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视频

其他

学业之外,她们这样拥抱自己的“玫瑰色人生”

盛夏的清华园,鲜活灿烂。长风满载千百个夜里的梦,吹起泛着暖阳的一池回忆。站在见证了无数相聚与别离的路口,脑海里闪过的,是属于每个人青春的独家画面。可以是案头静伴的暖黄灯光,是挥洒过汗水的深红跑道,也可以是书中戈壁那株紫色小花,是路旁那棵刚发翠芽的白杨,它是久久仰望的蔚蓝天空,也是那抹无限自豪、无限感动的中国红。缤纷的园子,见证了无数成长的故事。学业之外,那些同样承载着热爱和坚持的事业,让一群群志同道合的青年,拥抱了自己的“玫瑰色人生”。马兰紫:戏里戏外,她的舞台,序幕才刚刚拉开清华园四季流转,又到一年盛夏。几个月后,数千名清华新生将走进新清华学堂,共看一部“清华人的必刷剧”《马兰花开》,留下属于他们的共同记忆。四年前,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20级本科生甘梓莹第一次观看了这部话剧,那时的她很难想到,从观剧者到剧中人,《马兰花开》成为她大学时光中最珍贵的回忆。与此相连接的是校园文艺的广阔舞台,穿梭在台前幕后之间,她在不同身份角色中探索出自己多元的可能性。校园文艺的初体验,来自于“白杨计划”第六期。在这项“培养具有清华底色的主持人”的计划中,甘梓莹逐渐找到了聚光灯下手持话筒的意义。在此之前,主持似乎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面带微笑、仪态端庄、声音动听地念念稿子就可以了”。但在加入“白杨计划”之后,她从“主持人的表达欲”开始学习,发声、形体、思维、撰稿都有着独特的技巧,也需要长期坚持的练习。她和同期的朋友们一起,在大大小小的各类活动和行业一线的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主持的艺术。主持之外,她也对各类文艺形式产生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大二秋季学期,甘梓莹加入了《马兰花开》剧组,尝试话剧表演。从最初站在台上略显迷茫和局促的“科研人员”群演,到如今已参与4轮、21场演出,这部话剧带给她的,除了沉浸而鲜活的舞台体验,更多的是其思想内核所产生的深层影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从历史呈现于舞台,沉淀在心中。参演话剧《马兰花开》剧照(右五)无论是每年话剧的排练演出,还是作为导演筹备学生节的那个学期,习惯了将精力长时间集中投入到一件事上,再回归日常生活,总有一种与校园脱节的失序感。然而,舞台之外,学习生活仍在继续。甘梓莹坦言,她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将落下的进度追上,也了解到同学们在其他赛道上的努力,因此常常有着极大的压力和焦虑。但是校园文艺无尽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让她感到“主线任务之余的‘节外生枝’,更是生活中最特别的体验”。在变得更为自洽的过程中,焦虑也获得了稀释和消解。作为总导演策划举办社科学院十周年学生节“追旬”(前排左一)广而精的校园文艺工作兼具艺术的魅力和精神的引力。从主持人、话剧演员,到学生节的幕后导演,甘梓莹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写着花开一样纯粹而生动的故事。天空蓝:她的征途,是万里长空,也是星辰大海清华园中,“飞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固定的作息、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和高标准的要求,磨砺着飞班人的品格意志。作为一名女飞行员,徐倩即将和自己三年的清华生活告别,赴往空军航空大学进行后续的学习,日后,她和战友们将驾驶战机,成为翱翔蓝天的铿锵玫瑰。