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瞭望东方周刊》:“公园城市”初长成

天府发布 2022-05-04



3月3日,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35页鸿篇聚焦成都,推出重磅封面专题报道《奋进的成都正幸福》,报道共计3.2万字,用《空天之远》、《陆海之纵》、《大运之力》、《公园之美》、《城市之酷》5个篇章,展现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在经济、生态、文化、治理等方面持续奋斗,不断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下为报道全文:


自2021年“十四五”开局以来,成都成为中国的高光城市之一:


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跻身超大城市行列,平均每天有近1600人新进这座城市工作生活;


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京沪之后,成都成为中国大陆第三座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式确立,成都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位势能级加速提升;


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首位,“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成为国人皆知的成都名片。


尽管“巴适”和“幸福”广为人知,但成都的运气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幸福背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进劲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从不懈怠,“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



2022年,又是成都在奋进中的“突破之年”。


新年伊始,空中客车公司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项目正式落户成都。未来,中国甚至全球的“退役飞机”都将由成都接管。加上双国际机场的加持,一个“航空经济之都”呼之欲出。


航空航天、高端芯片、生物医疗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成都“建圈强链”的擘画中变大变强。“成都制造”,将成为这座城市的下一张名片。


↑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湿地公园及天府新经济产业园


将目光放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如火如荼,成都继续东进,成渝两大都市圈将坐拥近1亿人的庞大市场。


成渝联手打造的中欧班列,是全国开行最早、运行最稳定、影响力最大的中欧班列群。在“一带一路”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大图景下,一个内陆开放极逐渐成型。


中欧班列之上,成都正在构建一个立足西部、联接全球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成为中国交通未来版图中举足轻重的“第四极”,彻底突破数千年来的“蜀道难”。


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城市建设进入新阶段。


2022年6月26日,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将在成都开幕。作为中国“超级体育年”的下一个聚光点,北京冬奥会之后,全世界目光将投向成都。


世界对成都的认知将不只停留在熊猫故乡——成都正高速成长为时尚明珠,更是领跑全国的“青年酷文化”之都、博物馆之城和文创之城,是中国为数不多,逐渐具备对外文化输出能力的软实力之城。


手握空天之远、陆海之纵、大运之力

公园之美和城市之酷的成都

云程发仞,万里可期!


《奋进的成都正幸福》专题系列稿件


在这些专题系列稿件中,《公园之美》篇章展现了包括天府新区在内的公园城市建设发展历程。


“公园城市”初长成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天府新区时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此后,成都在全国首次全面提出了建设“公园城市”。



2020年1月,成都又有了新的定位——“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意味着公园城市建设将进入新的阶段。


4年来,成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公园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推进公园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实现从“首提地”到“示范区”的理念之变、路径之变、使命之变,“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成都的靓丽名片,一座城绿相融、人城和谐的大美公园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1

未来公园社区建设启动


1月28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批复》提出,示范区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充分彰显生态价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促进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


如何铸好新发展理念之“魂”、造好公园城市之“形”?


《瞭望东方周刊》从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了解到,成都将从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乡绿道网络、提升生态产业能级三个方面精准发力,探索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就在《批复》发布后不久,2月15日,成都市未来公园社区建设正式启动。全市首批启动建设未来公园社区25个,预计实施项目372个,投资总额2496亿元。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建设200个未来公园社区。


↑麓湖公园社,周勇良 摄


与传统社区相比,未来公园社区更加突出绿色低碳、安全韧性、智慧高效、活力创新等特点,将构建未来生态融合、健康医养、人文教育、建筑空间、绿色出行、休闲消费、创新创业、智慧应用、共建共治共享等场景。


以首批启动建设之一的北湖未来公园社区为例,在规划中突出了大熊猫和北湖生态双IP,将文创会展、国际度假和国际商务作为主导产业,着力塑造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功能集成、场景互动的产业型未来公园社区。


成都将未来公园社区建设作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的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未来公园社区的建设将推动公园形态与社区肌理相融,公园场景与人民生活相适,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相宜,最终实现建设品质化现代社区,助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2

从沿路发展向拥绿发展


初春的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水鸟翩飞,鱼翔浅底,山湖遥望。市民在湖畔绿道散步、锻炼、拍照,带着老人孩子出游的家庭络绎不绝。


