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景区的“大变局”:2019年进入“大考”
【品橙旅游】三位男士随着游览人群进入某5A景区,到处走走看看,不过他们目光集中之处显然不是寻常的美景和美食,而是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厕所、标识标牌、安全设施等方面,还不时用手机拍拍沿途的烟头、瓜皮果屑甚至便池内的污物……
这个场景,2019年大概率、不定期地会出现在不少5A级、4A级、3A级景区中,预示着A级景区“大变局”的到来,它们将面临一场“大考”,2020年也许还会继续有“答案”,如同今年7月底的那次公告一样。
接近暗访人士的花泽类(化名)说,其实,这也没什么神秘的,打分表、扣分事项都是向社会公开的。“当年那些景区怎么评上5A的,那个标准同样适用现在的复核暗访。就像各种考试一样,想稳定考出好成绩,就不要投机取巧,平时多下功夫。”
“暗访”成为5A新常态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向品橙旅游表示,在A级景区形成的早期阶段,并没有检查团的出现,后来,明面上的检查才逐渐成型,“暗访”出现的时间要更晚一些。
“暗访”真正形成声势并引起舆论关注,也确实是近几年的事。2015年8月,原国家旅游局曾在北京召开全国旅游安全电视电话会议,要求要针对重点景区等游客密集场所认真组织一次旅游安全大检查,采取不打招呼、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现场明查暗访等方式,检查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并切实整改。
之后,在2017年初,原国家旅游局再度提出要强化暗查暗访机制,将这种手段作为发现问题,掌握实情的“鹰眼”。为此,原国家旅游局正式开始筹划制定《旅游市场暗访检查管理办法》,明确暗访检查规范标准和操作流程,对定期和不定期的暗访,强调一个“勤”字。
暗访体系性建设由此正式成型。而这种逐渐铺开的“暗访”,正让景区管理者有了更多的戒惧和敬畏。
曾在景区和旅游主管部门参与5A级景区相关工作的中景信集团总经理助理方言,对品橙旅游表示,多少年来,5A级景区的牌子在各地是景区水平、游客满意度甚至是地方政府政绩的体现,在“僧多粥少”的条件下,为了最大程度避免各种人为因素对A级景区国家标准评定时的影响,暗访机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历来结果比较令人信服。
品橙旅游首席分析师周易水说,暗访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检验景区软硬件水准的“金指标”,力图获取的是景区经营中的“常态”情况,而不是景区为了迎接“明查”而展现的表面文章和突击拔高。“这跟早期酒店业的‘神秘顾客’一样,是一项制度创新,而且效果比较明显。”
花泽类说,暗访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全面的,景区的厕所、游客中心、停车场、标识标牌、购物场所、大小交通甚至邮电服务等都会摸一遍。“暗访中因多种原因也有暴露的情况,甚至景区有人会跟着你走,安排人跑在你前面捡垃圾。不过,景区管理服务运营工作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那么多的问题根本藏不住。”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暗访机制也有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比如暗访人员对标准掌握得严紧不一以及整体管理制度建设、后台标准建设等无法通过暗访获取,但相对来说,从上到下还都比较认可暗访这种公平模式。
“摘牌”成为5A紧箍咒
“在此次乔家大院等7家景区被处理之前,原国家旅游局已在前几年多次通过复核暗访处理过多批次景区,例如山海关、橘子洲头等,所以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方言说。
当前5A级景区已达250多家,为了保持5A景区的品牌和水平,不可能一味扩大规模,当前有的学者和业界人士已在质疑个别5A景区的含金量。方言表示,这种有进有出的动态化、常态化的退出管理机制必将成为今后的基本逻辑,甚至将来有可能出现“少进多出”的情况。
具体到各年度5A景区被摘牌情况如下:
2015年,公开报道显示,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被取消5A级资质;并对丽江古城景区、佛山市西樵山景区、南通濠河景区、杭州西溪湿地旅游区、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北京明十三陵景区这6家5A级景区给予严重警告,给予6个月时间整改。
2016年,一纸批文,长沙市橘子洲景区、重庆市南川区神龙峡景区被接连“踢出”5A级景区队伍。
在这之后,2017-2018两年间,并无5A景区被摘牌,但有多家5A被严重警告。
今年7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公告,处理复核检查严重不达标或存在严重问题的7家5A级旅游景区。其中,山西省晋中市乔家大院景区,则因问题严重遭遇“摘牌”。
周易水说,这是新组建的文旅部向外界释放的强烈信号,也是关键时刻稳定市场预期的一个关键举措,让各方明白,对A级景区动态评级的常态化管理不会放松,只会越来越严。