然而,走入徐倩的生活,会发现她在飞行员标签下的别样精彩。与垒球相遇,她发现“相比于单纯的力量,垒球更需要日复一日的练习和赛场上的机动意识”,因此爱上了这门动中思的艺术。触类旁通,在橄榄球赛场上,她也有着出色的表现。徐倩在首都高校触式橄榄球的赛场在清华这片蔚蓝的天空下,徐倩尝试着做一个“斜杠青年”,在人文情怀中塑造自我。随手翻翻书单,她的书很“杂”:全才型学者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的回忆录《椰壳碗外的人生》,投资经典《漫步华尔街》,管理学著作《影响力》,教育学《精英的傲慢》,女性主义……她并不在意这些书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甚至有些过时,“最吸引人的是观念,读书的过程会慢慢塑造价值观”。在阅读的世界中,她不再关注标签,而是追寻意义。她加入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全心投入小红书平台账号的运营。在那里,她收获的“不仅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与工科思维不同的人文情怀。”采访梅赐琪老师这是徐倩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在“水木开卷”策划中,她带着学生记者团的任务,采访了清华大学新雅书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梅赐琪老师。这次采访让徐倩倍感温暖。一年之前,当她在迷茫的低谷中打转的时候,正是梅赐琪老师的鼓励让她实现了对“优秀”的祛魅,曾经那个过分执着优秀,害怕失败,十分在意别人看法的自己开始蜕变。于是,她开始卸下“优绩主义”的沉重包袱,勇敢地踏出舒适圈,探寻更加多元的领域,做好自己想做的一二事。生活中的徐倩作为一名军人,他们以身许国,服从命令,严守纪律,时刻准备着保卫脚下的土地和头顶的天空;作为一名清华学子,他们各自奋力生长,感受着广阔世界的种种可能性,拉满青春的丰度。国旗红:她的奉献和热爱,在传递中永不褪色说起仪仗队,霍苑桐最先想到的是升旗仪式和国旗上那一抹中国红。或许是高中国旗班的经历,她一直对升降旗仪式有着难舍的情怀,所以一进入大学,了解到国旗仪仗队这个群体后,她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加入了。从高中到大学,从新人小白到合格的护旗手,每周日下午的三小时大训、周内每晚的一小时小训早已成为刻在身体里的记忆。某次降旗打绳刚加入仪仗队时,自己的肩章出了点小问题,学姐注意到后,非常耐心地帮她扣好,“我总是容易被这些小事情所打动”,她笑言。寒来暑往,酷暑寒冬,仪仗队的同学们都需要每周一6:15就到达主楼,如果当天有前导,则需要在5:20就准备好,“冬天确实很冷,但结束时当看到国旗在天上飘扬,观旗同学在下面肃立,你会特别感动,会觉得自己平日的训练和早起是值得的。”集体去天安门观看升旗仪仗队之外,另一个给霍苑桐留下深刻回忆的集体就是化学系学生会。她大一加入生权部(生活权益部),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分别担任生权部部长和分管生权的副主席。2024化学系生权部合影生权部的工作涉及日常通知转达、迎新、组织实验室参观学习等,大多是琐碎又不可或缺的事项。根据自己当时在校医院参加勤工助学工作的经历,霍苑桐发挥自己对就医报销流程熟悉的优势,完成了《校医院新手指南》这篇近3千字的推送,内容涵盖了挂号、转诊、急诊等常见情况的详细操作步骤。一位素不相识的同学曾来感谢霍苑桐,是生权部组织的实验室参观让自己找到了感兴趣的课题,并顺利开展研究。为了将收获传递下去,这位同学也加入了化学系生权大家庭。正是在这些小事组成的经历中,她真切感受到了为同学服务的快乐。2023化学系学生会合影谈及未来规划,霍苑桐将在下学期担任四字班的带班辅导员,三年历练让她从“100%
7月8日 上午 9:00
其他