↑兴隆湖,黄尚斐 摄


湖水清澈见底,湖底水草摇曳,走进湖畔书店,室内地面平齐湖底,一米深的水下玻璃幕墙,打破人与湖的界限,让人仿佛置身水草游鱼之间,获得新奇的阅读体验。


↑2021年10月,兴隆湖水生态综合提升工程结束后正式开湖,贾樊 摄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1年10月,兴隆湖完成水生态综合提升后重新亮相,立刻成为市民的热门“打卡地”。天府新区党群工作部张涌帅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重新开放的第一天,兴隆湖迎来了10万游客。


天府新区不只有风景。瞄准总部经济、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方向,天府新区沿河、沿湖、沿绿布局了天府中央商务区、成都科学城、天府文创城,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引领城市发展方式转变。


↑天府实验室,周勇良 摄


2021年12月23日,“天府永兴实验室”在成都科学城正式揭牌。作为四川省政府批复建设的天府实验室四个重点实验室之一,天府永兴实验室聚焦零碳能源、资源碳中和、地热能及固碳三大研究方向,将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除此之外,成都科学城还汇聚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54个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成都超算中心等11个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以及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成都超算中心


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已实现从沿路发展向拥绿发展、从空间建造向场景营造、从形态打造向意境塑造“三级跨越”,经济总量由2018年的2714.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158.8亿元,连跨两个千亿级台阶。


据张涌帅介绍,天府新区新培育数字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1个、累计达到3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2018年分别提升2233亿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20家、累计达到3734家,新增世界500强企业50余家、累计达到120余家,综合影响力居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


3

五绿润城


从成都市区往东,南北延绵90公里、东西跨度10余公里的龙泉山一片葱茏。山脊之上,一处螺旋而上的观景台格外引人注意。这里是丹景台,但成都人更喜欢称它为“城市之眼”。


登上丹景台,可观成都的现在与未来:山脉一侧是成都的老城区,另一侧是东部新区、三岔湖、天府国际机场、空港新城等未来新城。


↑龙泉山丹景台,图源成都发布


以往处于城市边缘的龙泉山,现在成为了一座超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市民游客纷至沓来,感受“城市绿心”跳动的脉搏。从“生态屏障”到“城市绿心”,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完成增绿增景14万亩。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成都以青山绿道蓝网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实施“五绿润城”示范性工程: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璀璨“绿心”、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绿肺”、天府绿道蓝网城市“绿脉”、环城生态公园超级“绿环”和锦江公园、沱江公园精品“绿轴”。


↑兴隆湖绿道,周勇良 摄


截至2021年底,天府绿道体系已建成5188公里,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2134条,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环贯通,绿道与公园显现成网之势。“轨道+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加快形成,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558公里、居全国第4位,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9%。


为了让“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千年盛景成为常态。成都以PM2.5和臭氧协同减排为主线,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取得299个空气质量优良天,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遥望雪山的天数也达到70天左右,“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为新的城市名片。


↑天府总部商务区,程建铭 摄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与此同时,成都在绿道中植入各种新兴业态,新消费场景不断涌现,环城生态公园植入各类体育、文化设施350余处,去公园休闲、运动、消费,逐渐成为成都人新的生活风尚。


据统计,2021年,成都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绿色低碳产业正加快成为成都经济新增长点。


4

有机更新的公园城市


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不仅是增绿和建公园,还在于优化城市格局,特别是如何对老城区进行有机更新。

面街,是金牛区打造的一处市井生活消费场景。这条长880米的街上,聚集了30余家面食、50余家小吃,是成都“一环路市井生活圈”老西门片区和抚琴片区的重要节点。

一环路市井生活圈,以成都中心城区一环路环线为轴,深入左右1至2个街区,包括28个示范片区88个重点街巷和节点项目,统筹城市道路、场景、风貌和功能等整体改造提升,以此打造有历史内涵、有商业氛围、有生活气息、有文化故事的市井生活圈,彰显成都“慢生活”的独特气质。

在老城区,成都还集中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绿色交通等重点工作,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等“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目前,成都已启动50个成片更新重点项目,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645个,惠及居民50多万户,实现了老旧小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和人居环境大幅提升。猛追湾市民休闲区、抚琴街道西南街片区、下涧槽机车厂等原本脏乱差的老旧社区,已成为便捷宜居的公园社区。



《空天之远》《陆海之纵》《大运之力》《城市之酷》等篇章请看以下内容:


