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业的悲伤:中国国旅退出旅行社,all in免税打了谁的脸?
【品橙旅游】(作者 周易水)1月19日,海南海口日月广场免税店、琼海博鳌免税店两家免税店正式开业。海南省副省长刘平治、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刚参加了开业活动,也都讲了热情洋溢的话。
就在不久前,中国国旅发布《转让子公司股权涉及的关联交易暨所持募投项目转让的公告》(以下简称《转让公告》) 称,公司将退出旅行社业务,拟以非公开协议转让方式,将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有限公司(简称“国旅总社”)100%股权转让给公司控股股东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旅游集团”),转让价格为18.31亿元。
中国国旅下属全资子公司有两大主体——“国旅总社”、“中免公司”,以及一个并不显山露水的“国旅投资公司”。
放弃了旅行社业务,中国国旅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是免税业务。从企业经营来看,看看中国国旅连续几年的季报、半年报、年报,会发现抛弃旅行社业务,对于中国国旅来说,并不偶然。旅行社的低利润,已经越来越明显影响了一家上市企业的整体利润水平,特别作为天平的另一头——免税又表现得那么“优异”。
旅行社成了“鸡肋”吗?
中国国旅2018年半年报显示,中国国旅共实现营业收入210.85亿元,同比增长67.77%。
需要指出的是,营业收入之所以出现大幅提升,主要就是由于收购日上上海、巩固优化现有离岛免税业务、开展首都机场以及香港机场免税业务。
如果再把营收结构拆开看,商品销售业营收是旅游服务业的3倍。
商品销售主要包括免税商品销售和有税商品销售,总共154.57亿元,而免税商品销售占据大头,达到149.47亿元。
有观点认为,近些年,旅行社似乎成了中国国旅的“鸡肋”。但“国旅”这块旅行社牌子在整个中国旅游业发展史上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1954年,国旅总社在北京成立,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国旅总社与国家旅游局前身甚至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老国旅人或者原主管单位老人提起国旅总社,他们会充满自豪地告诉你,“是在周总理亲自关怀下成立的”。这种关系直到1999年才彻底厘清,当年它与国家旅游局彻底脱钩。
中免加入进来还是2006年的事,原国旅总社与中免总公司实现重组,原国旅总社直接改建为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这样,无论营业收入还是盈利规模,中国国旅都逐渐高歌猛进。三年后,即2009年10月,中国国旅就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对于“国旅”这块牌子,中国国旅是非常自豪且重视的。在多份不同年份的财报中,它都大体有这样一段自豪的介绍:“国旅•CITS”是中国驰名商标和海内外知名品牌,XX年“国旅”品牌以 XX 亿元的品牌价值,再度跻身(名列)中国 500 最具价值品牌,排名第 XX位,连续 XX年在旅游服务行业位居第一,持续领跑中国旅游服务行业。
数据显示,目前,国旅总社共在境外设立了 22 家全资控股企业,在全国 26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 个城市拥有 43 家全资、控股子公司,1700 余家门市网点。
这样一个航母级的旅行社,其营收特别是利润在其上市公司体内,又是非常尴尬的。近年来中国国旅的旅行社业务营收增长乏力,利润微薄,甚至在 2017 年出现收入负增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旅在《转让公告》中对于旅行社利润空间直言不讳的“交代”以及投资成本和风险的担忧。一些表述显示出了它对放弃国旅总社的大背景的判断:
2009年刚刚上市的中国国旅,它的旅游服务和商品销售营业收入比重又是什么样呢?2009年年报显示,其旅游服务营收37.47亿元,而商品销售则只有22.84亿元。甚至,从 2004 年开始,中国国旅的旅游服务业务板块还调整为以入境游为主。不过,从2009年年报可以看出,两者在毛利率方面的差距已经初步呈现。
十年过去了,中国国旅体内的旅游服务和商品销售的营收比例完全换了个位置。在旅行社业务和免税业务的天平上,完全一头翘了。除了免税的政策红利甚至有批评者认为的垄断红利外,旅行社近些年的经营困境也是不争的事实。
即使以一线阵营登陆A股的四大旅行社为例,看看它们2017年年报,也能一目了然。除了靠免税支撑的中国国旅,靠两所小镇支撑的中青旅,众信旅游和凯撒旅游基本都维持在2亿左右的归属净利润。这还是旅行社里面表现非常优异的“战果”。
在一些行业都有“宏观报喜、微观报忧”的现象,旅游业或多或少也存在此类问题。更多时候,旅游业特别是旅行社的钱不那么好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局面下,行业主管部门不越位、放活市场其实就是最大的功绩。未来几年,旅行社行业的日子可能比账面上反映出的更为艰难。但是这么多年,利润微薄的旅行社能存活下来,也都活成了精,给一瓢清水,就能吟唱出沧浪之歌。
在旅游业界,酒店从业者一直都是喝咖啡的形象,而做旅行社的基本都是啃大蒜的印象。现在,喝咖啡的都不那么傲娇了,啃大蒜的更会想办法活下去,只是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回到中国国旅而言,此次交出旅行社业务,也真是解脱了。此前,尽管该业务整体盈利水平不佳,但让中国国旅放弃起家的旅行社业务肯定是不愿意的,也是不甘心的,条件也不允许。但是,顺着这次归入中国旅游集团旗下的机会,需要解决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同业竞争问题,本轮中国旅游集团的适时调整让一切都很“圆满”。
免税这个“香饽饽”怎么啃?