踌躇、言和、悦纳,他们成为“在框架上开出花”的清华人

白驹过隙又有一届清华人站在了四年时光的终点园子里太多太多的故事在毕业季被回忆太多太多的人在致谢里被提及那些光芒万丈之外的人那些普通日子里开怀的笑蘸着时光,一笔一画书写着绝无仅有的青春只有玫瑰的庭院称不上葳蕤绕着斑驳的墙壁蜿蜒生长的爬山虎也会开出别样的花朵“我当然可以不完美,我爱自己永远明媚。”让我们一起走进“在框架上开出花”的清华故事踌躇:我该何去何从?“大一第一次做英语课小组作业前,我在荷塘旁哭了很久。”深夜的荷塘,往往最能勾起人内心的情绪。几十年前,朱自清先生背着手、踱着步,抒发着淡淡的忧愁;四年前,清淼(化名)流着泪,红着眼,思考着自己和清华园的关系。刚入大学的清淼,对全英文的展示有着莫名的恐惧。“我好像做不到,我好像没办法,我好像没能成为那个完美的人……”那天夜里的荷塘,除了蝉鸣,还有窸窸窣窣的哭声。但眼泪往往给不出答案。清淼曾洒泪的夜里荷塘同样的问题,也抛给了语甄(化名)。大一的团队训练营里,语甄第一次知道了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最高荣誉——“特奖”。满腔热忱地,他一头冲进了这个“具有高要求的评价体系”当中。语甄照着特奖的推送,一条条列举着特奖的指标,制定着详尽的计划;期待着身骑白马,蹚过河流,像小说里的英雄一样收获成功和掌声。“后来的种种告诉我,生活不是小说,我哪算得上骑士,不过是冲向风车的狂人。”他现在还能回忆起,在社工领域受挫后,自己在文图旁边数了很久很久的台阶数;第一次期中考试后,一个人边骑车边在明德路上流泪;在闷热的会议室参加一场听不懂的组会,收获了学姐友善但写满同情的眼神。“如果我做不到所要求的,那我该何去何从?”语甄想了很久。语甄在深夜的二校门遇见了同样踌躇的同学“我该如何与外界的评价体系相处?”东卉也被这个问题扰乱了心神。大一参与思源计划(“饮水思源,服务社会”优秀学生培养计划)的选拔时,东卉几乎没有考虑过这项计划在所谓的“评价体系”中是否受到认可,只是想要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但当越来越多的人对她说这是值得一提的“简历条目”时,她心底的纯粹反而被消磨了不少。她有些茫然地走入了“评价体系”的框架内。“虽然当时没有想清楚,但还是跟风扎进了‘挑战杯’‘星火计划’等等选拔里。”但面对一次又一次或喜或忧的结果,她好像再没有了最初入选思源时的激动与欢喜,“我该如何与外界的评价体系相处?”的困惑尚未得出答案。言和:我开始允许情绪的出现2023年4月,在保研压力最大的一段时光里,东卉学会与自己的情绪握手言和。那时,未来的不确定性加剧了她的焦虑,在几门课程当中遇到的困难,更一度让她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东卉曾非常羡慕情绪稳定的人,毕竟,不被情绪波动影响的生活似乎风平浪静、效率超群。“我本身是情绪很充沛的人,常有很大的情绪起伏、需要与朋友们倾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这‘不优秀’,甚至希望自己没有负面情绪的存在。”但好在,友谊帮助她减轻了焦虑感——在她感到无助的时候,朋友们总是耐心倾听、给出建议;当朋友们需要陪伴,她也总能很好地共情并提供帮助。“我发现情绪本身鲜活地记录了当下感受,为什么要刻意忽略呢?我开始允许情绪的出现。”东卉和朋友们在一起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考试后,清淼开始允许自己没那么“完美”,逐渐学着与“普通的自己”相处。清淼把大一视作一个分水岭。