空天之远

下一个航空经济之都


2022年新年伊始,空中客车公司在欧洲之外直接投资建设的首个飞机全生命周期项目正式落户成都市双流区。项目将围绕“退役飞机”,打造一整套世界领先、环保高效的飞机储存、客改货、维修、拆解和二手航材交易结算体系。
空客中国服务战略、业务发展及运营副总裁胡永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是空客在欧洲之外第一个,也是亚洲第一个飞机循环利用项目,希望可以将之打造成“标杆性项目”。
“飞机全生命周期的概念和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填补了中国市场上的一项空白,也与‘十四五’规划中强调的节能减排、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胡永东说。


扫码查看报道全文↓


建圈强链助推成都制造


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是成都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2022年,是成都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如何进位赶超、提升能级、打响“成都制造”品牌?
成都的攻略是建圈强链:围绕产业生态“建圈”,围绕重点产业“强链”,全面推行“链长制”,完善产业图谱。


扫码查看报道全文↓


陆海之纵

中欧班列“蓉”通全球


2021年1月1日,成都和重庆同时举行“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首列发车”仪式。“中欧班列(成渝)”品牌由此正式诞生,这也是全国开行最早、运行最稳定、影响力最大的中欧城市群班列。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贯通后的第二天,中老铁路(成渝—万象)国际货运班列从成渝双双出发,一路向南驶往老挝万象,打开了中国西南内陆与东盟联动的新局面。
两大铁路港深度融合,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直接连通欧洲与东盟日韩的内陆开放极,为更加宏大的产业构想奠定了基础。
借助中欧班列,成都正在打造一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形成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
一条“新蜀道”,正在“蓉”通全球。


扫码查看报道全文↓


中国交通“第四极”


近年来,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和重庆正在加快构建立体对外战略大通道,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正由内陆腹地转变为国家向南向西开放前沿,领先中西部、畅接全国、通达全球的交通优势加速形成,交通格局正在发生立体式、全方位的巨变。


扫码查看报道全文↓


大运之力

北京之后看成都


2022年被称为中国的“超级体育年”: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三场国际大型体育赛事,都将集中在2022年依次举行。


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之后,全中国和全世界的目光,就将聚焦于2022年6月26日在成都闪亮登场的第31届大运会。成都也成为继北京和深圳之后,中国大陆第三个“大运之城”。


成都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大运会对成都来说是个体育大事件,历史上很多名城都是因此“事半功倍地实现了城市能级和影响力的跨越式提升”。比如,美国洛杉矶和亚特兰大、西班牙巴塞罗那。


在他看来,由成都接棒举办大运会,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选择。


扫码查看报道全文↓


畅想 2025“世界赛事名城”


2021年12月,《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明确宣示,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世界赛事名城,体育赛事将成为成都发展“新名片”。
成都市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成都更加长远的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世界体育名城——不仅仅是办赛事,而是推动体育全方位的发展,包括竞技体育实力的提升、全民健身体系的完善和青少年体育的发达。
到2035年,成都更希望成为世界生活名城,体育则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


扫码查看报道全文↓



城市之酷

“成姆斯特丹”炼成记


虎年春节前夕,一条名叫《成都出差注意手册(二)》的短视频火了,上线3天内各平台总播放量达4.5亿次。
这条短视频,其实是成都城市创意系列宣传片之一,透过令人捧腹的“日式中二冷幽默”,传递出独特的成都之“酷”。

剧情虽有夸张,却是基于事实。调查显示,在由“后浪”主导的“酷文化”方面,成都几乎在所有的细分领域(电竞、潮鞋、电音、汉服、潮玩、二次元、古着、嘻哈)均领跑全国。

可以说,成都是中国“青年酷文化”的领军城市。


扫码查看报道全文↓


蓉漂之后,再无漂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达到2093.8万,较10年前增加了581.9万人,平均每天有近1600人新进这里工作生活。
批量制造火锅底料的成都,也正批量诞生独角兽和科创板上市公司,并吸引了大量的文化追梦人和创业者,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蝉联“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蓉漂如京漂、沪漂一样,正进入中国大众语汇,成为新流行词。


扫码查看报道全文↓


▸3日,全市无新增本土病例


▸最新放假通知!就在下周


▸因为隔离婴儿的救治问题,她拨打了市长公开电话……

来源:新华社、成都发布

编辑:侯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