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松:数赋文旅——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
【品橙旅游】2023年,压抑许久的出游热情被点燃、释放,国内游一片火热,出境游理性恢复,旅游业迎来全面复苏。在AI技术不断发展、沉浸式旅游炙手可热、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横空出世之际,旅游业该如何加快智慧旅游发展的步伐?3月27日,智慧旅游产业高峰论坛如期在上海召开。本次论坛主要聚焦旅游如何对接新质生产力、文旅融合发展、景区高质量发展、旅游营销等热点问题,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论坛上,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运维中心副主任李岩松发表了题为《数赋文旅——沉浸式感受科技魅力》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上海天文馆积极推动智慧化建设,作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天文馆,近年来一方面通过采用新技术和新创意打造新型文旅场所,受到游客追捧。另一方面,在持续使用数字化技术来提升运营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大展馆的数字化技术应用与沉浸式设计
上海天文馆以“连接人与宇宙”为主题,建立沉浸式体验、交互式探索、观景式学习的观展氛围,以塑造完整宇宙观为使命,激发公众的好奇心,鼓励人们仰望星空、理解宇宙、思考未来。
三大主展区:以完整的逻辑线引导观众探索三个问题“我们在哪里?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去向何方?”。其中,家园展区介绍了地球、太阳系和银河系的基本知识;宇宙展区从时空、引力、光、元素和生命等5个维度揭示宇宙运行的规律;征程展区叙述从古至今人类宇宙观的演变和对星空的探索历程。三大特色展区:中华问天讲述中国人独有的宇宙观和天文探索成就;航向火星讲述未来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好奇星球专为低幼儿童开启寻访外星生命之旅。展览内容遵循由近及远、从熟悉到陌生的顺序,帮助观众建立完整的宇宙观,启迪公众思考人与宇宙的关系。
展陈设计将抽象无形的天文法则转化为可感知的设计元素,以造型、明暗、色彩、质感共同演绎天体之美,统合科学理性之美与艺术创造之美,展示宇宙万物及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三大主展区在艺术表现上各有特色:家园以写实手法展现自然之美,通过尺度明暗对比营造深邃纯净的星空氛围;宇宙强调理性的技术之美,通过异型空间和灯线延伸,构建从正交时空网格到扭曲引力场的渐变;征程突出厚重的人文之美,通过复原场景和艺术装置,结合背景音效渲染,烘托出人类对星空最原始热烈的挚爱。
在装饰氛围上,家园展区装饰面采取强吸光和吸声处理,图文采用低照度自发光灯箱,原创天文绘画提升艺术表现力;灯光设计以整体氛围渲染为主,结合局部重点照明,采用环保低能耗光源。为营造逼真纯净星空效果、体现流线异形空间特点,项目采用多种新材料和新工艺,如:家园展区天顶地设置数万个光纤点,结合强吸光黑色涂料展现浩瀚星河;水磨石预制光纤表现小行星带;引力空间为整体双曲面造型,采用复合磨石预制构件通过数字化、参数化工艺确保安装精度;展区墙面采用新型水性环保吸声涂料,形成凹凸吸声降噪喷涂层,使展厅混响时间达0.6s。
在展品选择和开发上,根据主题内容的需要,将深奥的天文知识转化为多元有趣的展项。展品原创率>85%、互动率>50%,除高仿真模型、复原场景、媒体影视类展品之外,还采用体感互动、数据可视化、AR、VR、等各类先进技术开发各类互动展品。并配置有球幕影院、光学天象厅、飞越银河系等大型沉浸式影院剧场,以及65厘米自适应光学太阳望远镜和一米双焦点望远镜大型天文观测设备等。
上海天文馆获得了世界第29届Thea“杰出成就奖”,在科普类场馆我们是唯一一家获得这个奖项的单位。
数字孪生+探索场馆数字化转型
项目定位上,向外紧抓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用好元宇宙、数字孪生、5G、AI等喷涌而出的新技术,实现先进技术创新应用,力求打造标杆沉浸式元宇宙场馆;向内紧抓运营难点、痛点,直面场馆出现的一票难求、热门展项接待能力不足、科普知识传播缺乏更有效的手段等运营难题,基于实体场馆物理空间的扩展与延伸,力求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科普文化服务及游览体验。
项目规划和建设上,首创打造了天文馆元宇宙沉浸式体验的“2+2+2”架构,即2种沉浸式元宇宙穿越之旅,2大元宇宙互动科普体验场景及2类互动体验传播渠道。最终实现了沉浸式空间串联、展陈教育创新、智慧服务外延3个方面的赋能,推进科普场馆实现高质量数字化转型。
1.两种沉浸式元宇宙穿越之旅
(1)数字孪生时空之旅
基于1:1复刻的天文馆数字孪生建筑,通过时间漫游和空间漫游的两种形式,向游客展示天文馆建筑之美和光影之美。
实现孪生场馆的时光穿梭。在数字孪生平台中展现天文馆的24小时、阴晴雨雪、春夏秋冬及光线与建筑交互的各种光影变化。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时间+季节+天气变化的模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为游客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阅尽天文馆的建筑之美。