大一下半学期时,她突然发现,如果不被“题海战术”“成绩评定”束缚,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学习知识,那么或许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一定能达到“还好”的水平。向上寻求往往道阻且长,或是天资不足、或是投入不够,不是每次付出都有理想的结果;而向下沉沦,陷入死水一潭,更是对大好青春的浪费。“所以现在我很喜欢‘还好’,它在中间地带,让我成长又让我享受。”清淼做«花卉鉴赏»课大作业时找到的四瓣的迎春谈到“现在是否还想继续冲击特奖”,语甄笑着摇摇头。“我知道我能力不够,所以不再冲击特奖,但最根本的是,”他前倾了身子,神色认真地说,“我发现那不是我的梦想,我在追逐那个目标的路上并不真的开心。就算在成绩上偶尔拿到高分、在科研上偶尔得到嘉许,但它们带给我的,比起开心,更多是疲惫。”语甄开始关注“清华大学特普通奖”,在各个“特普通奖”得主的故事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如果‘成为最优秀’这件事对我来说是痛苦的,那我宁愿做普通但快乐的人。我不完美,这已经很好。”悦纳:我会在框架上开出花为了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语甄开始尝试各种能接触到的新事物。他去过军乐队招新,去和投资人聊过自己的创业想法,参加了学生记者团和新媒体中心学生助理的招募,推掉了五个ddl去荷塘边上看月亮,写出过阅读百万的小红书帖子,还在贴吧上和几千个“老哥”分享了自己的期末学习经历。“虽然军乐队和投资人都斩钉截铁地拒绝了我——就像‘拒收请回复R’一样迅速。不过我确实明白了自己适合什么、做什么事情会开心。我现在仍然会为学堂路两边的展板而惊叹,但也安心成为上下课不息车流里‘最普通’的一个。”语甄非常满意自己大四的状态,既有轻微的忙碌,又能找到闲暇的所在。“我每天写完论文,就骑着车在校园游荡。紫操的风一吹,惬意的时光就四处流。肥皂味的白衬衫是夏天,情人坡躺着的读书人是音符。”语甄在百度贴吧上文字直播自己的复习过程2024年的四月,东卉在朋友圈每日记录“幸福的三件小事”。晴朗的天气、进步的毕设、好吃的外卖、心心念念的演唱会……她的清华日常似乎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每一天的生活仍值得用心对待。“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也是一个独特的人,是很棒的人。”“我要在框架上开出花来。”这是东卉送给曾经的自己的回答——面对外界的评价体系,尊重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又不被束缚,做好职责范围内的事、也探索自己想要的人生。盼望舒展、接纳枯萎,允许蕊的随风起伏,花朵才摇曳生姿。东卉在朋友圈分享幸福的三件事“原来我的大学生活也有这么多值得一提的!”清淼在采访的最后感慨道。现在清淼的生活里还是会有一个接一个的DDL,学习里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情绪也还是会因为压力而起起伏伏,但她始终坚信自己会迈过一个个“坎儿”,会做到“我能认可的程度”。“就好像有两个我,一个我还是会焦虑,另一个我则理性地说‘无妨,不管如何焦虑,你都能做到!’——这是我在清华园里得到的很珍贵的成长礼物。”清淼说,“其实学校里的所谓‘评价指标’,除了课业表现,还有社会工作、文艺体育、科研创造……这让我觉得,我有非常多元的成长方向和选择空间。”志愿服务时,清淼正好背对阳光,开心地拍下了背影
7月4日 上午 9:00
其他