中国国旅下一步自然会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免税业务,算是聚焦主业了。怎么看待免税业务的前景以及中国国旅的未来动作?
先看看数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出境游人次达到了7131万,同比增长15%。
据商业部初步估算,目前我国居民一年去境外购物消费大约2000亿美元,购物清单中既有高档商品也有日用消费品。而携程、万事达卡联合发布《2018年中国跨境旅行消费报告》更是显示,中国出境游客人均消费排名世界第一,大幅领先其他国家。
这个背景下,即使不讲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也可以认为是满足国内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近期北京推进市内免税店落地引起关注,这会是一个趋势,不长一段时间,或许上海、大连、青岛、厦门等几个重点城市都会开花结果,接下来还可以考虑将市内免税店销售对象扩大到即将离境或者回国限定期内的我国居民,毕竟一些国家早有先例和成熟模式。甚而,免税商品和保税商品能否打通障碍,实现商品的自由流动,简化程序和手续,也都是可以讨论的。
当然,在免税突破方面,最值得期待的还是海南。既然中央提出要将海南打造成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比如再次提高单件商品免税限额、扩大免税商品范围、取消免税商品件数限制(刚不限购买次数)、扩大至自驾游离岛游客(刚扩大至轮船)、给予行邮税减半征收优惠等等,是不是都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事实上,在最高领导人发表“4·13”重要讲话后,中国旅游集团第一时间派出考察组深入海南,达成的合作协议主要包括在海南成立免税品业务国际总部、以免税业务为核心促进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等。
最新的进展,是中国国旅发布的《转让公告》透露出来的:2018 年 10 月,中国旅游集团与海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签署股权无偿划转协议,目前该事项已得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批。无偿划转完成后中国旅游集团将持有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 51%股权,后续中国旅游集团将启动海南省免税品有限公司 51%股权注入公司的程序。
对于海南免税市场的深耕,中免一直是志在必得的。2011年4月,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刚启动,中免三亚免税店就正式开张,是首家试点实施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企业。
中免的实力有目共睹,成立于1984年,是经国务院授权唯一拥有免税综合牌照的国有专营公司,是中国免税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资料显示,目前,中免公司在內地、港澳台和柬埔寨开设了涵盖机场、机上、边境、客运站、火车站、外轮供应、外交人员、邮轮和市內9大类型共200多家免税店,取得了香港机场烟酒标段、首都机场T2和T3航站楼免税经营权,以及昆明、广州、青岛、南京、成都、乌鲁木齐6家机场免税经营权。
需要指出的是,2017 年以来,中免先后完成对日上免税行(中国)有限公司51%股权、日上免税行(上海)有限公司 51%股权收购。
除了中免外,我国免税企业主要还有海免、深免、珠免、中出服等,整体加起来市场规模3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全球免税规模约为5000亿人民币。这样算下来,我国免税行业占全球份额在6%左右。
事实上,包括中免在内,我国免税企业与国际一线免税巨头Dufry、DFS、乐天等还有较大距离。
国家政策层面,有没有必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打造一个“免税航母”?锻造这个航母,不是为了在国内确立霸主地位,更是要广泛参与国际竞争。财政部的态度似乎还是比较明确的:
最后一个疑问,国旅总社都交出去了,聚焦免税主业的“中国国旅”,股票名称还需要更改吗?感觉“中国免税”名字也怪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