5A级景区资质,是当今国内衡量各景区软硬件发展水平的最权威标准,代表着世界级旅游品质和中国精品景区的标杆。对景区来说,“5A”的名头更像是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在多家5A级景区尤其是本次乔家大院的“摘牌”,业界愈加发现,5A牌子的“终身制”彻底打破,已是板上钉钉的大势。
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当前,河南、江西、福建等省份都果断而勇敢地刀刃向内、自我解剖。一些省份掀起一股“摘牌警告风”:8月26日,江西对全省15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处理;9月11日,福建对4家4A级景区给予严重警告处理、1家3A级进行摘牌;有些更超前的省市,为了避免摘牌以及及时发现问题,已经开始对并不在评审权限范围内的当地5A级景区进行“自我体验”……
方言表示,为了应对时间上无法捉摸的暗访,社会上有的公司甚至归纳了一系列应对暗访的工作程序和“秘籍”,受到某些进行标准创建工作的景区的“欢迎”。从长远看,“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这次侥幸过关下次就不一定了。“保住5A牌子的最佳途径还是踏踏实实地对照国家标准,一项一项地把工作落实到位,不但5A的牌子可以高枕无忧,景区的整体水平也会得到长足提高。”方言说。
“高质量”成为5A最强音
在暗访的多家不合格景区被剔除后,剩下的5A级景区将顶着高质量景区的名头立得更稳。景区管理者应该明白,“暗访”的试金石不定期会用上,“摘牌”的紧箍咒随时会念起,因此,高质量景区的建设,永远在路上。
当前,中国经济整体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宏观环境。聚焦到旅游业,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另一个大势。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产业发展成效的核心指标。5A级景区建设得好不好,已经突破了旅游行业范畴,成为衡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区域综合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事实上,近年来,各省相关部门已经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景区高质量发展。
如河北编制了《河北省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2018—2025年)》等专项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以文件为标准,全面提升景区建设管理和服务;山东省文旅厅印发《全省A级旅游景区质量提升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全省A级旅游景区体检式检查、A级旅游景区复核验收等工作,对存在问题的景区自行摘牌或降级;河南制定旅游景区质量提升和转型升级工作方案,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暗访和复核,运用技术创新手段,提升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对不达标的景区给予处理,并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快创新文旅融合产品等……
可以说,作为景区中的标杆,5A级景区率先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已是箭在弦上。
方言认为,当前,景区尤其需要从三个方面改变自身。首先,依托景区核心吸引物,因地制宜不断开发迭代业态和产品,让景区不断有“噱头”。其次,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尤其是加大时效性更强的网络、新媒体、app等途径的宣传力度,让景区不断有“响头”。再次,建立具有专业知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升景区各方面专业化管理水平,让景区不断有“劲头”。
5A招牌不是“铁饭碗”,游客满意才是“硬道理”。景区只有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才能用“硬道理”端上“铁饭碗”。
周易水建议,对于包括5A在内的很多景区而言,可以利用10月以后的旅游淡季,将“冬歇期”内化为“整顿提高期”,展开自我诊断、自我解剖、自我纠错,这样才会赢得未来。“当然首先得把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的故事讲好,2019年尤其重要。如今,指望拿块旅游的荣誉牌子就一劳永逸,这个迷思趁早要打破。同样的道理,类似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包括新晋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长期看,都不要对‘终身制’抱有幻想。荣誉和责任向来都是辩证统一的,尤其是文旅大融合后对高质量只会越来越‘考究’。”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