俯仰之间,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和蓝天

以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在学期间课业成绩位列专业第一博士学位论文总评全A且各项全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攻飞行器结构优化设计提出了通用的结构优化设计理论和方法证明了稳态最优导热解与路径无关设计了接近理论极限的超刚性材料
7月2日 上午 9:01
其他

以志愿服务创造价值,她在清华绽放灿若朝霞的青春

2022年4月初的凌晨。暮春时节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些许凉意。酒店的观景台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0级本科生刘宇彤正和其他几位志愿者同学闲聊着。两个多月来的冬奥志愿经历虽充满了挑战,却也让他们收获了可贵的友谊。一想到将要与好友分别,大家不免有些伤感。“啊,快看呐!”突然,一位同学指向远方的天空,高声呼喊起来。众人向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抹红色从黑暗之中缓缓地升起,将天空中的云染成了淡粉。他们笑着感叹“这次熬夜真值啊!”然后在彼此的眼睛里,看见了泛着泪花的霞光。
6月28日 上午 9:02
其他

“一人一策”第一人,他在清华探寻“交通”之梦

他是清华“一人一策”第一人两年前作为行健书院的首批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制定了自己的“本博贯通”培养方案决心探索“飞行汽车”的无限可能
6月26日 上午 9:01
其他

“春苗计划”中期讨论会成功举办

5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春苗”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简称“春苗计划”)中期交流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在培养周期过半的时刻,本次交流会旨在对2023-2024学年“春苗计划”工作进行中期梳理与总结,在共同探讨中完善“春苗计划”的培养体系和方向。学员代表分享经管学院2023级硕士生史芳溪回顾了加入“春苗计划”后得到的成长锻炼,并分享了自己在参与“春苗计划”短期实践、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宣传,以及作为场记参与清华大学招生宣传片拍摄等经历中的心得体会。“‘春苗’让我体验了‘想过很久但一直没机会做’的事情。”她表示,通过“春苗计划”参与到清华招生宣传片的拍摄工作,既让自己得以熟悉剧组运作、拍摄协调等实操流程,也让自己对“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春苗计划’中与记者团的老师同学交流,让我深深感受到作为校园记者的共鸣共振,和参与校园宣传和文化建设的幸福感、使命感。”史芳溪分享参与招生宣传片拍摄的工作经历日新书院2020级本科生魏明分享了参与“清华老师面对面”栏目时采访日新书院院长王中忱教授的经历,并与大家交流了自己在人物稿件采写中的反思与感悟。她表示,“春苗计划”为学员们提供了诸多宝贵资源,在这次与王老师面对面交流采访的宝贵机会中,自己不仅在“春苗计划”导师的耐心指导下极大锻炼了访谈、撰稿的能力,也从王老师身上感受到了为学为人的珍贵品质,并在交流中对自己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春苗计划”推出的”清华老师面对面”栏目新闻学院2022级硕士生赵佳回顾了自己参与2024年全国“青马工程”文化与新闻传播班的经历。她表示,通过培训,自己加深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涵的学习和领悟,并在国际传播、新媒体运营、AI大模型等领域收获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启发,期待日后可以通过专题微沙龙等形式,增强“春苗计划”学员之间的交流,共同学习相关领域的新趋势和新热点。选题讨论与集体学习在分享环节结束后,与会师生就之后的“春苗计划”培养环节、选题创意等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表示,要继续关注校园热点、注重挖掘身边的故事,让作品更加贴近同学、贴近校园。“春苗计划”也会最大限度地为学员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全力支持学员的成长。学员们积极分享想法、进行讨论最后,师生集体学习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神山村三日》,从中感受中国乡村发展的脉动,体悟调查研究对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意义。集体学习《神山村三日》此次“春苗计划”中期交流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交流学习、分享经验的平台,也引导大家更好地思考接下来的努力方向和目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春苗”们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融媒体作品,为校园和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出品
6月1日 上午 10:22
其他

春苗学习日记|集体学习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神山村三日》

“很多接地气的对话和细节特别打动我……”“从许多村民的视角,我看到了神山村……”“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乡村振兴实践……”这是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春苗计划”成员阅读完《神山村三日》后,交流讨论的场景。近日,长篇报告文学
5月27日 下午 8:41
社会

清华校庆巡游被抹黑,请擦亮双眼!