打造数字孪生空间旅行。在数字孪生平台中自由徜徉在天文馆内外,体悟天文馆建筑之美、展示之新。结合解说和互动更好地理解天文馆特色展项。在数字孪生空间漫游中,一方面游客可以从不同视角欣赏天文馆整体的建筑之美,让游客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天文馆设计中隐含的“天体运行轨道”“三体”结构、“宇宙没有直线直角”等设计理念。另一方面,我们对傅科摆、大地球、球幕影院等展示内容的拓展和科普演示,使游客更加直观的了解展陈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背后的故事。
(2)航向火星穿越之旅
复刻线下“航向火星”场景,并在元宇宙展项中新增更多场景,结合人机协同、数字互动,带来更加丰富的航向火星体验,实现真正的虚实交互,提升优质展陈的服务能力,让更多游客体验到“一票难求”的热门展项。通过数字孪生、数字人技术,将“航向火星”展项迁移到了元宇宙空间,实现承载量翻翻的效果,未来进一步通过云渲染软件包下载等方式,进一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航向火星”的魅力,激发青少年及公众对于外太空的好奇心。
2.两大元宇宙互动科普体验场景
(1)太阳塔元宇宙科普体验
打通太阳塔与主场馆之间的空间隔阂,实现专业观测成果的共享及多维应用;并进一步结合特色专题科普互动,将专业研究成果转化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展示项目。羲和太阳塔观测设备作为专业的天文仪器,一直在天文馆专业科研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本次项目中,我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了太阳塔观测成果的实时处理和实时输出,让专业的观测成果可以实现更多渠道的共享。配有专业的讲解,游客可以实时共享科研人员的观测成果,切实感受到数字孪生赋能所带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2)元宇宙藏品厅体验
打造元宇宙藏品厅,凸显天文馆“馆藏之特”,实现藏品零距离、科普无限制。丰富的藏品资源也是顶级天文馆的重要指标,上海天文馆的馆藏陨石和文物藏品在质量上已达到国际一流收藏的水准。其中陨石馆藏更是天文馆馆藏亮点之一。因此,在元宇宙中,我们突破现实中不能近距离观察和放大细节的难点,打造元宇藏品厅,让馆内的展品和馆藏可以实现藏品零距离、科普无限制的展示和互动。
3.两类互动体验传播渠道
(1)元宇宙馆内体验
①沉浸式大屏:游客在馆内可以在B1通过一个四米高的沉浸式大屏互动体验各类元宇宙精品展项和专题科普课程。
②天文馆数字实验室:游客也可以在天文馆的天文数字实验室中,自由探索天文馆的元宇宙世界,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与数字宇宙的魅力。
(2)元宇宙服务外延
①依托云计算技术,打造“可移动的天文馆时光机”。结合科普知识、创新科普传播、强化教育功能,与上海中小学合作,科学老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而有趣的科学课堂,无限延伸科普服务。
②通过5G+XR直播,打造主题元宇宙科普直播。面向更多天文爱好者及中小学生,传播天文知识,进行科普教育,激发更多人对于天文的“好奇心”。
4.实现三大方面场馆运行赋能
(1)沉浸式空间串联
上海天文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实现了对现有多个沉浸式元宇宙互动空间的串联,比如光学天象厅、飞跃银河系、球幕影院、VR月球漫步等。通过数字孪生实现元宇宙体验对线下体验的拓展及丰富,赋能这些特色展项服务更多的游客,带来更好的互动体验。
(2)展陈教育创新
通过元宇宙、数字孪生、数字人技术,打造了丰富的数字资产,在元宇宙空间里拓展了现实的物理界限,没有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展品和科普内容“活起来”,将“体验沉浸化、科普故事化”等做深做透,实现了展教内容和展示形式上的创新,让更多人的可以感受宇宙和天文的奥秘,让游客更好感受我们的馆藏之特、展示之新。
(3)智慧服务外延
通过馆内的各种互动触点及面向馆外的直播、“可移动的天文馆时光机”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教育科普的服务边界和服务范围,让更多的人在天文直播和“可移动的天文馆时光机”进校园等感受天文和宇宙的奥秘,激发对于天文的好奇心,打造“科普+校园教育”“科普+文化旅游”等场景,做大科普教育影响力的乘法。
2023年,我们成为文旅部“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还获得了上海市城市数字化转型“卓越之星”称号。
李岩松最后表示:在未来,上海天文馆还会持续推进新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数字化方面,比如正在进行天文大语言模型训练和把上海天文馆实体场馆内容能够转化成VR体验形式等,更加广阔的运用场景也在积极探索之中,比如元宇宙场馆、展项所带来的虚拟沉浸式体验进入社区、图书馆、学校等。(根据现场录音整理)