”。马兰紫:戏里戏外,她的舞台,序幕才刚刚拉开清华园四季流转,又到一年盛夏。几个月后,数千名清华新生将走进新清华学堂,共看一部“清华人的必刷剧”《马兰花开》,留下属于他们的共同记忆。四年前,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20级本科生甘梓莹第一次观看了这部话剧,那时的她很难想到,从观剧者到剧中人,《马兰花开》成为她大学时光中最珍贵的回忆。与此相连接的是校园文艺的广阔舞台,穿梭在台前幕后之间,她在不同身份角色中探索出自己多元的可能性。校园文艺的初体验,来自于“白杨计划”第六期。在这项“培养具有清华底色的主持人”的计划中,甘梓莹逐渐找到了聚光灯下手持话筒的意义。在此之前,主持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面带微笑、仪态端庄、声音动听地念念稿子就可以了”。但在加入“白杨计划”之后,她从“主持人的表达欲”开始学习,发声、形体、思维、撰稿都有着独特的技巧,也需要长期坚持的练习。她和同期的朋友们一起,在大大小小的各类活动和行业一线的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主持的艺术。主持之外,她也对各类文艺形式产生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大二秋季学期,甘梓莹加入了《马兰花开》剧组,尝试话剧表演。从最初站在台上略显迷茫和局促的“科研人员”群演,到如今已参与4轮、21场演出,这部话剧带给她的,除了沉浸而鲜活的舞台体验,更多的是其思想内核所产生的深层影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从历史呈现于舞台,沉淀在心中。参演话剧《马兰花开》剧照(右五)无论是每年话剧的排练演出,还是作为导演筹备学生节的那个学期,习惯了将精力长时间集中投入到一件事上,再回归日常生活,总有一种与校园脱节的失序感。然而,舞台之外,学习生活仍在继续。甘梓莹坦言,她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将落下的进度追上,也了解到同学们在其他赛道上的努力,因此常常有着极大的压力和焦虑。但是校园文艺无尽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让她感到“主线任务之余的‘节外生枝’,更是生活中最特别的体验”。在变得更为自洽的过程中,焦虑也获得了稀释和消解。作为总导演策划举办社科学院十周年学生节“追旬”(前排左一)广而精的校园文艺工作兼具艺术的魅力和精神的引力。从主持人、话剧演员,到学生节的幕后导演,甘梓莹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写着花开一样纯粹而生动的故事。天空蓝:她的征途,是万里长空,也是星辰大海清华园中,“飞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固定的作息、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和高标准的要求,磨砺着飞班人的品格意志。作为一名女飞行员,徐倩即将和自己三年的清华生活告别,赴往空军航空大学进行后续的学习,日后,她和战友们将驾驶战机,成为翱翔蓝天的铿锵玫瑰。然而,走入徐倩的生活,会发现她在飞行员标签下的别样精彩。与垒球相遇,她发现“相比于单纯的力量,垒球更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和赛场上的机动意识”,因此爱上了这门动中思的艺术。触类旁通,在橄榄球赛场上,她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徐倩在首都高校触式橄榄球的赛场在清华这片蔚蓝的天空下,徐倩尝试着做一个“斜杠青年”,在人文情怀中塑造自我。随手翻翻书单,她的书很“杂”:全才型学者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的回忆录《椰壳碗外的人生》,投资经典《漫步华尔街》,管理学著作《影响力》,教育学《精英的傲慢》,女性主义……她并不在意这些书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甚至有些过时,“最吸引人的是观念,读书的过程会慢慢塑造价值观”。在阅读的世界中,她不再关注标签,而是追寻意义。她加入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全心投入小红书平台账号的运营。在那里,她收获的“不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与工科思维不同的人文情怀。”采访梅赐琪老师这是徐倩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在“水木开卷”策划中,她带着学生记者团的任务,采访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梅赐琪老师。这次采访让徐倩倍感温暖。一年之前,当她在迷茫的低谷中打转的时候,正是梅赐琪老师的鼓励让她实现了对“优秀”的祛魅,曾经那个过分执着优秀,害怕失败,十分在意别人看法的自己开始蜕变。于是,她开始卸下“优绩主义”的沉重包袱,勇敢地踏出舒适圈,探寻更加多元的领域,做好自己想做的一二事。生活中的徐倩作为一名军人,他们以身许国,服从命令,严守纪律,时刻准备着保卫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天空;作为一名清华学子,他们各自奋力生长,感受着广阔世界的种种可能性,拉满青春的丰度。国旗红:她的奉献和热爱,在传递中永不褪色说起仪仗队,霍苑桐最先想到的是升旗仪式和国旗上那一抹中国红。或许是高中国旗班的经历,她一直对升降旗仪式有着难舍的情怀,所以一进入大学,了解到国旗仪仗队这个群体后,她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了。从高中到大学,从新人小白到合格的护旗手,每周日下午的三小时大训、周内每晚的一小时小训早已成为刻在身体里的记忆。某次降旗打绳刚加入仪仗队时,自己的肩章出了点小问题,学姐注意到后,非常耐心地帮她扣好,“我总是容易被这些小事情所打动”,她笑言。寒来暑往,酷暑寒冬,仪仗队的同学们都需要每周一6:15就到达主楼,如果当天有前导,则需要在5:20就准备好,“冬天确实很冷,但结束时当看到国旗在天上飘扬,观旗同学在下面肃立,你会特别感动,会觉得自己平日的训练和早起是值得的。”集体去天安门观看升旗仪仗队之外,另一个给霍苑桐留下深刻回忆的集体就是化学系学生会。她大一加入生权部(生活权益部),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分别担任生权部部长和分管生权的副主席。2024化学系生权部合影生权部的工作涉及日常通知转达、迎新、组织实验室参观学习等,大多是琐碎又不可或缺的事项。根据自己当时在校医院参加勤工助学工作的经历,霍苑桐发挥自己对就医报销流程熟悉的优势,完成了《校医院新手指南》这篇近3千字的推送,内容涵盖了挂号、转诊、急诊等常见情况的详细操作步骤。一位素不相识的同学曾来感谢霍苑桐,是生权部组织的实验室参观让自己找到了感兴趣的课题,并顺利开展研究。为了将收获传递下去,这位同学也加入了化学系生权大家庭。正是在这些小事组成的经历中,她真切感受到了为同学服务的快乐。2023化学系学生会合影谈及未来规划,霍苑桐将在下学期担任四字班的带班辅导员,三年历练让她从“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