这两天,“清华校庆巡游”火了随便点开一条视频昏暗的色调,阴森的音乐,缓慢的步伐……这还是我们前不久刚亲历的校庆日吗?你们把园子里蓬勃的朝气、热闹的场面、喜庆的氛围都藏哪去了?我和清华的小伙伴们搜集查证了多个视角拍摄的校庆巡游视频一起擦亮双眼看看!清华校庆不见国旗?截图拼凑,别相信!居然说“清华校庆竟然不见国旗”……明明可以直接造谣,却还“贴心”地配了几张照得歪七扭八的图片。好吧,我们不装了——清华的校庆日是从升旗仪式开始的。主楼前迎着朝阳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没看到吗?巡游之前,军乐队就已经在东大操场上为升旗仪式演奏了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看到校园里各处飘扬的五星红旗。当然,你装作看不见我们也没办法。生在国旗下,长在春风里。爱国奉献是清华人永远的精神底色。在一位位清华人投身各行各业服务国家和人民的时候,这些以“蹭热度”“搏出位”为揽财手段的营销号,只会做“标题党”“剪刀手”,罔顾真相、剪辑拼接,添油加醋、造谣污蔑,嘴上喊着“爱国”,心里却全是生意,真是没有下限!清华学子眼里没有光?我们就是那道光!是谁!是谁把我们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军乐队校庆巡游演奏的乐曲换了个音源!!还有这个灰蒙蒙的滤镜……我们还是看原版洗洗眼吧!许多同学都是因热爱而自发加入巡游队伍,他们并非专业出身,但那份对学校的真挚情感,却是无可替代的。还有人说,军乐队同学们穿着的服装不好看。虽然说各花入各眼,我们还是想替参与了巡游的同学说句话——据了解,这套仪仗用白队服是2009年时,为展现新时代军乐队精神风貌专门制作的演出服饰,还设计了可爱的卡通形象。当一批队员毕业,新队员们便会继承队服,节约资源的同时,这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军乐队巡游只是校庆期间同学们自发组织的庆祝活动之一。东大操场、情人坡上、新清华学堂前,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位位运动健儿在“马约翰杯”的赛场上展现着“无体育,不清华”的风采,一场场民乐队草坪音乐会把最美的旋律献给清华……同学们热情洋溢地释放着青春活力,身处其中的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了清华包容和鼓励多元发展的校园氛围!清华校庆遭质疑?不理解,别瞎喷!“校庆氛围乌烟瘴气”“清华大学应该降为二本”……一句句罔顾事实的“建议”张口就来、一个个莫须有的“罪名”肆意抹黑,愤怒、委屈、困惑、不解,作为清华学生,心里五味杂陈。先入为主的成见和偏见,是看到真相的最大阻碍。一年一度的校庆是清华人共同的节日。纪念大会、学术论坛、艺术展览、校庆嘉年华、体育赛事、系馆参观……精彩纷呈的校庆活动,彰显着水木清华113年来的厚重历史与人文日新。我们看到,毕业五十年、六十年的校友再相逢,精神矍铄、侃侃而谈。我们看到,年轻的同学自发地组织演出活动,才华横溢、青春飞扬。这一切,难道不正是清华人昂扬风采的最好证明吗?在清华大学113周年校庆到来之际,学校相继成立了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人工智能学院。这一切,难道不正是清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培养顶尖人才的真实体现吗?我们穿梭在欢声笑语之间,为开放实验室中展示的创新成果震撼,为白发苍苍仍心系国计民生的学长学姐感动。清华校庆,不仅仅是一次相聚,她是清华人凝心聚力的再出发,是清华精神欣欣向荣的再传承。清华、清华人的初心,从未更改。变味儿了的,也许只有某些擅长“带节奏”“扣帽子”之人的心!在我们看来胸怀家国天下、俯首奉献芳华的清华人永远有着最好的精气神儿!永远绽放着奋进的光芒!
5月8日 下午 2:50
其他

与薛其坤院士面对面!

近日,美国物理学会宣布2024年度巴克利奖获奖者,该奖被公认为是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最高奖,旨在表彰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凭借拓扑绝缘体研究和在拓扑绝缘体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创新突破,成为巴克利奖首次授奖70年以来的首位中国籍获奖者。美国物理学会官方公布: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哈佛大学教授Ashvin
2023年10月25日
其他

红色依旧:大国工匠中的新一代清华人

这篇文章,用来回应一下之前关于我们的“社会新闻”。事情是这样的,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前阵子转载了一篇文章:《关于清华的这十个谣言,不要信!》,文章辟谣了一份虚假的“清华仅一人上榜的大国工匠名单”,并以图片形式列出了部分在各领域曾担任总设计师、总指挥的清华人。文章明确指出“这个统计还非常不全”。但显然这一点被有些网友有意无意忽视了。其中有人说,因为名单里的人很少且改革开放后的大国工匠没有几位,所以这份名单自证反而暴露了“清华这些年没有大国工匠”的“秘密”。这个“表格没有列完整就代表近年根本没有”的逻辑,着实是我们没想到的。看来信息不对称在现实世界中真的严重存在。也许是我们在园子里听到的当今各重大工程中的学长牛人太多,自然地以为这不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儿?难不成我以为我以为的不是我以为的……看来,还是有必要和大家好好地解释一下。稍微了解一些各高校教育特色的网友都知道,“又红又专”是清华的基因,清华也一直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这在高校里是出了名的。你可以质疑清华的种种不足,但要质疑清华不够“红”,那可能真的是选错了对象。改革开放前是如此,改革开放后依然如此。所以,事实就是,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大工程中出任总师、总指挥或技术负责人的清华毕业生,一如既往的多(一脸委屈)。而且,与许多专精于某一领域的行业特色高校不同的是,清华培养出的大国工匠遍及诸多领域。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几乎都有清华人主导或参与: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载人航天、北斗导航、航母弹射、歼10战斗机、陆基反导,秦山核电、巨型计算机、万米深潜器、高温气冷堆、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步辐射光源、中国天眼、奥运场馆工程、高速互联网、重型液压机……实在是太多,原谅我一时难以列全。只是,相较于这些大工程的高知名度,它们背后的建设者确实鲜少为人所知。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有一点,真的想请大家知道:在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熏陶下,扎根各行各业,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贡献,在他们的心里,是理所当然且无须夸耀的事情。但是!公开报道少,不代表他们人数少,更不代表他们创造的技术突破与创新少。我们这两天专门综合央媒报道、校友文章以及采访校内部门做了一个统计,轻松就发现了近120位大国工匠中的新一代清华人,其中包括“中国电磁弹射之父”马伟明、中国探月工程副主任设计师陈天智、国家电网公司总工程师陈国平、“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崔维成等,他们的行业从上天到入海,从国防到民生。限于我们能够掌握的数据非常有限,这个统计仍然很不全面,并且我也深信,他们所作的贡献远超出我们再多的调查、梳理和理解所及。再再再声明一下,这份名单中,所列出的领域并不是全部!比如饱受关注的国防科学技术等方面,因为涉及保密所以能公开的信息很少;表格中人员也有不少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列入,他们可能是国内某个标志性建筑的设计者,也可能是某位扎根一线、守护万家灯火的电力工作者,还包括很多为祖国事业呕心沥血但因特殊原因而必须隐姓埋名的一位又一位建设者。热心校友也发布了一篇文章——《大国重器与清华新生代》,其中列出了近年来为国作出贡献的多位清华校友,其中不少人就不在我们的名单掌握之内。由此可见,我们不了解的大国工匠中的新一代清华人还非常多,在此,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积极补充,人多力量大,相信会有更多的人被补充进来~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后,清华毕业生中成长为大国工匠的总师、总指挥有很多很多。除此之外,还有无数新生代清华人,他们不是总师或总指挥,但也在脚踏实地,尽其所能为大国工程贡献智慧和力量。其中,还包括很多海外深造后坚定归国报效祖国的清华人。他们从先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在航天、水电、光伏、核能、高压供电等关键行业承担重大任务;在芯片、生物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卡脖子领域寻求技术突破……如此将小我奋斗全情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之中的人们,不应当被轻飘飘的几句“只有个位数”“自证却打脸”而戏谑。最后,我们还想说,一项重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数以万计建设者经年累月的心血和汗水,我们致敬“领航者”、弘扬工匠精神,同时,也向每一位在大国工程中默默付出的建设者致敬!你们是最棒、最可敬的人!
2023年9月22日
其他

陈旭老师新年晚会致辞:2017,扬帆起航!

她展望在2017年中,清华将有很多的“起”,新的起点、起色、起步、起跑!她鼓励全校师生和广大校友团结一起,共同努力,让祖国的明天、清华大学的明天、每位师生校友的明天都更加美好!
2017年1月1日
其他

视频新闻:陈旭会见上合组织秘书长梅津采夫

梅津采夫先生介绍了上合组织大学项目的相关发展情况,希望未来不断推进我校与圣彼得堡大学、莫斯科大学等高校以及相关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展上合组织与清华在学生交换交流、人文学科发展、医学等领域的合作。
2016年1月6日
其他

视频新闻:长城工程科技会议启动仪式在我校举行

随后,邱勇代表我校牵头联合参会的国内10所知名高校和14家大型骨干企业,发出成立“中国工程科技创新联盟”的倡议,将努力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的新合作模式,为各方提供高端交互与合作的平台。
2016年1月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视频新闻:我校成立药学院

未来,我校药学院将通过开发药学前沿技术、推动创新型药物研发、发展新型疾病治疗方法来改善人类健康,并提高我校生命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2016年1月6日
其他

视频新闻: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报告会在我校举办

12月18日下午,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的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巡讲团第三组9名优秀记者在主楼接待厅举办首场报告会。
201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